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這樣的直資學校辦學方針,有可以改善的地方嗎? ...
發新帖
查看: 6499|回覆: 19
go

這樣的直資學校辦學方針,有可以改善的地方嗎? [複製鏈接]

Rank: 6Rank: 6


9973
1#
發表於 17-2-12 07:44 |顯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後由 samsam123321 於 17-2-12 10:39 編輯

好心你拉,殺左一個post又開一個新。心理學家相信正常智商的普通學生個個都可以教育成材。為何要在一年班就select?憑什麼去select?點解結果出來後發現學生個個都係來自高中產家庭?那些所謂資助基金會有咁多錢剩?用直資方法令窮人失去接受優質教育機會,你不要說我知窮人孩子無人材吧?

Rank: 6Rank: 6


9973
2#
發表於 17-2-12 08:21 |顯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後由 samsam123321 於 17-2-12 08:37 編輯
ABC-DAD 發表於 17-2-11 22:24
納稅人資助?憑良心說誠實話,比官津校多交出很大一部份學費由那位資助?相信很大一部份直資學校家長都是 ...

所以就是了,直資令窮人無法入讀,所以st paul coed內裹個個家長都納重稅?因為納了重稅,所以不想同窮人為伍?select 方法有問題。要入學前已經是人材,跟本小朋友在咁細個所表現出的所謂"資質"好大部分是父母影響,不是自己努力所能改變。但偏偏學校就select , 仲要作裝話有機制幫窮人。真想吐。

Rank: 6Rank: 6


9973
3#
發表於 17-2-12 09:17 |顯示全部帖子

原意為學生提供優質教育的直接資助計劃學校,因教育局監管不足下亂加學費,連累家長任由宰割。審計報告揭露,不少直資學校聲稱營運儲備不足而要加學費,但經審查後竟發現有學校的儲備多達三千多萬元,較預算多出六倍,根本無需要加學費,不少學校更甚至「諗縮數」沒有用盡學費減免名額。有家長炮轟教育局把關不力,要求當局翻查多年來的加學費紀錄,飭令多加學費的學校向家長「回水」。

Rank: 6Rank: 6


9973
4#
發表於 17-2-12 09:21 |顯示全部帖子
【本報訊】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今年推出幼稚園提名助學計劃,每年預留七個學額取錄清貧學生,各人可獲多達10萬元助學金。但合資格學童必須成績名列全級前10名,被批評與目前幼稚園不考不測教育理念相違背。

違背不考不測教育理念
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全年學費六萬元,在21間直資小學中最貴。教育局規定,直資學校須撥出一成學費收入作助學金,資助清貧學生入讀。去年審計報告揭示,該校助學金批出率不足20%,是四間最低之一,可見該校絕大部份學生非富則貴。
根據計畫,每間幼稚園可推薦兩名升小一學生參加提名計劃,條件有三個:操行至少 A-級;成績名列全級前10名;家庭收入符合學費全免標準,一般四人家庭每年可動用收入不多於27萬元。
獲推薦學生需參加面試,取錄名額有七個,他們首年學費減免,兼且校巴、校服、書簿等也是免費。校方之後逐年審視其家庭經濟,再批出助學金。幼稚園協會會長唐少勳批評「本來唔考試要加個考試,冒着俾教育局批評,成個業界引起漣漪效應,遺害無窮」。  

Rank: 6Rank: 6


9973
5#
發表於 17-2-12 09:57 |顯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後由 samsam123321 於 17-2-12 10:24 編輯

你開post 唔比人用事實回應?錯的道理你就算開100個post 都是錯。

Rank: 6Rank: 6


9973
6#
發表於 17-2-12 09:58 |顯示全部帖子
ABC-DAD 發表於 17-2-12 09:45
本報訊?是什麼報?是原文嗎?
用返你以前的回應句:自己動手 check吧

Rank: 6Rank: 6


9973
7#
發表於 17-2-12 10:12 |顯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後由 samsam123321 於 17-2-12 10:14 編輯
ABC-DAD 發表於 17-2-11 22:33
再者,有何實質建議?

建議一係轉返政府派位,唔好select.一係轉做私立,唔要納稅人支助。

點評

MC1128  呢幾句有道理!  發表於 17-2-12 21:24

Rank: 6Rank: 6


9973
8#
發表於 17-2-12 10:22 |顯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後由 samsam123321 於 17-2-12 10:26 編輯

學校        類別        升中        全年學費
聖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         私立男女        直屬        76,100
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        直資男女        一條龍        60,000
拔萃女小學        私立女        一條龍        58,000
香港培正小學        私立男女        直屬        46,500
聖保祿學校        私立女        直屬        45,000
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        直資男        一條龍        42,750
九龍真光中學(小學部)        私立男女        聯繫        42,000
德望學校(小學部)        私立女        直屬        37,310
嘉諾撒聖心學校私立部        私立女        直屬        35,000
聖若瑟英文小學        私立男        直屬        34,500
聖保羅書院小學        直資男        直屬        30,000
英華小學        直資男        一條龍        15,000

點解收費仲貴過私立學校?

Rank: 6Rank: 6


9973
9#
發表於 17-2-12 10:29 |顯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後由 samsam123321 於 17-2-12 10:37 編輯

王永平:政府應全面檢討直資計劃
在今次聖士堤反女中轉直資的爭議上,支持轉直資的人士提出的理由離不開我在1998年制定新政策時的論述。不過,經過十多年的實踐,我這個當年主政者必須承認,理想與滲入人性的現實出現了嚴重落差。2010年的審計書報告反映的事實是不少轉直資的前資助名校沒有興趣收取清貧學生。以常理推測,為了要提升教育質素,學校要增添設施,聘請多些、好些教職員,於是便要增加學費至一個非普通家庭能夠負擔的水平。此外,出錢出力的舊生,甚至學校本身希望招收的新生來自可以協助學校培育學生成材的富裕家庭,便顯得理所當然。有直資學校煞有介事地聲稱在招生時,他們不會詢問申請人的入息。但在面試時,學生透露的生活狀況已是個很好的入息指標。
現在不少學校是小、中一條龍。在決定招收小一新生時,直資學校用面試來了解學生是否適合入讀,已經可以達致排斥清貧學生的效果。試想想,一個住在劏房的小孩有什麼機會學習樂器或培養多元智能。當學校辯稱用同一標準評核申請人(包括入讀小一的兒童),以便收取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時,清貧家庭的孩子如何有機會被取錄?(我承認我當年沒有想過把小一收生毋須面試或筆試這項統一派位規定納入直資小學的收生條款內。不過,十多年前沒有今天學校/家長怪獸式催谷小孩的現象。)
有天主教會辦的資助學校(包括我一間母校)拒絕轉直資,是因為他們擔心直資變為貴族學校。事實是部分教會學校轉直資後的超高學費和收生情況證明他們的擔憂正確。有人說清貧孩子在直資學校拿到獎/助學金更顯得高人一等,毋須自卑。現實是他們絕大多數過不了招生的高能力門檻,即使他們成功入讀,學校種種課外活動在在需財,很難次次伸手。(以前我讀教會學校時,富學生扮窮的情況,說出來年輕一代覺得匪夷所思。)我看到有校長撰文批評轉直資的教會學校違背聖經人人平等的教義,這個批評值得「變異」的學校反思。
我依然支持直資教育的理想。但當現實令直資學校變成學生無錢難入或入讀也不會開心的貴族學校(或起碼有這個危機)時,政府有責任全面檢討直資計劃,然後向市民解釋實際情況及提出改善措施。在檢討未完成之前,我認為政府要小心處理聖士堤反轉直資的申請。(節錄)
錯錯錯!!!!
"現在不少學校是小、中一條龍。在決定招收小一新生時,直資學校用面試來了解學生是否適合入讀,已經可以達致排斥清貧學生的效果。試想想,一個住在劏房的小孩有什麼機會學習樂器或培養多元智能。當學校辯稱用同一標準評核申請人(包括入讀小一的兒童),以便收取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時,清貧家庭的孩子如何有機會被取錄?"

Rank: 6Rank: 6


9973
10#
發表於 17-2-12 10:38 |顯示全部帖子
ABC-DAD 發表於 17-2-12 09:33
又嚟?版主,點先?我心平氣和咁表示對以上S君的一滿,又係佢?

...
錯誤的道理被批評了要求助於版主?

Rank: 6Rank: 6


9973
11#
發表於 17-2-12 10:42 |顯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後由 samsam123321 於 17-2-12 10:42 編輯

「惟才是教」我理解是"才是教育教出來",不是你先是才,我們才教你。

Rank: 6Rank: 6


9973
12#
發表於 17-2-12 10:50 |顯示全部帖子
教育政策混亂的最大受害者是家長及學生,清貧學生更是首當其衝。推行直資學校的初衷,是給予校方一定的自由,促進教育多元化。可惜,由於當局監管失職,不少直資學校放棄「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唯利是圖,濫用有關「自由」不斷提高學費,令直資學校走向貴族化,清貧孩子只能望門興嘆。在這種情況下,官校又被強行縮班,這等於堵塞了清貧學生接受優質教育的最後路徑。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向上流動的階梯,在一個教育制度公平的社會中,窮人的孩子可以通過勤奮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這也是增加社會活力、避免跨代貧窮的不二法門。然而在本港,窮人向上的階梯接二連三被拆毀,結果是貧富懸殊日益擴大,香港競爭力每況愈下。

Rank: 6Rank: 6


9973
13#
發表於 17-2-12 10:54 |顯示全部帖子
審計報告揭露,過去兩個學年申請加學費的直資中學,部份學校帳目混亂,有直資學校以出現赤字為理由,申請加兩成半學費,但隱暪有一千五百萬元的儲備。前年申請加學費的三十間直資學校,九成都低估校方儲備金額,差額最大的達六倍。有學校違反規定,將儲備投資在股票及基金市場,涉及超過七千萬元市值;部分直資學校,將未經認可的捐款及周年晚宴開支,計入政府經費中,又動用一千萬元非政府資金買入三項物業,並以信託方式持有。 審計署促請當局,確保直資學校,按指引處理經費;教育局表示,會加強監察直資學校的儲備水平,確保校方提交合理的財政預測。直資學校議會就指,部份新開辦的直資學校,需時累積行政及財務管理經驗,認同審計報告有助辦學團體改善不足之處。

真的要check 清楚盤數。

Rank: 6Rank: 6


9973
14#
發表於 17-2-12 10:57 |顯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後由 samsam123321 於 17-2-12 11:00 編輯
ABC-DAD 發表於 17-2-12 10:52
回覆 samsam123321 的帖子

我提議閣下自己不妨嘗試辦一間理想學校,深深感受到“好為人師嘅態度。

無野的。違反聖經人人平等的原則其實只要唔犯法,政府都告你唔入。但看不過眼的是,將本來錯的道理,包裝成是對的道理。

Rank: 6Rank: 6


9973
15#
發表於 17-2-12 11:01 |顯示全部帖子
ABC-DAD 發表於 17-2-12 10:59
回覆 samsam123321 的帖子

閣下好似係國際學校嘅擁護者嚟喎?
至少不會要貞節牌坊。

Rank: 6Rank: 6


9973
16#
發表於 17-2-12 12:43 |顯示全部帖子
直資學校「無王管」 基層學生難入讀

直資學校被審計報告揭發帳目混亂,事隔兩年,情況仍未見改善。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湯家驊以書面質詢,跟進教育局對直資學校的監管。教育局局長吳克儉以書面回覆直資學校帳目問題的書面質詢,令人感到極度失望。湯家驊指出,直資學校仍然是「無王管」,批評教育局並未有「經一事、長一智」,沒有盡力監管直資學校的帳目問題。

從當局的書面答覆,反映直資學校的問題仍未解決︰

一、坐擁龐大財政儲備
教育局指,於過去兩年,分別有33所及24所直資學校的財政儲備超過12個月,但僅得兩所學校申請減學費。

二、直資學校「無王管」
審計報告於2010年揭發直資學校帳目混亂,包括有學校違反指引將7000萬盈餘用作投資、有學校動用1000萬元儲備購買3項物業。事隔兩年,教局局長吳克儉在書面答覆稱,當局仍未有系統地收集學校有否違規投資,或違規購買物業。

湯家驊指出,直資學校愈來愈「貴族化」,學費高昂,令基層學生難有機會躋身入讀。但過去兩年,約三成直資學校的財政儲備超過12個月,僅得2所學校申請減學費。湯家驊批評,直資學校漠視基層學生入讀直資學校的機會,直指政府於2011/12學年投放逾28億元予84所直資學校,「政府手握直資學校的生殺大權,教育局可以要求財政儲備超過12個月的學校,必須減學費,讓更多基層學生躋身直資學校,但教育局卻未有運用這生殺大權,造福基層學生,改善社會流動力!」湯家驊建議,教育局應規定,學校部分的學費收入撥作學費減免及獎學金計劃,吸引更多基層學生入讀直資學校。

湯家驊批評,教育局未有「經一事、長一智」,監管直資學校的帳目。相反,教育局的書面答覆證實,當局未有系統地收集學校有否違規投資,或違規購買物業,情況令人失望。湯家驊批評,直資學校仍然「無王管」,建議政府應考慮對違規學校採取懲罰性措施。

湯家驊最後補充,直資學校財政透明度極低,建議教育局要求學校披露各項開支的實際數字,而非百分比,讓公眾能有效地監察學校。



真係要公開盤數睇下。

Rank: 6Rank: 6


9973
17#
發表於 17-2-12 18:38 |顯示全部帖子
提示: 該帖被管理員或版主屏蔽

Rank: 6Rank: 6


9973
18#
發表於 17-2-12 18:46 |顯示全部帖子
直資學校被審計署批評帳目混亂,引起公眾關注。究竟我們應否以審計署所採用的標準,作為審查各類涉及使用公帑的機構的唯一指引,這並不是一個完全沒有商榷空間的問題。不過,話雖如此,審計署提出批評,相關機構無論如何都應該回應、澄清,把有關的問題交代清楚。

助學金不足 因申請人有限?

有關直資學校帳目混亂的眾多批評當中,其中一點指出,受審查的直資學校用於減免學費或獎學金的撥款,並未有達到規定為學費收入10%的標準。一些學校使用該項撥款不足一半,另外更有學校嚴重撥款不足。這明顯地有違「保證有學習能力的學生,不會因為經濟原因而失去入讀機會」的原則。

有關這一個問題,已有議員及其他社會人士在公開討論中大力批評。

對於上述情況,學校自有一番解釋,而其中一種乃強調撥款不足,非因校方不願減免學費,而是申請人數有限,以至未有全數撥出。學校提出這樣的解釋,有助於澄清它們無意犯上錯誤,同時也表明並非刻意疏忽照顧有財政支援需要的學生。事實上,我也不認為目前的討論應該高度集中在學校管理層(例如猜測個別有關人士的意圖)之上,而是應該藉着這次機會,更深刻地反思目前教育界的一些轉變與作風。

違開放原則 社會流動障礙

對我來說,好些直資學校未有充分運用學校經費,以資助有財政需要的學生,這是一個深層問題的表面「病徵」。真正叫我擔心的,不是撥款不足(因為這大可以根據規則而快速改正過來),而是學校管理層未有深入研究和關注助學申請數目不多背後所說明的問題。

在討論這個議題的時候,有議員批評某些直資學校所辦的是貴族學校,未有充分運用資源去幫助有需要的學生。

這些批評所觸及的只是問題的表面現象;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為甚麼有那麼多直資學校校內,竟沒有足夠數目的清貧學生去申請減免學費或獎學金,而與此同時學校管理層又不覺得這是一個問題。

如果直資學校校內有清貧學生而未受支援,這是處理失當,不難解決。但假如大部分家境一般或貧困但具備學習能力的學生,因家庭經濟條件而不敢申請入讀直資學校的時候,則是違反了一個「不以個人社會經濟背景為評估標準,純以效績為參考的開放制度」的原則,對社會流動造成人為的障礙。

不打開門戶 欠教育者自覺

這一種障礙並不顯眼,但卻是結構性,令家境清貧但優秀的學生無法憑着個人努力,去爭取他自己最想取得的教育。我想指出的是,很多直資學校自以為門戶大開,來者不拒,但實際上在學校大門前面早已豎起隱形的障礙,令大量論學術表現應可叩門的學生,望門興歎。

更令人擔心的是,好些直資學校的管理層並未看到現象背後的問題,並無嘗試主動外出,發掘家庭清貧的優秀學生,提供財政支持,給他們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

本來這既可實現一個開放的、有流動機會的社會的理想,又可為學校建立一個多元化的社會環境,擴寬學生的視野與胸襟,理應是何樂而不為。但現實是,很多直資學校的管理層對以上問題,視而不見。而更糟的是,他們根本未有注意到有此需要,不會自覺去打開門户。如此表現反映出他們缺乏作為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自覺;他們好像未有認真想過,學校與教育制度應是建立開放社會的重要環節。

刊載於香港經濟日報 2010年12月7日

Rank: 6Rank: 6


9973
19#
發表於 17-2-12 19:22 |顯示全部帖子
ABC-DAD 發表於 17-2-12 14:10
直資教育辦得好與不好,自然大家心知肚明。

我反覺得有辦得出色的直資學校示範了爭加教育資源,確實可以提 ...
果然浪費時間呢。我講緊直資令窮人無機會入讀,你就講其他,講直資點好,你理解有問題嗎?論狀元數目夠唔使錢的皇仁多?

Rank: 6Rank: 6


9973
20#
發表於 17-2-13 16:22 |顯示全部帖子
提示: 該帖被管理員或版主屏蔽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