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論盡家長論盡教育
樓主: 囝囝爸
go

論盡家長論盡教育 [複製鏈接]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21#
發表於 08-1-21 17:49 |顯示全部帖子
原文章由 c430 於 08-1-21 14:25 發表


多謝你的関心,我兒只是十歲多,我兒只喜歡看英文的故事,科學、地理,名人傳記等書,他不喜看中文書,因此中文仍是小五程度,英文則已達中四、中五程度,剛考完PET,取  PASS WRITH MERIT成績,建議的老師是中文老師,其實雖然罰他,他有 ...

虛驚一場
乾爸爹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22#
發表於 08-1-22 11:06 |顯示全部帖子
原文章由 嫦娥一号 於 08-1-22 02:17 發表
各位家長,您們好!

生命影响生命,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您們同意嗎?

打從孩子尚幼時,我已盡量用圖書作獎勵禮物。
要享受投入看書樂趣,我是有條件的,每日要把功課、
温習、預習、收拾書包做妥後,才是看書時間。(9.45分至
10.00p ...


我的條件較您的簡單,只需完成功課,收拾書包,就可以一起看書,但...都唔係成日可以做到

[ 本文章最後由 csy_ma 於 08-1-22 11:17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23#
發表於 08-1-22 11:15 |顯示全部帖子
原文章由 c430 於 08-1-21 14:25 發表
我兒只是十歲多,我兒只喜歡看英文的故事,科學、地理,名人傳記等書,他不喜看中文書,因此中文仍是小五程度,英文則已達中四、中五程度,剛考完PET,取  PASS WRITH MERIT成績


c430:

可以分享一下您如何培養兒子看英文書的經驗嗎?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24#
發表於 08-1-28 01:02 |顯示全部帖子
原文章由 awah112 於 08-1-19 14:02 發表
謝謝分享


AwaH112:

原來您的網頁有那麼多正料分享,多謝多謝

您鋪了在BK的影響孩子成績的十大壞習慣尤其正
http://sam511.blogspot.com/2008/01/blog-post_4602.html,但似乎適合中學多一點.
看來,以興趣維繫學習的,似乎犯上的壞習慣亦多,我自己和身邊亦有朋友類似.但有幾位朋友,均是在年輕一輩中,寫文略有point的新手(雖然其中有時間控制仍不好,交稿例遲的).大概,興趣和成績未必能掛上勾,但如將來事業如興趣有關,便有一定著數吧?而中學,就是培養興趣的關鍵年齡...

Eviepa:
謝您謬讚 ,其實一直想跟您討論一下您替女兒選中中的打算.不過,您女兒好像是小五,還有時間...我先忙了給小六生寫明天就截的第一輪標書...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25#
發表於 08-1-28 01:36 |顯示全部帖子
讀書有三個不同的層次,分別是read for fun (為了趣味而讀書)、read to learn(為了學習而讀書)及read to think (為了要思考而讀書)。同學現在在那層次?

以上是摘錄自一位中學校長的網誌的(http://it.liymss.edu.hk/bblog/read.php?39),Eviepa似乎是藉由囡囡的for fun,從而達到to learn的目的,至於to think,或許要通過平日跟子女的溝通,甚或子女在場的同輩溝通來引發 (我發現,囡囡很留意我跟其他大人的談話,有時還會鸚鵡學舌,跟其他朋友講我曾經說過的評價,所以講人壞話時要非常小心 ).當然,最好彩的是有實力相當的同輩對手,所以揀中學真係非常重要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26#
發表於 08-3-10 13:06 |顯示全部帖子
Eviepa:

以下摘自一位中學校長的網誌(http://it.liymss.edu.hk/bblog/read.php?63):

我生長在一個大家庭,雖然父母親一點都不富裕。年輕時,爸爸是在船廠當電器技工,媽媽在家以車手套幫補家計,小學時我家住在紅磡的公共屋村。和現在李中大多數同學的背景十分相似,但我卻有兩個哥哥,四位姐姐及一個弟弟,這就一定比同學家裏人多!

父母的工作亦十分辛勞,父親有時更要當「通宵更」,亦有時連續工作16小時;午餐時,一家幾兄弟姐姐八人,往往只能吃三磅方包(約24片),四分一件牛油(約50克),沙糖加牛油是我們最美味的午餐!雖然貧窮,我卻不懂珍惜,不知世界艱難!

小學時不知用功,默書、測驗經常不合格。連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整天都是低下頭做人。

升上中學後,家境改善了,我們遷往旺角居住。

然而,我學習的情況並沒有好轉。中一時,在留班的邊緣下勉強升上了中二,是中二最差、最沒有心機唸書的一班。可是,我卻認識了一位新生,大家都是住在旺角,經常一起坐車下課回家。我還記得,他不單教我功夫,更在學功夫之餘鼓勵我用功讀書。就是因為和他走在一起,我開始唸書了。那一年學期完結,一生人中我第一次全科合格,而且在班中考了第七!(別忘記,這是一所band 5學校,而我是在最差的一班。)

成功,給了我信心繼續。這是我人生第一個轉捩點。


由此可見,縱是band5學校,同儕效應也起到作用.

近日多泡圖書館趕工,少有時間回應.找往日資料發現:

1935年港府的賓迺尼教育報告書已提出,初級教育應偏重母語;之後在1965年,再到1973年的綠皮書,亦建議中學低年級應以中文為教學語言,然後是1974年的白皮書.1981年,港府公布一個耗資百萬港元,由英美澳德專家組成的顧問團,亦倡議母語教學:
  • 從幼稚園至中三或中四,應以母語教學
  • 英語地位不能減弱,應作為第一外語或第二語言教授
  • 由中一起,注意培養學生的雙語能力,到中四階段,可有一半時間以英語為教學媒介,另一半時間以廣東話為教學媒介
可以說,就教育理論來說,實行母語教學前,教育界應有相當的共識.只是,理論和實際非同一回事,以家長的角度,像您所說的,情願子弟唔係咁識高階思維,肯多接觸英文就算勒.這賭注,家長不願亦未必敢去賭.所以,才令到您似乎成了另類既小眾,但您能夠堅持小眾的原因,可能都因為您有自信唔會令囡囡既英文低落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27#
發表於 08-3-10 13:18 |顯示全部帖子
Eviepa:

再摘來自同一位中學校長的網誌(http://it.liymss.edu.hk/bblog/read.php?62):

數星期前,在街市購物時接獲一陌生人來電,一聽、再聽才發現是多年前的小學同學。我是多麼的喜出望外,這是我多年來尋找年輕時的好友。

在小學六年中,他不是考第一便是考第二,通常都是和一位姓何的女同學叮噹馬頭;當時,他可以說是我的偶像。而我的成績?不用多提了,雖然他遠遠的走在我前面,他卻沒有半點架子,永遠主動說話,時常開解我這個差學生。他當時是一級學生,而我則是band 5同學!

升中後,大家沒有機會再見面了。他繼續他的優等生,而我則繼續當我的「水皮」學生。

後來他展轉去了護士學校就讀,從此當上了白衣天使 (是男天使!);而我在多年後發奮,最後竟然拿了獎學金去美國唸碩士,1981年碩士畢業,在決定要不要唸博士學位前,回港一看 (當然是帶著某種目的回港的!)。就留在香港某中學教書了,一教多年,一看便27年了!

再遇見他時,我們都感慨萬千,大家走的路都不一樣。他是「早發者」(早發力者),他說:「人生就好像跑3000米,我在最初的200米以至400米都跑得很理想,而你(校長)在最初的800米都遠遠落後於大隊。」我這「遲發者」微笑認同。他繼續說:「但在1500米之後,你卻追了上來,而且越跑越快!」


是的,小學畢業時,誰又會想到大家的未來呢?


人生就是長途比賽,不在乎今天能否領前,而在乎明天你會不會繼續你的理想。


個人認為,您的另類堅持很上算 ,因為:

為父母的,親身示範什麼是獨立思考,和支持獨立思考的能力,做子女的,自然會印象深刻,也不期然會學到野.呢個,可能”教他日後不偏離”既有效方法.

說到底,學做人,應該是年輕人最需要,最艱難,又最需要父母施以援手的課題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28#
發表於 08-3-13 22:39 |顯示全部帖子
原文章由 awah112 於 08-3-12 14:30 發表
做爸爸既,每天辛勞工作,放工後仍願意花2個小時以上培育兒女,係一件好難得既事,香港有幾多爸爸可以做到?(反而好多爸爸係賭馬,玩車方面可以好勤力 )......大家冷靜d,唔洗咁勞氣...... ...


擒日原本又借題發揮,略作回應,後來發現原來傳唔到出去.不過,響咁既"討論"氣氛下,傳唔到出去都不失為好事

今日八掛,看awah112您的網頁,原來又添了不少猛料.以下就係其中片段:

作為父母,我認為在一個兒童成長過程中應該教育他們七種的技能:
  • 是語言的能力(Language Skills);
  • 是信念(Faith and Attitude):宗教的信念或對人生的態度及主見;
  • 是量化的思考能力(Art of Thinking):衡量物質及事件的比較,從而辨別是非;
  • 是見識(Exposure),應該要給他不同人生體驗,令他們有廣闊的世界觀;
  • 是個人紀律(Life Discipline),使他們將來在社會工作時,能夠更容易適應群體、個體的生活及社會的遊戲規則;
  • 是外至內的思考方式(Outside-In Thinking);
  • 是快樂的人生觀的定義(Happiness)。

如果你想做到《創意育兒》,作為父母亦需要學懂六個執行策略要訣:

  • 是要有一個恰當的期望來養育子女(Set Proper Expectation)。
  • 一個正確的溝通方式(Appropriate Channel of Communication),你如何跟兒女溝通呢?
  • 以身作則(Leading by Example)。
  • 所有事情從鼓勵出發,用鼓勵的言語來激發他們,從而令他們擁有樂觀的態度及正確的人生觀(Language of Encouragement)。
  • 引導他們根據自身的強、弱、和喜好而設立自己的人生目標(Goal Setting)。
  • 營造一個健康的環境讓他們長大(Healthy Surrounding)。



[ 本文章最後由 csy_ma 於 08-3-13 22:41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29#
發表於 08-3-13 23:14 |顯示全部帖子
關於語言能力和人生觀,我想分享一件令我印象頗深刻的事:

有次跟相識十多年的一個朋友圈子聚會,因都相識於微時,我說話忘了帶腦,跟一位感情很好,結婚逾十載的夫婦聊起,問其夫:點解你地結婚咁多年都唔生細路?
佢答:因為我好遺憾自己係中國人--答案認真到令我意外,真係無以為繼
因為我以上果位朋友,大學時期係讀英文系,去外國繼續進修,讀博士期間,卒之捱唔住,要轉讀中文系,先攞到個PhD,而家響香港某大學教緊中文通識.所以我雖然係學中文,但對香港好多家長以子女不擅中文為榮,都只係覺得人各有志咁話.

不過,就個人而言,我會希望自己仔女領略到中文之美同作為現存唯一仍通行既象形文字既特性.

自己既國籍、種族,唔係自己揀既,你當然可以選擇鄙視或者仇恨,甚到可以同Jackson家族咁,玩人體白繪都得,咁係閣下既自由.但,呢D既價值觀未必咁需要視之為當然既價值

我覺得母語教學既政策,最大敗筆係宣稱同實際效果相反,響學校當中搞標籤同分化.官員一方面話母語教育好,一方面就將英文中學升上神檯,絕對係殖民地官員個腦先諗得出黎既邏輯.

家長呢?思維都係活響殖民地時代,果時國家內亂,大量有知識但英文運用能力未必好既南來殖民,響殖民地既歧視下,被迫從事非擅長,薪金亦相對較低既工作,於是視英語為改善地位及謀生能力既唯一途徑,更甚者,以不懂/不擅母語自抬身價.
考慮到中文其實比較難學,假如家長認為子女只需學會一種語言就夠,揀英文其實也無可厚非,我不會認為上述所言乃暴發戶心態.但,是非黑白需分清楚,這種選擇不應上升為普遍價值.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30#
發表於 08-3-17 18:50 |顯示全部帖子
基於原作者的意願,刪去以下文字......

[ 本文章最後由 csy_ma 於 08-3-18 10:25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31#
發表於 08-3-18 11:37 |顯示全部帖子
以下摘錄自:http://diumanpar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059877「不重思考何須母語教學?」眾多回應之一.文章同回應都唔錯

香港英語教育的大問題,是從沒有正視過英語不是第二語言,而是外語的現實. 如果學第二語言,如美國移民在美國,因為有很多接觸英語的機會,所以越小抵步(約7歲前)的移民,他們最後越能說得和土生土長人士沒分別.較遲抵步的人,已過了這一critical period,很多永世都不能改口音了.

相反,如果是學外語--即社會的大氛圍沒有提供學生足夠接觸英語的機會, 便主要靠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學習策略了.一個人的認知思維能力,在最高峰應是12歲左右(青春期前).那時的分析能力亦應是最強的.而且,由於已完全掌握了第一語言,學習外語的進展亦應最快.西班牙已作了類似的研究(Munoz 2006, Barcelona Age Factor Project),這亦是英國過去只在初中才要學生學外語的原因.當然,理論如此,家長卻認為不然.教育局焉能不聽任民粹?



補充:C430,佢講既情況大概唔會包括好似您個囝咁,英語已成第二,甚至第一學習語言既例子.

[ 本文章最後由 csy_ma 於 08-3-18 11:40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32#
發表於 08-3-31 04:55 |顯示全部帖子
一定要懂中文

大公報 評論 2008 03 14 星期五

社會上重英輕中是歷史造成的,但歷史也正在扭轉這個局面。貝理雅、羅傑斯比香港國際學校的家長看得遠:未來的領導人一定要懂中文,學中文將會比學英文更有前途。

小學近日的話題是流感。中學則是「回歸英語」。

中大學者預定今天公布母語教學的研究結果。由於結論符合教育局既定的政策,上周五有報章為此鳴鑼開道,頭條大字引述報告說,《母語學理科 成績跑輸英中》。言下之意,用中文教學證實不如用英文,是時候回到從前。

回歸第二年起,當局全面推行母語教學。但由於一個半世紀的英國管治,中文中學畢業生無論出路、收入、晉升,都與英文中學沒得比,很少父母願意子女讀中中。英中多而強、中中少而弱是百年來的現實,關乎上下幾代的處事方式、飯碗、地位、人脈、尊嚴。父母和僱主重英輕中,完全是理性的決定。

歧視中文歷史使然

當局忘記了這種根深蒂固的利害關係,以為可以用行政力量扭轉對中文的「歧視」。自1998年起,在教學語言上實施行政分流,硬性將全港中學逐一評定為英文中學還是中文中學。英中若被評定為中中,必須改用中文教學。

英中名校無須擔心,因為不可能被「貶」。有可能「降級」的,主要是較次的英中。後者如喪考妣,認定改用中文也就是被判死刑,因為好學生會逃亡,剩下些「籮底橙」,令校園淪為「失樂園」──學生畢業後,不是「失」學就是「失」業。

用官意來評定學校的「生死」,不用說,英中由教師、家長到學生深懷怨恨。只要看回歸初期港人仍然抗拒普通話即可知,人對慣用的語言有強烈的感情,對改用其他語言強烈抗拒。今天的高官、大機構主管、在本地成長的富豪、大學教授、意見領袖,中中出身的百中無一。英文出身的掌權者怎可能接受下一代改用中文?

大學方面,港大以香港唯一的英語大學為標榜,穩佔香港八間大學的第一把交椅。其餘的大學亦爭相增加英語教學的份量,以爭父母、爭學生、爭僱主、爭捐款、爭名譽…….。連以「中文」為名的中大,都逐步放棄創校的初衷。社會領導層抗拒,政策也就死定。

港人實際:英文高級

推動母語教學公開的理由是,相對於用英文,學生較容易吸收。這本來客觀上有理。無奈強制推行,學校無權選擇,而社會上仍然存在著拒北京的心理,師長也就相信當局別有用心,真正的目的是灌輸「民族意識」。但港人講到民族時,一向偏向實用,要有「著數」才容易聽得進。改用中文不但無助於子女發達,更打破他們用英文賺來的好飯碗,當然痛恨不已。

母語政策遂成為回歸以來最不受歡迎的政策。師長、學者、政界以至整個知識界,足足罵了十年。商界更厲害,口裡不說,但年年慨歎新入職者英文水準下降。畢業生如果沒有人僱用,或者拖低香港的競爭力,母語政策再有理也要埋葬。

曾蔭權去年開展新的五年任期後,由官齡超標的孫明揚接掌最棘手的教育。當時令人感到不解,現在看來是高招。這位局長有人說他老油條,但也正因為較少意識形態,故沒有包袱。母語教學不是他搞出來的,由他來收回,不會被指推翻昨日的我。他個人也不見得相信母語教學。學界大概嗅到風聲,群起要求推翻原定後年起實行的英中與中中強行分流政策。

孫明揚現在以「學校最清楚學生的能力」為由,打今年的小四學生升中那年起,恢復母語教學以前的做法,讓校方自選教學語言。必要時「一校兩制」,有些班級和科目用英文,有些用中文。總之「語言自決」,英文班與中文班可以並存。

但正如上述,英文由於享有搵食優勢(高薪的工作不一定要懂中文,但一定要精通英文;不懂英文的人只能留在基層,直到你炒股炒樓賺到第一桶金),由師長自選,初期必定過猶不及,猛颳「轉英風」,英文的聲勢較引入母語教學之前更盛。中文更抬不起頭來。

這無疑是默認強行將中學分為英文或中文的做法失敗。但為免全港學校一律改為英中,中中消亡,令政府反過來被罵數典忘祖,當局想出三個擋箭牌:學校須就學生的英語水平、教師素質訂立清晰的標準;由教育局設機制把關,確保學校選擇語言時不會「放任」;增加學校運作的透明度,例如公布教學語言現況。但上有政策,學校必然下有對策。所謂的準則能夠達成原意的一半就算不錯。母語教學至此可說死亡。

國力強盛中文抬頭

這樣說,並非煽動中英文的矛盾,也不是貶抑中文。我自己出身「雙中」(中中和中大)。初來港時不懂英文,英中、港大拒收,我可以理解。而今天的中中同學也要承認這個現實:英文具有全球性優勢,中文在可見的將來都鬥不過。若以眼前為重,的確應該轉讀英文。

但只要看遠一些,中中同學無須氣餒。社會上重英輕中是歷史造成的,但歷史也正在扭轉這個局面。中文也許一兩百年後都趕不上英文,但與英文的差距正在收窄。我們的中上家庭爭相送子女去國際學校,寧可他們不懂中文,也要英文有母語水平。第二語言更特地選法文。但一些「鬼佬」,包括英國前首相貝理雅、美國的「商品投資大王」羅傑斯(Jim Rogers),反而看好中文。他們比香港國際學校的家長看得遠。羅傑斯最近在「亞洲領導人論壇」上發表演說,認為未來的領導人一定要懂中文,學中文將會比學英文更有前途。

羅傑斯的理由很簡單:有錢國家的語言一定會成為國際語言。中國近年的經濟成長速度如果能夠再堅持十年,今天的高小學生開始出道時,中國的國力有可能與日本並駕齊驅。到時的華人如果只懂英文,心理上可能高人一等,但晉升的機會少很多。因為,說到底只是中國人請來接待外國客戶的「買辦」。


摘自http://tsuisioming.blogspot.com/2008/03/blog-post_26.html(補充:此文作者雖在雙中讀首個學位,後來亦可在美國修畢其PhD學位,著有《火紅芝大》(進一步出版社07年版) 講其在學生涯)

[ 本文章最後由 csy_ma 於 08-3-31 05:05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33#
發表於 08-4-12 00:13 |顯示全部帖子
Eviepa:

因為前排好多梁文道做駐校文化人既報道,我切實去上兆基創意書院個網度去睇,發現佢各方面都幾適合我囡,打算第時游說佢揀兆基為高中既目標學校

可惜間學校只有高中,冇初中

而且新,成立咗兩年左右,唔係咁多往績

不過以佢既大學師資,小班教學理念(校長係羅范向教院施壓,點名要炒既惹火人物葉建源),寓學習於實踐既教學模式,重視深度閱讀同思考,兼夾行母語教學,應同您既理念幾相近,有空不妨留意吓http://www.creativehk.edu.hk/

老公亦罕有地同意我這個非傳統既選擇,卻話要等,等西九投標結果

佢話西九爭標時,文化界被迫壁壘分明,"軟件"都要表態歸邊,呢間書院,同佢既主辦單位"當代文化中心",就係果段時期既產物

老公話,假如李生投到西九,間書院自然會水頭充足搞大佢,假如投唔到,就不排除有被陰乾既可能。

但城中最富兩大李氏家族聯手,失手西九的可能性會有幾高?何況,少少錢對股神黎講不過係濕濕碎,留間書院響度,俾d活躍兼多聲既文化人過吓癮,日後再搞乜以文化為包裝既地產項目,都多d包裝本錢。所以我認為被陰乾既機會較低,賭得過(大概響妳囡囡升高中時,已經知道結果)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34#
發表於 08-4-12 00:16 |顯示全部帖子
以下抄自兆基創意書院校長網誌http://www.creativehk.edu.hk/

別讓媽媽知道

[size=130%]刊登於07/4/2008 (星期一) 星島日報師家版(F08)

[size=130%]星期天早上,我閒坐在公園的長凳上,看遊人來來往往。有一家三口經過,為首的媽媽帶着男女各一,大概是初小或幼稚園的年紀。忽然,男孩子跌倒了,擦傷了膝蓋和手掌;做母親的回過頭來,馬上罵個不停。只見那個男孩垂頭喪氣地跟在後面,似乎在哀悼自己的雙重不幸。

[size=130%]這是每天都在重複上演的小事,卻也正是這些小事不斷在塑造我們新一代人的性格。那個不幸的男孩跌倒了,是故意的嗎?不。已經受懲罰了嗎?是的,那手腳上的傷痕都是明證。有教育家叫這做「自然後果」,勸做父母的不必動氣,因為大自然已經代勞了,正常的話,孩子自己會想辦法避免再次跌倒。現在的問題是,大自然已經出手了,那位母親還要在旁邊多踩一腳!
[size=130%]
於是,那個男孩子不知不覺地學了更多———我想,他還明白了掩飾真相的實際需要———擦傷了已經夠糟糕了,但如果跌倒後可以馬上爬起來、如果妹妹沒有聲張,媽媽就不會回頭罵人了。所以,重要的是,別讓媽媽知道!

[size=130%]久而久之,跌倒,別讓媽媽知道;「肥佬」,別讓媽媽知道;給人家欺負,別讓媽媽知道。一切一切媽媽希望知道的,都千萬不要讓她知道。

[size=130%]十年後,做媽媽的再不會知道,孩子的掩飾習慣原來是她親手從小培養出來的!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35#
發表於 08-4-28 11:40 |顯示全部帖子
香港只有學童,沒有兒童


毛孟靜

摘自四月廿八日信報
  
   一直在社區教孩子英語。那日,在班上講故事,故事中一個姊姊問妹妹:「What’s troubling you?」於是強調,trouble是麻煩,用作動詞,就是「令人煩惱」。然後逐個問班上的小朋友:「What’s troubling you?」  「Exam」、「test」、「homework」、「dictation」、「Chinese」、「English」、「study」(說studies的較好)。答案是清一色的讀書壓力。全部二十六個孩子中,唯一跟學校無關的煩惱,是「婆婆進了醫院」。稚嫩的聲音訴說壓力,那個對比,異常尖刻。

  當下心頭冒起一句話:香港只有學童,沒有兒童。  

  這句話霎時發作,是因為年來在孩子這一筆上,已打了深厚的底。近年透過教協,巡迴多間小學跟小孩談讀書樂,順帶跟許多老師校長談教育。我亦主持過電視上好些年的小學問答比賽,及兒童台的家長節目,一直有跟孩子交往。總括一句,孩子的讀書壓力,身邊的成人,豈止心裏有數,根本就是切膚之痛。

    把「只有學童,沒有兒童」這話,向一個在讀法律的大學生一說:他答:「Miss Mo 我真係好感動。」於是決定,小學生讀書好辛苦這一章,必須更廣為人知,成人協力為孩子撥亂反正。最起碼可以做到的,是減少考試的次數。

老師學生都好慘

    上一代填鴨式的教育,有過升中試,也有過不倫不類的學能測驗。都取消後,取而代之的,卻是一連串的這個試那個試,更加填鴨,更加一浪接一浪的繁重,更令孩子、老師及父母—尤其是媽媽—一起吃不消,一起苦哈哈。「求學不是求分數」云,不單是政府的官腔,更是官方的謊言。

    一個修女校長說:「好慘,老師與學生都好慘。」一個英語老師說:「得好緊,要『谷』學生,想他們Band 1。」一個小六生媽媽說:「教功課教得我神經衰弱!」

  要不要做個正規的民意調查?不用了。數據,也往往可以是數學遊戲,像說一個人一隻腳浸在滾燙的沸水,另一隻腳泡在刺骨的冰水,平均起來,這個人的兩隻腳舒服得很。
一個老師也來給我另一個比喻,她說,她最近發覺近視加深足足一倍,原本有點擔心,但眼科醫生跟她說:不用擔心,原本近視百多度,如今升至不足三百度。這百分百的升幅,因為基數低,不以為怪。

  情況也就像做環保調查,在天橋底的巴士站,見巴士排龍,等巴士的人就更排長龍,然後去問等巴士的人,「這裏廢氣可嚴重?」答案可想而知。雖然這種調查報告,確切上過本市電視新聞報道。

  升中學童的一張考試目錄,大致如下:
  小五,先來個呈分試,又叫招分試。小六,再來兩次呈分試,還有系統評分試、升中面試、中一編班派位試。許多個試,還分寫、聽、講三部分,分開考。當然還有校內的期中試、畢業試,小考大測、默書功課,各款筆試面試的操練。還有補習班,市面且有「升中面試精英班」。

    聽上去,已經夠累。身在其中的孩子身受其害,那個感受,不難想像。我們都曾是孩子。

可憐天下父母心

    或說,都是學校老師兼家長的錯。老師「谷」小六生進入Band 1,爸媽係要想孩子升上英中。而教育局不是一直諄諄訓誨的嗎?這個……老師不要「谷」、不准「谷」;小童升英文中學或中文中學,都一樣,中中尤其有好處,是母語教學……。

    母語教學的利與弊,可以辯論至雞啼天光。一個孩子的語言吸收能力若真的不濟,勉強推他入英中,確是不見好處。但我作為英語教學的得益者,來自英中,有在少年時期英文突飛猛進的切身體驗。而這番體驗,也並非獨家。

  做父母的,做老師的,對眼前十一、二歲的升中孩子,會想,他還這麼小,要幫他開拓前途,幫他一把。這個試那個試,必須要考得好,上好學校,上英中。可憐天下父母心,可憐全港老師心。

    一個老師說:「許多時想借別的老師的堂來補課。」另一個老師說:「可以借的堂,不外體育、音樂課。」

  眼前這個以考試成績為基準的教育制度,不但沒幫忙,只見愈幫愈忙。把這麼小的孩子分成Band幾Band幾,聽上去不對,但現實中大概有需要。以前分至Band 1至5,排Band 5尾末,確傷感情,現在好了點,只分三級。個別的評分級數,小孩是不應該知道的。

    卻是,社區英語班上的一個女孩跟我說:「我係Band 2,老師說的。」這個孩子的學習態度熱烈而出色,對我來說,就是一流學生。老師為什麼跟她宣布她屬二流呢?另有老師解釋:跟學生說了,也好讓家長有個概念,不要亂報學校,是Band 2學生就不必報Band 1學校了,不然統一派位的失望更大。

    負責教育的高官孫明揚上周公告,明年開始中學實施小班教學,支援老師,每班減少學生人數。如此一算,卻也即是英中會少了超過一千個學位。下一年度升中生的競爭,老師與父母幫小孩應付升中的苦況,只會更見焦頭爛額。

可否減少些考試

    現實與理想,總有點距離。官方政策落至民間,並非一句強政勵治就可變成常人常理。自由社會同時是自由市場,去到兒童教育,做父母的,不見得有許多選擇。送孩子到本地的國際學校罷了?一是先有錢買debenture,二是得排長龍——除非有公司、人脈等的關係,不然排隊排至天光也未輪到你。

    就回到起點,可否減少小六生的考試次數,讓孩子稍稍鬆一口氣?譬如說,測試學校有否「達標」的系統評分試不必年年考,最多兩年一次。最後一次的升中派位呈分試,可以跟校內的畢業試合併,事在(成)人為耳。聽、講、寫也不必卷卷分開,此致孫明揚局長。

    邀得基全小學校長何麗雯、及顏小洋與呂婉玲兩位退休老師一說,兼由社區中心同事拍下本文開始所述,小孩一咀「考試、測試、默書」的片段,希望得教育版編輯垂青。    

  如此掏心掏肺的一個議題,卻給形容成政治花招……。



[ 本文章最後由 csy_ma 於 08-4-28 11:49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36#
發表於 08-4-28 11:43 |顯示全部帖子
原文章由 csy_ma 於 08-4-28 11:40 發表
香港只有學童,沒有兒童


換個角度看,可否說,今日的香港兒童很溫室,都算幾幸福?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37#
發表於 08-5-15 13:25 |顯示全部帖子
原文章由 ZZdaphne 於 08-5-9 18:07 發表
如升中學,你可否介紹中文西史書?

ZZdaphne:

我不太知道現時初中生的閱讀水準到那裡,以下介紹的作者,倒是在內地和台灣都很紅的旅美華人作家--林達。他們其實是一對學建築的夫婦,作品以遊記的角度出發,在遊覽之餘也講當地的歷史。

講美國的有:《歷史深處的憂慮》、《總統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個夢想》以及《從邊緣看世界》等書

講歐州的有:《帶一本書去巴黎》、《西班牙像一本書》(見時報悅讀網:http://www.readingtimes.com.tw/timeshtml/ad/ak0096/epaper.htm)

約十年前看《我也有一個夢想》,讀到近百年前普通的美國大中學生為種族平等的努力,也不由得慨嘆和落淚(如同今天看生果報內地人自組義工團一樣)。

林達的美國系列(由美國建國講起)好像有網上版,您可以讓小朋友看一看有沒興趣才買,至於《帶一本書去巴黎》(主要藉其遊覽的地方,講法國大革命前的社會氣氛和歷史背景),我看到的簡體字版印刷和圖片不弱於台版,但價錢可人多了。

至於中史,柏楊的《中國人史綱》相當可親,他好像還有帝王或皇后傳等,可當故事看。李敖的《北京法源寺》也暢銷長篇小說(講戊戌政變的六君子),但我只是久聞其名,沒看過。

發明"潛規則"這內地潮語的吳思,是明史學家(也是一本頗有影響歷史雜誌《炎黃春秋》總編),他的論史文章好講故事,且把當時的貨幣諸如多少兩銀子,以可換米量來折算成現在的人民幣值,比較reader friendly,也是內地的暢銷書。
我很喜歡吳的一篇文章:理解迷信(http://wusi.blog.hexun.com/937506_d.html),點透大陸現時面對所謂軟實力不足的問題。他在網上有blog,可先看合不合口胃才買。

(以上書籍,公共圖書館皆有,以作者搜尋查不到吳思,但以"潛規則"和"血酬定律"就查到)

[ 本文章最後由 csy_ma 於 08-5-15 13:56 編輯 ]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