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語言覺識的重要
發新帖
查看: 3334|回覆: 1
go

語言覺識的重要 [複製鏈接]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419
1#
發表於 18-11-22 16:5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作者:施敏文博士

八十年代初興起的傳意教學法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著重溝通,尤其是口語的交談,在這教學重點下,文法上的語言形式 (language form) 變得次要。但到了九零年代中,學術界對語言形式有了新的看法。



這轉變的其中原因之一,是看到如果學外語是教育的一部分,要應付求學和就業的需要,那麼要掌握語言形式的準確度想當重要,這和學習日語為了方便往日本旅行不同;說She go to school every day雖然意思已清楚不過,但太多這樣的錯誤,在學校和工作場合,給人的觀感是缺乏良好教育;


轉變的另一原因,是學者看到文法的積極功能,以英語文法為例,不錯有其形式化的一面,例如所謂現在式第三身單數的規則,副詞 (adverb) 要在形容詞後加‘ly’,句子用了although就不應再用but等法則,但文法的積極功能,就是幫助我們更準確的表達意思,例如過去式 (Simple Past) 和現在完成式 (Present Perfect) 所指的事情都是已發生的事情,但時態 (tense) 的選擇,卻顯示了說話時的重點所在;學生們都很怕要記誦哪些是可數名詞 (countable noun),哪些是不可數名詞 (uncountable noun),但英文名詞的可數性 (countability),正是用來表示名詞的真正意思,bread之所以是不可數,因它泛指這類食物,而不是一個一個的麵包。有需要時,卻又可以將不可數名詞轉化為眾數,例如This company specializes in teas中teas強調的是不同種類的茶。


還要一提,文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規條,例如英語國家的人在日常口語中已經傾向只用There is …而不再寫There are …區分;who和whom只在formal English有分別。所以,把文法負面的看成是死板的法規,是絕對不需要的。


這個轉變,逐漸衍生出語言覺識 (language awareness) 的概念和訓練,目的就是要提高學習者對語言的形式和功能的意識和敏感度。那麼如何提高學童的語言覺識?一個方法就是教師在和學生的溝通中,巧妙地引導學生注意某文法項目的形式或功能,例如:


教師: Hey, Tom. You look unhappy. Why?
學童: Peter don’t play with me.
教師: Oh, Peter doesn’t play with you. What about Sam? Does Sam play with you?

在這對話中,教師沒有直接纠正學童的文法錯誤,而是巧妙地讓學童認識,或記起doesn’t play這語言形式。


另一個方法,就是設計一些課堂活動,讓學童有意識地看到文法項目背後的語言形式和功能的關係,例如教師可請學生把下列名詞分成兩組,然後說說他們的分組方法:
Apple, bread, milk, orange, banana, juice, hotdog, chicken wing, tea, rice, apple pie
這樣的處理,在於提高學生對count noun和noncount noun的意識和敏感度,而非把英文名詞的可數性作為死板的規條。


更重要的,是這語言覺識是終生受用的;離開學校後,仍然可以繼續運用,繼續提高呢!

[/url]

即到[url=https://www.baby-kingdom.com/article]親子語
睇更多育兒/教育資訊。


   0    0    0    0

Rank: 5Rank: 5


3700
2#
發表於 18-11-23 23:19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從來不學"語言覺識"不重要,奈何語境限制下,通過語言來糾正語法上錯誤的機會不多,這也解釋為何國際學受人歡迎,小朋友通過溝通來改進是出於自然,跟課堂上的被動式學習更有效。
有時我也對老師的教學方式有微言(但絕不讓孩子聽到),他們花較多精力挑出錯處,我反而對瑕疵不認真,如果能表達出意思,盡量都不修改,語法應有彈性表達一種想法,當小朋友需要順從某種方式表達思想,只會扼殺小朋友發揮創意。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