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神科」之前世今生(梁卓偉)
發新帖
查看: 577|回覆: 4
go

「神科」之前世今生(梁卓偉)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2
1#
發表於 16-5-5 14:4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去年大學聯招放榜,香港大學盡攬全港十二名狀元,其中七人成功報考醫學院,成為輿論焦點:如果說最好的學生都在港大醫學院,也不誇張;內外全科醫學課程的所謂「神科」地位,更顯無與倫比。


身為院長,理應歡喜雀躍,但筆者不禁反問:當一個城市「最好」(其實更準確而言,「最好」是指「最高分」)的學生都跑去習醫的時候,這樣的選擇會對社會產生甚麼長遠影響?


我們常以種樹來形容培育人才,比作自然保育或許更確切:不但有茁壯的樹,還有花葉繁茂,果實豐美,水土潤澤,只有多元生態,才能維持盎然生機。當人才發展只傾向於某一行業,其他領域會不會受影響,生態是否因此失衡?當一個本來獲劍橋錄取的學生,最終也決定留港學醫,這是證明了香港教育的成功?還是顯示了求學目的之直白?


上世紀美國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說過:「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歷程,並非為未來的生活作準備」(Education is a process of living and not a preparation for future living)。對此我大致認同,但會在後面一句加上一個「只」字,即教育並非只為未來的生活作準備。換句話說,求學不只是求分數。


體驗大學生活絕不輸於求學的重要程度。港大醫學院每年錄取多位狀元,甚至包攬全數,我們取錄的準則,包括考慮他們是否真的想讀醫科,有無探索知識的抱負,和關懷生命的志願,這才是求學的關鍵。


去年筆者授課的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小組中有一名IB狀元,學期末評核時他跟我剖白:當初報考志願是哈佛的文理學院,但一直未聞回音,才留在港大讀醫,他的名字還排在等候冊上。他硬着頭皮請我為他寫推薦信,讓他有機會見識世界頂尖的學府,體驗海外求學的生活。我毫不猶豫答應,雖然這樣一來,等於我們醫學院損失一名優秀人才,但這是他的人生選擇,四年哈佛博雅教育可以更大程度豐富他的人生,或許屆時他才會認清自己的求學意向,堅定習醫之志,奉為終身使命。


求得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應由學生根據自己的意願去學習和掌握,而非大學教育的主要甚至於唯一目標。我們該怎樣評定一家大學的品質?不只是看他們錄取甚麽學生,而是看學生離開學校時成為甚麼人。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

   0    0    0    0

Rank: 4


540
2#
發表於 16-5-6 18:52 |只看該作者
我依稀記得,上年有一位IB 狀元接受傳媒訪問時説自己本来没有報港大醫科,只報了港大biomedic (好似係)丶中大醫科,港大在dse 放榜前一大打電話搶人,問他有無興趣去in medic。另外港大亦致電dse 有38分的同学們,話只要他們放港大醫科在A1就必收,梁卓偉好似講一套做一套


2683
3#
發表於 16-5-6 19:16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2833
4#
發表於 16-5-6 19:26 |只看該作者

引用:我依稀記得,上年有一位IB+狀元接受傳媒訪

原帖由 Bettyblue 於 16-05-06 發表
我依稀記得,上年有一位IB 狀元接受傳媒訪問時説自己本来没有報港大醫科,只報了港大biomedic (好似係)丶 ...
好記性!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5Rank: 5

熱血勳章


3535
5#
發表於 16-5-6 23:39 |只看該作者

回覆:Bettyblue 的帖子

///梁卓偉好似講一套做一套/// 絕對係。
根本2大都係睇分數收人,其他野都係走過場,無關重要。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