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8-13
- 國民生產力
- 3592
- 附加生產力
- 45992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790
- 主題
- 12600
- 精華
- 0
- 積分
- 77374
- UID
- 168291
   
|

▲ 生命教育比一般學科,對青年成長的影響更長遠及關鍵,教育局宜正視。
英國政府繼早前任命全球首位專責防止自殺的官員後,更將在未來藉精神健康教育及學校年度調查報告,協助防止自殺工作。本港年輕人自殺率持續上升,港府需更落力挽救人命。
精神健康知識 英列入必修科
年輕人自殺問題在英國愈趨嚴重,單在倫敦,10至19歲自殺率已由2016年的14%升至今年29%,3年間升幅達107%,因而獲英政府重視。當地所有中小學,在未來會將精神健康課程納入必修科,亦將會要求學校監察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每年向政府提交報告。
英國中小學早有將生命教育課程「性與關係教育」(Sex and Relationship Education,簡稱SRE)納入必修範疇,惟近年遭質疑內容落後。去年一項提倡將精神健康知識列為必修的請願,獲10萬人簽名支持,國會在辯論後順利通過。
當地中小學在2020年9月起,必須在SRE課程加入精神健康元素,培養學生抗逆能力、及教他們認識精神疾病的病症,令他們可以及早辨識有需要的同學。
新改革的SRE課程一方面注重消除學生對精神科疾病的誤解,另一方面亦要求中小學循問卷篩查等方式,定期評測學生的精神健康狀況,根據評測結果為有需要學生提供援助。首相文翠珊亦指,政府正在培訓過百萬名精神護理人員,成立專責小組,定期派員至校園作研究,政府每年會出版報告,分析年輕人的心理健康趨勢,學生心理健康將如同學業及身體健康一樣受到重視。
香港青少年自殺率上升,情況令人擔憂,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統計指,本地19歲以下青少年自殺死亡個案由前年的24宗,暴增5成至去年的36宗,最年輕僅7歲。青年協會去年公布一項調查發現,逾6成教師認為學校對學生的情緒教育不足,97%表示缺乏支援,建議學校將情緒教育列入常規課程。
借鏡英國 分析心理支援學校
本地校園並非全無情緒教育,但現有生命教育只屬「德育、公民與國民教育」一部分,《香港教師中心學報》去年指教育局並無將「德育、公民與國民教育」發展成正規科目、未為生命教育設完整框架,亦不如其他科般有規定教學時數。
今年施政報告下,港府雖增撥5,000萬元推廣精神健康意識、及落實「一校一社工」,惟社聯上周新聞稿指出,9成中學駐校社工每個學年需處理數千宗個案,施政報告並未增派社工應付日趨複雜的個案。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倪錫欽過去曾建議,政府與其政策劃一,不如優先在有迫切需要的學校增加社工人數。
生命教育比起一般學科,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可謂更長遠及關鍵,教育局須將其正規化、為前綫教師提供更多援助。港府亦大可借鑑英國,藉分析本地學生心理趨勢,按不同校園的需求增撥資源。

撰文 : 沈帥青
欄名 : 港是港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