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探史學處世 培養家國情懷
發新帖
查看: 553|回覆: 1
go

探史學處世 培養家國情懷

Rank: 7Rank: 7Rank: 7


11320
發表於 16-12-7 07:43 |顯示全部帖子
探史學處世 培養家國情懷
2016-12-07教育

   




  (星島日報報道)今年參加「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的學生有近七十人,有兩位同學膺青年史學家,分別為中文大學歷史系一年級生梁文輝及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一年級生張灝洋,另有十三人獲優異獎,三十三人獲嘉許獎。

  至於參加「全港中學中國歷史研習獎勵計畫」的中學生則有近二百人,初級組方面,一等獎得主為粉嶺官立中學的李俏文,另三人獲二等獎、五人獲三等獎、六人獲優異獎、三十九人獲嘉許獎。

  高級組則有兩人獲一等獎,包括聖馬可中學的王柏軒及喇沙書院的尹子華,另四人獲二等獎、六人獲三等獎、三人獲優異獎及六十一人獲嘉許獎(詳見F3版附表)。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會長何漢權表示,修習歷史除了可借鑒為人處世之道及價值外,亦可同時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常道「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

  他借用錢穆一句說話:「了解是為了對自己的國家產生一種溫情,一種敬意」,勉勵獲獎同學繼續在歷史研習方面深耕細作。

Rank: 7Rank: 7Rank: 7


11320
發表於 16-12-7 07:44 |顯示全部帖子
回覆 JWKun 的帖子

得獎者:認同中史科詳近略遠
2016-12-07教育
得獎者:認同中史科詳近略遠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主辦第五屆「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暨第七屆「全港中學中國歷史研習獎勵計畫」,上周舉行頒獎禮。
  (星島日報報道)教育局現正就初中中史科課程進行改革,提出的建議包括以「詳近略遠」的方式調節篇幅,又擬加入「香港史」及各朝「文化特色」部分,希望可提升中學生學習中史的興趣。今年獲獎的兩位青年史學家,包括來自中文大學的梁文輝及北京大學的張灝洋均對相關修訂表示歡迎,其中梁文輝認為「詳近」可增加學生對日常生活與歷史的聯繫,又直言現存「課時不足而內容過長」問題或會增加學生壓力,但直言「有興趣而課量多,總好過無興趣而課量少。」

  教育局十月初就初中中史課程修訂發表首輪諮詢文件,至今仍爭議不斷。獲今屆青年史學家年獎之一的梁文輝,現就讀中文大學歷史系一年級,他認為縮減古代史的決定合理,「古代史研究資料愈古舊便愈稀有,商朝仍能憑實體文物觀摩歷史,但夏朝以前便難以追源溯本,『略遠』原因某程度是由於史料不足。」他又提到年輕一輩對古遠的事物觸覺較弱,涵蓋過多古代史難免與社會脫節,「倒不如盡快進入更息息相關的近代,例如較為人所知的民國時期有孫中山,乃至父母一輩可能經歷過的文化大革命、三面紅旗。」

  此外,梁文輝又指出,許多學生覺得歷史枯燥乏味是因為覺得無法連結現在,然而中學文憑試的中史課程卻正正要求同學背誦不同朝代的政治架構特色及興衰治亂,「例如北宋背誦『中央集權』,明代背誦『君主集權』,但資料散亂,同學難以連結時下生活,因此縮減各朝代的亂局及衰亡,加入文化結構,同學可了解現今生活形態如何由過去的文化系統建構出來,增加對時代的觸覺。」

  他坦言在課時不足的限制下,增加課程內容無可避免加重學生的負擔和壓力,「學生或會背得更吃力,但可以將所學套進日常生活亦很值得,有興趣而課量多,總好過無興趣而課量少。」

  至於現入讀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一年級的張灝洋,亦贊同加入「香港發展」部分,可增加學生對身處香港城市的認知,「香港歷史有其獨特性,例如調景嶺為何以此命名?與國民黨的歷史背景又有何關係等都值得深思,尤其作為一名公民,有責任深透了解成長地的歷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