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2-5-24
- 國民生產力
- 3331
- 附加生產力
- 44564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051
- 主題
- 12553
- 精華
- 0
- 積分
- 74946
- UID
- 168291
  
|
本港教育界有少許不尋常現象,就是「自願計劃」一個又一個!先有鬧得滿城風雨的「校園自願檢毒計劃」,數月前復有「自願優化班級結構計劃」。雖然兩者性質絕不相同,但同樣標榜自願,而且同樣效果差強人意。以全港約四百間官津中學而言,僅有二十三間在截止前報名參與,莫非反映特區教育局呼籲人家自願,但大家總是不情不願?難怪孫公又要「發功」矣。
「自殺」還是「被殺」
昨日,教育局局長孫明揚與傳媒茶敘,談及中學縮班之事,表示針對中學收生人數下降,當局已推出連串應對措施,包括自願縮班及鼓勵辦學團體合併,但學校反應普遍不太積極。他特別指出:希望校方居安思危,對收生不足要有警覺性,更希望踴躍自願參加。當孫明揚被問及會否強制縮班時,他只說要發生的事,遲早都會發生。及後又稱,「救得幾多視乎有幾多參加(自願優化班級結構計劃)」。
孫明揚的話,不難嗅出一點殺氣吧?其實,此刻孫公心情也不難理解。大家明知近年本地出生率低得可憐,很多學校收生不足,政府被迫關閉部份過於冷清的學校,致令特區有「殺校」、「超額教師」等新名詞的出現,六年前開始殺小學,六年後,積聚的壓力終於蔓延到中學,有很多收生不足的中學或面臨被殺。
然而,只為「殺校」總非小事,政府若非真的無路可行,也不會「自願殺校」者也。加上年來教席僧多粥少,很多教師難堪巨大壓力,尋短見者也時有所聞,是以對掌管教育的問責局長也構成一定壓力。自孫明揚出任教育局局長,我們確實看到他是想方設法去解決問題,例如「自願優化班級結構計劃」就是向面臨殺校危機的中學,施以變相「緩刑」,給予五年時間、二十五萬元津貼,盼以時間及金錢來改變之,讓其好自為之。
既然如此,全港官津中學校長均為知書識禮,飽受教育之輩,又緣何對此「自願計劃」普遍顯得不情不願,有勞孫公不斷為此發功警示?相信他們絕非不明白孫公心意,也非不領其情,實情是他們之中有些根本不愁收生,沒有參加這項計劃的必要,何苦讓人家的學生來拉低自家教學質素?況且,有實力有家長捧場的學校,大可以轉作直資,一筆過取得資助款項後,然後自己「當家作主」,再不用被「朝令夕改」的教育政策折騰。
另外的學校也許有自己的苦衷,因為,縮班就意味着將有教師超額,合併就意味着將要重整架構,此兩者加起來,就是:不想被人殺校,就先「自願殺人」 (自行減去超額教師)。
以去年大埔區佛教大光慈航智林紀念中學和大光中學為例,兩校因收生不足,合併成為佛教大光慈航中學,過程中當然少不了縮班以及減省人手。據其校長指出,合併時曾經歷很多困難,兩所學校的老師由八十人減至三十多人,新措施雖有額外津貼,但不足以解決學校的問題。人們不難從中看到「自願先鋒」的遭遇,就是讓同校教師「困獸鬥」,不斷進行「淘汰賽」,有如外國電視節目「生還者」競賽。再者,減省教師已歷多年,如今已是黃台之瓜,何堪再摘?不排除有人認為一動不如一靜,倒不如看孫公還有甚麼戲碼在後頭。
難挽既倒狂瀾
無可否認,在這個殘酷過程中,有不少資質優秀教師也受此大浪淘盡,而留下來的教師則工作壓力倍增,時刻戰戰兢兢,不知何日輪到自己?試問為人師表者如此,又怎能期望提供更好的教學質素?本港教育就此緊隨社會貧富懸殊的模式,同樣「兩極化」,又怎不叫人慨嘆!
說到底,孫明揚自走馬上任後,已盡心力以圖改善當前教育流弊,但也許沉疴不起,惡疾難癒,連這個治標不治本的「自願優化班級結構計劃」也這樣荊棘滿途,今後的路豈不更難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