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德國的二戰教育 - 為什麼日本與德國不一樣(通識) ...
發新帖
查看: 1301|回覆: 1
go

德國的二戰教育 - 為什麼日本與德國不一樣(通識) [複製鏈接]

Rank: 5Rank: 5


4457
1#
發表於 14-2-7 09:4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2014年2月7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信報)

德國的二戰教育
日本政府為釣魚島屬土問題修改教科書。很多年前,日本已經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的角色修改課本而引起爭議。最近有機會從一位在德國長大的亞裔博士生口中,得知德國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下一代身上,不遺餘力的教育,其努力之處,超乎想像。在此與讀者分享。

德國的二戰教育,可以說是無孔不入,不只是課本或者課程的內容,而且教師平常的態度、舉例、分析,稍有機會,就會有意識地、自然而然地幫助學生去追憶二戰時期,德國發生的往事,焦點是希特拉對猶太人的納粹大屠殺(Holocaust),主題是「不能讓這樣的事情再發生」。
深刻的悔意
這位博士生回憶說,她第一次接觸大屠殺,是在幼兒園唱遊的一首歌,講述一位名叫沙沙的男孩,在大屠殺中遇到的家庭慘事。
後來在語文與文學科的選材,相當多的選材都是與納粹大屠殺有關。從小就看《安娜日記》(原名Het Achterhuis;英文譯為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中文也有譯為《安妮日記》),而且看過許多許多遍;每一條村,都會有相關的紀念館;也會有老年人憶述當年的遭遇;也會帶領學生去參觀一些大型的集中營慘事現場。
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敍述與理論,佔了很大的成分。戰爭的殘酷一面、不人道的實質,在孩子心中埋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位博士生還記得看到影片中日本士兵的武士道自殺,永不磨滅。反納粹的教育,是希望下一代有一個基本的渴求:和平。
宗教。這位博士生的分析,納粹之慘殺猶太人,開始還有一點經濟的理由,因為猶太人會做生意,在許多地方掌握了德國的經濟動脈,但是後來大部分時間,都是宗教的理由:幾乎把猶太教說成是邪教,把信奉猶太教說成是低等種族骯髒的表現。
因此,德國的宗教科課程基本上是討論各種宗教的多元文化,培養學生尊重各類宗教的多元共存(這也許說明了為什麼在近年多了許多回教移民的德國,甚少聽到有種族紛爭)。
聽這位博士生的敍述,不禁感到,在德國,納粹大屠殺的教育不是某個科目、某個課程大綱,而是整個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又比如說,音樂家華格納,很多德國人都不想聽他的音樂,甚至不願意提到他,原因就是他是希特拉的好朋友。反納粹的教育,初看是無孔不入,實際上被看成是學生建立世界觀的基本要素,也是教育文化的基本要素。
洶湧的思潮
德國對於二戰教育的重視與堅持,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覺得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沒有吸收教訓。當時瀰漫的輿論,是德國的失敗,只是戰爭失利;《凡爾賽和約》,是戰勝國強加於戰敗國的「不平等條款」。這也是後來希特拉得到支持的其中一個原因。當時很多德國人認為,德國本來是一個大強國,希特拉就是為了重新恢復德國的地位,重振國威,也因此得到了不少青年人的擁戴。
因此,「不要忘卻」,是德國二戰教育得以長期堅持的關鍵。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短短的十幾年,戰爭的苦痛,就已經被忘記得一乾二淨。
但德國的二戰教育,又不停留於消極的懺悔。推動反納粹教育的一個更深刻的原因,是認識到思潮對青年人的影響。當年在希特拉的鼓動之下,造成了一種洶湧的大思潮,而大多數的青年人都深陷其中,而且深信自己是在「正確」的一方,支持着「偉大」的事業,因而成為了屠殺猶太人的幫兇(中國人對此,不會不熟悉;文化大革命猶有餘悸!)。
所以德國關於納粹大屠殺的教育,超越了過去的歷史,目光在於將來;也超越了大屠殺本身,而認真塑造能夠獨立思考、裝備批判思維的一代。
還有研究得很多的,是希特拉通過立法建立獨裁政權的過程。希特拉不是通過廢除憲法來建立個人權力,而是通過修憲把權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因此,在德國中學就有不少有關憲法的討論,以及法律與政治的關係,遠遠超越了「守法」、「法治」的層次。
向這位博士生請教的過程中,難免與日本比較。在受過二戰苦痛的中、韓和其他亞洲國家眼中,日本政府的做法,恰恰與德國相反:把侵略看成平等的「戰爭」遊戲;把戰敗投降看成是「恥辱」;為恢復國威而修憲、擴軍……。筆者遇到的許多歐洲學生與學者,都是一樣的看法:「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角色,在歐洲是完全沒有爭議的!」
德國與日本
問到為什麼日本與德國會不一樣,這位博士生的分析也很有意思。
第一,對於希特拉的納粹大屠殺,裏面固然有被害人的仇恨,但是更多的是整個德國民族的悔意。「犯罪感」(guilt),是貫串納粹大屠殺教育的基本心態。這也許與德國的基督教的傳統有關。
第二,納粹大屠殺的受害人,包括大量的德國籍猶太人,是一場包括國民的種族大屠殺。相反,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發生在日本本土上,除了士兵在外地傷亡,以及間接的影響,本國國民沒有受過嚴重的創傷。
第三,二戰之後,對於德國納粹戰犯的追捕與審判不遺餘力,追到天涯海角,至今鍥而不捨,務求繩之於法。這沒有在日本發生。
第四,這與美國在日本的利益很有關係。戰後的安排,基本上是想把日本變成美國的殖民地,因此日本難免也有被欺負的感覺。
在釣魚島引起的中日對立,香港人幾乎沒有人同情日本政府的立場。香港人還有很多抗日戰爭時期痛苦的回憶,很多人的前輩在家鄉家破人亡;地道的本地人還有「三年零八個月」的情意結。很難令人覺得那些歲月只是誰勝誰負的戰場遊戲。
但是香港人沒有用敵對的眼光和態度對待我們周圍眾多的日本朋友、同事、學生;也沒有普遍的激烈的反日行動。這也許是香港人成熟的地方,因為真正要反對日本的戰爭思想復活,我們身邊熟悉的日本人,才是維護和平最關鍵的人物。
倒是德國的泛納粹教育,產生出新一代的人類,值得我們深思。記得2009年第一次在美國以外舉辦Global Clinton Initiative,問克林頓為什麼選擇香港,他不假思索地說:「因為香港沒有敵人!」利用這種優勢,香港完全可以拋開種種情意結,不囿於香港一地的「繁榮安定」,教育出能夠面向新的戰爭威脅、為新的世界和平貢獻的一代人。
   0    0    0    0

Rank: 6Rank: 6


8834
2#
發表於 14-2-7 13:28 |只看該作者

回覆:小小山 的帖子

其實程生想講乜?佢引述的四點分析真的來自所謂德國朋友?日本國民冇受過嚴重創傷? 日本被殖民覺得被美國欺負?似佢自己平時style多D喎。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