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初中教育 派位組別
發新帖
查看: 797|回覆: 0
go

派位組別 [複製鏈接]

Rank: 5Rank: 5


1586
1#
發表於 07-4-20 09:39 |只看該作者

派位組別

2006年中學會考的啟示(派位篇)

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 
羅范椒芬

中學會考放榜後,一如既往,有人歡喜有人愁。由於今年的畢業生是派位組別由五組改為三組後第一屆的畢業生,因此特別引起公眾關注。事實上,今年的會考成績帶來不少啟示,值得大家細心思考。


「五改三」的基本理念

五年前,派位組別減少,令部分學校學生之間的差異擴大,這是當年教統會早已預見的情況。然而,減少派位組別的目的在於避免過早(在12歲)標籤學生,因而令學生失去自信,或令學校對某些學生的期望過低。自信和期望是學習的動力來源,而教育改革的最終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自學能力,從而提升整體的教育質素。

不少海外的研究均證明,讓稟賦不同的學生一起學習,有助互補不足。課程改革強調學生間的互動和參與,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不少學校都有「小老師」計劃,而小老師們在施教和回應提問中,對課題得到更透徹的了解,真正體驗「教學相長」的道理。今年皇仁書院兩位「狀元尖子」的經驗,亦證實同學間互相切磋砥礪,有助雙方提升學業成績。

前教育署曾對那些因「五改三」而明顯擴大了學生差異的學校進行焦點視學,並就處理學習差異的有效方法進行研究和發表報告,供教師們參考。去年,檢討派位機制工作小組在決定保留現行機制時,亦曾諮詢學界。他們普遍認為「五改三」帶來的學習差異可以接受。事實上,每個學生都有獨特個性。照顧差異是教學工作的核心問題,關鍵在於教師的教學法和面對學習差異的態度。               


學生差異擴大對會考成績的影響

學生差異一直存在。如果我們把學生按學業成績劃分為十級,即使實行五個派位組別,也有少數中學收取跨越九級的學生。在「五改三」的制度下,亦有不少學校學生的差異程度不變,甚至下降。

雖然單憑一年的會考成績,未必能確定「五改三」的實質影響,但今年會考的整體及格率和優良率都上升,正正顯示只要學校、學生和家長同心協力,即使減少派位組別,也不會令整體水平下降。至於整體學生的水平是否能持續提升,則有待觀察。

經過深入分析,我們觀察到,受學生差異影響最大[1]的25所學校中,13所的整體及格率和學生取到14分或以上成績的比率都同時較去年上升。這些學校都以母語教學,學生的差異跨越七至九個級別;其中四所學校學生差異明顯擴大,比上一年增加三至四個等級,但會考成績卻有進步。教統局會深入了解這四所學校處理學習差異的方法,並在來年向其他學校推廣。

反過來看,亦有學校的收生水平與上述四所學校相近,而且學生差異較小,但會考成績卻不如。教育成效受多方面因素影響,難以一概而論。校長領導有方,上下齊心;教師因材施教,把學生差異視為學習資源;家校合作,共同激勵學生奮發圖強,都是改善教育成效的元素。


「五改三」對傳統「名校」的影響

同樣地,我們察覺到傳統「名校」處理學生學習差異的能力亦有很大分別。從以下的數字可見,收生水平和學生能力差異相近的學校(A/B, C/D),會考五科及格率和取得14分或以上成績的比率有很大差異。有學校(B,C)即使收生水平下降,學生差異擴大,但成績反而上升,連尖子的數目亦有增加,顯示混和不同能力的學生,並沒有降低優秀學生的學業成績。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是:好的學校是教「好學生」,還是「教好」學生呢?



上述項目的(+)或(-)符號顯示該項目與去年比較增加或減少。



結語

中學會考的成績並非零和遊戲,派位組別由五組改為三組,令成績最優秀的學生分散在更多學校,可以成為其他學生的榜樣。但願每所學校都能夠妥善處理學生差異,鼓勵不同能力的學生互相扶持,共同進步,令香港整體的教育水平得到提升。這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願望!


二○○六年八月二十日


  
--------------------------------------------------------------------------------

[1]在2006年,全港學校的學生能力標準差最高為23.6,最低為3.4。上述25所學校的標準差均超過20。

[2] 將學校取錄的學生的成績從0至100排列,90-100為成績最好的10%的學生,餘此類推。

[3]標準差是按學校取錄的學生的成績來計算。  (+) 號代表學校學生差異較去年擴大,(-)號代表學校學生差異較去年縮小。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