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小學雜談 培正小學vs 英華小學, 點揀??
發新帖
樓主: kittybuzz
go

培正小學vs 英華小學, 點揀?? [複製鏈接]

Rank: 2


79
1#
發表於 04-7-26 14:14 |顯示全部帖子

Re: 培正小學vs 英華小學, 點揀??

孔子已是公元前的時代, 當時階級分明. 夫子門下三千, 多富貴中人, 何足為怪. 現今教育普及, 不論貧富都有就學機會, 才來八方. 以古喻今, 何其朽腐.

"朽木不可雕".  將朽之木, 乃衰老之枝. 現今小一學生, 乃黃口小兒, 真能三歲, 六歲可定八十, 認定其為不可雕之木?  現今中外成名之仕, 不乏大器晚成之輩.  可惜, 今有些爭名奪利之校, 以家境或所學多元為收生目標, 推動幼兒摧谷填鴨風氣, 收窄其收生之源, 放棄八方, 祇向富貴中尋, 流失大部分可造之才, 貴族學校真能成為名校, 我想未必.

"女子與小人難養".  女子未必個個難養.  自古至今, 下至販夫走卒, 上至大富之家, 女子雖未必能個個飽讀詩書, 但都有不少賢良淑德之輩. 真正難養者之女子, 乃飽讀詩書, 但常出言無狀, 失孔孟之道, 經常挑起事端, 加上"突現路人"惡言呼應,  "爸辣, 潑虎"之聲不絕如耳,  又有"裙下之臣"百般附和, 言聽計從, 使其更形跋扈. 何謂"女子與小人難養", 在此立竿見影, 可盡見之.

各位英華小學家長, 學校冇十全十美, 受到善意批評可作參考, 對惡意揶揄者不作回應. 新校信心之始, 要學校和家長共同努力. 你們對子女才是最重要, 學業外, 言行身教, 比讀什麼學校更重要. 大家都是關心子女品德學業的家長, 共勉之.

"話你喎!" 如我小兒作此挑撥之言, 定必嚴詞斥責. 以免日後他就算學業有成, 也祇成為"有學無教"之徒.  

看過文章的家長可分辨Ambrose申報學歷之原因.  但其後者之申報, 極盡諷刺揶揄之能.  在此討論教育之園地, 真真染污為"斯文掃地"之方,  可悲可恥.  慎之!  避之!

Rank: 2


79
2#
發表於 04-7-27 13:06 |顯示全部帖子

Re: 培正小學vs 英華小學, 點揀??

有些人揶揄人的時候當然是嬉笑怒罵的方式發言, 但看其以往發表的文章, 其論點一受到質疑, 不是也義正詞嚴地駁斥申辨嗎.

現今不像古時, 子不教父之過. "教"不獨是"家教"而是"教養", 包括家庭, 學校, 老師, 朋友, 環境和自身的影響. 一位成年知識份子的言行不應責及父母, 應自己承擔. 擇友應謹慎, 屠狗輩有時好過讀壞詩書之人.

每人對事物的想法思考應是獨立的. 單打獨鬥比雙劍合壁公正得多, 因不用隨招附會. 拜倒裙下之說心領了.

人的本性往往是覺得自己是說得有理, 反駁者言不及義. 如覺得內容空洞, 對痴人說夢的話不要介懷.

"舊怨"之說不錯, 但用"前科"較為合適. 鋤強扶弱之"強"字用得貼切. 有學識, 有時間上網, 連綿篇幅, 有理說理, 冇理就罵, 聯手對敵. 所向披靡, 怎會不是強者呢.


Stccmc:

你質疑得好. 你是一個堅持自己信念的人, 也有在網上因一些論題作出冗長的辯論, 我們也作出過討論, 對錯與否無論得到共識也能和氣收場. 為什麼呢?  相信是能盡量在言語間克制自己, 尊重對方.  DBBoy 作為一舊生對其母校讚揚之餘, 在每篇文章都有反思名校不代表一切, 留有餘地. 持不同意見者也都言語溫和, 能各舒己見, 乃討論之道.

我不是英小家長, 為什麼會和有些英小家長有時反應過激. 你好像說過"惹火尤物"這個詞句, 我心領神會. 這是一個火球. 燒到那裡那裡就覺得痛.

說一個比喻:
如果有個媽媽和穿上校服的仔仔在酒樓時對他說: "你讀間學校都幾好.”
但鄰枱有個師奶對其在座朋友大聲笑說: "這間都叫好學校? 笑死人啦! 開心到我可食多個包!”
作為事不關己的茶客也為之動怒, 何況這間酒樓是該間學校很多家長的午膳聚腳地呢. 這些么心么肺的話怎不令部分家長有過激反應.

不是說理, 是說口德. 這些火球罵人的語句, 前前後後可輯錄成篇. 聽得多可以不以其道還治其身嗎!

至於其他學校受到批評, 不足為怪, 這裡正是討論學校的論壇, 有些有幸冇被這團火燒到唔知痛.  不幸被這火球燒到埋身, 有些家長為息事寧人, 有些勢孤力弱, 有些沒有時間精神爭論, 有些知其前科, 不想被罵而避其鋒.

   

Rank: 2


79
3#
發表於 04-7-29 14:19 |顯示全部帖子

Re: 培正小學vs 英華小學, 點揀??

Judy 和 Eva 講的也不無理據. 但我們想想每樣事的結果可能有很多原因. 尤其教育是一門十分複雜的事, 每一環節的成敗也有很多成因. 不能單一作出判斷.

說回如何成為一間名校或band 1學校. 主動方面有其悠久歷史因素, 優良校舍和位置, 教育質素. 較為被動的是其收到學生質素.  一間好學校多受到很多對子女學業用心用力的家長追逐報讀, 無論是要甄選, 抽籤, 學校都能收到較大部分有家長支援的學生入讀, 加上學校有方法培養, 受到大多數同學學習感染, 就算資質平庸的學生也能提升成為好學生. 後天的努力比資質更為重要. 這是名校成功之道.

本論題帶起爭論的不是學校本身. 而是涉及收生權和地區家庭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

收生權是有影響的, 不過六歲的小一學生, 學校甄選他時真可在短時間內可判斷他將來是一個讀書的材料. 以往官津學校, 擁有同樣的收生權限, 為什麼有些最終成為band 1, 有些成為band 2 或 band 3. 有些祇有部分收生權的官津校, 成績比有100%收生權的私校更好呢.

說回個別地區和家庭背景對學生成績的影響:-  以前小時候, 家居九龍去沙田紅梅谷都叫旅行. 經幾十年人口膨脹新區發展, 交通發達, 現在地區觀念薄弱, 各階層人士散佈各區. 以前因歷史原因名校多聚集中西區, 油尖旺發展. 唔通現今讀得書嘅學生住哂在這幾區. 深水埗是一老區, 老人較多, 不過小學不是住在該區的亞伯去讀, 是一班潛質未露的小兒. 又想, 讀名校真是來自同區, 不見得. 我認識緊張子女學業的親友的子女多數越區入讀好學校. 很少數唔緊張那些或因考不到才入讀本區普通學校. 如果大家在放學時問問在名校外的校車隊司機的各條行車路線, 就可知是否同區學生佔多. 雖然官津規限收同區學生, 但大家都知道外區的家長是有很多方法入讀的.

至於家庭背景, 現在教育普及, 少有家長目不識丁, 多數有中學或大學背景, 散居各區. 相信祇要有心, 對子女小學教育不會力有不逮吧.   

不過, 政府一方面鼓勵名校轉直資, 一方面收哂官津校收生權, 收生100%對零, 當然無得鬥. 不過要看已轉直資名校有幾多及能維持幾低學費, 過高收費令官津名校仍有生存之道. 因富有的尖子學生供應佔比例不太多吧. 有很多讀得書而冇錢交學費仍會抽籤入讀免費名校, 相信此類學生也不是小數.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