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3-7-19
- 國民生產力
- 3412
- 附加生產力
- 44848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193
- 主題
- 12557
- 精華
- 0
- 積分
- 75453
- UID
- 168291
   
|

香港貧富懸殊日益嚴重,低下階層深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要扭轉跨代貧窮的宿命,教育便是脫貧的最有效方法。奈何基層兒童早已輸在起跑線上,他們不能如富有人家的子女可入讀國際學校或到海外升學,只能成為「籠中鳥,池中魚」,而隨着兩地急速融合,愈來愈多港人於內地工作和定居,多了一批居於內地的跨境學童,每天為了上學而奔跑兩地。政府有責任提供一個機會,讓所有基層兒童可公平地接受教育。
相對而言,家長對香港的教育模式和制度較有信心,故千方百計安排子女跨境上學。跨境學童每天早上五時多起床,長途跋涉,舟車勞頓,擾攘兩個多小時才可回到學校,導致他們睡眠不足,學習進度和身心成長大受影響;父母更擔心其安全而終日誠惶誠恐。
根據教育局的數字顯示,2012至13年度共有16,356名跨境學童,有元朗區小學的小一班數要由5班增至9班,部分學童更要遠赴東涌上學。其實跨境學童問題積存已久,揮之不去,即使特首實施「雙非零配額」,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當局必須收集相關數據,並準確預測學童數目,訂立全盤計劃以適當增加學額,否則今日的跨境幼稚園學生便是明日的跨境中小學生,問題將無日無之。
此外,要短期內改善跨境學童問題,政府可從關口硬件配套着手,包括增加學童使用的專櫃數目,優化過關手續,縮短學童過關時間,政府也應從速改善巴士交匯處設施,擴闊等候區,方便學童上車。曾有北區學校向我反映,由於校巴牌照不足,一輛校巴被迫來往多轉分批接送學生,結果最早一批學生要提早上學,最後一批放學的學生則遲遲未能回家。政府必須增加校巴牌照數目,並研究准許以雙層巴士接載學生,以根治問題。
雖然現時深圳設有港人子弟學校和「港人子弟班」,但要實行香港教育模式,校園氣氛和師資十分重要,內地辦學團體可考慮與香港學校結為「姊妹學校」,把部分課程移師香港學校授課,多舉辦聯校活動,讓學童享有香港校園生活。總括而言,學童不應成為社會發展的犧牲品,政府必須深化改革,作出全面規劃,才能找出解決問題的良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