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57 小時
- 最後登錄
- 13-6-17
- 國民生產力
- 321
- 附加生產力
- 20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0-2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736
- 主題
- 281
- 精華
- 0
- 積分
- 1077
- UID
- 160248
 
|
(10月22日星島日報方思捷《爹哋話》專欄)
不專心的孩子確是令父母煩惱,怕的正是他們在學校裏表現不佳,又惹來老師的指責。
怎樣的行為才被界定為不專心呢?
這很難說得清楚,因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我們亦不要掉入陷阱內,反而是以平常心待之。
就是在孩子小時候,發現他不容易集中精神時,便要多嘗試用不同方法,帶他去不同地方讓他發掘潛藏的興趣。
許多父母口中不斷訴說子女不專心、不容易集中精神、散漫等,但亦只叫他們專心、集中精神、不要「遊魂」,卻沒有「思考」問題所在和「嘗試」找出解決方法。
每個人的興趣是多方面的,是各有不同。
可是我們卻早有成見,例如男孩子應該喜歡踢足球、砌模型車、玩車玩飛機,女孩子便玩家家酒、毛公仔等等。
這些成見會引領我們購買特定的玩具給孩子,假若不打破這些成見,改變孩子的玩具內容,或許永遠也找不到孩子興趣之所在。
當孩子未找到能喚發起他興趣的物件或東西時,他的心理狀態是不穩定的,所以他的行為便顯得不平衡、不專心、不能集中精神、散漫等。
假若他們找到了能吸引他的物件或東西時,他的心理狀態便恢復至正常情況,於是他會顯得自我克制,懂得有秩序的讀書做事,而不會無所事事了。
孩子的「不穩定」和「不正常」,可以是歷久經年的,但由「不穩定」至「穩定」,由「不正常」至「正常」,卻可能是一分鐘的事。
要「促進」這由「不穩定」至「穩定」的過程,父母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