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改 革 失 常 教 育 體 制
發新帖
查看: 1273|回覆: 4
go

改 革 失 常 教 育 體 制

Rank: 5Rank: 5


3693
發表於 10-5-27 13:57 |顯示全部帖子

singtao:


近日校園接連發生老師及學生自殺事件,令人觸目驚心,但大眾的焦點往往落在學生或教師的個人問題上,每當事情發生,學校才進行事後的補救措施,卻無助解決根本問題。前日教育評議會主辦了一場以「為兩岸三地生命教育把脈進言」為題的生命教育講座,主講的龔鵬程教授是生命教育的專家,更是台灣兩所大學的創校校長,現於北京大學任教的龔教授難得來港,向校長和教師們分享他對兩岸三地生命教育的見解,Elsie亦有出席取經。
  龔教授指出目前世界上不少地方都出現同類型的校園問題,好似連北京不少的名牌大學都有出現學生自殺事件,只是沒有被報道而已,根本的原因在於教育體制失常了。
  「現代教育的運作模式就是記憶考試、競爭,好壞學生的分別只在於他們有沒有競爭力,有否擁有推倒別人成為第一的能力,好像圈養豬隻一樣,學生被訓話、被餵食知識、被灌輸一套別人的價值觀,失去了自我和自由發展空間,整個教育成人的意義被扭曲了,面對這種功利性的教育,學生當然會感到壓力大和沮喪。」

  他坦言,如中港台三地,大學學位和各類型的教育課程不斷增加,台灣更到處都是大學,而且政府嘗試改變一試定生死的遊戲方式,增加面試、推薦等環節,原意想學生有多一點的機會入讀大學,壓力好像可以減少一點,不過,反而令學生一味追捧名校,以及同時間為應付不同的入學要求而增加了準備時間,結果得不償失,北京每逢二、三月更是自殺的高峰期。
  要解決校園不安全、不快樂的氛圍,龔教授認為,改革教育體制乃治本之法,其次就是生命教育的推展方式和內容。雖然香港在千禧年時,生命教育已經慢慢遍地開花,但龔教授不諱言特區政府在帶領生命教育的力度小,資源缺乏,致令社會的壞風氣沒有改變之餘,更有變本加厲的趨勢。
  「台灣是三地最早發展生命教育,與香港目前的情況類似,都是由宗教及社會團體先行帶領的,尤其如天主教等教會學校的力量最大,因為他們本來就十分重視品德修養和靈性的培養,後來獲得台灣官方的重視和支持,找中心學校作為示範點、建立教學資源網、將生命教育引入選修課程、更將二○○一年定為生命教育年,更重要的是硬性規定學校不可將正規課程排滿時間表,必須預留時間供學校自己發揮,但不可用來補課,爭取一點空間讓學生體會生命的美感。」龔教授說。
  以香港的情況,學校和團體在推動生命教育方面都是斬件式的,各自為政,但是有在台灣大學開辦生死學研究所經驗的龔教授講,生命教育必須學科化,列入正式課程,並且將課程內容整合,滲透在各學科之中。
  「生命教育涉及的範疇很多,包括生死學、醫科、護理學、文學、藝術,甚至是中國人最忌諱的殯儀等,尤其青少年缺乏思辨能力,不會分辨人有不同的價值觀和取向,而只接受被灌輸的一套,所以兒童哲學是很重要的,台灣東海大學更採用勞作教育,全校不設警和工友,所有校園工作由學生負責,讓他們從工作體驗中感受生命和學習與人相處。」
  又如在大學的生死學課程中,除了教授基本的理論、知識和體驗外,更加入討論會,學生從朋友、哲學、社會及文學等角度談生命的意義;設立生命禮儀課程,進行官禮和成人禮,三天的課程中以不同活動形式探討人與自然、他人及自我。
  聽過了龔教授的分享,令Elsie更加感受了生命教育推行和改善的逼切性,而且教育並不是單純依靠一個活動、一個講座就可以改變一切的,相信要徹底改變現時校園的氣氛和學生壓力,仍須一段頗長的時間,希望學界真的可以關注生命教育,關注學生的心理,一點一滴將歪風改變過來。

Rank: 8Rank: 8


19492
發表於 10-5-27 14:33 |顯示全部帖子
我協助女兒選中學時,有沒有「生命教育」這一科是其中一項主要的考慮。

Rank: 5Rank: 5


3693
發表於 10-6-6 12:28 |顯示全部帖子
也许家长才是教育改革的推手,不管现实如何,小事做起,voice out, 才有希望改变。





明報專訊】一些複雜的事,簡單地做,問題就解決了。

中國經濟起飛的關鍵語在兩段﹕「摸著石頭過河」、「讓小部分人富起來」。

兩句話概括了億萬經濟論文有關社會主義經濟或市場經濟的論述。

香港教育自救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官員官僚會有放棄權力的勇氣嗎?

教育是培養非選拔

上次,一位校長的來信道出一位教育官員取消了校內天文館組織的申請,按照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官僚生存法,把孩子的前途放到與自己不相干的人手上,效果一定不理想,因此教育局要撤管,讓不同氣質的校長管理不同類型的學校,因為學生專長、興趣各有不同。一班考試成績不好的學生可通過音樂、戲劇、運動、繪畫、辯論來展示個人的能力,我肯定在班上以賣買股票的模式教導經濟活動比啃書更有效率,你怎可只以考試這方法,去分孩子的優劣,而最要命的是被考試濾走的學生過著自生自滅的校園生活,教育的本質不是在培養而非選拔的嗎?

官僚棄權 師長合作

我們繼續以工業革命年代那一套去培養網絡年代的孩子,將會是家庭和社會悲劇的來源。

官僚棄權,師長合作是我們的出路,學券制是可行之法,國際學校被家長擁抱,很多人誤會那是因為用錢堆出來的效果(或許有輕微關係),但國際學校的關鍵在於學校有自主權,而且不需跟隨教育局的考試指引。考試的效果是數字管理,教育的真諦是情感管理,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名情智並重的世界公民,而非光是考95分的學生,兩者皆重要,但不應有左腦比右腦重要的選擇,小班學不來,少功課,少測驗總也沒問題吧,希望大家到Ted.com再看Ken Robinson爵士的兩段精闢演講(附有中文字幕)。他認為國際學校的方法也及不上時代的需要(他獲香港教育局邀請為香港的藝術教育寫了一份報告)。

家長們也許要有一共識,尋找學校時,多研究一下校長的理念和提供的方法,我們首先要放下考試與功課這兩項困擾大家的重擔。如果有校長跟你們說,我校功課不多,考試得過且過,但開心學習是他們宗旨的話,你姑且去試一試,學生不討厭上課,往後日子好過,不要當鎮壓親生子女的排頭兵。你是教育制度的受害人,千萬不要當犧牲品,過了中學,前途在自己手。

教師重新學習教學

老師也要裝備起來,重新學習教學方法,調整心態,不以上級指導下級的心態教學,以學習同行者的角色與學生相處,因為他們取得知識的方法有變,不再視你為唯一渠道,但孩子們對關懷、尊重不會抗拒,且會畢生銘記於心,任何一個上過學的學生都會記住老師愛的留言而忘掉教學內容。現今是讀中文教中文,基本沒有學習教學法,我推薦老師們買Doug Lemov ﹕Teach Like A Champion,這不是有關理論的書,是從效率管理角度,如何提升學    生成績的教育手法手冊,不要說張堅庭    只會說空話,原來老師派卷也大有學問,我希望將來開班和老師討論有關心態和方法,把課堂和舞台結合。

香港應有一所教育大學,不單理論實踐並重,更要借此提升老師的自我信心,被尊重者,才會尊重自己的事業,大學更要向社會開放,教育老師、家長、各行業的表表者。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教育官僚會放權嗎?

(二之二)

作者為著名電影導演 育有3名9至15歲子女

文﹕張堅庭 [email protected]

[ 本帖最後由 mattsmum 於 10-6-6 12:42 編輯 ]

Rank: 5Rank: 5


3693
發表於 10-6-9 20:09 |顯示全部帖子

回覆 1# mattsmum 的文章

【明報專訊】創意是世上珍貴的東西。香港希望藉著西九文化區提高市民的文化水平,欣賞具創意的藝術;新加坡    推行創意教育,希望青年可以跳出框框,培養創新思想;在「知識型社會」,創意是備受尊崇的東西……但創意是怎樣培養出的?是可以後天栽培的嗎?

日本    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曾經替動畫導演宮崎駿作電影配樂:《龍貓》、《天空之城》、《風之谷》及《崖上的波兒》。他亦曾協助北野武導演配樂,包括《花火》、《玩偶》和《奏鳴曲》。早前大熱的日本片《禮儀師の奏鳴曲》的配樂,都是出自久石讓的手筆。他在自傳《感動,如此創造:日本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的音樂夢》中,提到得著靈感和創意的一剎不是偶然發生的;感性創作一點也不隨意,能感動人心,是因為創作的過程其實也有「邏輯性的構造」;無論是文學、音樂和電影,凡是以時間流轉來呈現的藝術,都有其邏輯性的構造。創作是感性的活動,也是創作者心智理性呈現的行為。

久石讓:創作95%是思考閱讀

創作者不是依據模糊不清的感性和沒有意義的隨想創作,而是透過具邏輯的思考、多年累積的知識和閱讀、無數的經驗與經歷;並需要常問自己:「學到什麼?體會什麼?」才匯集成為創作的依據。然後在洗澡或散步的一刻,靈感到來,就能完成創作。對久石讓來說,感動人心的創作中95%是思考、閱讀和體驗;而餘下的5%才是靈感的乍現。創作沒有捷徑,創意的來源跟大量閱讀和思考有關。

大江健三郎:自發閱讀奪諾獎

另一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提出相類似的看法,這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戰後作家,曾經寫過《廣島札記》、《萬延元年的足球隊》等書。他在《為什麼孩子要上學》中,提及自己10歲那年日本戰敗,讓他發現從小被灌輸的觀念:天皇是「神」、美國    是頭號敵人等,其實都是不堪一擊的;所以在戰後一個月,他就不再上學了。從此,他逃學,但沒有失去學習的樂趣。他開始閱讀大量的書籍。他家貧且生活在森林之中,只有靠學校班裏一位較富有同學,不斷借給他大量的書籍,從此大江健三郎就天天看書,從一本書的作者推介開始,到另一作者或另一本書籍,不斷地追尋閱讀下去。後來大江健三郎有機會到東京    讀書,他就更廣泛閱讀,最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於瑞典    領獎演說時,竟能在瑞典人面前講論瑞典的文學,可見他閱讀之廣,真是難得。

訪問原爆倖存者 克服自卑恐懼

大江在《為什麼孩子要上學》一書中,又提及自己的獨生子「阿光」,他是個先天殘障人士,孩子的失禁和智障問題,讓為父的大江很煩惱,甚至想過自殺。一次,他前往日本廣島作報告文學,訪問很多原子彈輻射    下的倖存者,他們勇敢的生命力、對自己人性的尊嚴,深深觸動了大江健三郎,使他願意進入自己的幽暗世界,克服自卑與恐懼,悉心照顧兒子阿光。後來他發現兒子有音樂天分,雖然有點聽障,但卻能作曲,他更為阿光出版音樂唱片,這成了他人生的轉捩點。

大江近期散文集有《兩百年的孩子》、《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及《給新新人類》等,都是對青年多方鼓勵。廣泛的閱讀、深度的思考,是可以使人有創意、有生命力、有希望感,可邁向更積極的人生。

作者簡介

梁永泰博士,突破機構總幹事,全職從事青少年教育、領袖培育、影音媒體製作等;本地出任教育及社福發展諮詢委員、中央政策非全職顧問等。著有《新領袖DNA》、《第二曲線人生》、《哪個孩子不出色》等。

文:梁永泰

Rank: 5Rank: 5


3693
發表於 10-6-13 07:46 |顯示全部帖子

回覆 2# mattsmum 的文章

【明報專訊】這星期在上海,當電視節的電影評委,每天朝九晚五看片竟不覺累,因為當中歐洲國家的影片質素頗高,其中有部意大利片印象很深。

病因各異 高壓如一

故事敘述一名熱情的精神科醫生帶領一班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到某地當院長,他上任後即把精神病院的老規矩打破,病人不穿病服,不隨便穿枷鎖衣服,不可使用暴力,不用電極作治療方法。因為精神病人的病源不一,有腦化學紊亂,也有來自家庭傷害,亦有生活挫敗,有深有淺,但一般病院只以單一方法處理,而且肯定以限制、暴力為主導。男主角把病人當成人,就等於你不會逼頭暈的人跑步,指摘發燒的病人懶惰臥床。他聆聽,按不同病歷和性格去處理,社會誤會精神病患就是傻瓜瘋子,後來他爭取立法保護病人得到全方位治療,並讓他們回到社區,更特別強調藝術治療。藝術鼓勵創新,標奇立異,這不都是我們對藝術表達的誤解嗎?

他後來腦病過世,但他的管理哲學影響了全世界,包括香港。

我一路看一路驚心動魄的將舊式精神病院的管理理念和香港教育比較,何其相似。擔心、焦慮、單一、權威,但更可怕的是多了功課和考試,你以為為他們好,卻又不知自己當了精神病院的護士,和制度一起陷害他們。

應付外評 改報告借教師

又收了另一位老師的來信,與讀者共勉。

剛剛看完你的專欄,雖然你的討論主要針對中、小學,但「教育官僚會放權嗎」這句說話,讓我不禁想與你分享一件事情。

其實學前教育何嘗不希望教育官僚會放權呢!自學券推行以來帶出的問題,我亦不在此多說,但最近我的同工告知學校為了要通過教育局的「外評」,大家超時工作至凌晨,放棄假期,用來完成過去三年的教案及教學檢討,翻查及修改所有通告、會議紀錄中、不符合和有違教育局期望的文件(事實上大部分老師都是最近一至兩年剛入職),又把學校環境重新佈置(外評後一切便打回原形),平時老師人手不足(外評前幾天由友校借調老師),更甚的是外評人員接見的所謂家長,部分更為職員的親屬。

經過大家的一番的努力,外評當然順利通過。也許你會認為這次的問題是在學校,但我想說的是其實要對付教育局的所謂外評,真是「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這些政策改善不了劣弱學校,又苦了優弱的學校,反正大家都忙於接待這班貴賓,倘若「教育官僚會放權」,學前教育的發展也許會更好。

P.S. 我不質疑這間學校的老師對學生所付出的愛和一切,但我依然慶幸我不是這學校的老師。

作者為著名電影導演 育有3名9至15歲子女

文﹕張堅庭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