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本港教師質素, 失望!!!
樓主: scl227
go

本港教師質素, 失望!!! [複製鏈接]

Rank: 5Rank: 5


1988
161#
發表於 11-9-28 17:33 |只看該作者
Int'l Sch 功課果然不同.

這樣的題目評分標準怎樣厘定? 一個飽讀課外書但分析能力一般的同學和一個懶讀書但吹水能力高的同學, 那個成績會好些?

Rank: 3Rank: 3


243
162#
發表於 11-9-28 17:59 |只看該作者
朋友儿子读英基, Grade 7的project 是Islam对世界的贡献....

Rank: 5Rank: 5


1988
163#
發表於 11-9-28 18:13 |只看該作者
這project 可以交給大學生,不過,就算做到大學生質素,滿分也是100而已。

Rank: 1


12
164#
發表於 11-9-28 20:42 |只看該作者
yes like a 大抽獎

Rank: 2


39
165#
發表於 11-9-29 20:21 |只看該作者
冇計,以家D學生上堂發夢咁.
咁個D學生就去做老師,以家D老師點會唔差- -

Rank: 9Rank: 9Rank: 9


23048
166#
發表於 11-9-30 15:04 |只看該作者

回復 5# NKpa 的帖子

這樣的題目評分標準怎樣厘定?
***我想題目評分標準, 可以参考IB 的mark scheme.  初中的老师一般好仁慈, 不会着力于公开评分结果, 遇到学生的好文或好idea, 会赞赏一下而已, 並鼓励其他同学借题发挥, 延续讨论下去.

一個飽讀課外書但分析能力一般的同學和一個懶讀書但吹水能力高的同學, 那個成績會好些?****    ***    ***
飽讀課外書的人, 分析能力不会太差. - 我们觉得其分析能力一般, 或许是因为这类人的表达能力较弱, 未能把自己的想法请楚地表达吧! 表达方式是可以训练的, 如有好导师的训练和鼓励, 是不难改善的.

一個懶讀書但吹水能力高的同學
- 吹水能力只能骗外行人, 如同穿上华衣, 总不能没有仪态气度, 内行人早就知道底细了. 怎会给骗倒.
- 天生有良好表达能力的人, 是种恩赐,
如心 存幸运, 浪费进修的机会, 恩赐便变成诅咒吧!

Rank: 4


509
167#
發表於 11-10-2 09:44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MonMumMum 於 11-9-28 15:05 發表
平时愉快不等同不用努力温习读书的. 课程安排只是令小朋友容易理解所学的东西, 提升学习乐趣.
直资都要提升学生水平, 否则就会给家长责备或放弃.
听说一线学校的考试都比较均真的, 通常95%都教过的, 剩下5%用来分 ...


同意, 樣樣教晒, 個個都識, 根本分唔到水平高低.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168#
發表於 11-10-4 01:44 |只看該作者
2011年9月30日信報
從外面看香港教育改革
程介明 教育評論


在墨爾本開了一天半的圓桌會議。題目是「向最佳學習」(Learning from the Best)。邀請了上海、香港、新加坡、韓國,談她們的教育發展和教育改革。開始只是維多利亞省的人員,包括政府人員、私立學校、私營機構、非政府組織、研究機構等等,都是對於維省教育有影響力的人物。消息傳開以後,引來了新威爾士蘭、昆士蘭、塔斯曼尼亞和堪培拉的教育首長,還來了紐西蘭的教育副部長。

意外的是,澳洲聯邦教育部長也來了一會。最意想不到的是,澳洲總理吉拉德(Julia Gillard)在會議即將結束的時候突然出現,在聆聽了會議的簡報以後,還講了一番話。總理的這番話,也可以說為這次會議作了一個背景說明。

改革割裂 難有成效

吉拉德說:「我們常說亞洲世紀,也許沒有想過這種變化的規模。1830年到1900年,英國工業大革命,從此世界的經濟模式、生活方式、教育制度,甚至婦女地位都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全球性的變化,延續了整個世紀。現在中國和印度的崛起,所產生的影響將與此相若。」(大意)
同一天,吉拉德在墨爾本Asialink的聚會上,做了一次長篇的講話,更加詳細地闡述了這個觀點。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在網頁上找到這篇講話(www.pm.gov.au/press-office/speech-asialink-and-asia-society- lunch-melbourne)。這也是呼應澳洲政府的一份白皮書:Australia in the Asian Century。

就任總理以前,吉拉德曾經是教育部長,而且是在她任內發表過著名的《墨爾本宣言》,倡議「教育革命」(Education Revolution)。

澳洲邀請這四個亞洲國家,多少是因為她們PISA成績好。會議採取的是問答方式,由澳方提出問題,台上的代表提出答案。因為只有三四十人,因此談得比較深入。我們外國的代表都覺得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讓我們從體系外的角度,回顧和觀察本身的教育發展與改革。

會議的末尾,澳洲的朋友做了很好的總結。第一,他們說,從滬、港、星、韓四地看,教育的改革一定需要是全面的。課程改革、教師發展、教學方法、學校管理,等等,都是互相關聯的;要是把它們割裂,逐塊變革,一定不會有明顯的成效。因此,教育改革是一項生態工程;要把教育裏面的每一個維度,再加上教育與社會其他部分的關係,統統連接起來,總體地來設計改革。

比如說,他們原來的概念,課程改革先要進行,教學改革則是另外一個階段,教師改革更是獨立的另一個領域。上海的經驗,似乎課程的改革沒有太戲劇化,但是教學上面的改革則不遺餘力。是教學的改革,體現了課程的改革。

同時,教學的改革,是通過非常全面而細緻的教師專業發展實現的。有組織的教師專業發展,是上海教育發展的靈魂。通過有組織的教師專業活動,實現教學的改革,學生的學習因而得到顯着的提高。

「學習」概念 容易混淆

在香港,則很不一樣。首先是體制改革與課程改革鋪好路,作為教育改革的平台。教學的改革,發生在每所學校裏面,是真正的校本改革。而教師專業持續發展(CPD)與新進教師的啟導(induction),則只是提供手段,任由學校採用。事實上,採用的學校的百分比相當高。由於課程改革的需要,學校各自尋找學生學習的新途徑和新教學法。在香港,根本的改革,是在學校裏面發生的。

別的不說,課程、教學、教師這三個環節,在香港和上海都是連環相扣的,沒有看成是三個獨立的環節。從澳洲的朋友來看,這是他們覺得很有啟發的。

第二,滬、港、星三地的教育改革,都是以學生學習放在核心地位。這一點,開始的時候,澳洲的朋友沒有多少注意。習慣上,人們把學習、教育、就學(schooling)、念書(study)混為一談。因此,「學習」這個概念總是不容易進入教育的話語。不是說人們不重視學習,而是一下就滑到其他概念上,而沒有認認真真研究學生的學習。

我提出五個方面,也是7月初的論壇上的結論(本欄7月8日提及):以學習為核心業務的學校領導,而不是以行政為主導的學校管理;創造有利於學生的最佳學習環境,而不是純粹的投入資源;建立專業的教師群體,而不是着眼於教師人員的制度管理;讓評估服務於學習,而不是通知學習;運用現代技術釋放學生的學習,而不是用科技代替教師。

這是五個入口,或者是門把,是用學習的「透鏡」,觀察教育裏面各類活動的實質。目的是讓學習成為一切校內活動的焦點。

澳洲的朋友似乎很重視這一點。把教育裏面的種種拉回到學習這個核心,其實是教育改革有成效的關鍵。澳洲的朋友很注意香港的兩個數字。一個是國際閱讀比較(PIRLS),從2001年的全球第十四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二位(本欄7月2日提及);另一個是PISA研究的校際差異,香港從2006年的高差異,變成2009年差異處於全球中間。

香港經驗 澳洲推許

PIRLS的進展,是可以解釋的。2002年,教育改革提出四個重點:閱讀、IT、專題教學法、德育。閱讀是教育改革重點之一的,因此許多學校都開始注意學習,一時出現了許多有關中文教學的資料。2003年開始,創意中文教學法開始在學校試驗,然後逐步推廣。2006年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很多都經過新的教學法。

PISA有關學校差異的縮窄,是因為在2001年取消了升中學能測驗,一下學生給解放了,教師也開始活動起來。2009年十四歲的孩子,是沒有學能測驗的一代;小學教師也因而活躍起來。上了中學他們是比較活潑的一代。2006年的十四歲學生,則還是在學能測驗的煎熬裏長大的。

香港的經驗,維省的朋友比較熟悉。在香港當過教育副常秘的Chris Wardlaw,現在是維省教育部的副秘書長,常常在同事當中「宣揚」香港教育改革的「先進經驗」;在香港考評局擔任過要職的評估專家Peter Hill,現在是全澳課程、評估與審核機構的總裁;這次圓桌會議的主持Tony McKay,也曾經長期擔任教育局的顧問。

看來他們在香港的經驗,還是相當愉快的,不然不會如此由衷地不斷說香港教育改革的好話。而在澳洲主動進入「亞洲世紀」的當兒,他們的香港經驗,更使他們成為澳洲政府重要的智囊。

[ 本帖最後由 csy_ma 於 11-10-4 01:45 編輯 ]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169#
發表於 11-10-4 01:53 |只看該作者
2011年7月8日信報
學習的回歸
程介明 教育評論

這幾天,全球研究「學習」的領先研究工作者雲集香港,參加CSCL周年大會。CSCL全名是Computer-supported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原來是一班醉心以資訊科技促進教學的發燒友大約於二十年前組成的;後來,從醉心技術,慢慢演化為以研究學習為主的一個國際網絡,而且相信學習是一種群體活動,因此成為學習科學(Learning Science)的一股核心力量。

路向大致相同的ISLS(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領導層與CSCL頗有重疊,兩個會約定交錯隔年召開,形成一個領導潮流的專業聯盟。只要看看這個會的網頁(http://www.isls.org/cscl2011),就不難感受到它那種繽紛燦爛而又活潑生動的氣息,到處充滿深刻的學習理念,而最新的多媒體科技又活躍其中。

很快達成共識

主持和組織這個會的陸慧英教授在這個群體裏面是一位很受尊敬的學者,她也是把學習理論融合到現代技術裏面的開創人物之一。主辦這個會,也是許多學術機構與國家機構的角逐目標;2011年的主辦權,最後是新加坡與香港之爭。

後來聽內地的學者說,這個會在內地獲評為A+ 級(原來會議也有評級,想來也應該,防止泛濫也!)。怪不得這個會議在香港之後,隨着在廣州、上海、北京一連開三個後續會,都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

乘着這個機會,我們邀請了出席的領先學習科學家,另外又邀請了幾位國際組織的教育政策領先人物,不到二十人,開了一個有關學習的政策論壇。在CSCL之前開了極為緊湊的一天半的會。會議的主題是:「讓學習回歸她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因此,會後的公眾論壇的標題就是「學習的回歸」(Back to Learning),沒有任何動員,居然幾乎坐滿了黃麗松講堂。

開這個政策論壇,我和陸慧英都覺得有極為迫切的需要,因為研究學習的與研究政策的,基本上是兩幫人,互不對話,也沒有對話的平台。我們是設法創造這樣的一個平台。

邀請信一發出去,意想不到的是獲得熱烈的支持。會還沒有正式開始,在線上大家已經迫不及待地聊起來了。但是真正坐下來,卻殊不容易,我和陸慧英都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這些在各自的領域和機構,都是領銜的人物,都有自己堅實的研究實力,也因此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不少還是學習科學領域經典著作的作者;其他則是在全球到處跑的國際機構人員,他們有寬廣的國際視野,但也多少因此帶有一定的方向與固執。兩天裏面,充滿熱烈的討論,不乏尖銳的辯論,但是十幾個人,都願意達到一些共識,因此願意靜心地聆聽、願意積極地求同。很快就有了共識。

改變令學習成為焦點

為什麼?他們都說:這是多元的腦袋(mind),一樣的心(heart)。為了下一代,面對新的時代,大家都希望學習真正成為教育的核心。

這裏把一些討論的結果,加上個人的闡釋,摘要與讀者分享:

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忽然學習成為關注的焦點?

一、社會變了,而且還在不斷地、迅速地變,教育的角色也因此變了。升學、學歷、就業不再是教育的全部目標,只有具備真正的學習能力,才能讓人類適應新的社會。

二、我們對於人類學習的認識變了。以往是按照社會期望的程式塑造人才,現在要講究真正的學習;而近年對於學習的研究和發現,應該照亮(illuminate)我們的教育過程。

三、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學習的環境和性質。知識的獲取與積累,已經讓位給更高層次的知識分析、應用與創造。只有學習能夠真正的普及,才能讓全人類有平等的機會發展自己。

在新時代,如何看學習與教育的關係?

傳統上,學習(learning)與教育(education)、學業(study)、上學(schooling)等,都是同義詞,都是指正規教育。我們覺得,正規教育仍然重要,因為在許多國家,正規教育仍然是年輕人能夠獲得學習機會的地方;正規教育也往往是政府資源和政策能夠顧及的唯一的學習環境。但是正規教育裏面,也有不少不利於學習的因素。

不過,即使在正規教育(學校)的環境裏面,我們還是須要拓寬學生的學習經歷,讓他們能夠接觸廣泛的知識領域,也讓他們有知識以外的寬闊經歷,包括課外的、校外的、國外的經歷。

然而,知識與技能以外的學習,已經引起愈來愈多的注意。情感、個性、道德、操守、價值觀等等方面的成長,是另外的一種學習。在漸漸脫離工業社會硬性科層的今天,這些非認知範疇(affective domain)的學習,非常重要,但是我們研究很少。

在五方面下工夫

更加緊迫的是,連綿的自然災害、流行疫症、財政危機、政治騷動、民怨積憤,將使我們不能在假設世界上平靜而安定的。這樣的學習才能為下一代如此的未來?

認識了這些因素,我們可以做些什麼?論壇的十幾個人,達到了一些共識,在各國的國內、國際,尋找種種機會,互相配合,慢慢形成一個「學習的運動」(Learning Movement)。首先是期望各國在下列五方面下工夫:

一、Learning Leadership。用內地的翻譯是「學習領導力」,以代替傳統的教育行政與學校管理的概念,集中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Learning Environment。集中講究塑造學習環境,以代替傳統的單單講究資源投入。

三、Learning Profession。着力塑造一個高素質的教師專業團隊,形成一個促進下一代學習的社會聯盟。

四、Learning Assessment。刻意改革教育評估與考試機制,務使用以釋放學生的學習潛能。

五、Learning Technologies。讓科學技術發揮改革教育的功能,使每個學生成為自主的學習者。

Rank: 7Rank: 7Rank: 7


13222
170#
發表於 11-10-4 02:05 |只看該作者
2011年5月20日信報
教育改革:上海與香港
程介明 教育評論

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chievement)自從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於12月發表2009年的國際比較,上海第一次參加就一鳴驚人,本欄已經介紹過。但是國際上的討論熱潮,尤其在美國,似乎方興未艾。

一般的說法,是上海第一、香港第二,於是形成中國兩個城市佔了鰲頭的印象。紛紛有會議要研究中國與香港,許多美國的會議甚至以研究中國教育為主題;也有不少研究教育的,特意訪問上海,順經香港,要實地看看這兩個城市教育的真象。這裏說說我對於這兩個城市教育的對比,有相似,也有差異。

第一,最近一輪的改革,兩地都是大概在十年前開始。上海的教育改革,2001年啟動;香港的改革,正式起步也是2001年,但在1999年啟動,用了大概一年多的時間醞釀動員。也許是上海可以由上而下,香港卻需要動員全社會。

第二,滬港兩地,都是以社會變化作為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動力,但是兩地的表述不太一樣。上海的說法,是「一流城市,一流教育」,那是上海教育科學院於2002年胡瑞文、蔣鳴和兩位的文章首先提出的;香港的教育改革,開宗明義是「社會變了」,那是當年教統會的共識,最初幾年所有改革文件的開頭第一句話,都是「社會變了」。

經濟發展與個人前途

第三,在社會與個人的關係方面,滬港兩個改革明顯地取態不一樣。上海的「一流教育」,是服務於建設「一流城市」,因此一是以社會(城市)的發展作為目的,二是帶着國際競爭的意識。雖然已經不是開放改革以前那種「服從國家分配」(指就業分配)的強烈的國家集體主義,但是把人看成是「人才」而服務於經濟發展的的味道仍然比較濃。不過,最近一兩年,自從教育《綱要》出台以後,又開始提倡「個性化教育」,看來重視個人發展的意識,正在逐步加強。

香港的教育改革,開始也有人提出提高香港的競爭力作為目標,但是很快就有共識,應該立足於個人的前途。理由是社會變得太快了,要瞄準社會需求在設計教育,是自欺欺人。所以潛在的說法是:教育要變,為個人打好最好的基礎,個人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從社會經濟發展轉移到個人前途,是香港引以自豪的。不是因為要樹立個人主義,而是擺脫了陳舊的、狹隘的教育理念。

第四,滬港兩地的教育改革,都把焦點放在學生學習方面,這點也許是最重要的。除了新加坡之外,目前接觸到的其他地方的教育改革,看來都沒有把握住這個關鍵。有些把注意力放在教師管理(如智利),有些集中全力着重從新培訓師資(如印尼),有些很羨慕上海和新加坡的改造「差校」(如美國)。

我覺得,若是沒有學生學習這條主線索,其他的努力也就沒有了落腳點;因此加強教師、加強學校,也許還是在教育的外圍打轉,老是沒有觸及教育的核心。弄不好,也許正在不斷鞏固不利於學生真正學習的習慣與措施。

教育改革與學生學習

第五,對於「學習」的概念,滬港兩地有大致共同的方向,但是也有明顯的差異。「學會學習」,是兩地課程改革的共同方向,在香港,甚至是2000年課程改革文件的標題。但是對於學習過程的認識,滬港有明顯的不同。共同的出發點,也是目前世界上比較統一的認識,是學習是「知識的建構」,即學習是個人由於經歷在腦子裏形成的認識。

在香港,「知識建構」的概念,爭議較少。一則因為香港有不少研究人類學習的學者,整天沉浸在世界各類學說的大汪洋之中,比較容易掌握全球大的走向。二則「知識建構」在香港是一個寬闊的、涵蓋性的話語;因此雖然香港有幾位學者都在學習理論的前沿,看法也會略有不同,但 「知識建構」的基本概念相當牢固,也成為了指導教育改革的理念基礎。

在上海,「知識建構」也流行過一時,但是很快就變成只不過是許多學說之一,因此沒有在教育改革過程之中,發揮它的指導作用。這一方面是由於有些學者怕因為強調「建構」而走「純粹實踐」的回頭路。另一方面是內地往往把「知識建構」的理念,理解成為狹義的「建構主義」,一經固定,冠上了「主義」之名,就難以拓開探討。

再一個方面,其實上海出現了不少有關學習的精彩「學說」,但是各派學說有百花齊放之盛,卻未必有領導社會之責,因此沒有形成共識的意欲,教育改革因此無法建築在一套結實的理念上面。

課程改革與考試改革

第六,上海和香港,均意識到教育改革的入手點是課程改革,因此都花了主要的精神去改革課程。當然,上海與香港不一樣,既有全國課程改革的背景支撐,也有國家課程政策的限制。總的來說,上海的課程框架也有很大的變化,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而以往傳統的課程,其實基本上壓縮了在基礎型課程裏面。

香港的課程改革,目標也差不多,也是壓縮傳統的課程,拓寬學生的學習經歷。但是香港打通了一些傳統科目的人為界限,大幅度引入新的元素,形成「學習領域」的概念。內地也有這樣的嘗試,但是在全國範圍內,不少大學裏的科學家,認為這樣會削弱了「學科」的基礎;因此科目演化的步子就走不大。香港採取了另外一種策略,首先從全體市民需要接受的中小學出發而改革,然後再由大學決定如何收生。
第七,課程改革的一個「把關」環節,是考試與評估。香港由於學制也隨而變化,因此花了不少精力設計一個新的考試;但是也許花在結構上的氣力很多,考試與評估的理念,似乎突破不大。對於一些新的方面,例如校內評估、通識教育,鬧不好還會加重了考試的壓力。

上海則把改變評估的概念,看成是課程改革的重頭戲,成效不俗;不少校內的評估,已經接近PISA的開放模式:不限於課程內容,不限於已有知識,着重分析、着重應用,等等。不過,一到公開考試(「統考」),許多非傳統的評估意念,往往就沒有太多施展的空間。

Rank: 4


705
171#
發表於 11-10-4 09:57 |只看該作者
看實在的, 為何很多香港的語文老師那麼差, 講不好普通話, 說不好英文!!!

為何普通學校讀書的個別異學生跟不上不隊!!! 仍要每天苦苦地完成功課!!! 他的功課量和深淺度與大伙兒一樣!!!

Rank: 3Rank: 3


243
172#
發表於 11-10-4 12:23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70# csy_ma 的帖子

程介明在信报的教学文章我都很喜欢看. 有时评论一些小地区的成功经验很有启发性.


138
173#
發表於 11-10-4 13:02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2714
174#
發表於 11-10-4 13:50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簽名被屏蔽

Rank: 5Rank: 5


4418
175#
發表於 11-10-4 14:06 |只看該作者
不足驚奇, 這是幾十年來的事實.  一貫以來, 考不上大學才會讀教育學院 (以前叫師範, 將來升格大學).

香港是一金融, 服務, 零售, 旅遊高度發展社會, 愈發達語文人才愈不足.  家長學校對香港語文教師要求又多又高, 教局又治本不治標, 培訓時不做好, 在職時又要考基準試, 聽寫講讀都要好, 合格咗家長都話未夠好.

真佩服肯入行的語文教師, 更佩服家長與現實背馳的理想祈望.


2714
176#
發表於 11-10-4 14:07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簽名被屏蔽


2714
177#
發表於 11-10-4 14:14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簽名被屏蔽

Rank: 5Rank: 5


4418
178#
發表於 11-10-4 14:16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74# stccmc 的帖子

唔好先至奇!

大部份家長都陪子女讀兩代書, 不少早著先鞭, 早讀早教早學由幼兒開始.  又鬥讀鬥教鬥學得多.  兩代虛耗, 多到滿瀉.  凡事有上限, 功值不相抵.

Rank: 5Rank: 5


4418
179#
發表於 11-10-4 14:29 |只看該作者
stccmc:

//
你自己也說,語文是社會需要,顧主們需要。家長只是反映這職場上的需要吧。
//

我本身都有好多需要, 改變不到的, 要因應現實, 自己尋求解決.


138
180#
發表於 11-10-4 15:07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