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沒有考試的歲月(楊志剛)
發新帖
查看: 281|回覆: 0
go

沒有考試的歲月(楊志剛)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1
1#
發表於 15-12-16 17:1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明報專訊】考試是學生和家長的頭號公敵。全港性系統評估(TSA)亦然。人類歷史上最多考生的一次考試,在1977年舉行,共有570萬名考生。那次考試,讓萬千考生哭得淚灑大地。

時為文化大革命高潮。1966年6月,《人民日報》一篇社論提出把高考制度「扔進垃圾堆」,從而煞停了高考制度。此後10年,沒有了高考, 無數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那是沒有考試的歲月。文革十年後,鄧小平於1977年復出。他復出後僅僅10多天,便毋須諮詢,一錘定音,作出了復出後第一個政策大動作: 恢復高考。國務院隨即宣布當年立即恢復高考。

文革後復高考 改變多少青年命運

這項決定,震動全國。消息傳開後,在大西北等山區田野的上山下鄉青年、在鄉間勞動的青年、期待了10年的青年,奔走相告,萬千青年激動得淚如泉湧,灑遍了大地。1977年冬,被廢止了10年的高考終於重啓。積壓了10年的考生共570萬人一起參加了高考。多少青年的命運因為重啟高考而改變。我認識的一位大學工程學院院長,是文革後首批高考生。文革奪去了他們的青春,考試讓他們奪回失去了的機會。

工程學院院長上山下鄉時是個知青,以雙手插秧割禾來開墾赤貧的地區。「插秧很講技巧。插得深淺和所用的力度都會影響秧苗的生長。我有系統地實驗不同的插秧法,得出不同的效果,很快就掌握了最佳的插秧方法,長出來的稻米是生產隊最豐盛的。我把竅門傳揚開去,整個山區的收成就翻兩番」。院長對當年插秧的成績顯然是很滿意的。

優秀的知青就是優秀,連插秧也可以發揮優秀。但是如果沒有機會,再優秀也只能繼續優秀地插秧。

考試賦予的公平

考試的美麗之處是為不同背景的學生提供了平等的起點。六七十年代徙置區、木屋區很多清貧學生,咬實牙根,在樓梯底的紙箱上努力做功課;媽媽在街頭做無牌小販,孩子在旁幫忙,一有空便在街頭努力溫書,然後以優異的成績入讀名校,繼而進入港大、中大。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考試,是清貧學生最直接的上游機會。

今天時代進步了,考試成績不再是入讀名校的根據。要入名校,首先看看你住在哪一區,區區8級鋼琴無謂拿出來獻世,除了鋼琴之外如果沒有學第二或第三樣樂器,便毋須花時間去名校報名。面試時不是問你有沒有到過外國學習交流,而是去過哪些國家交流。是菲傭姐姐送你上學,還是白衫黑褲的「桃姐」陪你由司機開車接送?

這樣的入學選拔,我寧願選擇考試所賦予的公平。TSA評估的不是學生,是學校。故此成為學生、家長和學校的三方公敵。但是因為考試的公平,我支持TSA。我唯一反對的,是它的名稱。「全港性系統評估」這名稱,把中文糟蹋得刺眼。這項評估需要保留,但名稱應該扔進垃圾堆。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0    0    0    0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