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5-18
- 國民生產力
- 3564
- 附加生產力
- 45807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720
- 主題
- 12585
- 精華
- 0
- 積分
- 77091
- UID
- 168291
   
|
英國一向是香港學生、特別是中學生往海外升學的熱門地點。然而這個熱點到底有多熱?沒有親身經歷過真是難以想像。
剛過去的幾星期,一家人大鄉里出城般參觀了幾場英國升學展,場面之「墟冚」,實在歎為觀止。往升學機構留名索取資訊,你以為是送上門的生意,人家卻忙得擠不出時間招呼你,足足三星期後,才可騰出一個他人取消了的空檔,讓升學顧問跟我們聊聊。「真有這麼誇張?」答案是若非他人取消預約,在十一、十二月的報名季節,一個月前預約是正常安排。
愈來愈多香港中學生往海外升學。本地學生為逃避DSE,尤其不想面對中文科死亡之卷的,很多在完成初中後便負笈海外。國際學校學生往外地留學的比例更高,有些考慮到孩子反正不會在港讀大學,早些出國易於適應;有些是受到朋友影響,人走我走的心態也是有的。
若說在香港的國際學校讀書,其實也是很有壓力,恐怕會招徠不少「說風涼話」的指責。事實是,社會風氣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即使身處另類學制,公眾對學業成績的重視,仍會讓一些學生感到窒息。舉個例說,小帝B初升中學,學校為減輕他們的壓力,第一張成績表不設分數,只以A至D級作為各科的努力指標。明明無傷大雅,同學間竟互相比較拿了多少個A,證明學業比拼在小孩心目中已然根深柢固。
兜了一大個圈,想說的是,往海外升學或許只為逃離以成績論英雄的氛圍。今天的成績雖非一等一,不等於明日不能更進一步,當然不能夠逃避競爭,但在年紀還小時,更重要是保持對學習的熱情。
Jenny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