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小學雜談 情緒掌控教得好,比學歷好更重要 ---- 洪蘭 ...
發新帖
查看: 12946|回覆: 18
go

情緒掌控教得好,比學歷好更重要 ---- 洪蘭 [複製鏈接]

Rank: 12Rank: 12Rank: 12


56109
1#
發表於 16-2-15 10:54 |顯示全部帖子 |倒序瀏覽 |打印
本帖最後由 小時了了 於 17-2-3 12:47 編輯

http://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2665

情緒掌控教得好,比學歷好更重要 作者:洪蘭 │ 發表日期:2016-02-01

情緒的控制是可以教的,而且教情緒控制比教課本知識還更重要,因為出社會後決定一個人成敗的,不是學業成績,而是做人態度。

報載台灣有對情侶在高速公路上吵架時,鴐駛座旁邊的男子一時氣憤,拉了急駛中汽車的手剎車,使後面的車子剎車不及,四輛車撞在一起,造成一死八傷的慘劇。看了這個報導,我非常的震撼,怎麼有這種不顧別人生命財產安全的洩憤方式?這位肇事者並非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少年,而是已經成年、出社會工作的男人,他的理智到哪裡去了?怎麼會做出這種匪夷所思的衝動事情來?

近幾年來,報上一直有因情緒失控而出人命的新聞,例如一對夫妻吵架,只因太太說「有種你就丟」,先生竟把親生女兒丟到滾燙的麵湯中燙死;又如一個媽媽跟先生吵架,賭氣把不到1歲的親生兒子丟入龍潭大池中溺斃,雖然他們事後都後悔,可是已經來不及了。種種事件顯示,愈來愈多人情緒控制的能力出了問題,非正視不可了。


情緒的控制要從小教,大腦掌管理智的前額葉皮質和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成熟的時間上並不相同,神經迴路的大小也不對等。從理智到情緒的是條羊腸小路,而情緒到理智的卻是條康莊大道,這不對等容易造成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危險,幸好大腦是用進廢退,常常使用的迴路會變大條,不常使用的會被修剪掉。


底特律兒童醫院的柴加尼(Harry Chugani)醫生從羅馬尼亞孤兒院童的大腦造影圖像中,看到情緒的窗口關得很早,5歲前需要教會孩子情緒控制。父母可以透過不斷的訓練,將孩子理智控制情緒的迴路變大條,使他將來不會因一時衝動而遺憾一生。


情緒教育今天不做,明天後悔


最近杜克(Duke)大學做了一個兒童情緒發展的長期追蹤研究,實驗者從1990年代開始,把家長和老師認為有攻擊和反社會行為的高風險孩子,隨機分成二組,從一年級教到六年級,實驗組在課堂中,由老師教他們情緒管理,例如:什麼叫情緒,你如何知道自己現在是在什麼樣的情緒中?當你覺得不高興時,為什麼會有這個情緒出來?這個情緒如何可以被排解?當你罵人說粗話時,別人的感覺是什麼?如果是你聽到這句話,你會不會動手打他?他們告訴孩子:情緒維持幾秒、心情維持一天、性情終身打造,所以孩子可以從情緒著手,改變心情,最後穩定成性情;另一組則是跟往常一樣,在課堂上國英數的課,不特別教情緒管理。結果發現實驗組的孩子長大後,比控制組的犯罪率和中輟率都低,還懂得利用運動和諮商去排解心情。


這個實驗讓我們看到情緒的控制是可以教的,而且教情緒控制比教課本知識還更重要,因為出社會後決定一個人成敗的,不是學業成績,而是做人態度。我們都生活在共同的空間中,任何一個衝動的行為都會影響你我的安全。情緒教育是件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的事,但願高速公路上永遠不再有因洩憤而出人命的不幸事件了。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及清華、交大、陽明、中央四校聯合系統講座教授。著有《歡樂學習,理所當然》、《教育創造未來》、《自主學習,決定未來》等書(以上為天下文化出版)。

   63    0    0    0

Rank: 12Rank: 12Rank: 12


56109
2#
發表於 16-2-15 11:04 |顯示全部帖子
"情緒教育今天不做,明天後悔" ---- 呢句最觸動我心底深處.

Rank: 12Rank: 12Rank: 12


56109
3#
發表於 16-2-15 15:05 |顯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後由 小時了了 於 16-2-15 15:14 編輯

是的,管理情緒比學術更重要. 我自己對"情緒"別有一翻體會.

自己脾氣好易暴燥, 以致夫婦關係及子女關係長期處於"紅色火災警號", 我總的推說我有情X病, 自己控制唔到自己脾氣. 但最近我一家向專家輔導求助後, 當一家人一起學習及實踐不同方法面對及處理情緒及關係, 除了用"發脾氣", "大聲喝罵"叫收聲外, 仲可以用另外其他方法 ------ "愛的擁抱"表達自己的情緒被對方開始被激怒了; 黃色牌寫 "請保持安靜"去警示對方要"收聲"..... "情緒的控制是可以教的", 我一家深深體會


文章中有提及: "當你覺得不高興時,為什麼會有這個情緒出來?這個情緒如何可以被排解?當你罵人說粗話時,別人的感覺是什麼?如果是你聽到這句話,你會不會動手打他?"呢啲問題輔導真係咁樣教及要我地去做出來, 效果非常好

Rank: 12Rank: 12Rank: 12


56109
4#
發表於 16-2-15 15:35 |顯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後由 小時了了 於 16-2-15 16:22 編輯
annie40 發表於 16-2-15 15:18
Thanks for sharing.  Would you mind to tell more about 專家輔導 and how to find them.  In our commun ...

專家輔導: 即係坊間要俾錢面談的私人或社福機構的輔導. 我經教會教友介紹嘅私人機構輔導(因她及她的小朋友都找呢個私人機構輔導).

我都有格價, 另一社福機構輔導, (社工) 以全家庭收入嘅10%收費或最max $1,000一次 (但在元朗), 咁私人機構輔導係油麻地, (資深臨床心理學家及輔導員)  價錢差不多, 最後我選心理學家及輔導員, 好似專業啲


其實, 係 yahoo 輸入 "輔導" 兩個字都會出現好多私人機構的輔導, 但好唔好就唔知, 呢方面靠口碑.

而一般社福機構如突破, 聖雅各, YMCA....輔導, 我諗去 "社聯"網站搜尋應該會出晒社福機構資料, 都要收費的

如果想免費輔導, 地區的"青年中心", 社署的"家庭服務中心"都有社工提供輔導


點評

annie40    發表於 16-2-15 16:19

Rank: 12Rank: 12Rank: 12


56109
5#
發表於 16-2-17 14:01 |顯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後由 小時了了 於 16-3-26 09:15 編輯
little_yolky 發表於 16-2-17 12:52
我剩係睇到話小朋友個腦關門好早, 五歲前要教, 但我家小朋友最細都就嚟七歲了, 即我乜都做唔到............ ...

"我剩係睇到話小朋友個腦關門好早, 五歲前要教, 我家小朋友最細都就嚟七歲了, 即我乜都做唔到............ ..." 呢啲涉及宗教/心理學....好多不同理論有不同睇法. 因為我"久病成醫", 什麼心理學家, 社工, 輔導什至催眠, 精神科醫生(要食情緒藥)等等對情緒控制的睇法略有少少理解及體會.

無論大人及小朋友改係一定改到, 只是小孩正處於腦部發展中階段容易接收及 default 變為好行為好的情緒表達. 年紀愈大, 因為壞習慣不正確的情緒表達已成, 要花一把氣力才能改.

曾有一位專家教我, 連續廿八日不間斷去實踐一啲正面思想及行為, 就可以改變我的負面思想及情緒. 專家當日類似講人一個 cycle 廿八日(好似啲美容廣告咁), 廿八日就會便成習慣, 久而久之就會成為性格, 潛意識之類.信不信由你. 我信的


當年專家要我每朝洗面照鏡時, 望住自己要"笑", 要連續廿八日咁做, 唔想笑時就更加要笑, 專家話用正面行動去激勵自己(雖然內心很悲觀唔想笑), 又係什麼心理學理論之類. 我試過, 真係 work.

點評

palmchristy  Good sharing!  發表於 16-2-19 10:52
Mat_Dad    發表於 16-2-18 11:31
annie40  佩服!  發表於 16-2-17 15:17

Rank: 12Rank: 12Rank: 12


56109
6#
發表於 16-2-19 10:42 |顯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後由 小時了了 於 16-2-19 11:49 編輯
IloveJJ 發表於 16-2-19 10:26
講得好啱,我都想教個仔控制情緒,但佢又無講點教喎!

介紹一本新書俾大家: 父母一句話,啓動孩子解難力

精神科醫生及兒童行為治療師,教你四步解讀孩子情緒,
順應孩子腦部發展,從小建立好EQ及解難力!

你的孩子……
功課太深時,只會抱怨,不會主動向人請教?
遇上不明白的事物,只會逃避,不曉自己找答案?
和朋友吵架後,只會發脾氣,不懂得跟對方和好?
建立孩子好EQ,令他自己想方法解決困難,就是成長第一步!
孩子在生活、學習和人際關係上遇到困難,很易大發脾氣,原來是大腦的杏仁核作怪!杏仁核掌管情緒,遇上危機即會發出焦慮、恐懼等警號。家長的指責、說教、嚴厲眼神,只會令孩子杏仁核大受刺激,負面情緒全面主導,行為違反理智,遑論想方法解決困難。

此書詳述教養2至12歲兒童的妙法,助家長掌握遊戲治療的精粹。走出氣炸家長的局面,助孩子化解情緒困窘,自發解決問題,就由父母簡單一句話開始。

精神科醫生梁婉珊及兒童行為治療師葉偉麟,將腦科學及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結合多年實戰經驗,以多個成功案例,教家長應用遊戲治療的溝通四部曲,包括:察覺、確認、聆聽、反射。當家長能在對話中確認孩子情緒,反射其思想、動機,孩子就會感到被明白,敢於提出方法去化解困難,一步步啟動解難力!

http://kimbb2012.blogspot.hk/2016/01/jamesip.html?m=0    呢個 Blog 講<父母一句話,啟動孩子解難力> 工作坊內一啲管教兒女及情緒管理資料, 大家不妨睇睇


介紹多一本書《童年的困擾(增修版)》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789622941670
呢本好多時上啲兒童心理學, 遊戲治療... 之類課程, 講者都會推荐此書, 當年我買咗十本八本送俾有小朋友嘅親友, 書內的理論與方法實踐好有用, 大家不妨又睇睇

父母如何跟孩子有效溝通? 稱讚和責備兒童需要適時? 怎樣培養兒童的責任感? 如何在管教之餘同時建立孩子自信?如何灌輸性教育?

《童年的困擾》是作者繼《兒童集體心理治療》之後另一著作,出版後六十周,在美國一直保持暢銷書的紀錄,銷售冊數達五百萬,且先後被譯成十四種不同文字,幫助世界各地父母面對兒童的困擾。

本書旨在幫助父母了解孩童的心理,並提供具體、實際的方法,指導父母解決和子女相處時面臨的難題,理論與實踐並重,讓父母明白到愛和尊重,是締造和睦親子關係的關鍵。



點評

Mat_Dad    發表於 16-2-19 13:27
MrBeast    發表於 16-2-19 11:38

Rank: 12Rank: 12Rank: 12


56109
7#
發表於 16-2-19 10:55 |顯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後由 小時了了 於 16-2-19 11:08 編輯

雖然我女女無過度活躍症, 無自閉......., 但我及C6 有情緒X, 所以我係阿女BB 時開始接觸及學習好多兒童心理學, 遊戲治療....以防阿女會步我及C6後塵

我真心推介"遊戲治療"呢個方法, 呢個心理及情緒控制對我一家好有效. 當中日常談話方法學會咗, 無論同大人及小朋友講野會好有用的, 啲心理學家或社工都係咁樣說話模式同 client 傾, 所以同心理學家或社工傾談個心會好開敞及好舒服咁傾的, 您不妨試下係坊間睇睇呢方面的書或上吓呢方面課程

以下兩個例子, 有兩種說話模式, 當我地大人學會及持之而恆實踐有"心理學"基礎的說話模式, 我相信正面思想及EQ會有改善, 我一家學習中

例子一: (右圖是"遊戲治療"的說話技巧)


例子二: (右圖是"遊戲治療"的說話技巧)


source: http://kimbb2012.blogspot.hk/2016/01/jamesip.html?m=0

點評

HaYi  good sharing  發表於 16-2-20 10:12

Rank: 12Rank: 12Rank: 12


56109
8#
發表於 16-2-20 08:51 |顯示全部帖子
http://www.fam101.com/%E7%BE%85% ... %E6%87%82%E4%BA%8B/
羅乃萱:早來的懂事

童年最難磨滅的回憶,就是父母爭吵的畫面,至今仍歷歷在目。通常,是老爸先掀起「戰幔」,也許是因為孩子一個模棱兩可的回應,或媽媽一句大聲的呼喝,他就可以把整桌子的餸菜打翻,甚或莫名其妙地自殘起來……

事後媽媽總愛跟我說:就當爸爸是一個病人來接納他。母親的忍讓與賢慧,在年少輕狂的我看來,有點愚 昧,更不明白他「病從何來」。試過幾次大力反擊,以頂撞回應他的發瘋行徑,結果把他倆的爭吵升級至白熱化,從此就不敢輕舉妄動了。「女兒真的愈來愈懂事了!」結果,我得到媽媽這樣的稱許。


爸爸的抑鬱病
懂事的意思是,我愈來愈懂得怎樣在父母的衝突中生存,怎樣調解他們的紛爭,並懂得安慰受傷的媽媽。這對一個十多歲的年輕人來說,其實是難以承受的重。所以年輕的日子,我只有一個夢想:就是趕快離開這個家,不用再扮大人學懂事。後來長大了,涉獵多一點心理常識,才知道爸爸的所作所為,乃抑鬱症的先兆。也因著我接受了基督信仰,懂得為爸爸禱告,並在教友的推介下,半騙半推地與媽媽說服爸爸看 醫生,最終得以逃離抑鬱症的魔爪。

孩子堅拒寫家庭
如今我從事親子教育工作之餘,也有機會教小學生寫作。記得有趟,素來在堂上能言善寫的他,一聽到要寫「家庭」這題目,就氣得擲筆在地。「羅老師,我死也不寫!」 「你一向寫得不錯,這題目難不倒你的。試試吧!」我以為他只是文思未到,鼓勵一下便行。 「不寫!」他堅持不寫,我卻堅決要他就範:「不行,一定要寫!」 「好,我就寫給你看……」課堂結束,交上來的作文,就是以「無言」兩個字填滿全篇。後來知道他對 「家庭」這題目如此抗拒,是因為父母正在辦離婚。 爸爸媽媽們!別以為夫妻關係跟親子關係是兩碼子的事。許多時候,因為夫妻不和,孩子被迫學習長大懂 事,承受著課業以外的額外重擔,這種「早來的懂事」,可能埋伏著日後叛逆的種子呢!

Rank: 12Rank: 12Rank: 12


56109
9#
發表於 16-3-9 13:27 |顯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後由 小時了了 於 16-3-9 13:30 編輯

陳國齡:最忌迫孩子埋牆角
陳國齡: 香港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醫生  
http://www.fam101.com/%E9%99%B3% ... %E6%83%85%E7%B7%92/

陳國齡經常接觸患情緒或精神病的小病人及其父母,經驗所得,她認為爸媽大可透過簡單的三部曲,幫忙疏導孩子的情緒。

疏導孩子的情緒三部曲

1.與孩子同在

孩子因為某事不開心而跟父母哭訴,表示他覺得有壓力。父母不必急於判斷其對錯,而是應讓他明白,爸媽了解他的心情,知道他不快樂。 其實父母簡單一句:「係呀!你唔開心呀!」已很足夠。

2.教導發泄情緒

先觀察孩子怎樣宣泄情緒,不停哭鬧踏地?默不作聲?還是抱頭痛哭?不論方法如何,在安全情況下,爸媽都應容許他們宣泄。爸媽可以先平心靜氣的跟他說:「爸媽等你喊完舒服啲再傾吧!」剛開始時,爸媽需給予孩子提示,拍拍他肩膊說:「不如你先飲啖水/深呼吸一下吧。」當然,我們絕不能接受自殘行為的宣泄方式(例如把頭撞牆)、打爸媽以及擲東西。

事實上,小朋友多以哭泣發泄,若爸媽回以「你係男仔,有咩好喊?」或「唔好喊,快啲攞功課出來做,冇時間啦!」這就等同「迫孩子埋牆角」,完全不給予他紓緩情緒的機會,只會令他們的情緒沒出路。

3.指導解決方法

這並不等於要父母事事出手,大人可從旁觀察他們如何處理。舉例小朋友被同學欺負,取去其文具而號啕大哭,家長不必翌日立即撲去學校大興問罪之師。「Helicopter parents(盤旋型父母)往往過早出手,令子女沒有機會去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陳國齡續說:「也許那同學翌日已把文具歸還及道歉也說不定。孩子從中會明白,下次發生同樣事情,我不必反應過度。」陳國齡相信,假若爸媽能在孩子還小時做得到,有助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基礎,可以大大減少孩子患上情緒病的機會。


原文刊於FAM《樂活家》Issue 28

Rank: 12Rank: 12Rank: 12


56109
10#
發表於 16-3-9 13:36 |顯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後由 小時了了 於 16-3-9 13:36 編輯

呢兩日最唔想見但最熱門話題當然係呢幾個月內有十幾廿個學生自我了結生命. 真的, 依家啲小朋友 EQ 及情緒管理真係要從細教

Rank: 12Rank: 12Rank: 12


56109
11#
發表於 16-3-9 14:14 |顯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後由 小時了了 於 16-8-18 11:53 編輯

回覆 小時了了 的帖子

抑鬱者言︰請勿為我加油
http://menjap.com/2016/03/8714a/

在大廈的天台之上,有一個女子已經翻過圍欄危站,企圖往下跳。若是她決定縱身一躍,又一生命便會隨之隕落。樓下的消防員已準備展開消防氣墊,這是一場與時間的競賽。同時間,一個中年男人踩著梯級飛奔,終於到達女子所在之處。他喘息不停,緩一口氣,對女子說的第一句是,

「請不要再加油了。」
女子訝異的回頭。他繼續說,「妳已經努力得夠久了,已經,無須再硬撐了啦。」
這是日劇《Dr.倫太郎》的第一幕場景,也是筆者的曾經,雖然沒有心理醫生倫太郎(堺雅人飾)的出場。
作為一個(曾經)多次自殺未遂的抑鬱症患者,我很希望跟不了解精神健康、情緒病和生死邊緣的人分享。世間懷抱好意的人太多,懂得同理心的人卻太少。若有一兩個人願意去理解企圖自殺者的痛苦,與之同行,便很可能挽回一條生命。為什麼堺雅人會說「請莫再加油」呢?讀者須知道,一個正常人走到需要自殺這一步之前,必定經歷了很多痛苦,承受著極大的壓力,心裡掙扎良久,才會下此決定。人皆愛惜自己的生命,或說絕大部分人都懼怕死亡;然而,當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了駱駝,當一切的難,過於一個人所能承受的,他才會動死念。
而這時候,若你對這個狀態之下的人說「加油」,這或許滿足了你表達慰問的好意,但對面臨崩潰邊緣的人卻不是好事。為什麼?

第一,你否定了他一直以來的努力。這一句「加油」,隱含了其一意思是「你還不夠努力,再努力一點你就可以成功了。」

第二,你否定了他的感受。他已經忍耐夠久了,而痛苦程度已經過了臨界點,超出他所能承受的。你再讓他「努力」,等於逼他再回去面對那無可忍受的痛苦。

第三,你留他一個人獨自面對。要他去「努力」,是說他只能靠自己去努力脫離苦境,彷彿他的痛苦不關你的事。你在表達的是,他要怎麼與你無關,他的感受也與你無關,你講過這句「加油」以後已經功德完滿了。
那麼,我們可以怎麼幫助面臨崩潰邊緣,或是已經情緒崩潰的人呢答案是「同在」。

比起「加油」、「你一定會好起來的」,崩潰的人更需要的是理解和同在。他的苦境和痛苦感受,也是他的一部分,很多好心人焦急的想把對方帶離苦境,便傾向否定痛苦,把一個人跟他的感受硬生生剝離,這會讓處於苦境的人感覺更糟糕。勸說者喜歡講,「看,你的情況也沒那麼糟啊」,「你已經比好多人幸福呢」,可是,這並無助於崩潰的人去渡過難關,反而讓對方覺得自己的感情需要被否定。筆者在抑鬱症最甚的時候,試過講完一個電話、掛線後便有強烈想要推開窗往下跳的感覺,終究忍住了,想的是「若我此刻自殺,電話另一方的人,可不是一生要活於內疚之中?」那時的我不懂我為何會如此難受,但現在的我大概懂得︰對方想要安慰,我卻被逼得更難受,是因為我的感受並沒有好好的得到處理。

如果你想要幫一個瀕臨崩潰的人,就請連他的痛苦和負面情緒一同全盤接受,正視他的痛苦,告訴他你就在這裡陪他面對,「I’m here for you」。唯獨如此,才是對崩潰者的救贖之途。是什麼把一個人從瀕臨自殺的邊緣救回來的?不是你幫他解決問題,不是你那充滿智慧的回應,而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緊緊結連。


我很感謝我的輔導員,和那一兩位一直陪在我身旁的好友,因為那真的很不容易。


當我一個晚上醒來七次還未看到天亮之時,我以為那個黑夜永遠看不到天亮了之際;輔導員並沒有跟其他人一樣,教我呼吸吐納,給我按摩油舒緩情緒助眠,她只是輕輕說一句「睡不著就睡不著,就接受自己失眠吧。」反而減輕了失眠於我的可怕。

當痛苦的片段有如電影一般,在腦海自動重播又重播,當情緒病實實在在的變成頭痛胃痛全身疼痛之時,我每天都跟朋友說,「我很想一死以求解脫。」而她們並沒有像別人一般,批評「自殺是自私的行為,是弱者的所為」,沒有三令五申要我承諾我不會死,沒有用「家人會傷心」作威脅;她們只是面向我的痛苦,聽我日復一日的訴說著我晚上如何失眠,白天如何勉強自己上班。她們的陪伴,叫我覺得這世上還有誰願意去懂我那不為人知的痛苦。


正是因著有如此的她們,我今天才還能躲在螢幕背後寫字,跟你分享我的一點一滴。但願看文章的你也能成為誰的同行者,留得住身邊那些痛苦得急欲往下跳的人︰擁抱對方的痛苦,就像堺雅人抱著那女子一同躍起,雙雙落在安全氣墊之上一樣。

延伸閱讀,看短片認識同理心︰Empathy vs Sympathy (好好睇,簡單易明,好有用,值得大家睇睇,只是2分鐘左右) (無中文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Evwgu369Jw


可以係呢個網最底度有得睇 (有中文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ek6f-4QprM   or http://menjap.com/2016/03/8714a/ )





點評

MrBeast    發表於 16-3-9 19:06

Rank: 12Rank: 12Rank: 12


56109
12#
發表於 16-3-10 14:51 |顯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後由 小時了了 於 17-9-18 15:19 編輯

天文學家星空下 悼念自殺女兒
2017年08月21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821/20127680

大眾眼中,近年青少年輕生可能是一則新聞,但留下的摯愛卻要用一生拾起破碎:「事隔六年,說真的眼淚都流乾了。我的人生是打碎了,悲痛和不捨會直到我死的那天。」經歷喪女之痛,天文學家李偉才剖白六年來的心路歷程。
記者:蘇汝卿 攝影︰
李錦鏵 剪接:魏利民

「就是緣盡緣散,那是一生人最痛苦的當刻。」2011年8月15日,年僅十九歲的天蔚留下六字遺書:對不起,我走了,在家中跳樓自殺,當時媒體歸咎大學壓力和迎新營,但對熱愛科學和講求理性的李博士來說,真正的原因或是他一生也無法解開的謎團:「整件事是八個字:既無因由,亦無徵兆。我最後的結論是大腦急病,心臟有隱性心臟病,為何精神病沒有隱性精神?」                                                                                                         

                                                                                                                                                                         追星族變父奴找到可能的死因只是第一步,之後步入療傷的深淵:「你把那種哀傷封存,不肯放手。」有朋友勸解,李博士甚至賭氣說:「我為何要復原?放手,是不是表示你對她的愛減損。」事後幾個月,李博士開始寫信「字療」:「每一封信開頭都是『天蔚:』,下款『父字』,好像她還在,維繫著一種關係,懷緬十九年來一家三口的快樂回憶。」1992年獨生女出生,提到與愛女的回憶,這位廿四孝爸爸滔滔不絕,展示當年因長期抱寶寶致右手腕痛的「爸爸手」,笑著說起每天日暮西山,負責接女兒放學,牽著她小手的情景:「老婆笑我是父奴,根本呀女就是掌上明珠。如果有一把長梯,她叫我摘天上的月亮,我也會做。」

苦戀天文的倆傻人「她喜歡天文、金庸武俠小說,喜歡的歌也很『老餅』,好似《問我》、《笑看風雲》。」兩父女有很多地方相似,常常徹夜觀星都不以為苦:「夏天多蚊又熱,冬天冷風呼呼,但阿女很捱得,很多時候是我叫走,她才願走。」兩個追星族到不同國家觀星:「我說著神話故事和天文知識,她很用心聽。最後一次是她臨走的幾個月,我們一直站著,不能坐,拿著很小的電筒,時而看星圖,兩個傻人就這樣站在曠野,看了一個半小時。」                                                                                                         
                                                                                                                                
只有一個選擇:好好活下去「其實星星距離我們很遠,它要很多年才來到我們的眼睛。」地球上看到的星空,如一部巨大的時光機,而留下的觀星人選擇永遠被困:「現在每次看星座,也想起女兒,如果女兒也在就好了。那十九年,daddy的額頭都刻著幸福。」六年來,李博士加倍努力,教學、寫文章、主持網台節目,宣揚科學和人文關懷:「決定活下去,便只有一個選擇,就是好好活下去。」                                                                                                         
                                                                                                                                                                                                                                                                                                      
提醒父母:抓緊一瞬即逝的幸福時光面對青少年隱藏的精神困擾,李博士承認父母有時很無力:「回到我們能夠改變的,就是減低考試壓力,不要當怪獸家長,為何父母要弄得自己那麼辛苦?為何不好好享受這些一逝即過的幸福時光?」

「杜甫那詩句: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李博士以天文比喻這種世界最遙遠的距離:夏天最光亮的是天蠍座的商宿;而冬天最光的是獵戶座的參宿。「這兩顆星永不同時在天空出現,其實不是安慰,是感觸。」


Rank: 12Rank: 12Rank: 12


56109
13#
發表於 16-3-10 14:52 |顯示全部帖子
【自己孩子自己救】聽過學童訴說自殺計劃 挽回不了絕望醫科生跳樓 心理輔導專家:唯父母聆聽可救孩子
2016年3月9日 星期三
http://news.mingpao.com/ins/inst ... 00001/1457513910546


學童自殺的消息接踵而來,令不少父母頓成驚弓之鳥,深恐難明子女內心世界錯過拯救時機,惟有輔導專家表示,要解決孩子不快甚至萌生死念的問題,父母才真正的「繫鈴人」。




從事輔導工作逾30年的資深心理治療師黃茵表示,過去10年接獲的學童求助愈來愈多,大至大學生,小至幼稚園個案都有,眼見近來學童自殺持續發生,令她想起數年前一個很典型的個案。

「曾見過一個資優拔尖入大學的醫科女生,她原想讀傳理系,惟最終為了父母意願選讀醫科。」黃茵稱那女生在醫學院壓力大得撐不下去,但師長並不理解,令她漸漸走入死胡同,甚至一度以服食精神科藥物希望排解不快。

黃茵表示與女生見了一次面後已即時要求與其父母見面,希望說服他們協助釋放女生的壓力,惟最終仍未能為她改變困局,最後獲得的消息是該名女生選擇跳樓結束生命,「我會說是一連串不幸,如果她唔係咁叻,就讀不到醫,父母也不會覺得她前途無限而加壓,我到現在還感難過,明明已看到問題,卻提供不到援手,她的父母就更加傷心。」

與黃茵見面的學童,或有學習問題,或與同學相處不來,甚或與父母溝通不了,更曾有學童一坐下就發表令人吃驚的自殺計劃,黃茵表示現今的父母基於恐懼,擔心孩子將來難以生存,原想為孩子裝備卻反變成施壓。

在接觸到的學童求助個案中,黃茵說有時候需要輔導的其實是孩子的父母,「輔導前我會先要求約見父母了解情況,有時傾完都不需要再見孩子,父母們有時是自己長大了,忘記當孩子時需要經歷的事,當管控太多,反而取走了孩子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她認為現時學童自殺問題,某程度是高IQ低EQ的教育制度下的後遺症,亦與香港整體文化強迫孩子追求當專業人士或出人頭地有關,間接為孩子施加沉重壓力,而作為家長,能否在最關鍵一刻拉孩子一把才最重要,「(自殺)不會完全毫無徵兆,不會無緣無故變我消沉,問題是你是否願意張開眼睛看問題。」

如要孩子吐露心底話,黃茵認為最重要的還是父母用心聆聽,並非單純張開耳朵,而是要接受時代已變,理解孩子心靈和前路均已不同的心態去聽。

Rank: 12Rank: 12Rank: 12


56109
14#
發表於 16-3-13 15:53 |顯示全部帖子
回覆 小時了了 的帖子

2016年3月13日 星期日
周日話題﹕假如女兒沒有跳下去……
http://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60313/s00005/1457806045021

【明報專訊】「他們在生的父母,往後要承受的痛苦,不是一兩天的事,是一輩子,一輩子活在自責之中。」七年前,同樣是三月天,曾是會考狀元的失聰女教師李菁跳樓自殺,只留下一紙遺書。自此,她的父親李光興,活在黑暗的悲慘世界中,從崩潰,到撕裂,到萬念俱灰,到終生自責,二千五百多天以來,每天背負巨大痛苦。「我女在遺書裏說,『對最疼愛我的父親,我只有憎恨和恐懼』。孩子真的會這樣說。就是因為我們做父母的,不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我們希望她好,但我們用錯了方法。」



花白了頭髮的李光興,黃昏的家沒有把燈亮起,說話低沉、緩慢。在李菁自殺後,李光興一直反覆閱讀女兒生前的網誌,開始學習電腦,用爸爸的名義繼續把網誌寫下去,當是給女兒的信;五年後,他在悲痛中梳理對女兒的悔疚與思念,寫成《假如女兒沒有跳下去》。這次訪問前不久,李光興剛替女兒搬了新家,「已經七年嘛,要搬去住金塔位了」。

李光興有三個女兒,他不諱言,畢生的愛都給了二女兒李菁。因為一窮二白,李光興與妻子誕下兩個女兒後,都把她們送回鄉下養大,只是,李菁幼年時一次發燒導致失聰。「大概是因為,對她,我們覺得虧欠了。」他溺愛李菁,呵護備至,十多歲被送進廣州訓練才學怎樣搣橙洗衣服。他嚴教李菁,怕她長大後無法自力更生,女兒在學校無法理解老師的講解,李光興在家親自再教;女兒因為聽不到而默書零分,李光興便教她背默,成為比健聽同學還名列前茅的一百分學生。一九九九年,會考放榜,李菁第一次登上報紙,她考獲兩優三良成績,是香港有史以來失聰學生的最佳成績。兩年後,她代表香港出戰國際象棋比賽,再次被傳媒追訪。

可是,本來被包裝成自強不息的故事,傳頌不過九年,在二零零八年以悲劇寫成結局,反差之大,讓李菁再次登上頭條。若傳媒總十年如一日地把自殺事件原因簡單化,那麼李菁之死的罪魁禍首該是社會對聾人的歧視——李菁畢業後,拿着輝煌的履歷表,求職過百次,僱主看見李菁戴着助聽器,打發她走,快餐店經理看到她的履歷,又嫌她學歷太高。李光興說,李菁最後在大學找到助教一職,但工作不愉快,後來在收拾遺物時,找到女兒在履歷表上寫上「垃圾」兩個大字。幾經艱苦培育女兒成才,千里馬卻遇不到伯樂,考了好成績以後,人生路才是漫長。
但七年過後,李光興在訪問中,其實在自責沒好好了解過孩子的內心世界。

在女兒死後,李光興一整年無法入睡,晚上總身體發熱冒汗,好幾次想自殺。但他在衝動之時,想到家人,「已走了一個,如果我也走了,他們會好痛苦」。於是,他打電話求助,最後時任勞福局長張建宗派來兩個社工,認為他該求診。「我說我沒有病,看什麼醫生?我只是唔開心,我只要求找個心理醫生,跟我傾下偈、紓緩下便好。但兩個社工當日就在這裏勸了我一小時。」最後,李光興被勸服,與社工從愛民邨寓所走到伊利沙伯醫院,醫生本來要他住院一星期,但他堅持寧願回家吃藥。失眠一年後,他終於沒冒汗,入睡了。「我當時對抑鬱症毫不認識,以為開心不開心這回事,沒藥醫。」

因為自己終於經歷過,知道抑鬱可以如何消磨人的意志,也知道有藥可以讓黑暗變光明,他回想女兒,才知道女兒當時也是死於抑鬱。「那時候,她常常哭得厲害、哭至失控,常說『爸爸媽媽我好驚』。她本來不想死,她曾經說想自殺,她曾到防止自殺的組織求助過。可惜當時沒有人看出她有病,該看醫生,如果有人告訴我們這種病,或許她不用走這條路。」

李光興自責,自己當時不相信女兒真會自殺。「我們不相信,因為我們從小至大都在很艱苦的環境之下長大,食唔飽、著唔暖,但我們都活得過。」

李光興在內地長大,父親是國民黨軍人,在李光興還小時,常被捉去批鬥,一家八口只吃掌心大小的榨菜送飯當一餐。他在十歲時,曾經提議全家到附近的水庫自殺,但被父母狠狠罵了一頓,說人多艱苦都要活。自己曾經咬緊牙關捱過了,但上一代面對逆境的方法,原來未必能用在自己的下一代。「我們這一代的思想,覺得那麼艱苦都活過了,在香港有這麼好的環境、有這麼多選擇,為什麼會想自殺?沒可能。我一直到現在都很後悔,為什麼自己有這種思維。」

這個學年,李光興的悔疚與悲苦,在二十多個家庭重複着。「香港社會突然有咁多後生仔走咗,好似形成了一種風氣,是非常不幸。」李光興說,如果父母可以早一點知道,或許可以做些事及時挽救。「第一,你知道細路有這念頭,首先要分析他是否有抑鬱、受很大壓力,要想辦法開解、帶他看醫生。有藥可以幫助的。」

又如果,孩子知道父母往後的日子如何萬念俱灰,他們或許不忍心走這條路。七年前那一天的事,李光興至今每次想起,想起女兒在跳下去前掙扎徘徊三小時,也覺得心像被撕裂一樣。「十時許,早餐後,她說去看醫生,直至一時多,我在大堂看到三個警察,他們拿着李菁的身分證和遺物,問街坊認不認識她。我說,那是我女兒。」回到寓所,警察才把噩耗告訴他。「我個腦,一片空白,個心翳住,想暈想暈,心裏有一道氣吐不出來。隔了一會,才哇一聲喊出來,崩潰了。那種撕裂感,像有一萬支箭,穿過你心。」往後七年,李光興背負着痛苦,勇敢地為家人活下去。但自責是一生的。「那種自責,非語言能表達,為何我當時不相信她說想自殺?為什麼當時不發現這問題、挽救她?為什麼上天給我聰明的女兒,又帶走她?」可是,孩子還小,在承受巨大壓力之時,當連自己也顧不了,怎有餘力能顧及身邊的人?「人到了萬念俱灰時,那種黑暗會包圍你所有思維,腦裏沒有光,只有黑暗。我經歷抑鬱的日子,理智沒有了,被負面情緒吞噬,自己很辛苦,不懂得想別人。」

而且,有時候,孩子承受的壓力,其實源自父母。在無法承受之時,在選擇用最極端徹底的方法之前,人或許會先選擇厭倦、憎恨、遠離,這並不是孩子不懂事或心胸狹隘,而是自然產生的自我保護方式,也是給旁人的警示。「就是因為我們做父母的,不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李菁遺書的那一句,李光興說就像判了他死刑一樣難受,「但這同時是給其他父母的當頭棒喝,在你們耳邊敲響警鐘。你把畢生精力、所有的愛,都放在孩子身上,但最後換來這句話,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麼?這真的要反思。」
文、圖﹕陳嘉文
編輯﹕馮少榮


Rank: 12Rank: 12Rank: 12


56109
15#
發表於 16-3-16 12:46 |顯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後由 小時了了 於 16-3-16 12:47 編輯

回覆 小時了了 的帖子

爸媽一句話 逆轉孩子情緒
http://www.fam101.com/%E7%88%B8% ... %E6%83%85%E7%B7%92/

說話最易傷人。天下無不愛錫子女的父母,誰想在功課考試壓力堆中再加一腳呢?只是當我們盡一切的努力,投入金錢、時間、精神、體力,為子女打造一條青雲路的背後,有些脫口而出的說話,或許已在悄悄替眼前的小不點加壓。

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兼註冊社工郭黎玉晶說,前述有關兒童焦慮的調查,其中以幼稚園生家長為訪問對象的那部份顯示,父母的管教方式愈多精神虐待,愈無視子女犯錯行為,或過度監察,子女焦慮程度愈高。這裡指的「精神虐待」,字眼上看似是非常嚴重的指控,但實情你我都可能曾「施虐」,而受害的,當然是我們的寶貝。

恐嚇性語句責罵子女
調查中的「精神虐待」,包括以謾罵及侮辱的說話批評子女,例如:還有就是以具恐嚇性質的語句責罵子女,例如:郭黎玉晶說:「家長並不知道,像這樣的語句也屬精神虐待,會讓小朋友非常焦慮。有些家長始終不能擺脫要子女『先搞掂功課』的想法,又會不時跟其他小朋友比較,看到別人的子女比自己的多學多做,便感到壓力,轉而向子女施壓。子女焦慮與否,其實掌握在家長手裡。家長先要學會不焦慮,孩子才不會焦慮。」


百彈齋主與木頭人
東華三院家庭成長中心主任兼註冊社工蔡家殷,從實踐自美國引入的「親子互動輔導」體會到,經常發脾氣或不合作的小朋友,其實跟父母不適當的說話及肢體語言回應他們有關。「家長來求助時,甚少說子女有情緒問題,只是不停抱怨孩子頑皮、扭計、不聽話、不合作、經常發脾氣、哭鬧,甚至打父母。」
蔡家殷經常透過單鏡反光玻璃,觀察爸媽與孩子玩玩具的互動過程。有些爸媽是「百彈齋主」,喜愛批評和提問;有的像「君臨天下」,喜歡指指點點發號施令,要孩子怎樣玩怎樣砌;有的則像「木頭公仔」,對孩子全無反應。蔡家殷說:「這些都屬於『不應該做』的。」「爸媽應該多讚賞,多複述孩子的說話,多描述孩子的動作,讓他們知道父母感興趣,能保持他們的專注力。」蔡家殷認為,即使孩子的行為問題是由焦慮情緒引起,只要家長懂得回應,也能化險為夷。

原文刊於FAM《樂活家》 Issue28


Rank: 12Rank: 12Rank: 12


56109
16#
發表於 17-2-1 11:37 |顯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後由 小時了了 於 17-2-1 12:05 編輯



https://www.facebook.com/luke54.org/photos/a.265157343431.137159.258656138431/10154622381368432/?type=3&theater
在網路上看到張文亮的一篇文章,裡面是這麼說的:


上主給我們的都是上好,世界卻永遠在「比較」。..............上主給我的孩子,也是最好的。我不用將孩子去與別人的孩子比較,不因孩子考試的名次,學校的排名,科系的冷熱門,就論斷孩子比較差,比較沒用,比較笨,將來會比較沒出路。如果上主是孩子唯一的路,孩子的未來怎麼會沒出路。


我們常用世界的角度,來比較自己的配偶與孩子,用世界的制度,來衡量自己最親愛的人。一生都在比較,一生都將不滿足。似乎擁有,卻不享有。 ......... 祂知道甚麼是對我們最好的。你不需比較,因為你認為最好的不一定適合你,但適合你的就一定對你是好的!

呢篇文章陪我走過這星期的情緒低谷, 大家共勉之




"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唯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

Rank: 12Rank: 12Rank: 12


56109
17#
發表於 17-2-8 17:32 |顯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後由 小時了了 於 17-2-8 17:34 編輯
hkpapa852 發表於 17-2-5 16:15
介紹一套短篇台劇給妳: 荼蘼

荼蘼 | Viu: http://www.viu.com/ott/hk/zh-hk/vod/29298/荼蘼

Viu TV 有得睇喎

點評

hkpapa852  睇咗未?  發表於 17-2-8 17:52

Rank: 12Rank: 12Rank: 12


56109
18#
發表於 17-2-9 15:51 |顯示全部帖子
hkpapa852 發表於 17-2-5 16:15
介紹一套短篇台劇給妳: 荼蘼

hkpapa852  睇咗未?  發表於 昨天 17:52

未有時間睇住呀. 呢排自己好忙, 每朝5點幾6點起身煮飯俾阿女帶返學校食午餐, 之後拿拿淋趕返工. 放工返到屋企又要做家務, 又要砌定洗定第二朝要煮嘅菜, 又要同阿女備戰下個月呈分試, 又要同阿女預備今個星期六最後一間匯基東九龍面試, 每晚攪完一輪已經十點幾十一點, 無時間無精神睇. 要遲啲星期六/日得閒啲啲先至睇

Rank: 12Rank: 12Rank: 12


56109
19#
發表於 17-5-18 22:15 |顯示全部帖子
考試季試又到,各家長們好好面對及處理自己及子女嘅情緒啊! 加油!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