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特殊教育 天然的抗鬱物質─深海魚油 - 供參考
發新帖
查看: 1141|回覆: 0
go

[過動] 天然的抗鬱物質─深海魚油 - 供參考 [複製鏈接]

Rank: 3Rank: 3


423
1#
發表於 14-11-11 15:4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以下是有關深海魚油的報導, 供大家參考 :


2006-10-26

[size=+1]過動兒另類療法「ω-3深海魚油」及抗氧化劑之輔助!           
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 王興耀教授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張培豪、陳奕峰實習醫師

過動兒童的另類療法一直是研究的熱門話題,茲將相關醫學實證報告如下:在過動兒童體內血清或紅血球細胞膜發現有一些脂肪酸的比例明顯的較正常兒童低,其中最常被提到的包括DGLA、DHA及花生四烯酸,其中DGLA的濃度與伽瑪亞麻油酸有關,而DHA則是與次亞麻油酸有關,也就是說這些過動兒童體內較低的脂肪酸都與「必需脂肪酸」有關連,而「必需脂肪酸」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也因此有一些研究就嘗試著補充過動兒童的「必需脂肪酸」特別是ω-3深海魚油或亞麻仁油來探討對過動兒童的助益,有兩個輔助治療向大家介紹:

(一)補充單一深海魚油(內含EPA及DHA):

未有臨床改善效果。

說明如下:這些年來的研究顯示補充ω-3深海魚油的確可以使過動兒童體內的部分脂肪酸或DHA的濃度有明顯的增加,但很可惜實驗的結果顯示ω-3深海魚油對於過動兒童症狀的改善並無統計上的效果。不過這些實驗都有一些方法學上的瑕疵存在,例如實驗中的對照組一般都是給予橄欖油,但橄欖油本身就含有許多的必需脂肪酸,所以並不是一個好的對照物質;另外實驗時間一般都在三個月之內,而利用「必需脂肪酸」去改變神經細胞膜的穩定度是需要一段長期的時間,在短短三個月中恐怕仍無法顯現效果;這些實驗規模均不大,人數多在數十人之間故證據性較不充足,所以現在斷言ω-3深海魚油對於過動兒童有無助益仍然言之過早,期待未來能有較大規模且長期的實驗結果來支持。

(二)補充深海魚油加上維他命C:

Joshi在2005年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合併使用(200mg ALA加上25 mg維生素C)一天兩次,持續三個月能有效改善過動兒童的症狀。亞麻仁油含豐富的alpha-linolenic acid,而且已被證實能在體內可轉變成DHA,所以可被用為補充EPA、DHA的前驅物。

在過動兒童的紅血球細胞膜可發現一些高度不飽和脂肪酸不均衡。在補充亞麻仁油和維生素C後可使血球細胞膜上的EPA、DHA含量增加,且減少和發炎物質相關的AA含量;雖然服用大量的DHA會增加細胞膜的氧化作用,但可給予抗氧化劑減少氧化程度。在症狀改善方面,研究結果顯示可以有效改善過動兒童的衝動、好動、注意力、和自我控制。雖然結果證實有效,但仍然需要較大規模且較長時間的服用,才能充分的支持。

(三)補充抗氧化劑之OPC(例如葡萄子成分):

有些學者指出自由基攻擊腦細胞受到產生氧化作用也和過動兒有相關。目前也有研究結果顯示OPC也對過動兒的症狀有改善的效果。Oligomeric proanthocyanidins (OPC)常以葡萄子為萃取之來源。OPC可作為過動兒的輔助療法,其抗氧化效果可抑止自由基,傷害大腦和神經,達到保護作用。對於過動兒童的症狀,OPC對注意力和集中力的改善有較顯著的效果,但對好動、衝動則較沒作用。動物實驗結果已顯示OPC有預防腦組織脂肪氧化作用的效果 (Bagchi, 1998)。OPC的強力抗氧化作用則可能預防大腦受到自由基傷害。

結論:

針對過動兒童的症狀治療,除了使用利他能藥物治療以外,市面上的另類療法例如:使用ω-3魚油、亞麻仁油、維生素C、和葡萄子抽出物作為輔助療法。其理論基礎,尚在萌芽,仍須進一步大量樣本的重複研究,故待更多證據才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天然的抗鬱物質─深海魚油

今年(2014)十月在柏林舉行的「歐洲神經精神藥理學」年會中,來自荷蘭的研究團隊發現,飲食中攝取較多魚類及海鮮的憂鬱症患者,在服用抗憂鬱藥物時,療效比不喜歡吃魚的患者來的好。為什麼多吃魚有利於憂鬱症的治療?我和中國醫藥大學「身心介面研究室」的同仁,致力於憂鬱症及抗鬱療法的研究,多次獲得國際知名研究獎項,我們的研究結果探索、了解飲食和情緒的神祕關係。
文/蘇冠賓|中國醫藥大學精神醫學、神經及認知科學教授
最近美國知名影星及喜劇天才Robin Williams自殺身亡,媒體大多誇張地形容他多年來如何和內心的惡魔作戰,事實上,Robin Williams的苦痛和魔鬼一點關係都沒有,他很早就公開自己罹患憂鬱症的病情。憂鬱症是二十一世紀的「健康殺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憂鬱症、癌症與愛滋病是本世紀戕害人類健康,造成人類失能的三大疾病。憂鬱症比糖尿病或高血壓來得更「流行」,但卻常常被忽略,也很少被早期發現。憂鬱症造成患者自尊的喪失、酒精及藥物濫用、身體健康的惡化及人際關係與生活品質的破壞。根據統計約有三分之二的憂鬱症患者曾經企圖自殺,而十分之一的憂鬱症患者不幸死於自殺。
儘管憂鬱症有如此高的盛行率和死亡率,而且對患者及家屬造成巨大的身心傷害,令人意外的是,接受適當治療的患者竟然少於十分之一。憂鬱症很少被合適地治療的原因很多,包括「精神疾病受到汙名化的嚴重影響」,使得缺乏正確觀念的民眾,誤以為到精神科就醫就變成所謂「嚴重不正常」的人。其次,憂鬱症是複雜的疾病,當前世界的趨勢已經朝向憂鬱症的整合性治療,然台灣目前在健保制度的限制下,大多集中在藥物治療,所以常常無法提供病患令人滿意的治療成果。
當代醫學對於一般的憂鬱症已經有許多相當有效的治療策略,其中包括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團體心理治療、個別心理治療、傳統醫藥和針灸療法、及經由頭顱的磁波刺激術……等等。以營養療法中的n-3不飽合脂肪酸為例,深海魚油內富含的EPA(eicosapentaenic acid)和DHA(docosahexaenoic acid)是近來許多疾病治療中,令人注目的焦點。由於EPA和DHA在心臟病、高血壓、腸胃道腫癌、乾癬、風濕性關節炎、癌症……等等疾病上的預防及治療的正面效果,美國食物藥品管理局已經建議民眾應該攝取「足夠」的魚油。
深海魚油是否對於穩定憂鬱症有益呢?從流行病的調查中,可以發現一些魚耗量愈多的國家(例如日本、台灣),其憂鬱症的盛行率遠低於魚耗量較低的國家(例如美國、德國)。我們發表在著名「生物精神醫學」期刊也証實,憂鬱症患者體內確實有n-3多不飽和脂肪酸缺乏的情形(Lin et al., 2010)。深海魚油內含n-3多不飽和脂肪酸,是組成大腦及神經細胞重要不可或缺的成份,這些不飽和脂肪酸無法從人體內自行合成,而需透過食物攝取來補充,我們發表在「神經訊息」期刊中也指出,從神經生理學的觀點來看,而當攝取不足時,腦內細胞膜的組成就會受到影響,進而改變調節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包括色胺酸、正腎上腺素及多巴胺(Su, 2009)。更重要的是,我們率先發表「証實深海魚油抗鬱療效」的數個研究,分別發表在著名的「分子精神醫學」、「臨床精神醫學」、及「歐洲神經精神藥理學」期刊(Lin et al., 2012, Lin and Su, 2007, Su et al., 2003, Su et al., 2008),這些研究至今已經被引用超過一千次,並為歐美憂鬱症治療指引所引用,成為深海魚油在憂鬱症治療上的世界先驅之一。

Credit: Jo Christian Oterhals via Flickr


台中中國醫藥大學的「身心介面研究室」,是國際間研究n-3脂肪酸(俗稱深海魚油)用做抗鬱療法的知名團隊,我們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就是n-3脂肪酸對深受憂鬱症所苦的「懷孕及產後」婦女的抗鬱療效(Su et al., 2008)。許多憂鬱的孕婦會擔心:「藥物會不會造成胎兒長期的影響」、「藥物會不會透過乳汁而影響到小baby」……。其實大部分抗憂鬱的藥物對孕婦或胎兒都沒有明確的危險性,如果病患曾經對藥物有不錯的療效,醫師可能仍會建議繼續服用藥物,並謹慎監測母親及胎兒的健康。然而,對於新生命充滿期待的準媽媽,有時候連咖啡、茶、刺激性的美食都忌口,更何況是藥物。所以如果強烈拒絕使用藥物,心理治療、針灸、光照療法、n-3脂肪酸等,也有足夠証據來做為替代療法。N-3脂肪酸的抗憂成分以 EPA為主,建議治療劑量在每天服用含 EPA 超過1克為原則,四週後效果不夠時可以加至2克。病患可以自行選購優良製藥 GMP的產品,只要使用成分穩定的深海魚油,療效應該不會受到製造廠商或原料來源的影響。
長年來美國食物藥品管理局(FDA)因為擔心魚類污染,一直不建議孕婦多吃魚類。但在愈來愈多的研究支持下,FDA終於改變政策,建議「孕婦多吃魚類」!這是很重要的里程,讀者可以參考FDA 網站也了解服用魚類的原則。基本上,良好的魚油濃縮和精鍊過程可以去除重金屬污染,所以如果服用的是魚油膠囊則更加安全。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的衛生單位並沒有對n-3脂肪酸的販售做嚴格把關,因此選擇時要格外留意。
憂鬱症是隱形的殺手,即使生活在身邊的至親好友,都可能無法察覺嚴重的憂鬱狀態;憂鬱症是複雜的疾病,治療不能只靠藥物,一定要合併心理(壓力管理、認知重建)、社會(人際互動)及生活型態改變(光照療法、運動療法、營養療法)的多方位介入。最後,大眾教育要強調對憂鬱症的早期查覺、並努力去除「污名化」及就醫的障礙,才能全面改善憂鬱症的預防、診斷興治療。
參考資料:
  • Fish intake associated with boost to antidepressant response. ScienceDaily [October 20, 2014]
  • Lin, P. Y., Huang, S. Y. & Su, K. P. (2010).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compositions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Biol.Psychiatry 68, 140-147.
  • Lin, P. Y., Mischoulon, D., Freeman, M. P., Matsuoka, Y., Hibbeln, J., Belmaker, R. H. & Su, K. P. (2012). Are omega-3 fatty acids antidepressants or just mood-improving agents? The effect depends upon diagnosis, supplement preparation, and severity of depression. Mol.Psychiatry 17, 1161-1163.
  • Lin, P. Y. & Su, K. P. (2007).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of antidepressant efficacy of omega-3 fatty acids. J Clin.Psychiatry 68, 1056-1061.
  • Su, K. P. (2009). Biological Mechanism of Antidepressant Effect of Omega-3 Fatty Acids: How Does Fish Oil Act as a ‘Mind-Body Interface’? Neurosignals 17, 144-152.
  • Su, K. P., Huang, S. Y., Chiu, C. C. & Shen, W. W. (2003). Omega-3 fatty acids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preliminary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Eur.Neuropsychopharmacol. 13, 267-271.
  • Su, K. P., Huang, S. Y., Chiu, T. H., Huang, K. C., Huang, C. L., Chang, H. C. & Pariante, C. M. (2008). Omega-3 fatty acids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during pregnancy: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J.Clin.Psychiatry 69, 644-651.
   1    0    0    0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