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小學雜談 說教以外的兩個選擇 --- 【余國健】
發新帖
查看: 1014|回覆: 2
go

說教以外的兩個選擇 --- 【余國健】 [複製鏈接]

Rank: 12Rank: 12Rank: 12


56058
1#
發表於 16-3-22 11:5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本帖最後由 小時了了 於 16-3-22 12:00 編輯

http://www.ohpama.com/51981/24pa ... %E6%93%87/?aid=6930

「成日想阿仔著多件衫,怕他冷病;想阿女不要亂發脾氣,冷靜處事;但孩子總是不合作,不服從,次次都要大動肝火,才肯聽從。」筆者在講座中常聽到家長有以上的抱怨,其實,父母都已經苦口婆心,日以繼夜地提醒,為何孩子仍屢勸不聽呢?

孩子不聽話的原因有很多,孩子的性格、親子關係、父母的管教方法、父母的語氣和態度等都是。因此,若父母想達到管教子女的良好效果,首先,父母要認識子女的脾性,因材施教。其次,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發揮影響力。同時,父母應檢視自己的管教方法是否過於驕縱,還是嚴苛?以致令孩子放任或為鬥氣而反叛。如果家長仍不能對症下藥,最後,父母需留意自己說話的語氣及態度,是否過於嘮叨,說教色彩太濃,令孩子反感? 家長可能會問,如不說教,孩子如何學懂?以下是說教以外的兩個選擇:

•自身經歷

當父母喝停孩子,不要觸踫燙手的水瓶,孩子因怕父母不開心或遭責備而合作,但他總想試試,所以在父母視線以外,便可能會偷偷去觸摸,但燙過之後,便會明白道理之所在,而不用父母再提醒了。又如李太經常提醒孩子,快點起牀上學去,恐會遲到,但始終不得要領,唯獨當李太刻意放慢手腳,讓孩子嚐到趕不上校車的滋味,以後,孩子便倒過來催促媽媽趕緊上學去,李太才不致每天早上繼續白白浪費唇舌。簡而言之,讓孩子從挫折中學習,最為有效。


•故事

小敏上學前,與母親王太經常難捨難離,對母親有分離焦慮,王太威迫利誘,用盡千方百計,都未能解決問題。無意間,王太發現了故事書《媽媽上班的時候會想我嗎》,並與孩子共讀,卻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小敏不知不覺代入了當中的小女孩角色,因此她知道及相信,媽媽即使在工作中,也一直掛念自己,減少了對分離的抗拒。孩子在鬆弛的狀態下,訊息容易進入潛意識,成為記憶。除了故事書外,電影如:《恐龍大時代》、《玩轉腦朋友》等,都是父母用作引導孩子勇敢面對恐懼及哀愁的好媒介。

孩子透過親身體驗,媒體中的故事,勝過父母千言萬語的教導。

點評

MrBeast    發表於 16-3-22 12:31
   3    0    0    0

Rank: 12Rank: 12Rank: 12


56058
2#
發表於 16-3-22 12:01 |只看該作者
讓孩子嘗試危險的事

http://www.ohpama.com/43660/24pa ... %e7%9a%84%e4%ba%8b/

孩子生在這個高度保護的年代,公園裡大概不會有危險的設施,玩具的設計要符合安全標準,不可有尖角;更要避免玩具卡在兒童的喉嚨,引致窒息;某些成人使用的商品,也會出現字句,提示使用者不可讓兒童接近或使用。確保兒童安全,免受傷害,成人責無旁貸,但副作用就是減少了冒險,缺乏探索的機會,減弱了對環境的掌握。

2011年,挪威心理學家 Dr. Ellen Sandseter 發表研究報告,解釋風險活動 (Risky Play) 與兒童身心發展的關係,風險活動分別是爬高、速度活動、玩危險玩具、在危險環境附近玩、玩打交、迷路、獨處七類。報告指出兒童一方面藉著風險活動,尋求剌激,得到快感,另一方面可由此克服恐懼,增強自己的能力和技巧,更準確的掌握環境。以跳梯級及攀爬為例,孩子通常都是由低開始嘗試,成功的經驗,伴隨著刺激的快惑,誘使他們不斷克服恐懼,向難度挑戰,愈爬愈高,愈試愈激。如果父母怕孩子受傷,阻止他們冒險的話,等於窒礙他們的心理發展。如果在年幼時過分保護孩子,未有讓他們克服恐懼感的經驗,或會成為了日後焦慮症、恐懼症或心理病的遠因。

無獨有偶,在TED演講集裡,其中一個講座,題為「該讓兒童嘗試的五件危險事」,講者蓋佛.陶利為東敲西打學校 (Tinkering School) 的創辦人,他分別提出以下五項讓孩子嘗試的事情:玩火、用刀、擲矛、拆解電器裝置和違反數位千禧著作權法 DMCA (保護網上版權的法例)。無他,講者提倡父母應該讓孩子有更大自主去探索身邊事物,從而增強自信及創意,即使有點危險,但也是一種學習經驗。玩火可以使孩子感受大自然的力量:用刀讓孩子學懂安全及適當地運用利器﹔擲矛可以刺激腦部發展,訓練手眼協調及專注力﹔拆解電器裝置,可以增強孩子能力,了解及明白複雜的事物;違反數位千禧智權無非也是突破框框,嘗試打一些無傷大雅的擦邊球。

讓孩子「身赴險境」,身體可能受傷,甚至留下一兩道疤痕,但換來的,是孩子學懂判斷風險及了解自己的能力,克服恐懼,並提高了風險意識,掌握安全之道。相反地,制止孩子冒險受傷,孩子可能背著父母犯險,或者培養出怯懦,不敢創新的品格。

Rank: 12Rank: 12Rank: 12


56058
3#
發表於 16-3-22 12:03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小時了了 於 16-3-22 12:04 編輯

Me世代的三大危機

http://www.ohpama.com/57388/24pa ... %E5%8D%B1%E6%A9%9F/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珍.特吉博士(Jean M. Twenge), 分析了累積共60年,超過130萬份的心理測驗量表,闡明了在70、80和90年代之間出生的Me世代 (Generation Me) 成員的特質,發現現代與過往世代的年青人有重大差異。其中的主要特徵就在於對自我的關注,強調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不喜歡受他人支配,具備包容心、心胸開放、雄心萬丈,卻又同時譏諷世事,並且很容易感到沮喪、孤獨和焦慮。

有創意、有理想、相信自己、捍衛自己,並忠於自己,卻傾向自戀。回望香港的情況,Me世代的發展趨勢也不遑多讓,由此,現代父母確實需要正視三大危機:

第1:輸不起 – 由於孩子慣被保護、被嘉許、被讚賞,小小人兒已參加大大小小的比賽及活動,贏過不少獎狀、獎盃、獎品。父母的生日就平淡度過,孩子的生日,卻大事周張,宴請親朋,促使孩子成為鏡頭下的當然主角。孩子在掌聲中長大,自尊感雖強,但根基不穩,很容易受不起挫折,而變得脆弱,輸不起。

第2:唯我獨尊 – 自幼便是被渴望的小孩,容易成為唯我獨尊的世代,他們期望世界不斷圍繞自己旋轉,覺得「很容易喜歡自己」,「自己總是做對事情」,著重Me而少談We,缺少對他人及社會的關注及責任,並不會為滿足他人的期望而躊躇。因此,社會較為個人化,甚至分化,良好的人際關係與社會責任也難建立起來。

第3:挑戰權威–由於資訊科技發達,孩子可以獲取的資源也豐富,所以師長已不是主要傳授知識的來源,他們佩服有能力的同儕,多於長輩。加上他們自信高,對師長有話直說,對「位置」權威的概念薄弱,甚至敢於挑戰。

面對以上種種情況,父母不容忽視,應該減少對孩子的吹捧,讓孩子與現實社會接軌,拿走孩子的防滑及防跌裝備,免將孩子「寵物化」,讓他們從錯誤中學習,增加危機感,磨練意志力及毅力,獲取征服感,而不單是優越感,建立真正的自尊。此外,父母需要多教導孩子,了解他人的感受,避免單單追求自我感覺良好,加強同理心及責任心的培育,關注自己對他人及社會的影響。最後,父母需要確立自己的權威及影響力,令孩子尊敬父母的為人及獨特之處,而不單以父母的身份權威,來管教孩子。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