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小學雜談 有用生本教育的小學,成效怎樣?
樓主: StParent
go

有用生本教育的小學,成效怎樣? [複製鏈接]

Rank: 2


58
41#
發表於 06-10-10 08:18 |只看該作者

Re: 有用生本教育的小學,成效怎樣?

wpwong 寫道:
StParent,

THANKS FOR YOUR HELPFUL INFORMATION!!!


冰冰  


冰冰,

不必多謝
:wink:

Rank: 2


58
42#
發表於 06-10-10 08:19 |只看該作者

Re: 有用生本教育的小學,成效怎樣?

meyonw 寫道:
請問何為生本教學?


Hi meyonw,

~「生本教育」是由廣州華南師範大學教科所所長郭思樂教授所倡導的教育理念~

可以到這裡看看,有繁體「生本教育」的簡介
http://www.coop-edu.com.hk/Shengben/SB-main.htm

生本教育的理念

教育必須適應兒童,而不是讓兒童去適應教育,兒童是教育的中心本體
“師本” 改變為 “生本”
“師本”=為老師「教」而設計的課程
“生本”=為學生「學」而設計的課程
引導學生對「學習」發生興趣,因為學生擁有「好奇求知」的天性、有自我實現的本能,主動學習產生效率,培養自學能力,熱愛閱讀,樂於寫作
“先做後學、先學後教” 從活動或遊戲中引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生本教育的教學主旨
1. “先做後學”
   讓學生從活動中學習及實踐
2. “先會後教”
   讓學生從實踐中總結規律及成果
3. “先學後教”
   轉變學習模式,擴張空間,讓學生自學
4. “以學定教”
   跟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興趣,選擇合適的教學活動
5. “教少學多”
   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活動,自主學習
6. “小立課程”
   精簡教導基礎知識
7. “大作功夫”
   騰出時間和精力,讓學生大量進行活動
8. “五個放手”
   即放手讓學生做課前準備、放手讓學生大膽去想像、放手讓學生提出問題、
   放手讓學生親自實踐、放手讓學生相互評價。
   這樣,學生在學習的天地裏更加“開放”,更加“自由”。

Rank: 3Rank: 3


119
43#
發表於 06-10-10 10:25 |只看該作者

Re: 有用生本教育的小學,成效怎樣?

StParent

請問生本教育和活動教學之分別在那裏?
從這個topic內討論得知生本教育主要是用普通話上中文課而其他學科呢,可否用生本教育來施教?
生本教育只用在小學,至於中學又如何?

如小孩在生本教育的小學內完成P6,上英中又會怎樣呢?眾所週知,英中所有學科是以英文課本和英語授課,那麼生本教育是否應用得到呢?

而你對生本教育的理念那麼清楚,你是否在生本教育的小學內任教呢?可否告知生本教育對升英中有否幫助呢?

Rank: 4


580
44#
發表於 06-10-10 12:26 |只看該作者

Re: 有用生本教育的小學,成效怎樣?

所以我要將簡體字轉繁體, 要花很多時間呢, 不過小朋友現在可以讀下報紙, 去街時又識讀下認識的字, 好安慰架, 哈哈....

Rank: 3Rank: 3


126
45#
發表於 06-10-10 14:24 |只看該作者

Re: 有用生本教育的小學,成效怎樣?

中華字經港島區有間機構有教小朋友學,我念是用繁體字,不過因為太遠我未有為個女報名,如果在大陸買教材真是有簡體字與繁體字問題,特別是的字卡.

生本教育的教材好好,有詩有短文有信件等等,體裁豐富,文章優美,學中文正確之選,學校並有相應光碟,不怕家長同小朋友無識,小女在藍田循道,數學都是生本教育,上堂有遊戲,小女好中意,掌握數學概念完全沒有問題.功課多小看學校,不是話生本教育的學校一定功課少.

Rank: 2


58
46#
發表於 06-10-10 14:29 |只看該作者

Re: 有用生本教育的小學,成效怎樣?

Murrychan 寫道:
StParent

請問生本教育和活動教學之分別在那裏?
從這個topic內討論得知生本教育主要是用普通話上中文課而其他學科呢,可否用生本教育來施教?
生本教育只用在小學,至於中學又如何?

如小孩在生本教育的小學內完成P6,上英中又會怎樣呢?眾所週知,英中所有學科是以英文課本和英語授課,那麼生本教育是否應用得到呢?

而你對生本教育的理念那麼清楚,你是否在生本教育的小學內任教呢?可否告知生本教育對升英中有否幫助呢?


我未接觸過「生本教育」,不能夠解答你。

可看看文章 "生本教育:不只是一種模式"
http://www.blog.edu.cn/user2/chenyaokui1972/archives/2006/1452235.shtml#


我將文章簡體轉為繁體,如下


生本教育:不只是一種模式

從這學期開始,廣東省有60多所中小學學生開始使用生本教育教材,這樣一個數字相比於全省數以千萬計的中小學生來說,幾乎微不足道,但由此帶來的教育觀念上的衝擊卻是意味深長的。

為學生設計的教育

生本教育這一具有現代教育思想的實踐與探索,最初起源於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的生本教育體系研究。他們在研究中發現,過去老師一些苦教不果的東西,在某種考慮兒童天性的教育條件下使兒童對學習變得興奮不已,每個事實都在彰顯孩子們的潛能無限,都在呈現著他們是天生的學習者,並由此帶來極高的學習效率。他們據此編寫了語文、數學、外語的實驗教材,並先期在20多所小學的一年級進行實驗。這些教材的核心就是要讓兒童取得真正意義上的主體地位。

一年級的孩子入學才3個月,就在一種自主程度很高的學習中變得十分興奮,他們很快就能閱讀、朗誦詩文、講述故事,甚至演課堂劇;他們在遊戲中很快學會了過去難學的數學。孩子們入學七八個月,就開始出現了自主的閱讀寫作熱,他們或用紙筆,或用電腦,寫出了一篇又一篇的日記、文章,其文思敏銳和吸收信息的效率,大大超出了原來的預期。僅一年半的時間,學生識字數普遍超過2000多個。其語文能力與傳統教學下的三、四年級學生相當。數學學科也是這樣,老師們用整體的學習取代了過去的瑣碎的學習,學生以極大的興趣投入學習,在分組討論中、活動中和遊戲中學得比在原來的教學方式下更主動、更出色。老師們驚歎,這些孩子許多時候甚至有類似五、六年級學生那種反應能力。

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研究者對生本教育的特點做出了如下歸納:即生本教育不僅僅在方向上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而且探討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整個體系問題;它把過去的教育基本上看成是師本的,在對比的基調上揭示了生本教育的存在和意義;它提出了相應的課程和教材改革框架,因而具有了較強的可操作性。

生本教育的研究與實踐不僅在小學彰顯其效,深圳外國語學校羅華老師在高三「禁區」進行歷史學科改革,高考結束後,全班學生對羅老師深深鞠了一躬,因為他們在考試中獲得了成功。成績公佈,這個班學生歷史平均得分居全市第一。

拋秧的啟示

「奇跡」是在學生自主程度很高的學習狀態下產生的。在這樣的教學狀態下起作用的究竟是什麼?主持這項研究的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思樂認為,是注重了教學的交付。教師盡快地讓學生自己活動起來,去獲得知識和解決問題,把可以托付的教學托付給學生。這是一種依靠學生、為學生設計的教育思路和教學方式。

郭思樂深入淺出地用農民種水稻的例子來解釋這一理論:

以前農民插秧,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以為付出勞動越多,就會收穫越多,但秧苗並沒有因此增產。後來有人把插秧改為拋秧,農民擺脫了面朝黃土背朝天之苦,姿態優美地拋出秧苗,卻帶來了豐收。

初看起來十分奇怪,勤勞的沒有得到相應報償,悠閒反而享受著豐收的果實。細想想,密植插秧固然貫注了人們的豐收意願,卻破壞了秧苗自由生長的規律;反之,小塊狀拋秧為秧苗分櫱增產提供了充足空間,保護了它的自然生長。

類比教育,過去老師大量做著類似插秧密植的事情,把知識和行為變成一個個細密的目標,對學生提出十分細密的要求,自以為樣樣落實就會達到教師對學生的期望。結果學生的思維被局限於細密的棋盤上,他們不再想什麼,也想不出什麼。

一位高中數學教師在一個班級教「差角餘弦公式」時,把中間證明步驟給忘了,他只好請學生自己看。到另一個班上同樣課時,老師吸取了教訓,備課充分,講解詳細。結果測試下來,第一個班的情況要好得多。

類似這樣的事發生多了,我們不得不開始懷疑:今天我們是不是教得太多了?就像秧插得過密,油多煮壞了菜。

郭思樂認為,教育必須適應兒童,而不能讓兒童去適應教育。只有這樣工作才是最有效率的。教育設計不能僅依據教育者的意願,更重要的是應當研究被教育者的意志。比如要求學生用聽課的辦法上完每一節課,就是唯教者意志的設計,而兒童卻要通過活動才能長時間的上好課,讓兒童在活動中學習,才是尊重被教育者的設計。

小立課程 大做功夫

生本教育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它的課程觀。

進行生本教育體系改革,必須首先對課程進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小立課程,大做功夫」,使整個教育教學過程體現「教少學多」。小立課程指的是教給學生的基礎知識要盡可能地精簡,從而騰出時間和精力讓學生大量地進行活動,也就是大做功夫。

按照數年來潛心進行這項實驗研究與實踐探索的郭思樂教授的觀點,知識只有成為整體狀態,特別是對兒童的個體有整體意義的時候,才會呈現其生命的光彩和活力。這樣的整體知識可以是一部生動的歷史、激動人心的活動、美麗的圖畫和雋永的故事,它們或依據自然形成的邏輯框架,或是觀照生活需求的現實模型,生機勃勃地展開,從而對兒童產生永不枯竭的強大感染力和吸引力。在美麗的教育世界裡,兩個生命——兒童的生命體和知識的生命體構成了整體領悟的教育樂章。

比如,他們曾給初一學生用一節課上「有理數加法」。先是給出一系列題,如「上半場贏4球,下半場輸5球,最後結果如何?」等等,要求學生用「+」「-」來表示輸贏,一節課下來,全班90%的學生學會了有理數加法。輸贏球的問題成為學習有理數加法的一個「思維的胚胎」。這種「思維的胚胎」雖然不盡完善,但它具有整體性,包含了有理數加法的幾乎所有信息,可以成為繼續學習的良好內核,最重要的是,它得到了學生的支持,輸贏球是同學生生活相連的事物,學生藉此還可以調動自己的全部相關知識和經驗去理解和感知。

反觀師本教育體系,致命的問題就是過度分析,老師一點點地教,學生一點點地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學前面就不知道後面,只有學了後面才知道前面所學何用。學生總是處於「盲人摸象」的境地。他們自身所具備的教育資源,更是無從發揮。再譬如英語的過度語法化、語文的過度研究化和各門學科的過度條文化。知識賴以產生、存在及發展的整體事物在這裡被拆解了,學生思維變成了若幹部分的拼裝,教師也被拘在小方格內,不能進行有效的自主思維。惟一方便的是考試,而這種忽視整體、僅僅考查一個個局部或機械拼裝的考試,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學生的真正能力呢?生本教育體繫在經濟比較發達、並處在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生成、發展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應當說它是社會經濟進步和學生豐富多彩生存狀態的反映。如今,它正在引起更多人的關注,並逐漸完善發展成為一種具有現代教育理念和特色的教育方式。

Rank: 2


58
47#
發表於 06-10-10 23:07 |只看該作者

Re: 有用生本教育的小學,成效怎樣?

KooKoo 寫道:
[quote]
StParent 寫道:
Hi wpwong,

我都未有一個Full List。

因為生本教育的推行要有足夠的普通話教師,所以有一些學校不是全部推行。

當我證實了,才會POST出來。

在港島的有:
區域        校網        小學
東區        16        愛秩序灣官立小學(已推行)
南區         18        香港仔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將會推行)
南區        18        華富邨寶血小學(已推行)
灣仔區        12        李陞大坑學校(部分)
中西區        11        香港潮商學校(已推行)

可以到學校的Web Site看看。


StParent, 好多謝你的資料, 可惜以上幾間都唔係我心目中的小學, 不過我仲想請教, 愛秩序灣官立小學, 除了係用生本教育, 呢間係唔係傳統小學呀? 知唔知呢間會唔會有好多功課做同好多默書架? 謝謝![/quote]


Hi KooKoo,

對不起,忘記回覆。

我不是住港島東區,而是住在沙田區的,所以不知道「愛秩序灣官立小學」的資料。

我看到 education.atnext.com 有以下關於「愛秩序灣官立小學」的評語:


問: 請問藍田循道衛理小學和愛秩序灣官立小學各方面比較, 哪間好些? 如功課量, 升中派位, 校風等。謝謝!
by CLee (2006-07-04 17:42)  
答: 藍田循道衛理小學和愛秩序灣官立小學兩校不同區直接比較其實意義不大,兩校都是當區受歡迎的學校,校風無問題,功課和考試量而言藍田循道衛理小學較多,banding兩者不相伯仲,band 1率都在四成上下,愛秩序灣官立小學同學派筲官和筲東官者較多。  

Rank: 2


58
48#
發表於 06-10-11 17:18 |只看該作者

Re: 有用生本教育的小學,成效怎樣?

   [size=large]這裡多謝 michelle_1314847,kikimom 及 lucylam71415 的資科  


我這裡有一篇與郭思樂教授的訪問,真是很精彩,可以知道這位教授所倡導的教育理念,是何等祟高!

      ~~~~~~~~~~~~~~~~~~~~~~~~~~~

教育本該激揚生命

  7年前,由廣東省教科所所長、博士生導師郭思樂教授提出、並連續在「十五」、「十一五」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中被列為觀念與實踐模式研究的生本教育體系,目前已在包括香港澳門地區在內的100多所中小學實驗。結果顯示,這種不選擇學校、教師、學生和地域的實驗,使一批原本很普通,甚至是辦學條件和水平較差的學校和一批「差生」,在短時間內變成了優校、優生,教師理念和水平提高很快。

  日前,記者就生本教育觀念與實踐模式等相關問題與郭思樂教授進行了一番對話。

  今天,在我們面前不存在說生本教育要不要學基礎知識的問題,要不要進行德育的問題,要不要教師的問題,要不要對學生一貫要求的問題,有的只是我們所做的一切,主要是靠我們自己還是依靠兒童的問題,是控制生命還是激揚生命的問題。

  記:幾年前第一次接觸生本教育理念時,除了眼前豁然一亮的感覺之外,老實說更多的是質疑。不知這種基於生命為本的教育理論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實現。直到最近走進生本課堂,看到了兒童生命的蓬勃,看到了教育的績效原來可以以如此自然的方式而邁向卓越。

  
郭:7年來,我們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對生本教育體系進行理論探討和實驗。正如你所看到的一樣,我們看到了兒童生命的蓬勃,看到了教育的績效原來可以以如此自然的方式而邁向卓越,我們看到了——哪怕是只看到一個班,看到一節課,也可以說看到了如此的生命激揚的美景!我們就會把它同流俗的教育相對照,就會希望引起注意,希望流俗有所改變,因為它關係到我們的後代。

  在100多所中小學進行的實驗,不斷地使我們看到了生本教育的本質、生命力和它的理論意義。兒童在生本教育中表現出來的全身心投入,以及積極、歡樂、高質、高效的課堂,促使我們增強了探索的勇氣,對教育的本體和教育的真正主體進行了更多的思考。

  
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應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揚生命,教要以學為皈依,讓生命自己行動。所謂教學,應是教師支持下的兒童的自主學習。7年的實驗使我們得到了新的教育教學觀、課程觀、教材觀和評價管理觀,並深切感到我們其實正在探索著一條教育新思路,雖然並不輕鬆,也會遇到許多困難,但是很有意義。

  教育應該是生命自身的行動歷程,我們所有的教育希冀和理想,都可以依托生命而實現。而生本教育就是教育和人的生命自然的和諧結合。它正在改變教育生態,它拒絕冗繁,通過教育的生態保護,讓所有的人,享受為生命的神奇所氤氳著的美好的教育。它是一種崇高的理想,雖然舉步維艱,但絕不是夢想。

  
記: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各種各樣的教育改革,有很多是在提倡活躍的課外活動,在課堂上也常常鼓勵學生積極發言,也在天天號召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但結果呢?似乎都不如人意。生本教育何以能夠革除現有弊端?

  
郭:實踐證明,僅僅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經不足以解決今天的教育問題了。基礎教育的一切都是那樣的互相牽制,如果你想在教法改革上有所成就,就會涉及教材、教育管理及評價等方面的問題,進而指向人的觀念更新。

  也許有人會說,這一點我們早就注意到了。正如你所說,我們有不少活躍的課外活動,也常常將以學生為主掛在嘴邊。但究其實際,它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起了作用,仍值得懷疑。

  因為在學生處於被動地位的狀態下,如果不觸動核心課程,只做局部的變動,不可能使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主體。譬如說,就便於教師施教來說,教材作拆分式的小步子型是有利的,但靠著過度分析教材,學生就沒有時間和空間可以施展,成為主體就是一句空話。又如,如果不盡早給學生發現和思考的工具的話,他們就只能處處依靠教師,把他們叫作主體,充其量也就是個沒有資本的老闆。就教案而言,最後的教案應在課堂上,在學生的活動過程中確定。如果仍然要求教師執行預定的有詳細進程的教案,就不可能容納學生的活動,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不可能開展任何創造性的思考,也就永遠不能擺脫教師的控制,他們的思維就會日趨刻板。再有,如果我們的評價體系還是依舊的話,無論什麼改革也只能充滿後顧之憂。

  這種我們已經十分熟悉的教育模式或教育體系,基本上是一種師本的教育體系,也就是一切都是為教師好教而設計的。過去我們總認為,教師好教就是學生好學,實際兩者並不等同,甚至有許多時候是對立的。我們需要為學生設計一種以學生好學為中心的教育體系,原因很簡單:整個教學的目的,教學過程的終端,是學生的主動的生長式的發展,而不是教師善於教。

  思考包括觀念、課程、教材、教法和管理評價等等所構成的體系問題,是今天教育進一步改革的關鍵。

  
記:有人說,現在的很多教育都是在拼時間、拼技巧,競爭越來越激烈,而兒童卻越來越厭學,越來越被動。見到這種狀態下的兒童多了,自然就會越來越對兒童的學習能力產生懷疑。而同樣毋庸置疑的事實是,師生,所有的人,都希望從中擺脫出來。可是路在何方呢?

  
郭:我不想借此表明我們的生本教育設計有如何好,教育觀念又如何先進。因為具體的設計和某種理念,總是可以爭議的。但令我滿懷感激想要表述的是,我們終於有機會看到了這個事實:兒童在某種考慮其天性的教育條件下,可以達到這樣的狀態——一年級的孩子入學才三個月,就在一種自主程度很高的學習中變得十分興奮,他們很快就進入了閱讀,可以朗誦詩文、講述故事、演課堂劇,他們在遊戲中很快就學會了過去難學的數學,而且成績要更好。二年級的孩子,更有許多精彩表現。連執教的老師們自己也感到驚奇:這樣輕鬆就可以使孩子們得到過去苦教不果的東西!

  在這種令人興奮不已的教學裡起作用的是什麼呢?是我們對兒童認識的改變。我們在大量的事實中看到了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他們對於人類發展的最可寶貴的繼承,就在於有學習的、思維的、創造的、語言的本能。如果說,在生活領域,兒童一旦會拿起湯匙,就可以自己進食,一直到老,那麼,我們的體悟是,在學習和教學領域中,兒童同樣是一旦可以拿湯匙(接受了工具啟蒙,如認字、數數)之後,同樣可以自己進食———自己學習,一直到老。這時,我們的工作,就像小孩吃飯時父母要為之燒飯做菜、檢點餐桌,但都是為了保證進食的核心行為屬於孩子自己一樣,我們也是在幫助學生自主學習。我們的所為,只是為了他真正的自主學,而不是代替他。我們提供給他的是最終方便於自主學習的方式,是為學生學習所需的生本的課程體系,而不是僅僅服從於外部需要的那種考本體系、本本體系或師本體系。而且,我們要把教育教學的核心行動交還給學生,就要好好地交,就像你送東西給人,要好好地送一樣。最容易著手的,就是注重教學的「交付」。教者要為之創造條件,盡快地讓學生自己活動起來,去獲得知識,去解決問題。這似乎是一種新的教學思路。此時,學生處在真正自主的狀態中,他的潛能得到激發,他的天性得到張揚,他的獲得像鮮花怒放。我們把這樣的依靠學生、為學生設計的教育和教學,稱為生本教育體系。
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在他的《大教學論》中,寫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閒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生本教育體系就是希望實現這樣一種想法。

  
記:理想和現實之間總有差距,在今天應試仍然主導著教育的時代,我們不免會發出這樣的疑問和擔心:小學低年級可以作這樣的改革,小學高年級行嗎?中學行嗎?高三大概不行吧!

  
郭:過去一般說,小學4年級以上的學生,求知慾和表現欲就要下降,但從改革實踐看,只要是在不斷開發學生的認知能力而不是封閉它,只要是始終保持情境的適度挑戰性,只要是讓學生有適合其年齡特徵的舞台,只要永遠使學習帶有同他的個體相聯繫的意義,在他所認識到的越來越多的事物的比較和啟示之下,他們的求知和表現的要求,就會更為強烈。

  有一次,我去深圳景龍小學聽他們的數學課。在一堂以「長度」為題的數學課上,孩子們真是一發不可收拾。他們每個人都帶來了許多例子,有天文的長度,天體之間用光年計算的距離;地理的長度,亞馬遜河、長江之長等等;有生物的長度,從草履蟲到恐龍,從小草到大樹之高;有生活的長度,凡是身邊可以量的,課桌、文具盒、床和窗戶,他們都量了。對於他們,要學的米、分米、厘米的進率,不過是工作的需要,或者只是常識——有哪位老師、哪本教材能找到這樣的材料,以這樣一種方式進入學生的生命之旅?然而兒童有,一旦放飛兒童的心靈,學習的時光對他們來說就是如歌的歲月。

  在當地教育部門支持下,我們的小學生本實驗班「五年不(統)考,一考就好」。廣州華陽小學2005年六年級實驗班40名學生,在該區和該市的語文抽考中處於前列地位;2006年,天河區有4所進行了六年實驗的學校,有17個畢業班,其中實驗班7個(實驗班生源未經挑選),其中通過測試進入推薦上重點初中的91名學生中,生本班占65人,占72%。這就表明了「素質好,何愁考」。

  到了中學,學生同樣在「生本」的方式下被調動起來。很快就出現了拒絕厭學、積極學習的景象。他們的實踐表明。讓學生充分自主的教育可以在任何年段起作用。廣州市第四中學,原是一所C類學校,該校數學科周偉鋒老師採用以生為本的方法,少教多學,讓學生「內部的事情內部解決」,連續三屆從高一帶到高三,高考時都比廣州市六所最好的學校的總平均分高;廣州市洛溪新城中學初中也是這樣,在三年中把成績最差的班變成成績最好的班。

  實踐證明,除了適當的管理性評價之外,過量的計劃性的層層評價越多越硬性,把兒童置於數字的網中,對人的生命活動的壓抑就越大,人的發展就越遇到障礙,長遠的學習績效就越差。我們正在教育中花費許多心機,卻為教育本身增加了極其大量的困難因素,這真是一種憾事。

  
記:教育希望把自然人轉變為社會人,即便這樣,也離不開「人的自然——即生命自然」的作用。如同人類與大自然的對話,教育事實上是教育者與「人的自然」的對話,只是這種對話較之前者更容易受到忽視。

  
郭:「道無今古在於時」,多少年來,我們為了人自身更好地生存,不斷改造著自然。然而今天的人們終於在新的高度上敬畏自然了。人固然是自然的寵兒,但人同自然的偉大意志相比,實在是相去太遠了。

  教育也同樣,我們對學生的改造,也許有過許多似乎成功的記錄,然而細察之,如果我們有所進展的話,那也是因為人之自然——生命,允許我們這樣做。而反之,如果我們小有所得,輒自滿足,不認識人之自然的強大而執著的話,我們同樣要蒙受人的自然的報復。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教育的疲累和倦怠,教育的低效、高分低能、厭學,等等,就是對於人的自然不能無限制地開採和控制的警告。

  
我們的整個教育理念和體制,較普遍地缺少從學習者出發,從人的生命的自然的限度,它的性質,活動規律去思考和設計,有的只是外來任務,成人的承擔計劃,而兒童是這些外來任務的最後的被動承擔者。如果說,人的生命是一種自然,那麼,在所有領域的人同自然的關係中,教育所呈現出的人與自然的關係是最緊張的,最缺少自然本身的地位。

  今天教育的問題在哪裡?就在於原本應當「學生的事,學生來做」,卻成了「學生的事,外界來做」。外部幫助者成了主人,而主人做不了主,教育的控制性被強烈誇大,我們一直把教育——一個非常生命化的過程,極其表面化地看成兩個個體的相互授受,實際上是在反僕為主,真正的動力之源、能量之庫——兒童在學習中呈現的生命力無從發揮,這種錯位成為教育問題的核心。這也就是教育困難重重的原因。

  
記:近百年來,教育出現這樣的現象,一方面是知識的無限增加,人們擔憂知識是兒童難以承受之重,另一方面,是工業社會對於自然變革力量的極大增長,人們希冀,成人可以用工業式的灌輸,去解決兒童知識和能力獲得的難題。於是,教育一方面是「貨物激增」,一方面是採取陳舊的運載方式,而教育的日常評價,又在不斷地加強這種方式。

  
郭:問題還在於這種否定其他教育形式的強大功能的日常評價,竟又是同法定的、具有社會公平性訴求背景的高考和中考極易混同。我們的思維極難擺脫高考如何出題,我們的教學就如何動作的框架。其實我們忘記了一個事實,人的思維是教學和高考的中介。沒有人的思維,不要說高考考不好,而且表面聯繫十分緊密的「應試教學」和高考,也都聯繫不起來。怎樣才能有人的靈動思維呢?恰好是要丟棄日常教學與高考直接聯繫的教學思路和方式。

  我們不否認,為了教育的目前所公認的公平方式,我們要長期地在高考和中考的體制下工作。因此,對基礎教育的有意義的研究,都不能離開高考中考存在的前提。但除此之外的所有評價,都是教育者自身所可以探討和改革的。

  實踐證明,除了適當的管理性評價之外,過量的計劃性的層層評價越多越硬性,把兒童置於數字的網中,對人的生命活動的壓抑就越大,人的發展就越遇到障礙,長遠的學習績效就越差。我們正在教育中花費許多心機,卻為教育本身增加了極其大量的困難因素,這真是一種憾事。

  近年來教育科研的進展之一,就是已經有確鑿的事實證明,對於自覺的教育來說,所謂「高考指揮棒」並不一定能起作用,合乎規律的教育可以使學習者的學習超越高考中考,既獲得素質的提高,又在相關社會性的終端考試中獲得更優成績。相反,如果把從小學到中學的漫長的教育教學過程變成考試模擬,就會極大地破壞人的素質發展,並且不斷消磨人的學習熱情和創造能力,從長週期看反而會降低或難以提高人的考試適應能力。這一實踐和認識的進展,揭示了社會性考試與教育內部評價的聯繫並非簡單模擬或線性方式,從而給教育內部的評價改革帶來積極思考。

  在生本教育中,盡可能使學習變成發自兒童自己的活動,使生命以其方式產生新的學習機制,這就是它使兒童健康、積極、快樂、高質、高效地學習的全部秘密。

  
記:一種教育要求,立即被轉化為統計表格和展示材料,似乎在今天的教育中司空見慣,並且很少被質疑。比如兒童的閱讀或日記,立即會變為閱讀量或日記量的評比,還要加上家長的簽名,層層監督。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郭:結果只能是一個,學生的自主閱讀成為被動閱讀,原本滿載情趣的日記很快成為額外負擔,而且千篇一律,了無意趣,使人厭倦。

  無論是教育過程中的這種慣習性表格統計,還是上面曾提到的以區域或學校的統一考試為主要形式的教育內部量化評價,是區別於高考和中考等社會選拔評價的教育過程的評價。作為舊的教育模式的配套措施,在穩定教學秩序,組織教育資源,保證基本知識傳授,解決管理方、校方和家長社會的溝通聯繫等方面,起了一定作用。因此,在教育還缺少根本性改革的情況下,管理者往往借助於這種評價方式來防止質量下滑。但是這種評價的目的是實現教育活動主體之外的人對學習者學習情況的把握和監控,它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教育教學的模式,因而與教育中人的解放的改革總趨向形成強烈反差。

  顯而易見,
過分強調對生命的控制是傳統教育的致命傷,而習慣性的教育內部評價則是使教育處於控制方式的癥結。兒童自身的學習機制的內在性、自然性、私密性和自在性,否定了「事必評價」的觀念。比如,如果對蒸熟饅頭的過程實行「開蓋主義」,不斷地開蓋窺視,饅頭就反而蒸不熟了。

  我們在「生本教育」的實踐中,不斷地向教育行政部門、校長、教師和家長宣傳新的教育理念,使他們認識到,我們對兒童業已形成的自主學習採取放手的態度,柔化和減少外部評價,讓學生積極歡樂地自主學習,可以取得前所未有的高質高效。而且,對於一個區域來說,追求基礎教育的低齡、中齡段的小分數優勢,因而擯棄人的大素質提高,是對當地教育質量追求的一大失策。反之,改革評價,放飛兒童,將會帶來區域教育質量的巨大提高。這也是我們在7年實驗中深受感動的事實。它使我們更加相信,依靠生命自身進行生命的提升,依靠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教育,這樣一種改革是有出路的,有前景的。

  
可以說,7年來在100多所學校進行的「生本教育」實驗,實際也是進行評價改革和體系性的教育的生本化改革,把控制生命轉向激揚生命的令人鼓舞的探索記錄。

  《中國教育報》2006年6月28日第3版  



      ~~~~~~~~~~~~~~~~~~~~~~~~~~~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