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2905 小時
- 最後登錄
- 24-3-26
- 國民生產力
- 21621
- 附加生產力
- 60760
- 貢獻生產力
- 1100
- 註冊時間
- 13-12-3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38007
- 主題
- 177
- 精華
- 44
- 積分
- 121488
- UID
- 1389083
   
|

本帖最後由 hkpapa852 於 20-4-11 14:13 編輯
相信不少高小家長,對升中都有一些概念,但又未必太清晰。在此我整理一下過去收集回來既升中派位訊息,試試向大家解說。
升中派位機制,大致可分以下4個環節:
(一) 校內評核 (呈分試)
(二) 校外成績配對 (呈分排名與前人Pre-S1成績配對)
(三) 全港學生排名 (配對後的成績為全港學生排位)
(四) 為學生分Banding
以下係各環節既詳細說明:
(一) 校內評核 (呈分試)
(1) 呈分試簡介:
升中呈分試共有三次,分別是五年級下學期一次,六年級上學期一次,和六年級下學期初(大部份學校在3月舉行)的考試。
EDB規定必須呈分科目有6科,分別為:中文、英文、數學、常識、視藝 和 音樂。個別學校會加入額外科目作呈分之用,如普通話,聖經等。
每個科目比重不一,必須呈分的六科比重分別為:9、9、9、6、3 和 2,其餘額外科目,一般比重為 1 或 2。
那是否集中考好科比重高既科目,排名一定會高呢?答案係:否!
因為呈分成績,並非以平常的成績相加或平均方式去計算,要以全級學生成績調整後既〝標準分〞計算。只要有個別科目分數太低,影響亦會好嚴重。在 本帖 #2和#3 中會說明標準分的計算方式,以及可能帶來既誤差。
呈分試係校內試,呈分成績如何計算,係由學校自訂; EDB只要求學校為各呈分科目提交一個總成績, 各學校每個科目成績如何計算,不會有統一標準, EDB亦不會理會。
所以想要呈分成績好,必先要瞭解學校本身既呈分安排同要求, 以及不要低估任何一科既重要性。
(2) 呈分排名的換算:
大部份小學會告訴家長小朋友在校內既級名次,不過呢個名次,同實際呈分排名未必一樣。因為一般小學,級名次係以各科累計成績,或平均分去排,和呈分排名計算方式大有不同。所以會出現級名次和呈分排名有差異的情況。在此先簡介一下,呈分排名計算的方式:
(a) 把呈分既科目既成績,各自化作標準分(詳情可參考 本帖 #2和#3)
(b) 各科目轉化為標準分既成績,乘以該科目既科比重,之後相加。成績總和便是校內的呈分成績。按照此成績的排名便是 呈分排名。
因計算方式不同,所以呈分排名和級名次,差別可以好大 (尤其當校內排名加入不少非呈分科目計算時)。
學校把學生分數輸入EDB既呈分系統時,系統就會自動提供該校所有學生當次考試既呈分排名,以及多次呈分試累計既 模擬名次。所以學校一定可以知道各學生既呈分排名,只係學校是否願意把資料告訴予學生家長。
(二) 校外成績配對 (呈分排名與前人Pre-S1成績配對)
呈分排名,是學校可以得到既資料,這一部份的資料就只有EDB知道,其它人(包括小學)是沒法得知。
EDB收到某小學所有學生的呈分排名後,會把學生的呈分排名,與該小學之前兩次畢業生所考取既Pre-S1成績作配對。因為每年應考Pre-S1人數,和小六學生人數都不會一樣,所以分數會以百份比去調整(類似Pre-S1常模分的對照方式),我會在 本帖 #4 中說明一下Pre-S1成績是如何和呈分排名進行配對。
每個學生會配對學校最近兩次既Pre-S1成績。自2012年起,全港有呈分既小學,只有雙數年畢業既學生所考取既Pre-S1成績,會用作日後為相關小學學生配對之用。
即2014年和2016年畢業既小六學生,他們考取既Pre-S1成績,會給2017年和2018年畢業的小六學生,作呈分成績配對之用。
簡單而言,Pre-S1成績配對運作大致如下:
假如2014年Pre-S1有120人, 2016年有110人, 現在學生呈分排名為 57/114 (即排位在第50%)
咁會以百份比調整, 計番2014年個120人中, 和2016年個110人中, 各自屬於第50%時既Pre-S1成績, 之後配對番比個學生去排算
(三) 全港學生排名 (配對後的成績為全港學生排位)
EDB為全港學生完成 Pre-S1成績配對後,會按照相關成績既高低去排名,呢個就係EDB要求既全港學生排名,或稱為 全港學生次第(即大家所稱的 Ranking Order, RO)。
每完成一次呈分,EDB會先計算學生累計Pre-S1成績,然後再重新排名,所以呈分名次不會是幾次呈分名次的平均(可參考 本帖 #5 的例子)。
(四) 為學生分Banding
EDB在取得所有有呈分學生三次呈分排名後,便會進行最後一次全港學生次第計算。然後EDB便按照全港學生次第排名, 平均分為三個組別, 這個排名就是 為學生分Banding。
全港成績最高的1/3學生,被歸類為第一派位組別,或坊間所稱既B1學生,之後1/3分別為第二派位組別(B2學生)和第三派位組別(B3學生)。
以上是"全港"派位組別,還有一個是按照校網既"地區"派位組別。分類方式一樣,只係用作比較既學生, 只係同一中學網既小學生。
因此,會出現"全港派位組別"和"地區派位組別"不一樣的學生,如個別地區有多間學術較強的小學,會出現學生是屬於"全港B1",但只屬"地區B2";反之亦然(則全港B2,地區B1)。
全港學生排名和派位組別劃分,可參考 本帖 #5 的解說。
小學可知的,有學生三次呈分後既模擬名次,但因為沒有Pre-S1配對成績,和不知道其它學校既成績,所以根本無法知道學生實際在區內和全港的排名,所以只能參考過往畢業生既升中派位表現,去估計學生是屬於那個派位組別。
因為每年各校畢業生人數不一樣,所以每年各組別學生比例都會有所不同。加上如學生成績較浮動(即名次上落有較大波幅),學校會更難評估。所以會出現一些所謂"邊緣人"(如B1/B2邊緣人),即學校也不能確定學生會屬於那一個派位組別。
關於 轉網會否跌Banding 的分析, 請看 本帖 #2。
其餘相關帖子/討論:
邊個小學網/中學網好? 同埋其實升中派位係點嫁?
淺談小學升中學生如何分Banding
小學升中分Banding機制: 弱勢學校的困局
【關於小學呈分成績】級排名/呈分排名分別與科目比重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