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6-12
- 國民生產力
- 3575
- 附加生產力
- 45833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726
- 主題
- 12587
- 精華
- 0
- 積分
- 77134
- UID
- 168291
   
|
http://news.hkheadline.com/dailynews/content_hk/2013/06/14/241892.asp

■近年不少市民發起愛護動物遊行,要求政府正視動物被虐殺問題。

青少年虐待動物事件在港屢見不鮮,過去數月接連有中學生懷疑虐殺倉鼠,更把垂死倉鼠的相片上載社交網絡,有學生甚至形容垂死倉鼠樣子「可愛」,事件引起社會高度關注。有臨心理學家及精神科醫生指,施虐者做出傷害動物的殘忍行為,大多是因缺乏恰當家庭及學校教育,視動物生命如「無物」,建議家長從小培養子女正確生命觀,學懂善待生命。
一連串懷疑虐待動物事件令人大感不安,臨心理學家鄧詩琪博士認為,家長應從事件得到啟發,由家庭方面手培育子女的品德觀念,「普遍小朋友雖然對動物都有愛心,但不等於他們懂得對待或照顧動物;而且近年很多家長只專注子女的學業成績發展,較少向孩子進行情感、品德或道德教育,容易令孩子的行為出現偏差。」她續稱,如家長在管教子女過程中使用暴力,孩子亦可能「有樣學樣」,以暴力對待周遭事物,包括動物及花草樹木等。
學校除了是教授書本知識的地方,學校教育亦會影響小朋友的性格及觀念。精神科專科醫生曾繁光認為,現時學校普遍缺乏足夠的「人生態度」教育,例如教導學生對待生命的態度、面對逆境的方法、個人在社會的定位等,令小朋友未能了解愛惜生命的重要性及處理情緒壓力的方法,「現在不少小朋友須面對來自學業、課外活動及人際關係等多方面的壓力,學校又沒有多教如何面對,有機會令他們透過欺負弱勢的小動物,發洩情緒。」
態度教育助紓解壓力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及心理學博士唐弘智引述外國研究數據表示,逾百分之三十曾經歷或目擊家庭暴力的人有虐待動物傾向。他建議,家長不應向子女使用暴力,避免孩子養成殘暴性格,誤以為暴力可解決問題。「家長向子女解釋動物也有感受時,除可用說話講解,還可適當地『搣』小朋友一下,並問他們『覺得痛嗎?』令孩子思考如果他們『搣』甚至打動物的後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