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小一選校 名校的迷思
查看: 14144|回覆: 48
go

名校的迷思 [複製鏈接]

Rank: 2


63
1#
發表於 10-12-24 00:5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A bit lengthy but really want to share.  Kindly post your thoughts triggered by this write-up. Many thx.


本來打算等John兄寫名校的迷思,然後才post這一篇作回應的。不過今天午飯時看到明報的《名校教了我什麼》,下午已經在Facebook看到不少討論,有感而發,所以沒等John兄便寫了這一篇。

讀書的時候以為其他學校都是一樣的,不過加入教育界之後,從不同的朋友處得知不同的中學的不同文化,才知道原來我的求學經驗只是少數。而這個「少數」,也許就是家長對這種學校趨之若鶩的地方。

*************************

我來自一間歷史十分悠久的官立男校。在文章開首,我想告訴大家一件事,就是這家學校有很多十優生,但也有會考不足十分的學生。

我的小學是一家成績算是中等好一點的普通中文小學。我是透過升中派位進入這家男校的,開學一個學期,便分辨到到這所學校大約有三種學生,一種是直屬小學升上來的,所謂的直屬小學,其實是兩家官立小學,這兩所官立小學因為是區內幾家名官校的直屬小學,所以能夠不斷取錄學習能力非常高的插班生,到了小六的時候,便集合了區內成績最好的學生,然後這些學生便能以直屬小學學生的身份升上區內的官立名校,這也是港島幾家官立名校成績一直優異的原因。另一種是派位的學生,派位學生來自不同的小學,成績的差距也比較大。第三種是從其他中學過來的插班生,不用說他們的成績都是極之好的。印象中,同學之中,中產或富裕家庭的同學佔多數,一般或基層家庭的也有,在那裡,家境通常不會是同學的話題,也沒有什麼歧視問題。

學習一:靠自己,不靠老師
名官校師資和教學質素好壞,視乎你的運氣--裡面有教得很好的老師,也有相反的,這都看你碰著什麼老師了。這家學校的學生有個不成文的共識,那就是成功靠自己,不靠也不賴老師。學校政策基本上也是讓學生自己照顧自己的,舉個例子,這所學校當時是沒有學生手冊的,你要記事的話,就要自己用記事簿處理。學生上課時還是會上課,但真的戲肉在課後--要成績好,便要回家努力溫習,攪不定便找補習(不過印象中A-Level前補習的風氣也不太盛)。

因為我是中文小學升上來的關係,雖然老師上課不是講英文的,但畢竟課本和考試都是英文,所以吃盡苦頭,成績差得無地自容,信心低落便更加沒心機讀書,成績差也令我與父母關係不好,如是者由中一直到中三,也過得不太開心。

這家學校有趣之處,是教學空間和學習空間都很大。即是說老師和學生都有很大空間做得很好,也有很大的空間什麼也不做。就在這個很大的空間之下,我見著很多同學在學習和課外活動的發展愈來愈好,也見過相反的例子。可能對於學校來說,拔尖和補底都不是重點,反正學習能力和意志高的學已經夠多,把他們編在同一班,他們之間的競爭已足夠產生大量狀元和火箭人(A=火箭),不用學校大力催谷尖子;而因為沒有上位升band的壓力,所以也不用補底,反正沒有人會理會這裡的合格率。

直至中三,我的成績一直不好。中三那一年開始上教會,在哪裡認識了一班同校的師兄,我從他們那處認識到用心讀書的重要性和讀書的方法(信者認為這是見證,不信者可以說這是學校文化和人際網絡的效果),在另一邊廂,參加課外活動,跟著一班師兄行山和攪活動,才醒覺在這學校裡,總不能打機一天打到晚,什麼也不曉得,所以應該為自己的定位設想一下。就在我思考自己的位置的同時,一位老師不知有心還是無意跟老爸說我「文又唔得,理又唔得」。對我來說,那一半是侮辱,但又有一半是事實。

在這所學校,我跟師兄們學到的比從老師那處學到的多。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就是只要有決心,什麼問題都可解決。就是這樣,由聽到老師那句說話那天開始,我埋首讀書,努力行山跑步,如是者努力到會考考到一個能夠在Speech Day上台領獎的分數(不過那成績在這學校只是中上,只是在男校文科的領獎門檻比較低而已)。

同期的同學,很多人去了外國,也有不少是讀完中六才出國。我的成績未好到可以攞船(scholarship),家裡也沒有錢供我去外國,於是留在香港讀書升學就是唯一的出路。

如果你有意把你的兒女送到所謂的名校讀書,請留意一點,就是從來沒有人保證過傳統名校的教學質素是比其他學校好的(就算是轉了直資的也是),在傳統名校,人人都是靠自己,好聽點叫良性競爭,不好聽的叫弱肉強食。不要以為送了兒子進名校便一勞永逸。

學習二:男孩學做男人
在男校裡面,人人都在學如何做一個男人。所謂學做男人,就是如何由一個慘綠少年進化成一個像男人的人。這包括學業、處事方式、興趣、外表之類。因為這個緣故,不少人自小便跟隨某個學會或團隊,從師兄甚至已畢業的old boys學習如果處世做人、如何攪活動,希望自己將來也會在學會有所貢獻。這種年復年的社教化,推而廣之,就是一種傳承。這種想法,也跟學校的官方意識形態相輔相成,學校提倡XX Boys之間要有brotherhood,要努力維護學校百多年的傳統,這種小至學會,大至全校的意識形態,讓學生們勇於爭取機會表現自己,舉個例子,中六級四班約有一百人,但學校大大小小的學會就有五十個以上(未計學生會和Prefects),於是人人都是Chairman或者Vice-chairman,各個學會攪的活動,多不勝數。

男校有個傳統,就是活動不應只在學校裡面攪,而是要跟別的學校一起攪。不少學會幹事很努力聯絡不同的友校,商量如何攪活動,還有參與聯校學會之類。每個學年開始的時候,很多學會會發信給其他學校的對口單位打招呼,這些信一發便是幾十封,人家回信的話你還要電話或書面再聯絡對方,當活動上馬的時候,單是開會已經來來回回好幾次,出回條給負責老師點頭、預約場地、交通、報警(如果是戶外活動的話)、排演活動內容,全都要協調工夫。這些全都是訓練,全都是教育。(聯校是否為了認識女孩子?這見仁見智,或者說是參加者各有不同目的,不能一概而論)。記得以前不時會見到一些同學或師兄拿著一本厚厚的organizer四處走,我們笑他們扮野,其實大家還是有一本簿一點的記事簿放在口袋。後來加入了教育界,才知道這種課外活動模式只存在於少數學校。

在傳統男校讀書,有一個不知是好處還是壞處,就是人人都有很強烈的自我意識,大家都認為自己是特別的,是somebody,或者至少有機會是somebody。還記得中學時代《暴雨驕陽》(Dead Poets Society)上映,內容是講一間傳統英式男校,來了一個反傳統的老師鼓勵學生們追求理想。那時候很多同學很喜歡這套電影,可能因為他們在那裡找到了理想中的自己吧。這種覺得自己是獨特的想法沒有負面意思,事實上現在各大學的教育系也是教準教師們要視每一個學生是獨特的,很多學校公開的目標也是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形象。不過這種「暴雨驕陽式」的自我形象,不是每一個家長都喜歡。

學習三:自由,包括批評的自由
傳統男校比起其他男女校或者女校最大的分別,其實是自由。在這家學校,學生會和校報可以批評校政、學生的行為舉止,主要都是靠學校提倡的榮譽感來維持。大家的感覺就是學校是自己也有份的,所以有權提出意見。我記得在中四的時候,有老師在課堂上跟我們議論校政問題,而在預科的時候,也有老師會跟同學們私底下討論學校的校風等等。這種批判精神可能在他們踏入社會之後便給消磨了,但至少在中學階段,學生有被充權的感覺,對於他們建立自信和自尊感是有幫助的。(聽來自其他傳統男校的朋友說,他們也有很強的議論校政的傳統)

我有一個不太科學的印象,就是這學校總是會產生一些很喜歡就社會問題發表意見的人,名單不在這裡列出了。這也許跟他們中學時的經歷有點關係吧。

結語
不少這家學校的畢業生會進入社會的精英階層,他們會有不錯的社經地位。這是不是因為他們在中學學會了要上位發達?還是因為這個社會本來說是如此?我覺得透過努力獲得社經地位絕對沒有問題,只要我們能尊重不同的價值取向就是了。你喜歡做的,就是做,只要做得好,你就是somebody。這是我在這家中學讀了七年所學到的。

進了大學,就算你來自什麼中學都好,你都會發現山外有山,進入了社會,你更會發現人外有人。如果一個人畢業多年之後,仍然只滿足於他來自什麼中學或大學,那是很可悲的事。

社會一直在討論「名校」,其實討論的是不同階層的學生是否有機會透過成績入讀這些所謂的名校。至於為什麼所謂的名校就是好?似乎比較少有討論。《名校教了我什麼》的作者已經說過,那是一個競爭激烈的地方,這個地方成績好的人多,你不想被比下去,便要加緊努力。這種氛圍其實在banding制度之下,在大部份band 1收生為主的學校也會出現。如果家長想子女的成績「更有保證」,不重視補底的傳統名校比起一些落力催谷成績地區名校可說是「風險」更大。

那麼傳統名校還有什麼值得家長趨之若鶩?那大概就是「傳統」兩個字。「傳統」的意思可以是指校內累積多年的傳統和學校文化,學生能夠從前人累積的經驗中學習如何學習,以及如何發展不同的興趣,也有說那是指學生在那裡累積的人脈網絡(可能因為工作性質關係,這有什麼用我到現在也不知道)。

我想,如果我有小朋友,我仍然會想他們入讀這類學校吧,因為我希望他有更大的空間做想做的事,有更多機會從非正規學習中學會更多,而不是一味訓練考試。

問題是愈來愈多傳統學校轉為直資,由以往的減去直屬小學之後,還有部份學額留級派位學生,變成了平民止步的半私校。參加過派位的朋友也許會有同感--在同一校網,如果最受歡迎的幾間學校不再在派位機制出現,那怕是只有三兩間,影響也是明顯的。很多時候,對於基層家庭來說,每家小學能派到「理想」學校的幾個位置,已經是他們絕無僅有對於前路的希望了(當然,讀到書與否還是看個人努力)。

*************************************
補充:

本文只是單從我的經驗出發,未必反映這學校現在的情況(例如很難解釋為什麼幾年內會出到劫匪和有人被控非禮罪),更不能反映其他所謂名校的情況。

聽說傳統女校的生活不怎麼天真無邪(認識很多女校畢業的朋友都如是說),裡面的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暗湧,會不會是另類社教化,我當然沒有資格評論。

家妹是派位進入某傳統男女校名校的,感覺上她接受的教育比我的母校好,她的水準也比我高。當她是還是學生的時候,似乎沒有什麼不愉快的事情。可惜那學校轉了直資,如果她現在升中,恐怕老爸老媽不會夠膽替她報這間學校了。

另外,在大學讀書n年的經驗告訴我,傳統名校生真的不算什麼,來自不同學校的聰明人、叻人真的多的是。
   2    0    0    0

Rank: 5Rank: 5


2830
2#
發表於 10-12-24 08:59 |只看該作者
Totally agree:"在大學讀書n年的經驗告訴我,傳統名校生真的不算什麼,來自不同學校的聰明人、叻人真的多的是。"

Rank: 5Rank: 5


1448
3#
發表於 10-12-24 09:08 |只看該作者
寫得好。
讚!

Rank: 1


27
4#
發表於 10-12-24 09:59 |只看該作者

名校的迷思

The earlier article (名校的迷思 ) takes me back to my old memory of how I worked hard to achieve my ambitions after I came to Hong Kong at the age of 10+ from China in the late Seventies. In the old time, new immigrants were often treated poorly compared with the current social services designed for them nowadays. New immigrants were often looked down upon by the locals, especially if you spoke only PTH and no Cantonese or English. After taking a pause of 6 months at home, I was lucky enough to be admitted to a left-wing private Chinese primary school to study P.3 that formally began my education in HK. I still remember now that it took me less than a year to adjust to the new education system and very soon, I could speak fluent Cantonese and overcame a lot of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English. Our family was not rich enough to hire a private tutor for me. All relied on my own efforts. I graduated from the primary school at the age of 14.  Looking back, those few years were the most unforgetable and valuable moment that I think is the best 'education' I had ever received. At least something that I had still found missing in my later part of my education.
I scored a very good result in HKCEE and then proceeded to one of the top secondary schools to do my HKAL. I was admited to Cambridge University on a Scholarship.
When you come to study in an elite school, only top 5-10% of the students receives the real 'elitic' status and most of them have already known A-level stuff while the others are doing F.4-5 level, still dependent upon private tutors. I am lucky to belong to the former, simply because I had worked very hard and firmly believed in what a good education is really about! Only stock market will help you build your wealth overnight. Education is just not the right tool for it.
Back to work now!
Merry X'mas and Happy New Year!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醒目開學勳章 貢獻勳章


33478
5#
發表於 10-12-24 10:03 |只看該作者

學習一:靠自己,不靠老師

我都係响官立中學預料畢業
嗰間係一間新校, 教Chem嘅係一位應該係上文提過嘅官中教Chem多年嘅老師
呢位阿Sir完全唔識教書, 佢同我地講: 以前d學生上堂會自己問嘢, 唔係點駛佢教!!!  我地估佢俾人投訴得多, 所以先被調到新校 (當時官校老師係唔炒得架.. 只可以調佢走) 最慘嘅係, 同學上堂時間自修Chem都會俾呢位阿Sir搞! 然後要大家聽佢吹d名校學生點點點~
最後, 我靠自己, 成為全班5個全科合格嘅同學其中一個~ 當年, 全科合格就等於入到學位課程
我依然會希望孩子入"名校" (或者應該講讀書風氣好d嘅學校)
恐龍家

Rank: 6Rank: 6


5716
6#
發表於 10-12-24 10:34 |只看該作者
I suppose you must have been inspired by this article.  Thank you for sharing!
原帖由 619619 於 10-12-24 00:53 發表
A bit lengthy but really want to share.  Kindly post your thoughts triggered by this write-up. Many thx.


本來打算等John兄寫名校的迷思,然後才post這一篇作回應的。不過今天午飯時看到明報的《名校教了我什 ...

Rank: 5Rank: 5


4355
7#
發表於 10-12-24 10:38 |只看該作者

回覆 4# CC5 的文章

CC5,

好感人的分享。

[明報]連續刊登了幾篇[名校]的文章,我都有看,有的文章鬆散,有的長編大論都沒有主題,有的緬懷一下身為名校生的光輝史。。

但一切都沒有你的分享令我感動,相對現在父母,0 歲開始早教 + 兩文三語,你 10+ 才開始學習英語,更憑獎學金入讀 Cambridge, 你說的 [had worked very hard ] must be extremely hard, 如果我的小朋友可以煉就你的毅力,我就放心啦。

Rank: 6Rank: 6


5716
8#
發表於 10-12-24 10:44 |只看該作者
記得很久以前讀過一篇"電郵文章",內容是說一位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體驗到她的角色應是"教人",不是"教書"。
老師最重要的工作,像一部汽車的鑰匙,起動了引擎,令它(學生)往前奔馳。只懂依賴老師的學生,相信成績不會好到那裡去,就算偶有佳作,亦不會持久,特別是當他們沒有老師之後 (例如出來工作),就會失去方向,沒有學習的動力。

Rank: 5Rank: 5


2441
9#
發表於 10-12-24 10:51 |只看該作者
我都是希望孩子可考取入讀風氣好的名校或熱門學校,因現今要入讀熱門的小學是不簡單容易,每位小朋友都要經過面試,他們除了中英數以外,還要對日常生活事物及時事常識都要有相當認識,學校還注重學生禮貌和態度,而在千幾二千人來挑選,這些學校的學生應該都會不錯。最重要都是靠孩子努力.............!

[ 本帖最後由 fanwong29 於 10-12-24 11:49 編輯 ]

Rank: 6Rank: 6


5511
10#
發表於 10-12-24 10:56 |只看該作者
很喜歡這位老師.  讀書生涯中可遇到1-2個這種老師已是幸福了.  

原帖由 thomasha 於 10-12-24 10:44 發表
記得很久以前讀過一篇"電郵文章",內容是說一位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體驗到她的角色應是"教人",不是"教書"。
老師最重要的工作,像一部汽車的鑰匙,起動了引擎,令它(學生)往前奔馳。只懂依賴老師的學生,相信成績不會好到那裡去, ...
~easybring~

Rank: 5Rank: 5


1407
11#
發表於 10-12-24 11:00 |只看該作者

很欣賞你的堅毅和鬥志。「千金難買少年貧」小時的貧寒讓你一輩子享用不盡。現在社會富裕,很難讓孩子有這種寶貴的體驗!


原帖由 CC5 於 10-12-24 09:59 發表
The earlier article (名校的迷思 ) takes me back to my old memory of how I worked hard to achieve my ambitions after I came to Hong Kong at the age of 10+ from China in the late Seventies. In the old t ...

Rank: 5Rank: 5


1407
12#
發表於 10-12-24 11:01 |只看該作者
無論讀書或在社會做事,從來成功都要靠自己吧!


原帖由 619619 於 10-12-24 00:53 發表
A bit lengthy but really want to share.  Kindly post your thoughts triggered by this write-up. Many thx.


本來打算等John兄寫名校的迷思,然後才post這一篇作回應的。不過今天午飯時看到明報的《名校教了我什 ...

Rank: 6Rank: 6


5716
13#
發表於 10-12-24 11:05 |只看該作者
是的。到現在我還記得這幾位恩師 (雖然我相信他們早已把我這個低調的學生忘掉了):

數學科的林校長
英文科的Mrs Ho和Father O'Rourke
化學科的簡Sir
生物科的陳Sir

不好意思,借題發揮了...
原帖由 easybring 於 10-12-24 10:56 發表
很喜歡這位老師.  讀書生涯中可遇到1-2個這種老師已是幸福了.  

Rank: 4

醒目開學勳章


831
14#
發表於 10-12-24 11:08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 619619 的帖子

Just wonder if this is your own writing. I've read this post in a blog "Kursk's bed" 2 weeks ago.

http://kursk.xanga.com/736685807/

Rank: 3Rank: 3


225
15#
發表於 10-12-24 11:22 |只看該作者
Thanks. Good article.

Agree with "進了大學,就算你來自什麼中學都好,你都會發現山外有山,進入了社會,你更會發現人外有人。如果一個人畢業多年之後,仍然只滿足於他來自什麼中學或大學,那是很可悲的事。"  

Unfortunately, I know numerous people who are still like that after graduating from high schools > 20 years. If one reads enough postings in this website, not hard to find these people here too. It is sad........

Rank: 2


63
16#
發表於 10-12-24 12:28 |只看該作者
Yes, it's very inspirational to me.  No matter how good or bad if kids are placed in elite schools, it's a matter of how parents guide the kids.  Thomasha, I really appreciate your analytical and writing skills, do you think it's nurtured by your primary / secondary schools?  My husband is from through-train well-known primary / secondary schools, he's built very good personality and characters besides his above-average analytical / writing skills.  Of course, it's not only nurtured by the schools / peers, it's also from his parents, it's LOVE.
原帖由 thomasha 於 10-12-24 10:34 發表
I suppose you must have been inspired by this article.  Thank you for sharing!

[ 本帖最後由 619619 於 10-12-24 13:04 編輯 ]

Rank: 2


63
17#
發表於 10-12-24 13:02 |只看該作者
yeenmama,

It's not my own writing, my writing skills is very poor, plus I'm from very "normal" schools.
原帖由 yeenmama 於 10-12-24 11:08 發表
Just wonder if this is your own writing. I've read this post in a blog "Kursk's bed" 2 weeks ago.

http://kursk.xanga.com/736685807/

Rank: 5Rank: 5


3693
18#
發表於 10-12-24 13:46 |只看該作者

回覆 14# CC5 的文章

well written.

Rank: 2


82
19#
發表於 10-12-24 14:17 |只看該作者
Good article!   Thanks for sharing.

Agreed that education from school is far less important than family education.   That's why so many smart people coming from non-famous schools.

Rank: 6Rank: 6


5716
20#
發表於 10-12-24 15:03 |只看該作者
Thank you for your compliments.

I do not know for sure what directly contributes to my analytical and writing skills; I believe education, parents' guidance and working experience all contribute to them.  My parents were not well-educated, so there was little "technical" guidance about book knowledge from them.  They allowed a lot of freedom for me to manage my time, choose the subjects to study and the tertiary institute to study in, etc.

I would say the environments I was in influenced me very much, especially the secondary school and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of my first job.   The primary school might have laid a good foundation to my advancement to later stages, though it's hard for me to recall the precise inspirational moments.
原帖由 619619 於 10-12-24 12:28 發表
Yes, it's very inspirational to me.  No matter how good or bad if kids are placed in elite schools, it's a matter of how parents guide the kids.  Thomasha, I really appreciate your analytical and writ ...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