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引芝大谷教育樞紐 毋忘本地生(關焯照) ...
發新帖
查看: 668|回覆: 0
go

引芝大谷教育樞紐 毋忘本地生(關焯照)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4
1#
發表於 13-7-22 14:3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b5253bc9-79ad-4011-873d-63df2c4e2041-980841





筆者認為,本地教育太過注重成績和考試訓練,最終令香港青年人變成了一班只「為考試才讀書」的學生

大約個多星期前,筆者出席一個「教育界」的飯局,座上客包括芝加哥大學(下稱芝大)布思商學院副院長William Kooser、芝大商學院亞洲外展部執行董事林詠川,和一位本地教育界人士。

席間談論的主要圍繞教育範疇,由於William相當熟悉新加坡的專上教育制度,因此,筆者請他就香港及新加坡兩地的大學作出比較。

他對香港幾所大學的評價甚佳,認為香港的大學質素較新加坡的高,因為香港首三間大學,即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在世界排名榜均能夠排在較高的位置。而新加坡卻除了新加坡國立大學外未見「佳績」(表1)。

芝大商學院駐港 吸內地高層

這評價不難理解,「名牌」大學相當重視大學排名,芝大當然也不例外,因為有好的排名才能吸引高質素的師生,並得到大量校外捐款,對大學的持續發展非常重要。所以芝大商學院將其亞洲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課程移師到香港,絕對是一個合理的決定。當然,香港的地理位置也是一個優勢,芝大將布思商學院亞洲分校落戶香港,可吸引更多內地企業管理層報讀,這不論在政治還是經濟角度,對芝大在亞洲的發展都有頗大幫助。

港府為得到芝大布思商學院來港開辦課程,也花了不少心思:即使香港「缺地」,也願意撥出位於摩星嶺的三級歷史建築「白屋」(White House)作為學院的校舍,可見港府對塑造香港成為區內教育樞紐的決心。但筆者認為,透過引入外國的名牌大學舉辦課程或開辦分校,本地的教育專家可以從中汲取經驗,從而改善本地大學的教育質素,對提升香港勞動人口的生產力和中長遠競爭力,也有得益。

港生質素受讚 老師未敢恭維

當天與在席教育人士談及香港教育質素時,對方指出不少外國的教育工作者非常欣賞香港的教育制度和學生質素,但筆者親身接觸到的很多學生家長和前綫老師,卻對這樣的「抬舉」,不敢恭維。

據那位教育界人士的資料,香港學生在一些國際教育程度測試(Education Attainment Test),如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制定的「國際(中學)學生評估計劃」(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取得極優秀的成績。以2009年PISA排名結果為例(表2),香港的15歲組別中學生在「數學」和「科學」兩項科目中均位列第三,而在「閱讀」能力方面則排名第四。對於後兩者,新加坡的同齡學生表現稍為不及香港,但在「數學」方面,新加坡的排名則略勝香港一疇,位列第二。

衡量中小學生質素 方法片面

至於其他教育程度測試,香港學生表現也不俗。以「國際數學和科學研究趨勢」(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簡稱TIMSS)的評估結果為例,香港小四和中二級學生在數學和科學排名上皆在前十名內(表3),但新加坡學生在「科學」的表現,則明顯較香港優勝。

筆者想指出的是,以PISA和TIMSS的成績來衡量香港中、小學生的教育質素未免過於片面。在這兩個國際教育程度試中,大家可以清楚看到,表現最好的地方大多是亞洲區國家或城市,但實情是中國和「亞洲四小龍」(香港、台灣、新加坡和南韓)的中、小學課程程度,普遍深於大部分的北美洲和歐洲國家,所以亞洲區學生在這類型的教育程度試取得較佳成績,應該是理所當然。

教得深教得多 考佳績只懂背?

但在中、小學階段,「教得深和教得多」並不代表優質教學,反而催生不少教育問題,例如有不少本地學生在學習時,只懂「背」、卻不能融會貫「通」,但為了考取好成續,不少學生和老師卻不甚介意這樣的讀書方式。

筆者曾任教一間本地大學超過13年,對剛升讀大學的學生頗了解。以筆者的意見,香港的學生大多缺乏創意和追求真相的精神,但這不是學生的錯,因為本地的教育實在太過注重成績和考試訓練,最終令香港青年人變成了一班只「為考試才讀書」的學生。

上月,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布環球競爭力報告,指出香港教育制度的競爭力排名由2012年的第15位下降至2013年的第22位(總共有60個國家或城市用作比較)。這正好證明香港的教育制度,並不如那些所謂國際教育程度試所反映的好。

在上周一,第二屆中學文憑試成績終於揭盅。一如往年,多名狀元成為傳媒追訪的對象,而筆者對其中一位男狀元特別有印象,原因是他談及自己的考試心法時表示,「要考取好成績,除了要對科目有很好的理解外,也需要『明白遊戲規則』,例如迎合考試評分的要求和準則。」

筆者聽後不禁搖頭歎息,因為連狀元也要如此應試,那香港的教育制度豈不是十分悲哀?

(作者長期從事金融與計量經濟研究、曾於中文大學經濟系任教授)

撰文:關焯照 經濟學家




按圖放大



按圖放大



按圖放大

   0    0    0    0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