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初中教育 10年母語教學失敗 中學將不再分中中英中 ...
樓主: mission
go

10年母語教學失敗 中學將不再分中中英中 [複製鏈接]

Rank: 5Rank: 5


4747
101#
發表於 08-6-13 07:25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ChiChiPaPa 於 08-6-13 06:39 發表


這所學校收生沒有問題。每年都收足新生,自行收生階段要15分才入到。這正如你所說是因為英語教學的吸引力。

但捧場客的數目仍是太少,同區家長選中文教學的油天,都不會選它。由於是英語教學關係,又沒有足夠支援﹙指的是政 ...


Agree with you.  Now there are many new English primary DSS, but parents will still choose the more famous Chinese primary private schools (e.g. APS) if they have a choice (you can see the choice of majority in those XXX vs XXX topics in P.1 session).  People put the % of band 1 students as first priority over English teaching.  

So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in fact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language of teaching.

[ 本文章最後由 WYmom 於 08-6-13 07:43 編輯 ]

Rank: 4


608
102#
發表於 08-6-13 10:48 |只看該作者
囝囝爸,
Sorry, 當年你們在在教育政策版內的"直資學校與私立學校之討論"題對學券有很精彩的討論,但我仍然是支持學券制。

其實,現在香港的教育實況就是不公平,弱勢社群的學生就只有靠學校,沒有多少選擇。所以才有有心人希望引入學券制可改變這現況。而不同國家引入的學券制是各有偏差的,是經修正過,符合各方益利的。

理想中的學券制是希望弱勢社群的學生有多些選擇,正如sweden施行的學券制使sweden冒出很多不同類形的學校,那弱勢社群的學生可選擇一間符合自己興趣,發展自己專長的學校,而不是現在香港以成續決定學生是band1-3,是好學生要讀英中的現象。

而引入學券制即引入competition for survival(sorry, my Chinese typing is terrible). 老師為了保飯碗,自然確保教學的品質,會對自己有要求,校長也會擔起監察的角色,對老師有要求,以滿足現在就讀的顧客(學生)的需要,吸引更多潛在的顧客。這些需要可以是學術上,或是技能上。教育就百花齏放,學生不只是選擇多過現在,而質素亦有所保證。

芬蘭教育成功之處就是好的老師全心全意去幫助弱勢社群的學生,這些老師的資素十分高的。

I quote the following paragraph from the news story:

NIE director Lee Sing Kong said Singapore should aim to have a high-quality teaching force where teachers have a university or even higher degrees.

He said that Finland, which is touted to have one of the best education systems in the world, requires all its new teachers to have at least a masters degree.

Prof Lee cited a recent report by consultancy firm McKinsey on the world’s best-performing school systems, which showed that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affects student performance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Studies done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shown that if you take pupils of average ability and give them to teachers deemed to be in the top fifth percentile of the profession, they end up in the top 10 per cent of student performers.

The reverse is also true - if you give them to teachers from the bottom fifth, they end up at the bottom.
Share

Rank: 4


608
103#
發表於 08-6-13 11:00 |只看該作者
其實香港的國際學校,私校,直資就是個市場主導的制度,那裹有以成續為重的學校,也有以愉快學習為主的學校,證明在市場主導的制度下,可各有各精彩,有些學校的老師的離職率雖高,但大致而言,家長學生都很滿意。情願放棄政府提供的免費教育。

近年有不少國際學校提高了中文課程的比例, 甚至安排中文做為第二語言,就是為了迎合市場的轉變,這正正顯示市場主導的好處。

[ 本文章最後由 Share 於 08-6-13 11:58 編輯 ]
Share

Rank: 5Rank: 5


4418
104#
發表於 08-6-13 12:38 |只看該作者
Share:

我以前說過, 我是贊成學券, 因優質教育, 如有的話, 惠及每一階層, 較公平較少傾向強勢, 我認為長遠對提供培養發掘社會人才有利.  私利來說, 小兒小學讀私校, 如有學券資助的話, 我會省回小學學費近二十萬元.  但如推行學券, 任何人都可持學券報讀優質學校, 但好學校數目有限, 更多人可選擇競爭下, 小兒未必能入讀.

你前後兩篇文章觀點有很大矛盾性, 想公平和平衡弱勢機會, 和"情願放棄政府提供的免費教育", 兩者很難共存.  正是我說學券難以在香港推行的主因.  正如共產平均主義和資本競爭主義不能共存, 資本社會有反壟斷法, 因知道自由競爭總對強者有利, 但法例成效多數不彰.

市場主導對弱勢有排斥性. 香港推行直資已是進入市場主導時代, 學生和家長是否更快樂, 我真的不覺得.  現在為報學校, 幾千上萬課外投資學習, 幾百萬住屋搬遷, 三五七間學校報讀, 對考校履歷制作, 扣門錦囊, 學校數據的投入, 前所未見. 現在可說, 暑假不成暑假, 精神時間金錢肉體花費, 這就是我說的教育虛耗. 但整體教育成績也不會預見提升, 你說市場主導何樂之有?  相比早年小兒升中升小時, 真較現在簡單快樂得多.  

今天報導教院畢業生入職薪金為所有大學之冠, 月約萬七元, 求職也容易. 如你有選擇, 會否去那些家長要求祈望高, 暑假要做幾千學生面試工作, 一年三五個招生推廣會的學校工作?  這也是對教師的虛耗.

Rank: 8Rank: 8


19737
105#
發表於 08-6-13 14:16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囝囝爸 於 08-6-13 12:38 發表
Share:

我以前說過, 我是贊成學券, 因優質教育, 如有的話, 惠及每一階層, 較公平較少傾向強勢, 我認為長遠對提供培養發掘社會人才有利.  私利來說, 小兒小學讀私校, 如有學券資助的話, 我會省回小學學費近二十萬元. ...


今天報導教院畢業生入職薪金為所有大學之冠, 月約萬七元, 求職也容易. 如你有選擇, 會否去那些家長要求祈望高, 暑假要做幾千學生面試工作, 一年三五個招生推廣會的學校工作?  這也是對教師的虛耗.…


會。因為那兒沒有或較少問題學生。大部份家長都會支援自己的子女,不用老師為個個學生操心。還有,在推廣工作做得成功的學校做過,在市場上很吃香,這包括校長、主任和一些主要科目的老師。

Rank: 5Rank: 5


4418
106#
發表於 08-6-13 15:59 |只看該作者

回覆 #105 ChiChiPaPa 的文章

ChiChiPaPa:

其實我這個問題是沒有絕對性, 只有普遍性.  當然如果以頂級直資和一些課堂失控欺凌老師的 band 3 校相比, 加上殺校風險, 答案當然是不言而喻.  但薪金福利好的好官津也不是少數, 在學生成績操行上也不見得比自選校難教.  很多家長, 或會有多個選擇在手. 人選你, 你選人, 好學生唔夠分, 所以自選學校不一定收到好學生, 質素參差.  收 band 1 生多的官津校還較穩當.  講到教學壓力, 直選校每個學生都引來資源, 好成績才會有收生保証, 但如不是頂級, 好成績也不易為, 責任總怪到老師校長上, 壓力下也造成較大流失.

Rank: 4


608
107#
發表於 08-6-13 16:10 |只看該作者
囝囝爸,
我實在太疏於執筆,表達的不夠清淅,令你誤會。其實兩篇文章觀點是完全一致的,都是相信市場的力量,而學券制正是將市場機制引入教育制度裹。

國際學校那一篇是點明市場主導的好處,也以實例加以闡明市場的力量,一向無收生之憂的國際學校也必須順應潮流,滿足市場的要求。

而當當局推行學券制時,整個教育的機制會由市場主導,會有很多很多不同類形的學校湧現,不同的教育方式以供選擇,弱勢社群的學生就有機會可從中選擇一間符合自己興趣,發展自己專長的學校。

我有朋友正是做那些辛苦的直資,因為他有理想,有抱負。

也眼見一些手拿鐵飯碗的老師,中英文水準都令人嘆息,工作態度更令人不敢苟同。這正是香港政府投放了大量的資源也有很多學生中英文都未達標的原因之一。
Share

Rank: 4


608
108#
發表於 08-6-13 17:24 |只看該作者
市場主導只是確保有不同的教育模式以供選擇,有一定的質素保證,而不等於愉快學習。

因為有家長要求,在市場主導下,自然會出現一些學術上表現優異的名校。在這些名校就讀的學生當然會有大量的功課,無盡的測驗,這就是家長的要求,學生在這情況下當然不會快樂。

但也有提倡愉快學習的家長,盡力送孩子往著重愉快學習的學校,更可能送往音樂學校,體育學校,設計學校等,一切視符供求決定。

因此,在市場主導下,學生快樂與否由家長的取向決定的。市場主導不等於愉快學習。

在市場主導下,弱勢社群的學生就不會一邊倒的只能就讀以成續決定學生是banding的學校,而是可以選擇一間符合自己興趣,發展自己專長的免費學校(收學券的)。

“市場主導對弱勢有排斥性“是必然的,甚至現在都是每日在發生的,引入學券制是給希望給弱勢社群的學生有多些選擇,多些機會。其他的要靠學生自己的努力了。

[ 本文章最後由 Share 於 08-6-13 17:32 編輯 ]
Share

Rank: 4


608
109#
發表於 08-6-13 17:51 |只看該作者
引入市場主導迫令學校以學生為本,老師更盡責,在這樣的情形下,弱勢社群的學生自然得益。

以現在政府引入直資,殺校為例等少量的市場機制,已令香港教育有轉機。如
鮮魚行學校就是因為殺校,令學校一變再變,努力求變,雖然仍「被殺」,但卻是家長學生口中的好學校。

“吳君威指以前學校的教師扭他耳朵,又罵他愚蠢,轉校後才有教師關心,功課做得好亦有禮物鼓勵。“

但現在這機會是集中在有能力的家長手裹,因為他們的子女可入讀直資,私校,國際學校等,學券制就是希望弱勢社群的學生也有選擇權,而學校 ﹣全心辦學,以學生為本。
Share

Rank: 5Rank: 5


4418
110#
發表於 08-6-13 23:13 |只看該作者

回覆 #109 Share 的文章

Share:

你的想法, 使我看到教育理想的大同世界.  我以前也對你的各種看法談論過,  觀點當然是看到負面的方面, 不再覆述.

教育是大工程, 因應社會需要和個人將來立足能力, 不是投個人所好, 要長期制定, 不容易短期改變,  也不容易百花齊放.  不會因市場有多學生想學音樂, 立刻會有足夠音樂老師或課程供應.  差學校和差老師也有一定比率, 因不是商品, 不能淘汰.  自由競爭對學習提升應沒幫助, 反而競爭壓力對弱學生學習更有反效果.  改善學習內容方法才是正道.  穩定工作環境更能留住或引好老師入行.

香港家長主導追求英中已幾十年, 但好的英中或英語老師仍長期不足夠, 教局高薪也請不到足夠外籍老師, 你信自選家長自選學校可改變這現實嗎? 正如你所說, 如香港整體教育, 有香港國際校的資源財才, 優良師資, 家庭支援, 本地教育必一定大幅改進, 但相信政府要投下比現在多的二三倍教育經費, 才可做到.  但本地家長平均的背境學識和對子女支援, 也不能改變, 不能和國際校比較.  還有本地學生, 不同國際校生, 要學好二文三語.

鮮魚行是好學校, 是自救私校. 在自選下為什麼不受能主導市場的家長欣賞, 每年都要為找學生張羅.

Rank: 7Rank: 7Rank: 7


12370
111#
發表於 08-6-13 23:25 |只看該作者

回覆 #104 囝囝爸 的文章

香港推行直資已是進入市場主導時代, 學生和家長是否更快樂, 我真的不覺得.


囝囝爸:

直資有很多種,其中有一種是非常標榜「愉快」的。在這類型的學校中,不知道有多少能貫徹「愉快」這承諾,但囡囡的那一間確實能辦到:功課少、測驗默書少、考試沒有分數及名次(呈分試除外),學校並不希望學生互相比較。流風所及,就算在中、英、數裡,兩、三科需要補底也不會受到同學的歧視;相反地,全數三科拔尖也不會覺得怎樣。我囡囡經常說:「我淨係講玩架,唔會傾讀書架」。

如果想子女愉快地學習,並非沒有渠道。如果以愉快掛帥的家長多了起來,這類的學校就會越辦越多。問題是這樣的家長還只是極少數,大部分只會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認為愉快學習會令教育質素不降。

Eviepa

[ 本文章最後由 eviepa 於 08-6-13 23:43 編輯 ]

Rank: 5Rank: 5


4418
112#
發表於 08-6-14 01:02 |只看該作者

回覆 #111 eviepa 的文章

Eviepa:

會在教育政策版回應.

Rank: 5Rank: 5


4494
113#
發表於 08-6-16 23:12 |只看該作者
我有d唔明!即係咪o甘!

"因學生每班考試達85%合格才可用英文"
現時被稱為中中收到大約30個band 1 既學生, o甘就可以開一班英文班, 而現時被稱為英中要收到平均85%既band1學生, 先至可以維持全級每班用英文教, 萬一如果收到一定數目既 band 2 學生, 分配完每班英文班既淨餘15%, 又多左班band2 既學生, 就開班中文班比佢地.因將來無中英中學, 暗示英中都可以開中文,又唔冼"落車",果名比人叫中中.
如果現時既津貼名小學同中學部拉龍,100% 一起升上去, 甘band 1 & 2 & 3 都全上, 甘難免有班會唔夠85% band1 ,甘其中1 & 2班咪要變為中文班!
我理解arm唔arm呀!   

點樣為之"考試達85%合格"?   係咪以入學果陣個學生既banding來分????



[quote]原文章由 jennyaxa 於 08-6-7 23:39 發表
初初以為他的意思學校自行決定用英文/中文教學, 昨天聽他說後分明殺英文中學, 因學生每班考試達85%合格才可用英文及老師英文中五會考到C級以上(課程乙)才可教英文。
問各位家長這樣明殺英文學校,到時英文學校不達指標就有用中文教學, 如果學校要保持英文教學,一定變直資,辛苦一定是家長,這樣政府在教育方面省錢。

Rank: 5Rank: 5


4418
114#
發表於 08-6-17 01:05 |只看該作者

未有定案

孫明揚﹕教學語言方案未拍板
2008-6-8

【大公報訊】教育局局長孫明揚日前定出教學語言方案,在堅持母語教學原則下,容許校內有八成半學生英語達標就可設「英文班」,最快明年九月實行分班英語教學。孫明揚昨日出席公開活動時表示,教學語言政策仍在諮詢階段,需要聽取各界的意見,分析方案的利弊後,明年才會有正式的公布。

就不少傳媒昨日報道,有關教學語言「新政策」將於二○○九/一○學年實行,孫明揚表示,傳媒的報道可能給公眾產生錯覺,其實教學語言政策仍未作出定案,日前提及的方案只是初步的考慮。他強調,當局正在徵詢教育界及其他學者的意見,並要考慮不同方案的利弊,最快明年才有正式的決定。

教師憂增加壓力

對於教育局傾向將在沿用現行對英中的三大指標,即有八成半中一生適合以英語學習,教師具英語授課能力,以及學校有配套措施協助學好英語開設「英文班」,並可根據學生表現而逐年相應增加「英文班」。港大教育學院助理教授張國華昨日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方案只會加劇標籤效應,家長會以學校能開多少英文班,釐定學校的水平,他擔心下學年正式實施時會造成混亂。

教育評議會副主席何漢權對分科分班或英文書中文教的微調方法,採支持的態度。「英文書中文教也培育了很多優秀學生,不要因為政策問題,扼殺他們的學習機會。」英文中學聯會主席陳璐茜表示,若方案落實對學校教學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但校內分班分流,教師的壓力會隨之而增加。


17374
115#
發表於 08-6-19 10:34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5Rank: 5


3097
116#
發表於 08-6-19 10:44 |只看該作者
就快又放榜喇,睇下今年又乜環境。。。。。。。。

Rank: 5Rank: 5


4418
117#
發表於 08-6-19 13:20 |只看該作者

回覆 #115 ha8mo 的文章

開咗個頭, 點會到任滿都埋唔倒尾. 這個局長當然可稱為太極高手, 借力打力, 順你所求而行, 政策有誤時有鑊大家揹.  以前啲官獨斷獨行, 有錯時啲鑊上哂身, 獨惡其身, 慘成箭靶, 成隻箭猪落荒而逃.

未有定案家長唔好一味靠估, 未知靠估仲辛苦.  有定案也未必能順利執行, 要多方配合, 假以時日.  總之中中生有個開頭, 有個希望, 最少有望起碼把學習英語加強至1/4課時. 英中家長或有失望, 優勢減低, 或 band 1 生不夠會有中文班, 這點我想難執行.  不過, 順子女能力而行, 可能在學習上還較好.  還有局長話可能政策推行時, 難監察, 和學校作君子恊定.  學校當然想成君子, 但行不通時, 或以學生利益為依歸, 會有小人行為, 想出對策, 幫每個學生學好英語.  又有中學校長話, 中一學生人數將來會大減幾萬人, 唔知真或假, 對升中選校學生和家長來說, 是一大喜訊.

Rank: 8Rank: 8


19737
118#
發表於 08-6-19 21:47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囝囝爸 於 08-6-19 13:20 發表
開咗個頭, 點會到任滿都埋唔倒尾. 這個局長當然可稱為太極高手, 借力打力, 順你所求而行, 政策有誤時有鑊大家揹.  以前啲官獨斷獨行, 有錯時啲鑊上哂身, 獨惡其身, 慘成箭靶, 成隻箭猪落荒而逃.

未有定案家長唔好一 ... 又有中學校長話, 中一學生人數將來會大減幾萬人, 唔知真或假, 對升中選校學生和家長來說, 是一大喜訊.…


不,這只是惡耗。要保障教師飯碗,學位會跟著減,早些實行小班教學。到時,更少學生可以要入到好的學校,相反差的學校就可以繼續生存。入好學校的競爭只會更大,不會變小的。

Rank: 5Rank: 5


4418
119#
發表於 08-6-19 23:09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ChiChiPaPa 於 08-6-19 21:47 發表


不,這只是惡耗。要保障教師飯碗,學位會跟著減,早些實行小班教學。到時,更少學生可以要入到好的學校,相反差的學校就可以繼續生存。入好學校的競爭只會更大,不會變小的。 ...


ChiChiPaPa:

皇仁書院相信都會有差學生, 會考14分以下.    所以學校行小班, 收少三五個, 老師教少啲, 時間多啲, 教學相長, 更精益求精.

對於有能力入好學校就讀學生和其家長來說, 僧多粥少, 以前都會額满見遺, 小班後好學校競爭更大, 失望者當然更多.  但這類學生和家長, 是有能力者, 入到好學校只錦上添花, 易上層樓.  他們屬有心有力者, 選擇多, 子女入不到心目中好學校, 另選他校, 都會製造另一批好官津, 直資或私校, 有些更會到外國升學去.  現在地區名校掘起, 我想就和現家長學識好咗, 比上代對教育重視, 對子女學習支援幫助多, 都有關係. 但對中下學生來說, 競爭不會多了, 小班更能得到學校和老師支援, 會是喜訊.

又如小班或減人數一二成, 如整體學生人數減少多於二成以上, 入好學校人數競爭比例反變低, 差學校少人揀反易受淘汰. 還有, 我想香港教育應多以弱勢學生學習利益為先.

Rank: 8Rank: 8


19737
120#
發表於 08-6-21 07:57 |只看該作者
原文章由 囝囝爸 於 08-6-19 23:09 發表


ChiChiPaPa:

皇仁書院相信都會有差學生, 會考14分以下.    所以學校行小班, 收少三五個, 老師教少啲, 時間多啲, 教學相長, 更精益求精.

對於有能力入好學校就讀學生和其家長來說, 僧多粥少, 以前都會額满見遺,  ...


我覺得一班學生數目減少一、兩成的所謂小班教學效益可以說是零。弱勢學生是不可能得益的。這只會使一部份最差的學校可以繼續生存。如果把這些差的學校淘汰了,才能減低學校之間的差異,弱勢學生才能進入相對較好的學校,他們才能真正得益。

另外,如果用同樣的資源,讓老師的課時可以減少一、兩成的話,老師才可以真正有多一、兩成的時間去照顧弱勢學生。

名校行小班只因想通過減少學額,來收到最精英的學生呀!並不是因為小班教學的成效。它們並沒有提供小班教學的效益數據。好的學校減少了學位,無論是強勢學生也好,弱勢學生也好,他們進入好學校的機會都是減少了,被分配到較差的學校機會亦同時增加了。

很多家長相信小班教學,都是因為看到小班教學在幼稚園時期的成效。但是小班教學在中學時期的成效並不像幼稚園時那麼明顯。

[ 本文章最後由 ChiChiPaPa 於 08-6-21 10:20 編輯 ]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