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初中教育 培正2007年中學會考成績
樓主: ob1
go

培正2007年中學會考成績 [複製鏈接]

Rank: 2


98
81#
發表於 08-7-21 10:12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ha8mo 於 08-2-13 10:06 發表
我睇到果個網頁引述太陽報此段:

「今年成績優異的新移民亦人才輩出。兩年前來港的培正中學生魏瀟瑤,考獲8A1B 及英文科第4 級,欣賞本港大學資源比內地好。就讀福建中學奪6A3B 的張夏紅指,本港有英語為母語的老師教導,教學 ...



培正去年十二名尖子中,確有一名是新移民,而聖保羅男女去年更收了一名新移民會考10A狀元,新移民中一向不乏精英,培訓得好一樣可出人頭地。
很欣賞轉直資前的英華小學,當時英華小學是津貼小學,小一統一派位中也收了不少新移民、拿綜援的學生,且看英華如何將其培育成材。但不知何故最近轉了直資,收少了新移民學生,可惜。

Rank: 2


98
82#
發表於 08-7-21 10:16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Yanamami 於 08-7-17 08:00 發表
What's the point for all these arguements?  People in
the society will judge if this is a good school or not.
Whether it's a good one or not is not affected by
one's point of view.  You're absolutely ...



過往有小學學能測驗、中學分5Banding的年代,確有一些學校盡收精英,成績特出,成為名校。但時而世易,學能測驗取消,中學分了3Banding,很多以前的名校成績己走下坡,大不如前,成績甚至比一些地區名校蓋過。
來本成績大跌沒有什麼大不了,認句不足便可,但很多成績大跌學校的學生家長卻不理現實,以為自己成績可與當年睇齊,死撑話勁,更頻頻在沒有數據支持下,睇少其他學校學術成績,好似Fung12345咁,成日上網話呢間唔得,果間又唔掂(可番查Fung12345以往文章),實在應指正、指正。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88154
83#
發表於 08-7-21 22:55 |只看該作者
If it is as you said, who cares what the others say?
People will know the truth and I still don't think it's
necessary to prove who's right and who's wrong.
People can make their own judgement and won't
be affected by one's opinion.


原文章由 ob1 於 08-7-21 10:16 發表



過往有小學學能測驗、中學分5個Banding的年代,確有一些學校盡收精英,成績特出,成為名校。但時而世易,學能測驗取消,中學分了3個Banding,很多以前的名校成績己走下坡,大不如前,成績甚至比一些地區名校蓋過。
來本成績大跌沒 ...

[ 本文章最後由 Yanamami 於 08-7-21 22:58 編輯 ]

Rank: 2


98
84#
發表於 08-7-22 01:23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Yanamami 於 08-7-21 22:55 發表
If it is as you said, who cares what the others say?
People will know the truth and I still don't think it's
necessary to prove who's right and who's wrong.
People can make their own judgement and won ...



當然,每個人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我將自己的看法寫出作討論有何問題?。我從沒要求所有人要跟我的想法,BK家長大都能有獨立之思考作判斷,我只提供一些所知而且有限的資料作討論而己?

另外,我亦非所有地方能想得透徹的,有些不明的地方我亦很想請教一吓其他知情者。

例如:2002年英華於牛津道校舍(未搬往深水埗)時,中一收了100%九龍城區Band 1小學生,而五年之後的2007年,這批100%九龍城區Band 1小學生會考放榜時,沒有一個6A以上的尖子生,摘A不超過100個。

基於有教無類的精神,數十年來,培正幼稚園學生100%上培正小學,培正小學生約90%上培正中學,而基本上沒有一間幼稚園能培訓100%Band1生,所以培正中學一向沒有100%Band 1生的。

而同一年的2002年,培正中一收了直屬小學約52%Band 1生,48%Band 2生,而五年之後的2007年,這批學生中學會考6A以上尖子有12人,摘A197個,會考整體成績卻比英華高。我便想了很久也不明其中道理,請問有沒有知情的家長可賜教?

Rank: 5Rank: 5


1566
85#
發表於 08-7-22 07:28 |只看該作者
其實原因可能頗多。這可能與彼此採用不同的教學語言有關,一條龍的學生亦較易适應初中學習和而band 1生的學習能力和用英語學習能力的差異拉濶亦会影响學習成效。

Rank: 2


98
86#
發表於 08-7-22 10:18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zhuzhu 於 08-7-22 07:28 發表
其實原因可能頗多。這可能與彼此採用不同的教學語言有關,一條龍的學生亦較易适應初中學習和而band 1生的學習能力和用英語學習能力的差異拉濶亦会影响學習成效。 ...



Hizhuzhu
如果與教學語言有關的話,何以大部份家長、學校都要以英語教學而自豪?誓保英中地位而放棄學生學習利益?
據我所知將來三三四制的通識科,大部份英中都不敢以英文作教學的。究竟家長、學校要的是英中的虛名,還是學生的利益?

Rank: 5Rank: 5


4418
87#
發表於 08-7-22 14:35 |只看該作者

回覆 #84 ob1 的文章

Ob1:

通識不想以英語教學, 未必是大部分英中所想.  我小朋友也是以英語學通識, 也如一些英語術科學習一樣, 並無不同之處.  不過, 有時通識有關中國或香港部分, 用中文較通達.  例如, "全國人大政協委員"之類, 再譯做英文來學, 又長又chum, 是揾條歪路來行.  所以, 英中反對一刀切以全英語學通識, 不是怕難, 是靈活更有學習效果.

英華和培正都是老牌名校, 成績未必頂尖, 但相信學業品格都令家長滿意, 夫復何求,  成績有上有落, 何必要爭先恐後, 斤斤計較.

你的問題, 或以我推想作答.  2002年英華尚在九龍城區, 該區英中眾多, 名校林立, 英中未必可多收 band 1 尖子, 成績只較平均, 是正常現象.  該區有兩間香港龍頭男校, LS 和 DBS, 男尖生也以此兩校為首選.   其他校區不足英中的地區名校, 有較多尖子可選, 升中收唔哂來年都有尖生轉校過來, 尖子易集下成績當然會更好.

培正為中中首選, 回流人士想子女學好中文, 或國內移民有背境有成績選中校也以培正為先, 當然學校和老師也功不可沒, 自會有好成績.  其他優點, 我想你比其他人更清楚, 也舉証不少.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88154
88#
發表於 08-7-22 21:27 |只看該作者
I agreed with you.  Both are good schools.  Different
schools have their own fans.  


[quote]原文章由 囝囝爸 於 08-7-22 14:35 發表
Ob1:

通識不想以英語教學, 未必是大部分英中所想.  我小朋友也是以英語學通識, 也如一些英語術科學習一樣, 並無不同之處.  不過, 有時通識有關中國或香港部分, 用中文較通達.  例如, "全國人大政協委員"之類, 再譯 ...                     [quote]

Rank: 2


98
89#
發表於 08-7-24 01:50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囝囝爸 於 08-7-22 14:35 發表
Ob1:

通識不想以英語教學, 未必是大部分英中所想.  我小朋友也是以英語學通識, 也如一些英語術科學習一樣, 並無不同之處.  不過, 有時通識有關中國或香港部分, 用中文較通達.  例如, "全國人大政協委員"之類, 再譯 ...


香港教師兩文三語水平參差教師港式英語:talking something
(星島)7月23日 星期三 05:30
(星島日報報道)考試及評核局昨公布,今年二月的教師語文能力評核(俗稱基準試)報告,揭示不少教師的普通話能力未如理想,以致笑話百出,如把「失誤」與「食物」拼音混淆,又把「插銷」變成「叉燒」。英文基準試考生則被批評詞彙貧乏,有考生連「everyday(每天)」等簡單生字也弄錯,所犯錯誤與學生不相伯仲。
  記者:陳念慈
謝家穎
  今年分別有逾一千九百人及二千五百人參加英文及普通話的基準試。普通話評核方面,今年口語一卷有高達五成四人「肥佬」,及格率為四卷中最低,拼音、聆聽與認辨兩卷則分別有五成六及五成七人及格。
  普通話夾雜廣東話
  報告指出,考生於聆聽時判辨規範普通話詞語能力欠佳,不少人把「插銷」誤作「叉燒」,「瞌睡」則變成「課稅」,亦有人把「捲鋪蓋」誤寫成「轉鋪」,「鞋底兒」變成「鞋頂」,反映其理解普通話用詞有困難。
  報告又顯示,部分考生未能掌握拼寫規則、詞彙不足,亦不熟悉聲、韻母,如把「飼養」錯寫為「施養」。有考生應考口語時語調生硬、重複累贅,偶而更夾雜「唔喺」、「喺嘛」、「呢個」等廣東口語,甚至有考生出現鼻音即是鼻子發出的聲音等誤解。
  英文基準試方面,「死亡之卷」英文寫作及口語兩卷,今年更改題形後被指較以往淺易,達標率分別達四成二及六成二,較去年升約三及十四個百分點。但考試報告指出,部分考生表現仍未如理想,除大量抄錄題目用字,詞彙亦見不足及犯下不少語病,如部分人連「energy(能量)」及「everyday(每天)」等簡單生字亦串錯成「enegry」及「everday」,有人則寫出近似中文的「港式英文」,如:「He talking something.」(他在講嘢)。
  「everyday」串錯「everday
  過往難倒不少考生的文法錯誤解釋部分,今年改為填充形式,但報告指,部分考生仍未能準確指出文法錯誤,如只以「a word」解釋「dead(死亡)」一字,未能指出這是形容詞(adjective)。此外,部分考生被指應考口語時,只懂依稿宣讀,不少人則詞彙貧乏致未能清晰表達意思,或用語欠自然,像作文多於說話。
  此外,考評局
昨表示,今年英文科及普通話科基準試,分別有二百二十五及五十九卷次申請覆核,結果僅英文科有十三卷次於覆核後,成績獲提升至達標。







Hi:囝囝爸:

我不懷疑你小朋友以英語學通識的能力,現今很多小朋友經家長努力教導下,英語能力接近本身母語,但畢竟是少數。


個人認為,大部份英中都不敢以英文教通識,其一是有能力以全英語教授通識的老師不多。就算基準試合格,也不代表老師天文地理科學歷史等所有名詞內容通通都識,一般老師之中九成都知全國人大政協委員大概是什麼東西,但譯做英文有幾多英語老師能聽得懂說得出?


其二是有能力以全英語學習通識的學生不多,於課堂上以全英語討論全國人大政協委員的職能、選舉方法、組成的名單、產生的歷史等,有幾多英中學生聽得明討論得到?除非是英文摘A的尖子生,一般學生勉強以全英語學通識,到考中學文憑試時一定較用母語學習的學生輸蝕,這正是母語教學的好處。


大部份英中校長是知道母語教學好處的,各英中校長推說學與中國有關的東西要用中文,那麼學與印度有關的東西豈非要用印度文?學與埃及有關的東西豈非要用埃及文?學與巴比倫有關的東西豈非要用巴比倫文?


有能力以英語討論者如律師,在法庭之上說天文地理科學歷史人大常委學生打刼非禮都能以英語雄辯滔滔,不會覺得全國人大政協委員之類,譯做英文講是又長又chum


另外,你的解釋英華去年沒有尖子的答案我也曾想過,但隨即被推翻了。男拔喇沙於九龍城超過半過世紀,搶尖子生不只是2002年的事,如果因此而令2007年出不了會考尖子,那麼英華以前的尖子生從何而來?難道從未出過尖子生不成?況且自行收生數百名報名學生中難道一個尖子生也沒有?那麼何以成為名校?再者,九龍城區的迦密、開平、銀禧、華英等亦常出尖子,那又從何說起?

Rank: 5Rank: 5


4418
90#
發表於 08-7-24 11:34 |只看該作者

回覆 #89 ob1 的文章

ob1:

我是反對考通識形式來教通識,.  不過制度課程需要下, 我贊成用英文學, 可幫助英語知識字彙.  如用中文學, 已有的母語環境下, 日常書本報刋時事社會知識, 隨手可得, 因應發生事件人物啟發更能自識多識, 總好過背誦學校死課程制定下之中文"定識".  幾年後考中學文憑, 或大學入學, 通識科的內容, 分數或升學應對比重, 中英作答, 識與不識, 自會有相關學者院校判定, 也不是學校或家長可容易現時判定.

大部分英中不敢以英文教通識, 這點我不清楚.  我想英語不是問題, 只是框架未定, 世界上大部分人, 包括教師, 窮一生之力都未能通識, 如何能在似有框又無框下教通識, "假大通"比語文能力更成問題.

至於小朋友學習能力, 我少懷疑擔心, 除非他落後於級別一般程度. 小兒和大部分同學一樣, 通識科也只得普通成績. 香港對英語教育要求一向不高.  專業人士或大學生也未必能以英語討論天文地理或通識, 或因英語未通, 或知識層面未廣.  啓發下引起學生興趣鑽研多識即可, 我從未祈望中學生能在課堂上討論通識, 或如天價酬金準備充足的精英律師以流利英語在法堂上解讀"全國人大政協委員".

世界上有百千種語文, 總不能又通識一番.  如上菜館, 意大利餐廳菜牌意文意語, 京菜京片子, 潮人潮語.  語言受制下, 本地廣東館子和住家菜獨大, 選擇大減.  世界上, 大多人以母語或國際語學習他國文化, 知識和互通.  只識本語, 資訊不通的少數民族或文化未達之國家如何通識世界.  學外語想是現今世界新年青一代趨勢.

英華沒有尖子不是我的答案, 因為沒有絕對答案, 我或可說出多個想法理由.  小兒入學之初, 也以 LS DBS YW 為升中目標, 今天已經有變, 因應條件目標而進. 英華如成績滑落, 或如其他學校, 搶不到教不出尖子, 也可以自身條件求進.  現看不少家長口碑, 也仍然視它為名校, 希望它不負眾望, 重振雄風. 培正一樣, 如得到好成績, 維持或更進一步, 也令家長可喜, 不令英中獨大.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88154
91#
發表於 08-7-24 22:59 |只看該作者
Very assertive.  We should see
the whole thing in its right prospective.



原文章由 囝囝爸 於 08-7-24 11:34 發表
ob1:

我是反對考通識形式來教通識,.  不過制度課程需要下, 我贊成用英文學, 可幫助英語知識字彙.  如用中文學, 已有的母語環境下, 日常書本報刋時事社會知識, 隨手可得, 因應發生事件人物啟發更能自識多識, 總好過 ...

Rank: 7Rank: 7Rank: 7


11990
92#
發表於 08-7-25 00:41 |只看該作者
有不少好學校在通識科採用中文教是事實,主要原因可能是:歷史老師教歷史會駕輕就熟、地理老師對地理的辭彙會很熟悉、經濟老師教經濟也沒有問題,因此各人都不難用中或英去教自己的本科。但通識卻是跨學科的,內容牽涉到不同範疇,無論內容、語文均沒有任何人可以完全掌握,所以用母語教學質素會較有保證。

Rank: 5Rank: 5


4418
93#
發表於 08-7-25 01:52 |只看該作者
我估很多教通識的老師都是迫上梁山, 比頂大帽笠落個頭, 封為博學多才之士.  中文學校老師還易為, 單一語言搞掂哂.  英中老師多慣以英語教學, 但有關中港事宜, 當以中教為宜. 其他範疇, 也可用慣用語言, 可能新知識來源資料訊息還會較先較多.

我身為學生家長, 偏見下對通識學習不予厚望, 花時間下只當為浸練語文的安慰奬.  中文教通識, 安慰奬都冇埋.

Rank: 2


98
94#
發表於 08-7-25 02:07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囝囝爸 於 08-7-24 11:34 發表
ob1:

我是反對考通識形式來教通識,.  不過制度課程需要下, 我贊成用英文學, 可幫助英語知識字彙.  如用中文學, 已有的母語環境下, 日常書本報刋時事社會知識, 隨手可得, 因應發生事件人物啟發更能自識多識, 總好過 ...



英中擬用中文教通識


[2008-02-25]
文滙報

 【本報訊】(記者 陳倩筠) 教育局下放權力由學校彈性自決教學語言,多間英文中學都表示歡迎。他們特別指出,由於通識教育科資料都是中文,傾向改以中文教授,以提升學習效能。另外,就現時語文基金內,中中資助上限高英中5倍,英中期望是次調節能妥善處理,讓所有學校能有相同資源提升學生英文水平。
籲檢討撥款 調整資助上限
 英中聯會主席陳璐茜指,新高中下通識科是必修科,不少英中都傾向可自行選擇教學語言,相信家長可以接受,「特別是講中國發展的一單元,若要將資料翻譯為英文教材,有點本末倒置,未能達到讓學生認識中國文化的目標。而因應目前語文基金撥款予中中及英中資源不一(中中300萬;英中50萬),她建議,新政策推動下有關的撥款需要一併檢討,「不理中文中學、英文中學或是夾在中間的雙語學校,都應該獲得相同的改善語文撥款。」
英中具備中文教學質素
 另一英中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校長劉志遠亦表示,若日後可自行決定教學語文,不排除會將通識科改用中文教授,「現時報章及媒體大部分都是中文的,若學生搜集的資料需要翻譯為英文將會多一重功夫,用中文表達一定會較好。」他和陳璐茜都覺得,現時英中都具備教學質素,即使日後中中/英中標籤消除,也不會對收生有影響。
 沙田崇真中學校長葉秀華則指,該校初中通識科已獲批以中文教學,而要發展學生的思考能力,中文會更為優勝,「中文是學生的母語,思考性或判斷性的題目,以中文的發揮當然較好。」



囝囝爸:沙田崇真中學(英中)校長葉秀華就認為要發展學生的思考能力,中文會更為優勝,中文是學生的母語,思考性或判斷性的題目,以中文的發揮當然較好。

而會考摘A數目更勝不少傳統名校的北區英中名校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校長劉志遠亦表示,不排除會將通識科改用中文教授。如果鄧顯沙崇等英中都以中文教通識,那麼以此推算,將來敢以全英語教通識的英中不會超過20間。

雖知整個通識科有關中國部分只佔極少數,英中校長都只是找個下台階而己,難道不用中文教中國文化,學生就能以全英語討論英國文化?以全英語討論英國上下議院的司法職能?以全英語討論印度、埃及、巴比倫的文明與興衰?而各英中現在所建議的並非以半英半中學通識,而是以全中文(即母語教學)學通識。而實情更是英中聯會向教育局談判多年方獲(批準)以中文教通識。

不說不知,原來很多英中校長竟也是支持母語教學的。將來要找全英語教通識的學校給子女也不易。

另外,任何人包括我在內,都希望香港能有更多好學校,但個人對英華現時的情況卻未敢樂觀。

雖知九龍城區學生的體藝、成績是公認全港最頂尖地區之一,就算Band 2生也不比其他區Band 1生差太遠,在九龍城區收100% Band 1生成績也未見突出(男拔、喇沙冇10A都已唔高興,但起碼都有十零二十個6A-9A)2003年後英華搬去深水埗的所收Band 1學生能否突圍實不敢樂觀(沒有歧視,只是以過去數十年來比較兩區學生的課外活動成績及會考成績確是九龍城區稍勝)

2007年之前英華小學所收的學生更大部份是經統一派位抽入,一條龍上中學,有報導指英華恐小學學生未能達75% Band1而要落車轉中中,為保英中地位轉直資,即意味小學升上中學的學生不足75%深水埗Band 1生,收九龍城區100% Band1 生尚且如此,面對如此情況更不敢樂觀。雖知2007年的小學生12年後才考中學文憑,即未來12年英華會考成績實難以突圍。

2008年轉直資後所收的學生13年後能否有好成績碓實是未知之數,就算小學能訓練出強如九龍城區100% Band1的學生,上到中學也未敢樂觀。

Rank: 5Rank: 5


4418
95#
發表於 08-7-25 12:01 |只看該作者

回覆 #94 ob1 的文章

ob1:

對英華書院的簡單看法, 上文我已表達清楚.  你的看法, 選校家長已一貫清晰, 可作參照, 或有啓發, 是否以成績為先.

關於通識, 經你上文引證,  原來學習上有如此高層次, 要深層討論.  我想教師學生當力有不逮, 更確定我對其不厚望想法.

下載轉貼年前一則教局有關通識教學語文通告, 內述教局和英中對有關教習語言看法, 或與現時想法有異, 聊作參考.


教育統籌局通告第9/2006號
通識教育科的教學語言

高中教授新高中課程通識教育科的教學語言

3. 通識教育科是新高中課程的核心科目。英中不僅要如其他學校一樣,需為這個新科目做好準備,還要面對如何有效地以第二語言教授這科的挑戰,部分英中對此表示憂慮。教統會在《報告》中就英中通識教育科教學語言所建議的權宜安排,旨在紓緩英中的憂慮。但教統會認為,原則上英中應採用英語教授通識教育科,我們認同這原則。這是因為通識教育科能提供一個平台讓學生以英語作較高層次的討論;而有關原則亦符合公眾對英中的期望,即英中須達到英語教學所要求的「沉浸」效果。

4. 在籌備推行新高中課程和教統會在《報告》中提出英中可按單元選擇通識教育科教學語言的建議期間,我們收到一些意見,提出以下實際的考慮:

(a) 課程發展議會和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考評局)認為實際上難以鑑辨哪些單元「主要的教材只有中文版」,亦難以斷定哪些考試題目主要涉及與中國文化相關的單元,因為不少試題的擬題設計可能是跨單元的;

(b) 目前,英中有不少有經驗的高級補充程度通識教育科教師向來是以中文教授該科。校方希望調派這些有經驗的教師教授新高中課程的通識教育科,以便建立和鞏固經驗,為學校教授這個新科目打好基礎;及

(c) 部分英中預期在推行新高中課程初期,中國歷史和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的教師或會出現人手過剩。學校要妥善處理這問題,需要有過渡期以待校內教師人手自然更替,及/或制定未來人手安排。因此,校方希望在過渡期能彈性調派這些教師教授通識教育科。不過,要這些教師以英語教授非有關中國文化的單元,則會有實際困難。

5. 就上述事宜,我們提出另設過渡安排取代《報告》原本按單元選擇教學語言的方案,並曾與學校議會磋商及徵詢教統會的意見。我們已得到教統會的贊同,將會實施一項過渡安排,英中可彈性選擇以何種教學語言教授首四批新高中學生(即在2006/07至2009/10學年升讀中一而將會分別報考2012年、2013年、2014年及2015年新公開考試的學生)的通識教育科。為配合過渡期內的彈性安排,考評局將會提供中英對照的通識教育科試卷,讓學生可用中文或英文回答試卷內任何一條題目,例如題一用中文作答, 題二用英文作答。這過渡安排旨在讓英中有足夠時間為採用英語教授通識教育科作好準備;同時,又為學校提供較穩定的環境,讓學校構思及推動這個新核心科目的教與學。

6. 過渡期完結後,當2010/11學年及以後(同時為實施經修訂的教學語言安排的首個學年)入讀中一的學生升讀高中時,英中應全面採用英語教授通識教育科。在英中全面採用英語教授通識教育科後,考評局不會再為該科提供雙語試卷。

7. 我們會繼續致力發展通識教育科的中英文教學資源,為英中和採用母語教學的中學提供支援。無論學生使用何種教學語言學習通識教育科,我們都鼓勵學生同時參考中英文的學習材料。將來,無論學生參考以原文撰寫或經翻譯的材料,均可藉此發展高層次思考,並學習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從而藉修讀通識教育科獲得最大裨益。此外,我們會為通識教育科教師提供以中或英語進行的專業培訓

Rank: 2


98
96#
發表於 09-6-1 10:20 |只看該作者
囝囝爸:


你提供的資料我早已掌握。

最近微調教學語言政策落實,取消英中與中中分流之後,如我之前所說,能以英文教通識的學校不出20間,教育局也表示能開全英文班的學校不出10間。


大部份英用中用母語教學教通識乃事實,何以令你失望,教育局就希望英中用英文教通識,只不過大部份英中自已選擇用母語教學而己。以培正中學校長為首的中中聯會就曾表示這些英中算不算掛羊頭賣狗肉?


早前說過沙田崇真中學(英中)校長葉秀華就認為要發展學生的思考能力,中文會更為優勝,中文是學生的母語,思考性或判斷性的題目,以中文的發揮當然較好。

最近看過多篇報導,個人覺得非常有趣。沙田崇真上年換了新校長,以下一篇報導是有關沙崇新校長對母語教通識的看法,相信你亦看過。



微調未落實 英中先「騰雞」

http://www.wenweipo.com   [2009-01-07]


 教學語言微調方案細節尚未公布,但已對眾多英文中學帶來困擾,不少學校坦言,會將「彈性班」所有科目包括美術、體育等以英文教授,以「百分百英文班」確保收生競爭力。本港110多所英中一直是家長的「寵兒」,每年均大排長龍,但教育局明天正式公布,以彈性班為主打的微調最終方案,相信會令整個中學界生態出現劇變。由於日後中中都可以開英文班,以往只有英中才可以英文授課的「獨家專利」變相被取消,加上近年適齡入讀中一生人數不斷下降,不少英中均擔心無法收足85%Band I學生,金漆招牌不保,其中英中多、生源減的元朗、屯門、沙田等區為重災區,有校長形容未來將進入收生的「戰國時期」,出現中中、英中同時搶學生的情況。

 據教育局提交予立法會的資料顯示,按07/08學年全港小學生人數推算,08/09學年升中的適應學童約為7.5萬人,至13/14學年學年會急降至6萬人,跌幅達2成。當中元朗、屯門、黃大仙、東區及沙田均等大受影響。


 英中沙田崇真中學校長張文偉稱,政府早年為英中提供彈性,容許英中可於術科,如體育、音樂等用母語教學,故該校在初中的基督教教育、生命教育、體育等科均用母語,若彈性班政策實行,為爭取成為「純種英中」,這些科亦要轉回用英語教授,「否則變成彈性班,家長會誤會學校退步呀!」加上沙田適齡學童人數下跌,由08/09學年的5,810人減至13/14學年的4,622人,故他指英中也要加強宣傳。

(原來用全英語教授,是不想家長誤會學校退步,原來用全英語教授是用作招倈,原來香港家長選校是如此簡單?)
再看另一些報導,你會發覺更有趣。



母語教通識 效能佳成主流 (2009-03-17)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教育局將於明年推出教學語言「微調」方案,打破英中、中中分流,學校自行決定教學語言,當中新學制下必修的通識教育科應以母語還是英語授課,成為熱話。根據考試及評核局○八年的高考報告顯示,全港三千名應考通識教育科考生中,超過九成以中文作答,顯示母語教通識已成為主流,早前表示全校會推英文班的沙田崇真中學,該校教師亦坦言,選用母語教授通識,學生在思考及表達上均較為得心應手。


三三四新學制將於今年九月正式實施,教育局原本計畫讓英中有四年的過渡期,自決通識教育科的教學語言,並要求英中由二○一三學年起,正式採用英語教授通識;但隨政府公布教學語言微調政策,明年開始中學再不會一刀切地分為英中及中中,學校可以自決教學語言。


據悉,將來通識科的考試卷會否提供中英對照版本,或讓考生以「兩種語言作答同一份試卷」,仍然是未知之數,考試及評核局要待教學語言微調政策落實後,才能作出決定。


曾表示「微調」政策推行後會全校開設英文班的英中沙田崇真中學,是首批開辦高考通識教育科的學校之一,由一九九二年開辦至今,該校一直採用中文為教學語言。該校副校長梁潔妍稱,由於當時坊間普遍缺乏英語的通識教材,加上通識科的性質重探究時事議題,課堂內容及考核均涉獵很多學生日常生活接觸的素材,因此選擇以中文作為教學語言。



梁副校長指,學生以母語學通識,無論在思考及表達上均較為得心應手,「始終是自己最熟悉的語言,學生在討論時可以將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知識,直接地應用出來,思考及表達的速度也可快一點。」在新學制下,通識教育科為必修科目之一,梁副校長表示,該校初步計畫採用中文為教學語言,但學校最終採用哪種語言教通識,主要取決於巿場是否能提供充裕及高質素的相關教材,而非單單考慮能否力保英中的名銜。


「新課程有一個單元探討中國的議題,討論到中國的政治體制時,會牽涉很多術語,但巿場上仍以中文教材主導,較少相關的英文教科書及參考書,若缺乏教科書作為藍本,而單單依賴老師去製作一個為期三年課程的教材,對老師來說相當吃力;即使學校覺得用英語教授沒有問題,但也要考慮部分學生如需要自修或進一步發掘相關材料時,坊間缺乏英語的參考資料,會出現甚麼問題。」梁副校長說。


就讀中六的郭曉彤認為,用中文修讀通識對自己較為有利,主要是通識課會接觸和討論較多時事知識,表達意見時可以流暢、直接一點,若以英語進行討論,有可能因不懂詞彙而減慢討論的進度,答題時則可能要花時溫習詞彙。


英文教通識 培正一箭雙鵰2009年3月18日 星期三 06:30

(星島日報報道)昨日講過現時本港絕大部分學校包括英文中學,均以母語作為綜合人文科或通識教育科的教學語言,不過,原來仍有少部分中中為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以英語作為通識科的教學語言,其中傳統名牌中中香港培正中學,○三年開辦綜合人文科時,已堅持以英語授課,並由本科老師加一位英文科老師同時任教,在培訓學生批判思維的同時,亦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

  考試及評核局
○八年的會考考試報告顯示,全港近二千四百名首次應考綜合人文科的考生中,只有不足半成以英文作答。培正中學是全港少數以英語教授此科的學校,校方在綜合人文科採取小班教學,約二十名學生一班,並讓全級英語成績排名最高的二十名學生修讀此科,直至去年加開一班,修讀人數才增至五十六人。


  培正中學通識科主任何力高表示,綜合人文科有別於傳統學科,以培訓學生的思考能力為主,課程及教學手法均較為彈性,要求學生的英語程度頗高。「綜合人文科是較活的一科,學生毋須背誦大量資料,對他們來說不會構成太大壓力;學生平日較少機會接觸英語,若以英語修讀此科,學生需要閱讀大量的英文時事材料,答題時亦要書寫大量英文,較會考英文作文約二百字的要求更高,這樣既能加強學生的思考及寫作能力,亦能強化學生的英語能力。

  該校的綜合人文科採用「一加一」的模式,即上課時由一位英文科及一位綜合人文科老師一起任教。有三年教授綜合人文科經驗的劉寶貞老師指出,要在課堂上用英語引導學生思考,對教師及學生均有一定的挑戰性,特別是「現代中國」的單元,大部分資料均以中文為主,老師平日的接觸亦是以中文為主,因此要花較多時間備課,多閱讀英文資料。

  何力高表示,綜合人文科與英文科合作教授的好處是老師可以善用課堂,例如英文科老師為學生在找英語閱讀材料時,會選擇《施政報告》,這樣學生既能掌握通識科的知識,亦可利用該文章作為閱讀理解的材料,增加閱讀機會;或是英語會話時,會選擇一些切合時事的議題作討論,令老師在教通識之餘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培正中學以英語教綜合人文科成績顯著,去年二十名應考綜合人文科的學生全部及格,當中十二人摘A,摘A率達百分之六十,較全港考生只有百分之二點六的摘A率高出近六成。在新學制下,通識教育科被列為必修科目,何力高主任表示,培正中學仍會採用小班教學,但會取消「一加一」的教學安排,全級六班學生會分拆成八組上課,其中六組以中文教授,另外兩組繼續以英語教授,並由通識科老師兼教英文科。


(我之前說過,除非學生英文會考能摘A,否則難以英文學通識,之前亦說過,全港能人英文教通識的學校不出20)

Rank: 2


98
97#
發表於 09-6-1 10:49 |只看該作者
最近微調教學語言政策落實,取消英中與中中分流之後,明年九月請不要再用中中這字眼了。以下一篇報導竟和這個討論內容非常相近。


培正雙語法培育一等生  母語教學先驅有教無類


【明報專訊】母語教學政策實施10年,中文中學被貶為「第二流」,就連百年老牌名校也無法獨善其身,培正中學取錄的學生有半數屬Band 2(第二成績組別)或以下,校長葉賜添豪言「入得培正,就是Band 1成績離開」,強調培正的「金漆招牌」不靠「來料好」,而是堅持廣東話教學,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滲入大量英語教材,讓學生兼顧英語又懂得思考。

培正的廣東話教學,百年來曾培育諾貝爾獎得主、高官,過往經驗已證明成功,校長葉賜添說,培正今時今日一樣做得到。他說,培正學生多來自中產家庭,家長關注子女讀書,但該校中一級95%來自聯繫小學,「來料冇得選擇」,而公開試成績與盡收頂尖學生的英文中學比較,也絕不輸蝕。由政府推動母語教學至今,培正一直是母語教學的先驅,實際上培正一直奉行廣東話授課、英文製教材。

循序增英語讀寫聽講

母語教學推行以來,全港的高考英文科整體成績持續下跌,至今年及格率雖稍稍回升0.2個百分點,但較實施政策之前仍差5個百分點。去年全港高考英文及格率約七成,培正及格率卻高達95%,會考英文更連續兩年100%及格或達第二級成績,葉賜添一臉自豪說﹕「(全港英文高考)下跌5%,一直起不來,我們(培正的英文成績)卻起來了。」

而全港每年400多個獲拔尖進大學的尖子中,培正佔了12名,成功拔尖進港大或中大的尖子數額比部分英中還要多。學生來源沒有選擇,培正為何仍能保持各科公開試高增值,英文科更不跌反升?

葉賜添分析致勝之道指出,校方一方面堅持廣東話講課,維持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提供大量多元化的閱讀教材,如網上英文資料,增潤課外知識。學生以最容易理解的母語學習,以英文教材作補充,分階段在不同年級增加英文讀、寫、聽和講的分量,非「一刀切」強行施以英文教學,循序漸進學習。

費盡心思營造英文語境

培正雖是傳統中中,但一直費盡心思營造英文語境。葉賜添說,該校設英語教師辦公室,學生進內只可用英語溝通,又教初中生放眼世界,每早都要看英語國際新聞和回答指定問題。中午又設英文咖啡店、英語戲劇等大量英語課外活動。

推廣「人的教育」帶動成績

葉賜添坦言,培正在1980年代曾成績下跌,但近10年校方「不死谷讀書」,強調以「人的教育」出發。他說,校方現推出多項革新嘗試,如手機教學、學生都必須學習「一體育、一藝術」,以及每周上7至8次生命教育課。其他學校搞小班教學都是從英文科、數學科等入手,培正卻在體育科採用小班教學,一級分開8組學生上課。學生在全人發展下,成績得到帶動提升。

培正中學中四生林躍峰說,培正學生從來不怕學英文、用英語,英文公開試更是完全不擔心,他說﹕「我們(培正學生)努力一點就可拿到A、B級。」

校長︰教學語言一刀切  忽略中游學生

中文中學於過去10年來飽受負面標籤之苦,身兼中中聯會主席的葉賜添指出,劃分中中、英中的最大禍害,是令「佔大多數的中游學生被忽視」,學生具備英文學習能力,卻只能以中文學習,影響學習信心和興趣。葉賜添直斥「苛政猛於虎」,認為本港急需尋找有特色的雙語教學模式,但不一定是培正的「英文書、中文教」模式。

英文學額不足吸納有能力學生

葉賜添說,政府估計40%升中學童適合英文學習,但准許提供的英文學額僅25%,令這四成學童中有15%落入中中。現有制度下,英中亦可能取錄不少未達英文標準的學生,令英文學額被霸佔。結果,本港初中生各有四分之一成為英中生或進入弱勢中中,剩下的一半入讀一般中中,中游的學生雖具備英文學習能力,卻被限制於中文學習,學生自信因而「被打散」。

香港急需特色雙語教學良方」

葉賜添指出,現行政策令培正「英文書、中文教」傳統被禁止,「培正如果抗命的話,就等於義和團」。他認為政策令香港面對死路,整體學生英文成績大跌,急需良方提升進入中中的大部分具潛質學生。

「培正模式」為教育界所津津樂道,葉賜添指出,培正特色是堅持母語教學,加以英文補充。他不認為此模式可全面推行至其他中學,政府應允許各校推出多元化教學語言模式,「世界並非單一學習模式的,香港應有特色的語文教學,應該研究『雙語教學』」。

他不贊成單以分班形式微調教學語言,認為會造成「7級大地震」,導致校內標籤、教師工作量增加及行政壓力加劇等效果。

百年孕育精英無數  

香港培正中學有逾百年歷史,是老牌中文中學名校,培育知名校友無數,當中包括首名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得獎者崔琦、獲得菲爾茲獎章的國際級數學家丘成桐,以及政務司長唐英年等等。

雖然是中中,但培正中學的學生英文水平一向不俗,去年培正高考生梁元科更打破中中生難奪A的「宿命」,摘得英文A級,為中中吐氣揚眉。

培正中學由香港浸信會聯會創辦,該會1889年於廣州創辦書塾,即培正中學的雛形,香港培正分校直至1933年才成立。1941年香港淪陷時,培正曾經停辦,至1945年二戰結束才復課,1946年遷回現何文田校舍。

Rank: 5Rank: 5


4418
98#
發表於 09-6-1 23:11 |只看該作者
ob1:  

多謝你的貼文分享, 文章很多我或早前看過了.  難得你經多月後又有重新討論興趣, 我或以我想法回應如下.

我前文說 : 「身為學生家長, 偏見下對通識學習不予厚望, 花時間下只當為浸練語文的安慰奬.  中文教通識, 安慰奬都冇埋.」  我的想法, 並不表示我對大部分英中用母語教通識表示失望.  我也說過體諒被迫教通識老師的苦處, 我切身要考慮的不多, 祇以我囝囝立場而想.  但學校和老師們要兼顧考慮多方面, 英中選母語或培正選英語教通識有其理由, 因才施教, 他們才能明白教習情況, 作出選擇.

在教育政策版內我也有幾次說過對通識學習的看法, 不再覆敘.  現在我的想法並沒有多大改變.  近排也有問過囝囝學習通識的情況, 他說今年教通識的老師教得好, 學得有趣有效, 間中功課都可拿到高分.  他本身也喜歡用英文作答, 是幾年來英語術科學習養成的習慣.  通識多以時事制度等為題, 在日常生活其中文詞彙多早已熟悉, 用英文討論作答, 應用誘因下學到的英語詞彙不少, 也多機會以英文書寫時事, 是不錯的安慰獎.   母語教或學通識效能較佳, 我是同意的.  不過現時吹水得分不代表將來, 中六終考時我或會擔心這效能或分數問題, 又或到時或會物以罕為貴, 英文作答有量情分或成大學選生所好.

你說學校用全英語教學, 是不想家長誤會學校退步.  學校和家長想法是否這麼簡單, 我不知道.  我升中選校時不以這點為先, 校風和終極成績才是考慮因素.  其實很多受歡迎學校多年或幾十年來都不是全英語教學, 家長不會今天才恍然大悟吧, 變作簡單人.

報章或校長的想法我不作評論, 如我一樣, 多有固定立場, 可討論但未可盡信.  信其者或可得救, 或會失救.

Rank: 2


98
99#
發表於 09-6-2 21:32 |只看該作者
囝囝爸:


之前你說選校是否以成績為先,現在又說選校終極成績才是考慮因素,說話有如教育局孫公的官話般,令我難以理解,可否加以說明?

Rank: 5Rank: 5


4418
100#
發表於 09-6-3 00:19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ob1 於 09-6-2 21:32 發表
囝囝爸:

之前你說選校是否以成績為先,現在又說選校終極成績才是考慮因素,說話有如教育局孫公的官話般,令我難以理解,可否加以說明?


ob1:

一直以來, 我都是反對教局"求學不是求分數"的口號.  BK 很多家長選校時常會把學校比較, 成績參考當然重要, 但大多不會以成績為先置, 合適相配還較為家長所想.  小兒升中時我也不時上網看各校以往成績, 如不重視成績你也不會相信吧.  但是否以成績為先, 選校其實有很多考慮因素.  以我來說, 水準太高未必適合我中等成績兒子, 操練太頻也不接受, 還有學校其他活動表現等, 和不同校風.  當然你揀人, 人揀你, 只盡力以為.

今次我說的終極成績作為考慮, 是回應你提到全英語教學才可令家長不覺學校退步.  "終極"相對"開始", 是比對而言, 即兩者我會以學校最終教出的學生成績為先置考慮, 不以開始時其是否全英語, 半英語, 或母語教學為先.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