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9-12
- 國民生產力
- 3640
- 附加生產力
- 46057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808
- 主題
- 12607
- 精華
- 0
- 積分
- 77505
- UID
- 168291
   
|
上次說到,政府應該 「推動經濟結構的轉型,並以發展大專教育來作配合」。這一個說法,並不是片面的鼓吹政府只以功利的取態來發展大專教育。剛剛相反,對於大專教育的發展方向,應該有兩方面的思考。而首先應該是要讓大學教育有更崇高的追求,應該容許大學有空間唱高調,做一些不完全符合社會功利思考的研究,應該可以開辦一些只能滿足小眾趣味的偏門學科。
大學的本質,應該先是一個追求文化價值、以理性探求真理的學術殿堂。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夠談得上可以擴大至為經世濟民及其他社會的需要儲備人才。在現在社會,大學也應該變成一個集社會文化發展、追求價值真理和學術探究、培養知識技能及專業技術、促進經濟多元及人才發展的綜合體。大專教育應該盡可能推動多元的課程發展,不應只著眼於短期的經濟需要,更應該容許不同志向的學者及學生可以在大學中發展自己的興趣,在不同的範疇中追求卓越。
因此,政府的政策應該是鼓勵甚至是透過調撥資源,讓大學教育可以多元化發展,不應只計算短期的利益得失。就算是驟看似沒有很大經濟價值的一些研究及學科,在人類社會整體的文化組合中,其實也應該有其的角色及位置。
嚴格講,今天在世界各地的大專發展趨勢都是本末倒置、都走上了歪路,揚棄了基本,把手段變成了目標。從這個角度去看香港的大專教育,可以說是十分令人失望的。香港社會的功利屬性,把這一種變了質的現代大學教育發展特色發揮至極致。政府透過大學撥款委員會的資源調撥機制,課程的發展往往只看相關行業或產業的短中期人力需求情況,及每一個課程建議中的人力及行業發展前景評估。在這樣的功利邏輯下,一些純學術的學科,便越來越難爭取到學額,甚至到頭來課程被取消,相關部門也可能要關門大吉。
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