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視頻】嘲之鋒入唔到八大 阿叻被圍攻 ...
樓主: elbar
go

【視頻】嘲之鋒入唔到八大 阿叻被圍攻 [複製鏈接]

Rank: 3Rank: 3


287
121#
發表於 15-12-27 22:28 |只看該作者

回覆:20120808 的帖子

大學時曾修過中國歷史,教授指唐太宗將隋君屈作暴君,曾修改有關史書。



Rank: 5Rank: 5


4779
122#
發表於 15-12-28 00:52 |只看該作者
20120808 發表於 15-12-27 21:18
道家的德乃天生物之本然,儒家的德乃人事訓練而成的德,儒家的徳以仁為中心,這兩個德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也 ...
祇是反覆以儒道作證,未聞“重學業者,德之最乎”!古儒之三綱、四維,以至於四維、八德,也未聞以重學業者,德之最乎。反觀,孝悌也者,為人之本,道德之源。人若不以考悌而尊者,是人道不修,與畜禽無異也!

Rank: 5Rank: 5


2301
123#
發表於 15-12-28 01:48 |只看該作者
必得以謝閣下之長篇大論,吾好精簡。Hea 考者,敗德之為,以莘莘學子之敗德,以敗一學制,是雙敗也,玉石俱焚之舉,試問誰赢其中?
長遠及個別家庭文化及康樂策略督導關注組委員會召集人
Long-term and Individual Families Culture and Leisure Strategy Steering Concern Group Committee Convener

Rank: 5Rank: 5


2301
124#
發表於 15-12-28 02:14 |只看該作者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修身,如何也者?先勤學者也,勤學者,修德之初,修德之法,修德之最也。學而不勤者,不學無術也。是故修德者先勤學。

點評

annie40  well said  發表於 15-12-29 21:33
長遠及個別家庭文化及康樂策略督導關注組委員會召集人
Long-term and Individual Families Culture and Leisure Strategy Steering Concern Group Committee Convener

Rank: 7Rank: 7Rank: 7


11251
125#
發表於 15-12-28 09:42 |只看該作者
你的主題 TSA與操練學生-----雷鼎鳴 被 JoJo 移動到 錯版文章


奇怪,點解嘲之锋就可以在這里寄存咁耐,反而我的TSA與操練學生-----雷鼎鳴就被移動。

Rank: 5Rank: 5


1481
126#
發表於 15-12-28 21:27 |只看該作者
TEMPO123 發表於 15-12-26 20:45
我旅行中,我回香港會再求證。
我問了一位很資深的中國語文老師,如果孩子作文把「天才」寫成「天材」,會當錯字扣分!
唯有Tempo,柔韌啱啱好,點都傍住你!

Rank: 5Rank: 5


4779
127#
發表於 15-12-28 21:51 |只看該作者
20120808 發表於 15-12-28 02:14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修身,如何也者?先勤學者也,勤學者,修德之初,修德之法,修德之最也。學而不勤者 ...
嘩!你咁都得!究竟你明唔明修身係呢度點解架?你咁夾硬用修身來解釋修德之最,嗱呢啲就係明乎其實嘅偷換概念,混淆視聽!

儒學以「仁」為本,「仁」是發自內心而發於外表的行為。儒學的所謂修身,是以內心的「仁」來修練外在的行為,所以有「三網、五常;四維、八德」,是行為品格的修練,而這種「行」就是儒學中的「德行」。《子路》篇正好解說了「德」就是「誠於中,形於外」,是「立身行事的操守」,又曰:「不恆其德,或承之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意思是先修練好自己的行為、品格才齊家治國和平天下。跟甚麼“先修身,如何也者?先勤學者也.......”,偏離非常遠,遠到嚇死人。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第,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說明了「德」之中,以孝悌為「仁」之本,「德」之最,並不是甚麼勤學者、重業者。在行為修練後而有餘力者才學習修業,是「仁、德」的非必要條件,否則孔子三千門生,除成就的70個之外,其餘豈非沒仁沒德!


「仁」生「道」,「道」存則「德」興。「德」之興衰源於「道」的彰顯,如果說修德者必先勤學,不如說勤學者必先藏「仁」,就算所謂的讀書人,若缺乏「仁」的素質,讀書人都有分兩種。孔子在《雍也》篇也曾告誡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唔怪得之有人咁憎恨中文科的閱讀理解啦!一知半解真係答唔到架。




Rank: 5Rank: 5


2301
128#
發表於 15-12-29 01:31 |只看該作者
仁是什么呢?説了沒有?人從二,是為仁,至少有兩個人,才能顯彰仁的行為。子曰:克己服禮為仁,簡單説就是體諒别人,為别人著想。如何克己,就是先修身,不先修身如何克己,不克己又如何得仁?

難道仁是天生的嗎?孔子應該沒有交待,但孟子是認為人天生昰善的,荀子卻認為人天生是惡的。

閣下為何沒有交待求仁的方法?沒有仁又如何孝哩?
長遠及個別家庭文化及康樂策略督導關注組委員會召集人
Long-term and Individual Families Culture and Leisure Strategy Steering Concern Group Committee Convener

Rank: 5Rank: 5


2301
129#
發表於 15-12-29 01:47 |只看該作者
百行以孝為先,為何?儒家説邏輯,先對自己家人好,以父母為首,才再對别人好才最合邏輯,所以孟子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孝是[仁]之[用],用是對[外]的對象,沒有人對自己孝顺的。克己修身是[仁]之[體],對象是對[內]的自已,一內一外,一[體]一[用]。
長遠及個別家庭文化及康樂策略督導關注組委員會召集人
Long-term and Individual Families Culture and Leisure Strategy Steering Concern Group Committee Convener

Rank: 5Rank: 5


2301
130#
發表於 15-12-29 02:02 |只看該作者
為人者的修身,不就是勤學嗎?學而時習之,温故而知新,不就是孔子説的嗎?不就是勤學嗎?勤養德,儉養德,克勤克儉,(名字很熟), 都是修身之法。是故勤學乃修身之本,修身乃求仁之本矣。
長遠及個別家庭文化及康樂策略督導關注組委員會召集人
Long-term and Individual Families Culture and Leisure Strategy Steering Concern Group Committee Convener

Rank: 5Rank: 5


2301
131#
發表於 15-12-29 02:14 |只看該作者
[勤]是一種態度,[學]是一種行為,勤學只是過程,好壞成續是結果,勤學不必與好成績掛勾。所以説孔子三千門生中,七十以外者豈非沒仁德的想法並不合理,皆因勤學[過程]本身已能養德,並非高成績的[結果]來養德。

點評

annie40  謝謝分享。  發表於 15-12-29 21:35
長遠及個別家庭文化及康樂策略督導關注組委員會召集人
Long-term and Individual Families Culture and Leisure Strategy Steering Concern Group Committee Convener

Rank: 5Rank: 5


2301
132#
發表於 15-12-29 02:42 |只看該作者
難得goodenough 網友用考dse 中文科的黑白標凖答案的態度來討論,只感自愧不如。

如果同學以做學問的態度考dse中文科,Fail 必定是結果。
長遠及個別家庭文化及康樂策略督導關注組委員會召集人
Long-term and Individual Families Culture and Leisure Strategy Steering Concern Group Committee Convener

Rank: 5Rank: 5


2301
133#
發表於 15-12-29 02:52 |只看該作者
馬拉拉的勤學是其德之表現,她的好成績是實踐理念的功,有德有功。

點評

annie40    發表於 15-12-29 14:10
長遠及個別家庭文化及康樂策略督導關注組委員會召集人
Long-term and Individual Families Culture and Leisure Strategy Steering Concern Group Committee Convener

Rank: 8Rank: 8


15280
134#
發表於 15-12-29 11:38 |只看該作者
TEMPO123 發表於 15-12-28 21:27
我問了一位很資深的中國語文老師,如果孩子作文把「天才」寫成「天材」,會當錯字扣分! ...
加多個sidetrack,用「蠢材」定「蠢才」好d?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Learning to Read, Reading to Learn.

Rank: 5Rank: 5


1481
135#
發表於 15-12-29 11:46 |只看該作者
MASAYA 發表於 15-12-29 11:38
加多個sidetrack,用「蠢材」定「蠢才」好d?
蠢材好D。
唯有Tempo,柔韌啱啱好,點都傍住你!

Rank: 8Rank: 8


15280
136#
發表於 15-12-29 11:57 |只看該作者
TEMPO123 發表於 15-12-29 11:46
蠢材好D。
係,我都係用「天才」同「蠢材」,同樣都係話人既資質,點解現代漢語有分別,有冇人知點解?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Learning to Read, Reading to Learn.

Rank: 5Rank: 5


4779
137#
發表於 15-12-30 02:35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goodenough 於 15-12-30 03:28 編輯
20120808 發表於 15-12-29 01:31
仁是什么呢?説了沒有?人從二,是為仁,至少有兩個人,才能顯彰仁的行為。子曰:克己服禮為仁,簡單説就是 ...

吓,只聞克己「復」禮卻未聞克己「服」禮,可能又係新的創作!

儒家的仁,是儒學的基本知識。未求道,先求仁。《述而》篇,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仁」是內心跟據道德而成的行為標準和規範。

如果你問“難道仁是天生的嗎?,孔子應該沒有交待”,這只是對孔學的認知不足而矣。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已經解釋了仁不是天生,但卻只要有仁心,就可求仁得仁,是善心發於外在行為而為仁。

《公治長》篇,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何解?孔子說:「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就算子路可以當大官,仍然不知道他是否仁。冉求怎樣?公西赤如何?雖同樣是是當上大官,孔子也是回答:「不知其仁也。」可見,仁是內心形成行為的一種規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仁的表現,仁者必善,但當大官甚至是讀好書也未必一定是內心存有仁,也未必一定是善心。所以只有「德」興才有「仁」心,上文這句「仁是發自內心」,不是已經解釋了「仁」的來處嗎。可能你只顧住示威式的發文而忽略了內容而矣。

睇到你這句「沒有仁又如何孝」真係好笑,只繼續彰顯你對「仁」、「德」的無知。難怪你會說「重學業者,德之最乎!」,因為你真係睇野只係睇少少就當睇晒。「德」之最是孝、悌,「仁」是有「德」才能彰顯,上一篇已經一路都係環繞住這部份,「仁」因「德」而生,何解你睇完後會覺得沒有「仁」,但可以假裝「孝」呢!相反,上面就解釋了讀好書,反而未必興「德」,存「仁」。

至於「克己復禮」,你又講得好啱。不過這裡的禮是禮教,是指六藝中「禮、樂、射、御、書、數」的五禮。禮是德肓訓練,是行為的規範,重行為者的修練,才是修身之最,克己之本!未聞孔子以克己復樂、克己復射、克己復御、克己復書和克己復數!既然讀好書、做大官者孔子都可以「不知其仁也」,是否應為勤學者先修德?「德」是仁之始而不是修德者先勤學呢?

孔子對於學習方面,是以「知」來形容。「知」即今之「智」。孔子強調「天生德於于」,卻沒刻意說明「仁」和「知」,是故「仁」和「知」可以通過後天的得著而變化,「仁」隨「道」而變,「知」則「性相近,習相遠」,因而影響人嘅行為。有人因得了知識而變得醜惡,有人因仁而反過來得道。人又可以通過學業而成就,所謂嘅「致知、格物」,先通過學習然後用知識來分辨事物的對與錯。孔子又以「舉直錯諸枉者,知也,使枉者直,仁也!」來分,卻說明了知識仍可以生禍害,由「德」孕肓出來的「仁」心所追求的知識才是學習之最,成績並不代表了甚麼!這跟當今學子只懂追逐成績,然後標榜功名之舉實不可同日而語!

Rank: 6Rank: 6


6635
138#
發表於 15-12-30 08:29 |只看該作者

引用:+本帖最後由+goodenough+於+15-12-30+03:28

原帖由 goodenough 於 15-12-30 發表
本帖最後由 goodenough 於 15-12-30 03:28 編輯
可唔可以快思邏輯。
我見ge,係"你不仁,我不義"



二十多年未見船民了。今天,電視新聞又再見緬甸有難民坐船出海逃難。

Rank: 5Rank: 5


1481
139#
發表於 15-12-30 11:21 |只看該作者
EK臥虎藏龍,兩位高人好文彩!

點評

sheffield    發表於 15-12-30 15:12
唯有Tempo,柔韌啱啱好,點都傍住你!

Rank: 8Rank: 8


15280
140#
發表於 15-12-30 12:00 |只看該作者
TEMPO123 發表於 15-12-30 11:21
EK臥虎藏龍,兩位高人好文彩!
直頭係學野良機,雙方辯論,我地從中思考,比老師單向傳授知識好萬倍

點評

TEMPO123  係 !   發表於 15-12-30 14:15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Learning to Read, Reading to Learn.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