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215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10-31
- 國民生產力
- 6
- 附加生產力
- 5641
- 貢獻生產力
- 100
- 註冊時間
- 14-11-6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207
- 主題
- 88
- 精華
- 0
- 積分
- 7954
- UID
- 1703122
 
|
今天看到這篇文章,很認同,想與各位分享:
培育自發的孩子 - 張笑容
所有父母、老師都希望孩子進步,由他律變成自律,由被動服從變成主動合作,由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問題是如何令他們轉變呢?
心理學家Ryan及Deci提出,要增强孩子的內在動機,要視乎他們的三種心理需要是否被滿足。第一種需要是親密感(relatedness),指我們和孩子的關係。如果孩子喜歡你,甚至仰慕你、崇拜你,他會不自覺地喜歡你的喜好,認同你的價值觀。如果孩子不服從你,甚至與你作對,可能是在親密感方面得不到滿足。或者你與孩子的關係已很疏離,因為你們一起相處的時間太少,他感受不到你的接納、關愛及支持。或者你的孩子對你感到憎恨,因為他覺得你不公平,覺得你傷害了他的自尊。當親密感沒有了,孩子不會服從你,更不用說引發內在動機了。
讓孩子為自己決定負責
第二種需要是自主感(autonomy),當孩子相信自己有權選擇,他才會覺得自己所做的是自發而不是被逼。我們可按孩子的心智成熟程度,隨着他們年紀漸長,給予更多自主權,讓他們為自己的決定負責。由小學選擇興趣班,到中學選擇學科,父母、師長都可以聽聽孩子的心聲,了解他們的興趣,給予相關資訊,協助分析利弊,讓他們學習如何做明智決定。
第三種需要是成功感(competence),我們給孩子的任務必須是在他們的能力範圍;或比現時能力高一點點,但經過努力和提點便能夠完成的。若孩子覺得沒有能力達到要求,或不清楚要求是甚麼,能力需要得不到滿足,寧可選擇放棄。每個孩子都需要有成功經驗,帶來滿足感、能力感。父母和老師的任務是要協助孩子發掘潛能,尋找發揮機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