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幼校討論 【分享】孩子,你可以输在起跑线上 (轉載) ...
發新帖
查看: 1728|回覆: 8
go

【分享】孩子,你可以输在起跑线上 (轉載) [複製鏈接]

Rank: 5Rank: 5


3818
1#
發表於 13-12-20 11:3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别让孩子跑错了方向

  让孩子提前学习,避免“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违背规律的学习,最后带来的不仅仅竞争中快和慢的问题,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问题。

  王芳说,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比如3岁是直觉思维期,五岁才有形象思维,大班的孩子才开始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8-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让充满想象力,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去记忆汉字,背出一百以内的加法,他虽然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想象力的空间被固化的知识填满了。”

  一项研究表明,在学前班认识较多汉字的孩子,一年级的语文会领先其它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级,水平就与其它孩子持平了。

  再以画画为例,8岁的孩子才能按大人的视角观察临摹,在这之前孩子画画只是直觉思维的自我表达。让太小的孩子学习绘画技巧,告诉孩子太阳应该是圆的,云朵应该是白的,且不论对想象力的扼制,至少是一种浪费时间。

  “美术教育中深受其害的就是社会上的这些考前教育。8笔画苹果,几笔调色彩,目的是为了应试,”清华美院教授方晓风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说,直接的后果是学生临募能力强,表达能力弱,当然产生不了大师。

  幼教专家说,现在很多孩子三岁开始学轮滑,其实孩子的骨骼并没有发育好,轮滑会伤害到身体。太早学芭蕾也是一样,对孩子的骨膜等等都是挑战。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精明的商家发明出来的一句广告语,”鲁林岳说,“家长被高考绑架还可以原谅,但是如果被广告左右就太不合格了。”

  兴趣班的使命就是把孩子送进名校。孩子们多才多艺,但却并不享受自己的爱好。“很多钢琴十级的孩子发誓再也不碰钢琴,他们不觉得音乐是终生的伴侣,因为音乐夺走了他们玩乐的时间。”一名专门教授钢琴的老师无奈地说。

  “有时候仅仅是因为太早,太急,家长反而把孩子的兴趣扼杀了。”时代小学校长高军玉讲了一个学生的亲身经历,“这个孩子来报名的时候,问我,你们学校要不要学奥数的,我说不学。她拍着手说太好了,我听到奥数就想吐。到了初中,老师发现她的数学天分,开始让她接触奥数,最后这个孩子对奥数非常着迷,拿到了大奖。”

  同样学奥数的孩子,浙江一批孩子曾参加国际奥数比赛并获得一等奖,载誉归来时,主管基础教育的教育厅副厅长请孩子们谈感言,有一个孩子说,“我这辈子再也不要碰奥数了。”

  教育界已经认识超前教育和强化教育的严重后果。最近,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指南》很具体地列举了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目标。例如,5~6岁学龄前儿童,只需“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并没有标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须认字,只说明“在阅读图书和生活情境中对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

  专家认为,《指南》的主要目的,是遏制“拔苗助长”。

  事实在,在许多国家,超前教育都是被禁止的。学者杨佩昌最近撰文《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别把孩子大脑当硬盘》。(励志文章 www.lz13.cn)他说,欧洲许多国家都有相似立法,德国甚至把这一条写进基本法里,禁止家长在幼儿园的教学之外给孩子补课。

  “让孩子一开始就进入快跑通道,非常不人道。”这位8岁孩子的父亲介绍说,德国的教育是一种逐渐加速的做法:幼儿园不学专业知识,而是教一些基本的道德伦理,学会与人相处,重要的任务是玩得开心;小学也只是学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对中国小学而言),到了中学才开始进入跑步通道,但依然还是慢跑。由于德国没有统一的高考,所以学生压力并不太大。只有到了大学,真正成年了,才开始进入快跑通道。到了这个时候,终于有了竞争,也才显示出每个人之间的差异。

  一名日本留学生告诉记者,日本在接受外国留学生时,对学生的学习总年限有严格规定,“少一年都要补齐,否则大学不能接收,”目的是不希望学生违背生理规律超前教育,循序渐进地来。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抢跑,幼儿园学小学的东西,小学上中学的课,到了大学里,反而要补幼儿园该学的东西,比如行为习惯,人格培养。”冯钢说,“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source: http://www.jinbifun.com/thread-2832298-1-1.html 曾經在某處見過原文出處,但宜家揾唔到,唯有揾到呢個唔系original source既source)
   5    0    0    0

Rank: 5Rank: 5


3818
2#
發表於 13-12-20 11:41 |只看該作者
另外,分享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

------------

(轉摘)以下為《孩子你慢慢来》 - 读者评价:

龙应台,两岸三地最具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支笔,代表作《野火集》.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  

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  

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  

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这是写在龙应台的《孩子慢慢来》这本书封面上的句子。  


你有没有被它打动?你有没有像龙应台这样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然后你耐心等待,让孩子慢慢来?如果您的孩子已经长大了,而您还没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样的母亲可真谈不上是成功的哦。  

最早接触她的文章还是在学生时代,偶然在报纸上读到她的专栏,那个喜欢劲呀,如同好不容易拾到一稀罕宝贝。以后每天看报纸,一定就是冲着她的专栏去的。名字像男人,文笔犀利得像男人,我理所当然地以为她是男性作家。  

也许这就是缘分。  

隔了这么多年,在学英语、学教书育人,又学育儿之后,让我再度撞见她。撞到她的时候我的孩子六岁,她的孩子大的19岁,小的15岁。而我们的媒介就是这本书——《孩子你慢慢?》。  


可以说,里面的每一篇文章我都喜欢,但我最想说的就是书后的跋——她的小儿子华飞写的《我这样长大》和大儿子华安写的《放手》。  


哦,龙应台两个儿子的文笔都超好呀!我看了很多遍,我就是想通过两个儿子的眼睛来看龙应台是怎样的一个妈妈!  


我们先看一下华飞眼里的妈妈:  

“吃完饭之后,就真的没事干了。我就跟着妈妈走进她的书房。我趴在她脚边的地毯上画漫画,她在书桌上写字。她一直打喷嚏。我动不动就去纠缠她,坐在她腿上,跟她说东说西,一看她又低头写字了,我就又要她下来,跟我一起趴着,看我画的东西。”  


“有时候,哥哥铁了心,就是不肯让我跟,妈妈也理解他,不愿勉强。她就会带着我,走到家对面那个大草原去采花。都是野花,采了的花,放在妈妈带来的竹篮里,带回家做植物标本。妈妈还给我准备了一个本来装蜂蜜的玻璃瓶,她用剪刀在金属瓶盖上啄出几个洞。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蚱蜢特别多,蹦来蹦去。我就一只一只抓,抓到的放进玻璃瓶里。原来那些洞,是让蚱蜢呼吸的。”  


“洗刷干净了,接着就是‘孙悟空时段’。我们坐在床上,哥哥和我并肩靠着枕头,被子盖在漆上。妈妈坐在床沿,手上一本敞开的《西游记》。她并不照着书本念,而是讲的。我们也不断地七嘴八舌打断她:‘那孙悟空身上总共有几根毛呢?’‘猪八戒用鼻子还是嘴巴呼吸?’她永远有办法回答我们的问题,而且回答永远那么生动那么新鲜有趣。同时跟我们看图,让我们认识故事里每一个人物的个性和造型。”  


接着看看华安笔下的妈妈吧:  


“我承认自己是个顽皮的孩子。琴弹得不好,泳游得不精,我也没法倒过来‘指控’她说:‘当年我小,你应该强迫我啊。’因为我记得清楚,当年她就说:‘好,现在我不强迫你了,但是你长大以后不要倒过来埋怨我没有强迫你哦。’尽管我们之间一直有这样的‘拔河’,母亲却依然以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个,用她的语言来说,‘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跟我接触的德国人总是说:‘安德烈的思想和举止特别成熟。’我大概不得不感谢我的母亲。是她教了我如何作深刻的批判、理性的思考,尤其是对于现象如何敏锐静观。”  


“当然最多、最鲜明的记忆,还是那些温馨甜美的时光。周末,一整晚上我们三人围在床上一起朗读、讲故事,整个晚上。从安徒生童话、希腊神话到传统的中国民间故事,从花木兰到三国演义。我们的视野地平线简直是一种无限宽阔的开展。。。。。”

Rank: 5Rank: 5


4893
3#
發表於 13-12-20 11:42 |只看該作者
Thanks for sharing !
天助自助者,  別再怨天尤人

Rank: 5Rank: 5


3818
4#
發表於 13-12-20 11:43 |只看該作者

《孩子你慢慢来》 - 目录
[序]

蝴蝶结
初识

那是什么
终于嫁给了王子
野心
欧嬷
写给怀孕的女人
他的名字叫做“人”
啊!洋娃娃
寻找幼稚园
神话·迷信·信仰
男子汉大丈夫
渐行渐远
读《水浒》的小孩
一只老鼠
葛格和底笛
高玩
放学
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触电的小牛


[跋]
我这样长大  
放手  

Rank: 5Rank: 5


1230
5#
發表於 13-12-20 14:24 |只看該作者
Thanks for sharing !

Rank: 6Rank: 6


7428
6#
發表於 13-12-21 00:29 |只看該作者
謝謝分享,龍應臺的耶篇好吸引,有書的吧?!
去揾下先

Rank: 6Rank: 6


7031
7#
發表於 13-12-21 08:32 |只看該作者
借個位置分享一篇,也值得反思的。(聲明:內含少量粗言)
港孩的絕種,港喱的成長 (原載於:假啞港女)

眼前的K2小孩自豪地說:「Daddy答應我如果入了男拔,他就給我一萬元!可以買iPad!」在這個K2也要補習的世道,不足5歲的人仔比打工仔忙已經不是新聞。奶聲奶氣的他疲態盡露,可是又因為Apple給生生的救活過來,那一刻我看到的不是一個港孩,而是身高不夠1米的港喱,生活充斥奢侈品,人生卻很貧乏。

早前有小六女生因為不堪學業壓力而跳樓,先別急著抽水指責港孩抗逆力低bla bla bla,港孩其實不算嬌貴,他們和我們一樣,都要費盡力氣生活,香港的父母遺傳了自己老闆的基因,自己被榨取每一分精力,然後就去榨取孩子每一分閒暇,所以別眼紅港孩iPhone電玩一樣不缺,那可是有血有汗的「人工」。港孩的問題不在於父母的寵溺,因為再疼愛自己孩子的港爸港媽,也毫不猶豫扼殺港孩的童年。香港人的工作時間遠超國際勞工組織建議的每週40小時,港孩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他們不懂得自理和自重,因為知道「腦力勞動」過後可以買起別人的服侍和尊嚴。



內田樹在《下流志向》這樣分析日本年輕人學歷低下問題:「從前孩子的身份建構從勞動開始,幫手做家務就會得到讚賞,可是現在的孩子的記憶卻從在便利店購物開始,換句話說,他們對世界的認識是由『消費者』的身份開始的。幼小的學童不能理解教育這種「商品」的價值,所以拒絕付出,正如精明的消費者不肯購買沒有價值的貨品。」

如果套用內田的理論,港孩理應和上一代的「獅子山下」香港人一樣刻苦耐勞啊,因為香港父母用成人的標準養育孩子,港孩用忙碌的生活換來優厚物質,他們的身份建構不也是「從勞動開始」嗎?可是從前給予的是讚賞,現在給予的卻是白花花的銀子,港孩的世界和成人世界沒有太大分別,所以造就了港孩的老積、市儈和浮躁。如果說兒童的定義是不必承擔成人世界的要求和責任,那麼可以說「港孩」已經是瀕臨絕種的生物。

現代的兒童概念其實存在還不到400年的歷史,中世紀的童年在7歲就結束了,因為兒童在7歲就能駕馭語言,在印刷術盛行以前,7歲兒童能夠明白和回應成人所能說的一切。然而,印刷創造了一個新的成年定義,成年人是指有閱讀能力的人,兒童是指沒有閱讀能力的人。成年要努力才能掙回來,未成年的人必須通過學習識字,進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成為成人。所以盧梭 (JEAN- JACQUES ROUSSEAU) 說:「閱讀是童年的禍害。」因為書本創造了成年,閱讀使人進入抽象知識的世界,分化了能夠閱讀和不能閱讀的人。

我們譏笑香港的幼稚園中學化(竟然要補習),大學小學化(竟然有家長會),可是香港的成人又何嘗有成人的樣子呢?香港人能夠閱讀,但卻甘心當個識字文盲 (educated illiterate),不看書也不思考。健全的成人應當也是個成熟的公民,有能力了解較深奧和抽象的事物,可放諸香港,會臉不紅耳不赤地高呼「我不懂政治」的卻不是少數,他們的思維和一個會認字的孩童其實沒兩樣。



另外,成年人和兒童之間的區別,在於成人擁有兒童「不宜知道」的訊息,社會對性與死亡等等的忌諱都是不讓兒童知道的秘密,可是因為電視與互聯網的興起,兒童再也不難接觸這些「秘密」。相反,香港的成人卻活得愈來愈藏藏掖掖。髒話本來是對兒童的秘密,所以我們懲罰說髒話的兒童,但林慧思事件揭示了在香港連成人說髒話都會遭到狠狠的懲罰;香港人最愛看充滿性暗示的八卦雜誌,卻不敢坦然面對性的話題;孩童被屏蔽在和諧統一的世界,所以對於娘娘腔的同學予以殘忍的欺負嘲笑,但香港人即使長大了還是樂此不疲地傷害「非我族類」的同性戀者。



老而不死是為賊,柒而不知是為喱。「港喱」一詞代表香港健全成人的消亡,他們空有健全的腦袋,廿載春秋白讀書,是個擁有高度閱讀能力的稚子,正如港孩儘管精通十八般武藝,懂得dextrorotatory和Halappino的意思,卻不會為普選抗爭,因為「政治很悶」。港孩和港喱同樣流露著smart ass的味道,他們懂得不少,但都停留在skills與information的程度,那不是knowledge,更遑論wisdom。香港的兒童和成人再無隔閡,所思所想所說所看亦無差別,不過港孩已經快要絕種,港喱卻在茁壯成長。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4436
8#
發表於 13-12-23 17:49 |只看該作者
Thanks for sharing!
Life Long Learning

Rank: 5Rank: 5


1933
9#
發表於 14-1-14 17:44 |只看該作者

回覆:【分享】孩子,你可以输在起跑线上 (轉載)

太長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