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0 小時
- 最後登錄
- 23-12-11
- 國民生產力
- 532
- 附加生產力
- 12422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19-7-31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7134
- 主題
- 8
- 精華
- 0
- 積分
- 20088
- UID
- 3213131
  
|
hkpapa852 發表於 22-11-9 09:57 
九龍城: 迦密
TKO: 羅氏
屯門: 梁球琚 如人均應考科目得6.5, 即係全級好大機會, 只得一半人或更少係可以考7科 (不計M1和M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人均考6.5科(不計M1/M2),(1)50%考試7科.50%考6科和(2)10%8科.30%7科,60%6科.或其它比例.似乎,B1A中學傾向(2)或接近(2)佔多.
聖言人均考試6.88科(不計M1/M2),正反映聖言可以讓更多學生選更多的科,雖然這不一定無限制或非套餐(無考究,僅僅指理論上),但至少代表三個可能:(1)聘請多一兩個老師(2)個別老師身兼多個別科目(3)每班人數上限提高.講到底,人均應考科目多了,不利於提高人均,即降低了人均4+和5+等比例,從這個角度,聖言是值得推崇或點贊的.
至於是反面教材,人均最少科目(不計算M1/M2)的個兩間或未被曝光的其它,真係需要認真考慮入學后選科的潛在局限(雖然話自行入到應該無需擔憂選科)
但話時話,假若人均考得多,卻又玩(best 5 subjects)或(best six subjects),又存在乜語言藝術尼?
(best 5 subjects)或(best six subjects),這兩個概念令人好容易想到是個人的最佳5科或最佳六科.即使唔玩學校最佳5科或學校最佳六科,依然計算學生個人最佳5科或最佳6科,然後統計全部學生的最佳5科(最佳6科)裏面的全部4+,5+(幾乎相當於全體考生全體科目的5+和絕大部分4+),但分母卻用全部學生的5科或6科,這樣可得出極佳的4+.5+數字,而此時,再在4+5+上加個整體或主科字樣,已經使幾多人難辨真僞.何況,這在統計上一樣立於不敗之地,即統計的"ALL"指最佳5科(最佳6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