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23 小時
- 最後登錄
- 19-10-2
- 國民生產力
- 0
- 附加生產力
- 7543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14-2-13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3777
- 主題
- 3291
- 精華
- 0
- 積分
- 11320
- UID
- 1446055
  
|
七成學生對情緒病增認識
2015-10-14
(星島日報報道)近年抑鬱、焦慮症成為普遍的情緒病,但社會對情緒病仍存在不少誤解。為期三年的「心晴賽馬會飛越校園計畫」昨公布第二年成效報告。結果顯示,逾八千名受訪中小學生中,約七成認同活動提高他們對情緒病的認識,並有助去除對情緒病固有的標籤效應。有行為健康研究員認為,礙於資源及文化問題,情緒教育較少得到關注,建議政府增撥資源舉辦校園講座,有助「去標籤化」情況。
賽馬會於一三年撥捐近七百二十萬元進行有關計畫。心晴行動聯同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成功訪問八千八百多名參加校園講座計畫的中小學生。結果顯示,約四成人認為情緒病患者難以捉摸,約兩成半認為患者會對他人構成危險,反映中小學生普遍對情緒病存在標籤性的失實看法。
不過結果亦同時指,約七成人認同活動提高了他們對情緒健康的認識,令他們健立正面的態度面對情緒病,以及去除對情緒病固有的標籤效應,如「情緒病是咎由自取」、「情緒病患者不會好轉和不能自理」等。
港大行為健康教研中心高級研究統籌員溫浩然認為,本港學童課業壓力大,加上家長對子女期望高,容易產生情緒病。他又指,學校較少投放資源在情緒教育上,加上中國人較少將情緒問題說出口,令患者未能得到適切的支援;建議政府增撥資源舉辦校園講座,有助「去標籤化」及提升對精神健康的認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