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備戰大學 【短片】通識教育的來龍去脈
發新帖
查看: 1944|回覆: 6
go

【短片】通識教育的來龍去脈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2
1#
發表於 13-9-3 13:4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903/18407339





通識科被批評教者難教、學者難學,但對學生的時事觀、世界觀及思考能力均有正面影響。


1.緒論
‧通識科自2009年開始在新高中推出,至今四年,當中利弊社會各界早已討論
‧近日,社會對通識科的定位再起議論,有論者更提出通識科應否列為必修科及是否需要考試等問題
‧筆者作為通識科教師,並且親歷過去幾年學生通識科水平變化,對於新高中通識科的作用有一定體會,藉這篇文章與各位分享

2.精英教育的式微
‧香港自二十世紀中葉開始推行「填鴨式/精英教育」,在1960、1970以至八十年代比較成功,孕育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專門人才,為香港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不過,教育制度必須與時並進,「填鴨式教育」到了二十世紀末期已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
‧「填鴨式教育」衍生出來的考試文化,催生了不少只會死記背誦Marking Scheme、被稱為「高分低能」的學生
‧這種現象在當時的大專界及商界引起巨大迴響,不少大學教授慨嘆大學生越來越難教,處處要提點,欠缺獨立思考及處事能力;故此,大學為一年級新生設計了一系列基礎課程惡補,以拉近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對學生期望的落差
‧與此同時,商界亦對大學及中學畢業生的能力存疑,不少僱主及主管對年青僱員的表現不滿意,與大學教授一道指出青年人欠缺獨立處事及分析能力不謀而合
‧香港學制改革的呼聲日漸高漲,新高中學制亦應運而生,334中最引人注目便是加入通識教育作為中英數以外的第四個必修科目

3.通識教育的目的
‧教育當局對通識科作出了大量宏偉美好的願景,但最根本之目的是要將學生從傳統「填鴨式教育」中解放出來
‧傳統中英數主科及其他選修科,專注將本科知識內容傳授給學生,結果是學生完成課程後對本科有一定認識,再進修上去後就變成專業人士,可是當問及「專才」們本科以外的知識時,他們腦子裏往往是一片空白
‧通識科常常被外界批評為「散、亂、廣」,教與學往往找不着中心思想,教者難教,學者難學,其評分標準更難以掌握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通識,它所涉及的六大範疇(個人、香港、中國、全球化、能源及醫療)正正是將個人與社會、國家及世界聯繫起來,令學生擁有最起碼的時事觸覺、家國觀念及世界觀,不至於在別人提出時事議題時啞口無言
‧與此同時,通識要求學生應付較複雜的「跨單元」議題,亦可協助學生掌握對複雜事情的分析力,並且初步建立個人對本地及世界大事的觀點,不再將自己局限在一個狹小的世界內
‧通識的答題方向亦鼓勵學生從不同方向分析一件事情,答案縱未盡完善、思想未見圓熟,但亦比以往只懂死記背誦的學生好得多
‧通識教育亦衍生出一個新情況:拉近傳統名校與一般學校的成績差距。現時香港約90%的DSE通識科考生選擇以中文為答題語言,而用英語答卷學生只有7,000人左右,他/她們絕大部份來自EMI(英中)學校;通識概念較複雜,倘若短時間內要學生用第二語言組織答案,對學生的要求亦相應提高,上述情況對以英語應考的學生顯得不利,而通識科5*及5**的成績亦非名校生的專利

4.通識對學生的影響
‧筆者自2010年開始任教新高中通識科,經歷了第一代通識學生的成長與變化
‧縱使時至今日,外間仍批評及質疑通識科對學生的作用,但筆者相信縱有不足,通識科發展的大方向是正確的
‧舉例而言,2011年筆者所接觸的通識學生對時事認識及觸覺仍比較差,上課時往往要由教師作主導,而學生只能被動接收,他們對筆記及範文的依賴亦非常高
‧三年後的今日,當你提及「好假的肥仔」,半班學生已可作出回應;當你問英美可能空襲敍利亞,也有三成學生可加入對話,學生眼界的改善不言而喻

5.結論
‧筆者不認為通識科很完備,亦認同通識科仍有相當改良空間,但通識科對學生的時事觀、世界觀及思考能力的正面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撰文:Keith Leung
遵理學校通識科補習名師


   1    0    0    0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2
2#
發表於 13-9-3 16:51 |只看該作者
【視頻】專訪教協教育研究部主任張銳輝(講清講楚)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2
3#
發表於 13-9-3 16:51 |只看該作者
許承恩﹕通識科「去政治化」的理據充分嗎?

http://news.mingpao.com/20130903/faa1.htm


8月27日,立法會議員梁美芬以召集人及主席身分,與15名社會人士成立「關注通識教育聯席會議」(以下簡稱「聯席」),先會見教育局長吳克儉,再舉行記者會,表達關注與訴求,例如:通識科考評過分集中政治議題、擔心教師在教授議題過程中有政治偏頗、評核機制「陽光化」等。

社會各界人士就通識科發展提出正面意見,教育界自當歡迎,亦期望此等意見有助學科有更完善專業發展。不過,就「聯席」所提出建議的背後理據,有以下關注。

提及公開試,不論是客觀回顧試卷問題,抑或是教育界回應,已多番說明考評問題並沒有「過分」集中於討論政治議題。就此,以下順序列出公開試12題試題主題,以作參考: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及年輕人供養父母

‧吸煙引致的公共衛生風險與禁煙措施在全球和本港的成效

‧香港不同政治組織與政府管治效能的關係

‧香港基建發展對社會及個人的影響

‧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內地孕婦來港作基因檢測及相關道德問題

‧肥胖問題,以及肥胖是否一個全球的健康問題

‧立法會「拉布」會否損害香港市民利益

‧香港家庭性別分工的轉變,以及所涉及的價值觀

‧香港家居固體廢物所帶出的問題

‧香港人的國民身分認同

‧中國可持續發展,以及經濟發展跟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可是,針對上述客觀現實,「聯席」仍有選擇性地將討論焦點放於12條問題當中的某兩三題題目當中,指出通識考卷過分重視政治討論,未來應減少政治主題題目。另外,「聯席」多番提及學生在考評過程中取態時備受壓力,會有偏頗狀,不過,就校本評核5年以來的正式運作,以及兩屆考生的放榜及上訴結果,均未見有「聯席」擔心的事實出現。

理據有所偏執

筆者了解「聯席」希望為部分對通識科有疑慮的家長發聲,亦期望學生在通識科學習中能自由表態,維持多元、多角度特質,進而期望令通識科「去政治化」,甚至建議在評核機制中作出改革,以達至其「去政治化」果效。可是,「聯席」成員所提出的「去政治化」理據有所偏執,只選取事實一部分作主觀陳述。

既然「聯席」成立目的是關注學生有更好的通識學習,應多廣泛諮詢前線老師、學生教學狀,並了解客觀資料。不然,如果教育當局備受「聯席」壓力,於課程及考評層面作出干預,以至阻止老師、學生自由討論重要議題,訂立立場,相信這也不是「聯席」的最終目的:阻止學生學習,局限學生視野,且以政治壓力將通識科「去政治化」。


作者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2
4#
發表於 13-9-4 17:28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3-9-4 17:31 編輯

【視頻】專訪教協教育研究部主任張銳輝(講清講楚)




主持:

張銳輝 教協教育研究部主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2
5#
發表於 13-9-4 17:32 |只看該作者
教育回歸教育 政爭莫害學子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2998cacc-a5f6-4d7c-95e9-38dfab616e63-626864





教改路漫長,筆者指出,莫因政治議題而害苦莘莘學子。


撰文:小冰
欄名:中產階級心聲

特首民望低處未見低,施政毫無分寸,惟有拉攏一班低級打手,周圍點起火頭,分散市民及輿論的注意力,製造社會矛盾、挑起事端,期望能夠暗渡陳倉,胡混過關。隨着新學年正式展開,戰綫已伸延到校園,矛頭直指通識科。

還記得教育統籌委員會在2000年建議推行嶄新的334新學制,包括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及四年大學課程,並於2003年就新高中課程、評估、考試、以及大學收生等提出進一步建議。教育局其後在2005年提出新的課程架構及相關課程改革,以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取代香港高級程度會考及香港中學會考,將中、英、數及通識納入為核心科目。經歷多年的反覆研究和討論,334新高中學制最終在2009年9月正式推行。

建宏觀視野 通識應必修

整個新學制及其相關課程改革,由籌備到推出,相信花了超過10年時間,其間所面對的困難,除了是各持份者,即辦學團體、老師、家長、學生等對新學制有所顧慮外,更重要是說服海外大學及專上學院,接受以中、英、數及通識為核心科目的文憑試,讓本地高中生能夠透過文憑試,直接入讀海外大學一年級。與海外大學達成無縫銜接,可說是推行334新高中學制的其中一項最大挑戰。

刻下一班梁粉打手,隨便成立一個甚麼關注組,便大鑼大鼓嚷着由於通識科涉獵太多政治議題,建議將之改為選修科、另有要求通識科老師申報政治立場等等。這究竟是甚麼邏輯?

課程改革艱辛 何苦「同歸於盡」

通識教育科的課程指引提出「透過探究各類議題以擴闊學生的知識基礎,加強學生對社會的觸覺。」要學懂關心社會,建立宏觀的世界視野,我們總不能關掉電視、自我離綫、與外界隔絕。若然這叫政治,筆者亦無話可說。

說穿了,這大概是因為反國教一役,令特首及一班傳統左派「屈住道氣」,不能以反智的國民教育入侵校園,結果使出「同歸於盡」的撒手鐧,處心積慮要拉倒通識科。

筆者想問問特首及一班梁粉們,你們有沒有想過課程改革的道路是何等漫長和艱辛;那些「餐搵餐食餐餐清」的低級打手們,你們有沒有能耐前往牛津、哈佛,游說他們以國民教育科取代通識科,作為文憑試的核心科目,讓香港的高中畢業生直接進入海外大學一年級?

政治一日都嫌太長;10年教育卻未算多。筆者希望社會各界能夠讓課堂回歸課堂;因為即使你們今日贏了,明天不管那是學民思潮的成員、還是江門同鄉會的朋友,受害的都會是莘莘學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2
6#
發表於 13-9-5 12:04 |只看該作者
梁美芬﹕請給孩子多些選擇──回應許承恩「必答論」

http://news.mingpao.com/20130905/faa1h.htm


昨天看了10多篇泛民支持者有關通識科的評論,本期望能就「關注通識教育聯席會議」(簡稱「聯席」)的八點建議有更多討論,惜發現大部分評論卻是上綱上線,以「出身定結論」,充滿人身攻擊。只可藉此回應把討論焦點帶回我們的建議。聯席的意見包括學生學習、老師培訓、投訴機制、學校角色、考評機制五大部分,具體如下:

一、通識科原意是令學生得以全人發展,為社會培養通才,確保通識科的教學對學生成長起正面作用。

二、通識科考題應更符合中學生水平,避免學生難以掌握,無法分析學習。

三、正視通識師資培訓問題,關心通識老師面對的困難,協助提供更容易使用的教材,教材必須涵蓋所有單元。

四、改善通識科投訴機制,加強校方監管的角色。

五、公平公正對待通識科6個單元,確保通識符合「全人教育」理念。

六、通識教材、講座不能偏頗,必須涵蓋各方意見。

七、通識評核機制應該陽光化,同時增加成員選拔的透明度並接受監管。

八、檢討通識必答題的必要性,以及通識科應否作為必考科目,增加學生選科的選擇權。

不要迷信以考題導向學習

在上述八點意見中,聯席從來沒有提出要老師申報政治聯繫,從來沒有提出通識科老師不可教政治,我們只是提出通識科不用迷信必須以考試方式或以必答題方式去考核學生,而應該讓同學有更多選擇。就我們的建議,許承恩算是點了題,至少有提及聯席指出的其中一些憂慮。許承恩代表通識教師聯會提出的意見,聯席是十分重視的。

許承恩指摘聯席「偏執」,並羅列了兩年公開試的12條試題,從羅列的12條試題看似十分公平,但他沒有說出哪條題目屬於必答題。這12道題若沒了必答題,坊間的迴響肯定不會像今天那樣大。但2013年的考卷中,「拉布」等高度爭議性的政治題目卻放在必答題部分。許承恩應該更公平地向公眾說出,12道題中,哪些題目是放在必答題部分。

為何極具爭議的政治議題要放在必答題部分,其實是為了達到以考題主導學習方向的果效。「聯席」一直說通識課堂上可以教政治,但高度政治爭議的題目不應該列作必答題,好讓學生及老師在準備公開試時有得選擇。

因此,說「聯席」提出八點建議是為了「去政治化」,是不公道的。「聯席」只是希望通識科不要以強迫考試的方法,去強迫同學必須背誦一些極具爭議,甚至有政治行動性質的議題,為的是應付考試。

學生是否選答某道題,應出於他的興趣與能力,而不應該強迫,因為通識科設立的原意與其他學科不一樣,學與教應該比較輕鬆,不一定以傳統考核方式去考試,更不一定要設必答題!

許承恩說「必答題」的設定是避免學生「貼題」。這是不現實的說法。哪個學生不「貼題」?愈是必答就愈「貼題」!這是香港考試制度多年來的現實,只是通識科亦不能倖免而已。

希望許承恩及他的團體平心靜氣,以開放的態度去看待「聯席」的八點意見,尤其在通識科是否應設必答題,可多聽受眾意見,不用全面「起摃」,抗拒任何意見及檢討。

「聯席」提出的是歸納了各方的意見。希望大家不要因為提出的人不是反對派,就「有理無理」,先「亂棍打死」。因為這種政治迫害的模式,不斷使用,會失去了它的效用。作為家長及教育界人士,為了孩子的將來,實義無反顧繼續表達意見,為的是把這門新的必考科目做得更好。孩子要考試是現實的,如何改善考試模式也迫在眉睫的。

為了孩子,我在此呼籲各方,不要上綱上線,以人身攻擊去討論問題,因為這種態度恐怕對通識科的討論毫無益處,反而讓坊間更擔心,教授通識科的老師,若以同樣態度去教學生,怎可能培養同學客觀看待事情呢?


作者是關注通識教育聯席會議召集人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2
7#
發表於 13-9-5 12:04 |只看該作者
陳景輝﹕反通識科其實是反教育

http://news.mingpao.com/20130905/fab1.htm


「反通識科運動」的基礎理據之一,是指控有老師透過通識科灌輸政治立場,把孩子當作政治工具。無疑,在沒有科學證據的情下,作出如斯指控,這其實是對教師社群的集體侮辱。政客們侃侃而談,彷彿將通識科等同為政治灌輸。他們根本不知道,通識科的精神,本來就是鼓勵同學自由討論,多角度思考,從而建立自己的立場觀點。換句話,「灌輸立場」不是通識科什麼「過度政治化」的本質,恰恰相反,它完全違反了通識科精神。

好了,退一萬步,就當真的有老師這樣做吧,那末,改善的方式為何不是諸如師資培訓或更完備的教學指引之類,而是硬要將「必修科」列為「選修科」?正如若有老師利用英文科灌輸「親英戀美的文化帝國主義立場」,難道我們又把英文科列為「選修科」?

不可能的吧,因為英文是必修的,在學習上也是必須的,正如今日的通識科。

說到底,核心矛盾在於政治化浪潮如日方中的今天,有人企圖恢復一種老舊保守的教育觀念,就是將學校切斷於外界,使青年跟外面一切政治社會的變化絕緣。但偏偏,通識科設立的原意,就是要讓學生有能力回應急劇社會變遷(包括香港、中國和全球化)。與其說,「反通識科運動」反對的是「老師灌輸佔中立場」,倒不如說他們根本反對佔中議題進入校園,不管老師是支持或反對。

這令我想起二三十年前,教育界對於電視機的抗拒,將電視機視為教育上頭號敵人。但今時今日,教育界不再這樣想,而是正式進行媒體教育,重視媒體經驗,而非視之為洪水猛獸。現在「反通識科運動」也一樣,將政治化視為洪水猛獸,但真實的教學任務倒是在於,如何正式面對這一波以網絡為本的政治化浪潮,而非退化為舊日的鴕鳥。這方面,通識科任重道遠。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