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英華書院200周年校慶 咸豐年《聖經》首來港展出 ...
發新帖
查看: 852|回覆: 1
go

英華書院200周年校慶 咸豐年《聖經》首來港展出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1
1#
發表於 18-3-28 10:4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由英華書院在一八五五年印刷的新舊約中譯本《聖經》。


  (星島日報報道)英華書院今年創校二百年,將與香港歷史博物館籌備專題展覽,回顧該校在基督教在華傳播、引進西式教育等貢獻。校長鄭鈞傑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校方遠赴英國的學術機構商借創校文物展出,昨更走訪日本京都,獲圓光寺住持答應借出寺內所藏,英華書院於一八五五年印行的中譯本新舊約《聖經》,他形容過程既奇妙又難得。

  英華書院在二百年前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創校,一八四三年遷至香港,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學校。校方在十一月將在歷史博物館舉行「英華創校二百年校史展」,校長鄭鈞傑指,展覽籌備近兩年時間,他聯同教師與校友多次走訪英國,在倫敦大學亞洲及非洲研究學院、牛津大學圖書館翻查史料,並商借珍貴文物來港展出。巧合的是,日本京都圓光寺去年修葺時,意外發現英華書院在一八五五年(咸豐五年)印行的中譯本新約及舊約《聖經》,經考證是當時僧侶因政治及宗教原因,研究基督教的素材,被當地媒體報道。

  鄭鈞傑昨聯同教師及校友代表在京都與住持會面,對方得悉所藏兩套《聖經》與英華的淵源後,便答應借予校史展公開展出,「能夠在佛寺收藏百多年,由英華印刷,狀況完好的《聖經》是很奇妙的事,甚至有點匪夷所思,但我覺得很感恩,也很難得。」他透露同場將展出校方所藏,一八二三年在馬六甲印行的中譯本《新約聖經》,以及一八六〇年代在港印行的中譯本《聖經》。

  鄭鈞傑指,傳教士把英華書院遷到香港,並作為據點,引進西方教育制度、把基督教及學術知識帶入中國,更參與漢學研究、華語翻譯、華文報刊出版等,「可以想像當時中國的教育,都是私塾為主,但英華創立引進現代的學校,打開認識世界的窗口,對中國現代化是功不可沒。」

  英華書院與香港早期發展,甚至中國歷史息息相關,本港首份中文報紙《遐邇貫珍》、翻譯教科書《智環啟蒙塾課》,以及啟發洪秀全發起太平天國運動的《勸世良言》等該校刊物,將於展覽展出。該校第七任,亦是在港首任校長理雅各牧師,是本港開埠初期教育制度的倡議者,他曾使用毛筆墨硯、書信、中文名片等私人物品,亦得到其後人答允借出。鄭校長指,理雅各卸任後出任牛津大學首任漢學教授,曾翻譯《易經》、《禮記》等中國經典,對中西文化交流貢獻良多。


   0    0    0    0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1
2#
發表於 18-3-28 10:46 |只看該作者
中史刪「基督教來華」 校長感可惜


鄭鈞傑(前排中)昨聯同教師及校友代表,到京都圓光寺拜會住持。


  (星島日報報道)利瑪竇、馬禮遜等西方傳教士,分別把天主教及基督教帶到中國,亦促進了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但初中中史科最新一份課程修訂諮詢稿,卻把有關內容刪減。英華書院校長鄭鈞傑坦言,憂慮學生日後對中國及香港近化史的認識,流於片面。

  現行初中中史科課程把基督教在中國傳播的概況,放在乙部文化史的「宗教概說」內。隨着課程修訂,課程首份諮詢稿建議在明朝內容講授,但去年公布的最新諮詢稿,把基督教來華內容悉數刪去。據悉專責委員會內有意見要求保留,但因課時不足,加上前線教師要求須加強歷朝衰亂,最終只有「忍痛切割」。

  鄭鈞傑坦言對此感到可惜,「我覺得課程似乎着重中國對香港的影響,多於香港對中國的影響。」他指基督教來華促使西學東漸,對啟蒙中國的現代化、孫中山革命思想均有影響,若日後不再涉獵,學生恐會流於片面,「問題是初中課程只是淺嘗的話,需要教得多深入才夠。」

  鄭鈞傑指,英華書院日後將基督教來華的歷史,作為校史向初中生講授,而高中生選修中史科,亦在「宗教傳播與文化交流」專題多作探討,不會因初中課程刪減而改變,「對英華同學來說,這段歷史是耳熟能詳。」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