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轉為直資的英中名校「貴族化」之謎?
樓主: samuel89
go

轉為直資的英中名校「貴族化」之謎?   [複製鏈接]

Rank: 5Rank: 5


4440
381#
發表於 13-6-18 15:03 |只看該作者
shadeslayer 發表於 13-6-18 14:57
不如你簡單D答我為何中產用於最重要的子女教育,二三千比唔起?中產定義為何?

不要忘記,直資一半以上收 ...

我講一線直資開始貴族化........,二三千中產當然比得起啦, ...但如果你簡單d 要一間現時就讀一線直資學生的住址統計一下先, 我相信你真系會笑死了......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2340
382#
發表於 13-6-18 15:32 |只看該作者

引用:Quote:shadeslayer+發表於+13-6-18+14:57+

原帖由 samuel89 於 13-06-18 發表
我講一線直資開始貴族化........,二三千中產當然比得起啦, ...但如果你簡單d 要一間現時就讀一線直資學生 ...
不用收費定貴族,卻以地址定貴族與否,真有趣。咁你查下D名津學生的家庭地址,例如喇叭,紅磚,聖事提返等等,我賭一定不比名直資差。點知,看接放學的名車便知。

咁名津本身已是「貴族」,關轉直資乜事?依你的定義,反對的人不能以「貴族化」來反對名津轉直,諗真D好喎!

其實你係反對緊有錢人讀名校,不論津貼或直資,係未?



The more bizzare a thing is, the less mysterious it proves to be.

Rank: 5Rank: 5


4440
383#
發表於 13-6-18 15:56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samuel89 於 13-6-18 15:57 編輯
shadeslayer 發表於 13-6-18 15:32
不用收費定貴族,卻以地址定貴族與否,真有趣。咁你查下D名津學生的家庭地址,例如喇叭,紅磚,聖事提返等 ...

你d睇法更有趣。有時我都幾佩服你, 點都可以將d理據掉轉來用.......喇叭,紅磚,聖事提返等等貴族化左好耐你真的以為冇人知, 但問題系最貴族化的喇叭都仲有10個8個抽獎位, 但一旦轉直, 你估住九龍城唐樓仲可唔可以靠呢10個8個抽獎位入喇叭嗎?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2340
384#
發表於 13-6-18 16:12 |只看該作者

引用:+本帖最後由+samuel89+於+13-6-18+15:57+編

原帖由 samuel89 於 13-06-18 發表
本帖最後由 samuel89 於 13-6-18 15:57 編輯
咁咪係囉,你也承認名津名直也貴族,反對者不能用「名津轉直資係貴族化」的論調,因為名津早已貴族化,不是直資才貴族化。九龍塘唐樓值幾錢?住客業主又係貴族。

你說名津有十個八個抽獎位,但名直資有學費減免,差別大咩?即係名津轉直,預留十個八個抽獎位便滿足你要求?



The more bizzare a thing is, the less mysterious it proves to be.

Rank: 5Rank: 5


4440
385#
發表於 13-6-18 16:36 |只看該作者
shadeslayer 發表於 13-6-18 16:12
咁咪係囉,你也承認名津名直也貴族,反對者不能用「名津轉直資係貴族化」的論調,因為名津早已貴族化,不是 ...
唉....名直資有學費減免,差別大咩?<------講極你都仲信呢d門面野.....
ok......我試下發白日夢化身為名直資既負責收生貴人啦......
假設有2個學位, 當貴人見到2位差不多成績的band1 生入紙申請, 1位住公屋既"中產"(may be成績好d), 另1位老豆住半山有鬍鬚既中產, 我就唔知道貴人會叫邊1位band1 生來面試啦, 不過假如我有幸系果位貴人, 我一定會毫不猶豫揀有鬍鬚既中產(唔好問我點解,睇番審計署10% 學費減免使用"差強人意"報告可能有關係卦).......
p.s. 講明先以上代入系我發白日夢咋, 我唔系貴人亦唔識d貴人......

Rank: 5Rank: 5


1217
386#
發表於 13-6-18 17:10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peter_pan 於 13-6-18 17:14 編輯

10%學費減免使用差強人意很大機會是因為很多基層人仕認定了學校不歡迎他們。說真的,出來說直資令他們卻步的有那一個是因基層身分而被拒。全都是憑空猜想而連申請這一步也沒有踏出的人。實情是的確有學生得到學費減免,以聖保羅男女一級二百多人計算,只要有 5% 學生有學費減免己經超過十人。跟喇沙十個八個非富貴學生沒多大分別。這樣說,名直資跟名官津的學生分佈似乎也差別不大!

Rank: 5Rank: 5


4440
387#
發表於 13-6-18 17:25 |只看該作者
peter_pan 發表於 13-6-18 17:10
10%學費減免使用差強人意很大機會是因為很多基層人仕認定了學校不歡迎他們。說真的,出來說直資令他們卻步 ...

我承認紅字都系原因之一........但就算呢班人過到自己果關, 都難保唔會遇到我類似呢d發白日夢化身既貴人, 始終將心比己, 收個需要申請學費減免既學生,攪到可能要聽批核學費減免同事怨言, 講真我就揀做衰人啦......

所以我既觀點仍舊是差別很大!.......

Rank: 5Rank: 5


1217
388#
發表於 13-6-18 17:42 |只看該作者
再說,轉了直資的名校原本也只收 Band 1 的學生,轉了直資後更不會收 Band 2/3 生。因它們轉了直資而沒有申請它們的 Band 1 學生一定是給其他全 Band 1 的名官津學生取代了。換句話說,這些名官津的位一定是多了,那些入不到直資名校的 Band 1 學生能入到這些名官津的機會也大了。假設直資名校未轉之前跟那些名官津是同級數的話,對那些因轉直資而入不了直資名校但郤多了機會入名官津的學生來說,其實損失不大。

Rank: 5Rank: 5


1217
389#
發表於 13-6-18 17:51 |只看該作者
samuel89 發表於 13-6-18 17:25
  .收個需要申請學費減免既學生,攪到可能要聽批核學費減免同事怨言..
收不夠有學費減免學生而被傳媒唱衰可能更受校長責難!

Rank: 5Rank: 5


4440
390#
發表於 13-6-18 17:55 |只看該作者
peter_pan 發表於 13-6-18 17:42
再說,轉了直資的名校原本也只收 Band 1 的學生,轉了直資後更不會收 Band 2/3 生。因它們轉了直資而沒有申 ...

假如全部Band 1中產都覺得"直資名校未轉之前跟那些名官津是同級數的話".......請問佢地有咩誘因棄名官津揀直資名校呢?
你這個說法根本就系反對轉直資人既理據, 有經濟能力的多了直資選擇, 但冇經濟能力的仍然是少了直資選擇呵......

Rank: 5Rank: 5


4440
391#
發表於 13-6-18 17:58 |只看該作者
peter_pan 發表於 13-6-18 17:51
收不夠有學費減免學生而被傳媒唱衰可能更受校長責難!
呵呵......你假設左校長一定唔系我呢d發白日夢化身既衰貴人

Rank: 5Rank: 5


1217
392#
發表於 13-6-18 19:03 |只看該作者
samuel89 發表於 13-6-18 17:55
假如全部Band 1中產都覺得"直資名校未轉之前跟那些名官津是同級數的話".......請問佢地有咩誘因棄名官津揀 ...
其實真正的真資名校也只是説聖保羅男女及男女拔,再加協恩及聖士提反女校。難道喇沙,皇仁,瑪利諾,瑪利曼,聖約瑟,䇦華女校就真的不是它們的級數?轉直資的誘因是可以拿回多一些自主㩲。當然多些資源去辦更優質的學校也是一大誘田。

Rank: 5Rank: 5


4982
393#
發表於 13-6-18 20:13 |只看該作者

引用:+本帖最後由+samuel89+於+13-6-18+15:57+編

原帖由 samuel89 於 13-06-18 發表
本帖最後由 samuel89 於 13-6-18 15:57 編輯
照你咁講,反名津轉直應不是正義的朋友的首要任務,他們更需全力反對世襲制、宗教分等等,要求教育局立刻取消這些不公平、不公義的制度。這樣便可全數100%學位給基層/富貴學生公平地抽獎了!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2340
394#
發表於 13-6-18 20:17 |只看該作者

引用:Quote:peter_pan+發表於+13-6-18+17:10+10%

原帖由 samuel89 於 13-06-18 發表
我承認紅字都系原因之一........但就算呢班人過到自己果關, 都難保唔會遇到我類似呢d發白日夢化身既貴人,  ...
Samuel,

你只是想像,估估下,你說的白日夢,點可以係充分的反對理由。我同樣可以估佢地收生標準,和你的反轉,係未?



The more bizzare a thing is, the less mysterious it proves to be.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2340
395#
發表於 13-6-18 20:26 |只看該作者

引用:Quote:原帖由+samuel89+於+13-06-18+發表本

原帖由 serinac 於 13-06-18 發表
照你咁講,反名津轉直應不是正義的朋友的首要任務,他們更需全力反對世襲制、宗教分等等,要求教育局立刻取 ...
雖然我不一定同意取消,但名直資只有極小數,反對名津轉直只影響小部份基層(如果真的有影響),不如把精力放在影響九成以上官津位的派位機制,係未?



The more bizzare a thing is, the less mysterious it proves to be.

Rank: 3Rank: 3


411
396#
發表於 13-6-18 20:58 |只看該作者
多謝 Bluegene 提供。

-----------------------------------------------------------
聖士提反女中創辦者後人 「教,不為錢」        

百年名校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擬轉直資,學費估計高達三、四萬元,惹起家長和舊生激烈反對。照理說,舊生既已畢業,轉直資與否對她們沒有直接影響;挺身而出,為的是前校監「St.Stephen's is not for therich」的承諾。曾在此度過一段無分階級背景、共同成長的青葱歲月,怎捨得母校淪為學店?

創辦人之一的後代曹禮,直言聖士提反轉直資有違學校百年來堅守的「有教無類」精神,加上現時校方財政計劃不明,擔憂資深教師因薪酬太高被裁員,依賴商界捐款易令校方陷入利益交換的歧途,犧牲的都是莘莘學子,「可以預見的是,將來會大部分是有錢才能入學, 前人的辦學理念,慢慢就不見了。我們是覺得他沒了那份心, 這是好可惜的」。

文林茵圖尹錦恩、受訪者提供

創辦人盼人人受教育回顧學校歷史,當年為創校奔走的曹善允先生及其紳商好友、為同學爭取一套長衫校服以消弭貧富差距的李曹秀群,皆出身上流社會,卻看到基層的需要,為弱勢者出力。今天,同樣來自富裕家庭的前教育局政治助理楊哲安,卻滿口「demand」、「supply」來理解教育問題,有一女兒在讀聖士提反幼稚園的他,成為支持學校轉直資的家長代表。時代確實不同了。年代久遠,今天或已不是很多人知道曹善允的名字。翻看他的生平,香港教育史上卻多處見到他的事迹。曹善允是曹禮的爺爺,曹禮憶述,在曾祖父的一代,曹家在澳門甚有地位, 同時受到葡國政府和清廷的冊封;曹善允自小就得到用心栽培,十四歲被送往上海習國學,數年後又到英國修讀法律,考得優異成績。他在英國取得律師資格,由於司法體系相近,沒有回澳門老家,選擇來香港執業,成為香港早年少有的華人律師。曹家也有不少親戚友好在港居住,曹善允很快就跟其時的紳商名人如何啟、區德等成為好友。

這條成長之路,就像現代家長趨之若鶩的「贏在起跑線上」。但曹善允沒有獨善其身,而是運用自己的地位和人脈為社會出力。「回看他做過的事,有兩個好清楚的範疇,就是教育和醫療。現在當然好難去問他當時的具體想法是怎樣,但我猜想,他自己有機會到英國受教育,體會過西方教育的好處,就好想將這引進來令香港的華人受益。」

時為二十世紀初,香港社會仍處於非常草創的階段,學校缺乏,一般孩童就算有機會受教育, 都是傳統的「卜卜齋」。一九零一年,以何啟為首的八名華人紳商,包括曹善允在內,上書港督倡建一所仿效英式公學的學校,專收華人子弟,以便他們畢業後可銜接升讀英國的大學。計劃獲港督和聖公會班納牧師支持,曹善允協助籌款,一九○三年成功創立聖士提反男校(今聖士提反書院)。翌年,曹何等人希望女孩都有受教育的機會,故創設兼收男女學童的小學及幼稚園,該校於一九○六年交由聖公會營辦,正名為聖士提反女校(今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後來開設中學部,曹善允一直有參與校政,首屆校董會於一九二六年成立時他亦當選為校董之一。此外,一九一一年創立的香港大學、一九二六年的首間官立中文學校金文泰中學、一九三五年成立的孔聖講堂,曹善允都是籌組工作的核心人物。港府以其豐富的辦學經驗,一九二○年起邀請他加入教育委員會, 為教育發展提供意見,曹善允連任該職二十年之久。

長衫平等教育精神

曹禮指出,關注基層的理念,貫徹他爺爺的教育和醫療工作,像他籌辦的九龍城民生書院、西區的贊育醫院,都是有意設在貧困華人聚居之地,以幫助他們改善生活。聖士堤反女中亦不例外,當時雖未有九年免費教育,但學校收取的學費亦很低廉,不少貧困人家的女孩子都能入讀。一九二六年是標誌性的一年,聖士提反女中成立校董會,「當時聖公會的何明華牧師(後升任主教)公開表明,聖公會的辦學理念是﹃有教無類﹄。其後,新任的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校長Miss Atkins亦說,會跟隨何明華牧師所講的理念去辦學。最近校友講那長衫故事,也是這時間後發生」。事緣當年聖士提反女中雖然貧富兼容,但家境好的女生穿戴得花枝招展上學,基層女生卻只有天天白衣黑褲。為免同學互相比較,當時就讀該校的曹秀群便設計了一件藍色長衫,向校方建議定為校服,獲得採納,從此聖士提反的女生不論出身都穿起這件藍色長衫上學。長衫美麗,在於其平等教育的精神。曹秀群長大後成為大家熟悉的李樹培夫人、香港立法局首名女議員,力推修改婚姻法廢除納妾,捍衛女性權益,聖士提反校園內的金禧樓,一九九六年亦命名為李曹秀群金禧樓以作表揚。

那些年同學無分背景

曹禮笑言,曹秀群雖與他家同姓,但並非親戚關係。曹秀群來自越南華僑家庭,亦甚富裕,其父將曹秀群送往香港,在聖士提反寄宿就學,與曹善允的三女兒同期,故非常熟稔,放假都到他們的家裏同住。曹善允的4 個女兒都在聖士提反就讀,到曹禮這一輩,才較多入讀聖保羅男女學校,「我堂姐就仍讀聖士提反,她爸爸還安排她寄宿,那是四十年代尾,戰後的時間,堂姐很記得,當時宿友什麼階層都有,還有來自九龍城寨的同學,明顯是什麼家庭背景都歡迎的」。七十年代,聖士提反女中還開始預留學額給視障和聾啞學生,失明人協進會會長莊陳有,也是舊生家長,早前跟曹禮和一群關注轉直資事件的朋友提起,當年他對校長Dr. Barker讓視障和聾啞學生入讀的決定大加讚賞,Dr. Barker回應說,能有機會給他們進來讀書當然好,但更重要的是,同學有機會接觸到跟她們不同的人,令眼界更為廣闊。「所以這真的是一間好好、好前衛的學校。﹃有教無類﹄這理念,是一九二○年代末由學校官方講出來的,實踐到今時今日,如果這時候去轉,係好可惜。」

二○○八年,聖士提反女中前校監楊簡煥珠接受本報報章訪問時,堅稱不會跟隨傳統英中轉直資的潮流,因為「St. Stephen's is not for the rich」(聖士提反並非為有錢人而辦學)。不料數年過去,換了新校監和校董會後,校方態度忽然一百八十度轉變,仍在諮詢階段,已擺出一副轉直資事在必行、別無他選的態度。曹禮曾就此事與辦學團體聖公會的大主教鄺保羅面談,鄺表示,今年八月三十一日是政府設定的期限,學校要決定是按《校本條例》成立法團校董會,還是轉成直資學校;教會對此沒有既定立場,應由各校的校董會諮詢持份者,如家長、老師等,討論兩個方案的優劣再作決定。「後來我就在會上將主教所講的,向校董會、校監同大家講番出來。但校監(王鳳儀)卻一句話,﹃唔係喎,我們覺得直資是最適合聖士提反的﹄。好多人問,我們是否都要睇睇法團校董會優劣?甚至你可否話我聽,直資有咩唔好處?一樣咁多啦?無。一樣都無講,一句都無提過。」

「有無計過條數?」

曹禮說,四月中得知聖士提反擬轉直資,當初仍抱開放心態,與身為校友的太太同往出席諮詢會,想聽聽校方的計劃,然而,二十幾場諮詢會,「只是不停hard sell 轉直資。我覺得佢係做場戲咁」。諮詢文件裏,對於日後的財政安排,細節欠奉。「我並不反對直資制度,只是認為它不適合聖士提反。從一個好practical 的角度睇,即是從錢方面睇,聖士提反轉了直資後是否維持得到?校園內有廿三個斜坡,兩個護土牆和一個法定古蹟,每樣都需要維修,別的學校無這些開支。比如說政府要你每五年檢查一次這些護土牆和斜坡,平均一年都要花幾百萬,現在由出錢到找工人、完成工程,都是政府負責的。法定古蹟也是, 現在教育局幫手做,教育局筆錢好大, 要拿出幾百萬給你是好容易的事, 但轉了直資, 唯一途徑就是向古蹟辦申請, 那邊的錢得咁少, 你要申請就要排隊, 要同其他古蹟去爭那筆小小的錢, 還不知道是否全額資助, 這是其他直資學校不用面對的問題。」

「校方還有一個好大的賣點是說, 轉直資後會起一座好靚的教學大樓, 卻沒講到要幾多錢、在哪裏起。因為大家知道,校園已無地方再起一幢新大樓,唯一方法就是將徐大統樓拆了再起過,徐大統樓才建成十五年,非常新的,而新大樓同佢現有設施相比,只是多個游泳池。我們問建築界的朋友,起一座這樣的大樓,起碼要三億,用三億買一個游水池?」家長和校友不斷想問更多詳情和計劃,校方卻一律避而不談。學費方案同樣令人疑惑,「第一輪說四萬二,因為比人話好貴,兩三星期之後就改口說三萬五,同時撥入學費減免的比例由原本十巴仙升至二十巴仙,卻無解釋是怎樣計出來,好似閤埋雙眼寫的而已,畀人感覺是,到底你是第一次想撳水魚?定係第二次那個根本做唔到㗎呢?有無計過條數呢?讓人疑慮方案背後根本無實際的財政分析及預算。」

師資恐成開刀對象

曹禮預見,若跟隨校方現時的方向,轉直資後財政壓力必然沉重,師資將是頭號被開刀的對象,「這裏好多老師都好有經驗,人工已升到頂薪點,跟普通中學相比,薪酬開支是比人高一截的。你當一盤生意你會點做?炒了高人工的請兩個平的囉。唔係仲有咩可以cut?大部分資源是放在教師上面。」當他們向校方查詢,轉直資後各種新建設錢從何來?校方便說找人捐錢,「如果我係一個舊生,會樂於捐錢畀間津貼學校定直資學校?搞到今時今日咁,好多校友已經覺得,如果轉了直資,根本就會同間學校切割的了,都唔係以前那間學校了。佢會點呢?搵商界囉。或者你都會諗到,商界會唔會無條件捐錢畀你?唔多唔少都希望會有番啲嘢吧。」曹禮感嘆,一些學校轉了直資後財政混亂,甚至有聽聞受廉署調查,「點解做學校會搞成咁?」

他的母校聖保羅男女學校都已轉了直資,問他轉直資前後的變化,他說,實在不知如何回答。他聽聞在黃竹坑小學部接送孩子的私家車太多,被鄰居投訴,校方要安排一架校車將孩子送到一處寬敞的地方讓他們「轉車」;朋友也有孩子在讀小學,說班裏二十多個同學,每個都是大企業家、高官名人的兒孫,名字一講出來人盡皆識,「佢話我都唔知個仔在咁樣的環境長大,會變了一個怎樣的人?這是否好的教育?佢話佢都唔敢講。」曹禮認為,今天基層向上流動的機會明顯減少,窮學生入大學的比率跟富學生相比,差距由二十年前的一點二擴大至三點七倍,「這是社會好需要正視的問題。教育不應該是這樣的。現在香港的教育制度或者未係好完善,但這應該是大家一齊去跟政府傾,爭取改善,而不是自己轉了直資就獨善其身」。

Rank: 3Rank: 3


411
397#
發表於 13-6-18 20:59 |只看該作者
多謝 Bluegene 提供。

-------------------------------------------------------------
吳克儉局長:

    上星期六在港台節目「星期六問責」,收聽到閣下對直資學校政策的高見。閣下對直資問題的認識與理解水平,令本人深感訝異和不安。作為特區教育政策的最高問責官員,對所管轄政策現象有精準的認知及深入的理解,實屬至關重要;亦因此,本人特務昧修函向閣下就教。

    首先,閣下雖然重覆強調直資學校中有五間是不收取任何學費,但在說明另一極端的收費時,你卻說「最貴十幾萬」,這根本就是的錯誤!根據教育局網頁資料,2013-14學年,最貴的直資學位是每年八萬多元而矣。

    其次,閣下對直資學校現象的理解亦明顯欠精確。香港教育界內眾所周知,直資學校在過去二十二年的發展中,實包羅了多種類別的學校。其中可概括為:一、九七回歸所造就的傳統「左派」學校轉直資,二、因上世紀七十年代港英政府急於實施九年強迫教育而衍生的買位私校轉直資,三、2000年以來新開辦的直資學校(其中絕大部份是英中),四、傳統津貼學校轉直資。這四類直資學校各有不同歷史背景、加入直資計劃不同的動機與目的、以至不同的運作模式。閣下不加識別地把它們當作一整體制度去理解,就明顯地犯了公共政策管理的大忌,結果只會使政策措施流於掛一漏萬,無法切合不同政策對象的需要。事實上,近日有關聖士提反女校轉直資的政策爭議,閣下只不斷重覆,有多於百分之三十的直資學校是收取每年五千元以下的學費,這種一概而論的說法,正好顯示閣下未有掌握問題的核心所在。

    聖士提反女校轉直資的現象,就屬於上述四類直資學校中的所謂傳統津校轉直資。惟有從這個角度入手,我們才可以緊扣直資學校是否製造教育不均等、造成社會不公義、窒礙向上社會流動等議題。事實上,當我們聚焦在由2002年以後傳統津校轉直資的十二所學校,我們就立刻可以見到它們的平均收費是每年三萬多元(而不再是五千元)。據此,我們就可以質疑,當香港大部份學童在十二年普及教育下,只可享用每年四萬元的財政投入(即資助學額的平均單位成本),但這些津校轉直資的學生卻可享有每年七萬多元的財政投入;這種辦學資源投入上的差距,難道不就是製造教育不均等嗎?

    其次,當這種教學資源投入的不均等,不斷作用及累積了十二年以後,這兩批學生在香港的考試制度內,被要求在同一標準下,參加香港中學文憑公開考試,並競逐本地大學有限的升學機會。據此我會質疑,這樣的一種不均等教育過程與考核、選拔制度,又算得上是公平的競爭嗎?

    第三,對比於2002年以前的公立學校制度,當年所有傳統名校都包羅在公立學校制度內,並參加統一派位機制。即所有傳統名校都是向全體香港學生開放,並以擇優取錄的方式下,公平競爭這些學位。但隨著部份傳統津校陸續轉直資以後,公立學校制度內的優質教育資本就不斷被侵蝕;同時,本港優秀學童享用傳統津校的優質教育資本的機會更一再受到剝削。因此我就要質疑,這算得上是一個公義的教育制度嗎?

    第四,當我們追問這些轉直資的傳統津校的優良教學資本是從何而來的時候,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香港社會的家庭長年累月地把一代又一代的優秀子弟投入到這些傳統津校就讀,因此這些傳統名校的優良教學資本,(以至衍生出來的文化及社會資本),都應該是香港社會大眾的共同資產。但當這些傳統津校轉直資後,這些優質教學資產就被封閉及壟斷起來。至此我就更要質疑,這算得上是公義的教育原則嗎?

     最後,香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發展起來的普及以至均等的學校教育制度,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就是,一個包羅了所有傳統名校(包括官、津、補學校)的公立學校制度,而且這個制度是以擇優取錄方式向全港學童開放。這個公開、公平的公立學校制度,明顯就是香港賴以維持作為公平競爭的社會的其中一個核心制度。繼續容取傳統津校或甚官校轉直資,就是不斷對公立學校制度優質教學資本的侵蝕,以至對香港社會過去相對較開放的向上社會流動的階梯造成破壞。

    懇祈  珍惜,珍重!

                                                                                                                                               曾榮光
                                                                                                                                          2013年6日15日

Rank: 5Rank: 5


1444
398#
發表於 13-6-19 00:21 |只看該作者
shadeslayer 發表於 13-6-18 13:28
為何有居屋,夾屋政策,為何不叫他們買私樓?
你用居屋夾屋同直資問題比較真係攞個橙同蘋果來比.

如果一定要咁比較, 咁實際上買居屋夾屋嘅人其實只係同政府夾錢買樓, 不過政府唔入去住而比埋佢嗰份面積你住, 總有一日政府會連本帶利攞番份錢.你嘅"著數"只係表面上住大左, 不過你其實亦都要承受本金增長較慢同埋整體樓宇質素差呢兩個代價. 如果套响直資教育, 咁d直資學生响畢業後記得嘔番政府份錢出嚟, 因為政府只係同你夾錢讀書, 不過佢唔去上堂, 比晒你學啫, 宜家你學完, 佢攞番佢份錢得唔得?

就算係其他樓宇貸款計劃, 政府最多都只係攞少d利息. 同直資教育計人頭去比足資助, 完全係兩回事.

真正要比較可能搵醫療來比仲啱d, 不過等遲d出埋直資醫院先再講.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2340
399#
發表於 13-6-19 00:36 |只看該作者

引用:Quote:shadeslayer+發表於+13-6-18+13:28+

本帖最後由 shadeslayer 於 13-6-19 00:47 編輯
原帖由 Mukchilee 於 13-06-19 發表
你用居屋夾屋同直資問題比較真係攞個橙同蘋果來比.

如果一定要咁比較, 咁實際上買居屋夾屋嘅人其實只係同 ...

教育與住屋,細節當然不可能相同,我不是要細節比較,是意義上比較。我是指出居屋夾屋是政府用公帑「明益」中產的住屋政策,因為中產不想住公屋又買不起私樓。是住屋夾心階層。

直資是用公帑幫助教育夾心階層。Samuel 話比二三千一個月是貴族化,比七八千至萬幾蚊讀私校咪「王室化」?你叫人一係讀官津零學費,一係交七八千至萬幾做王室人員?

政府花在直資的錢,和資助學校以人頭計一樣,無存在政府比多咗錢幫助夾心階層。
政府明益基層冇人反對,政府攪幾個 percent 的直資幫助教育夾心階層就反對。

我話齋,公認名校只有十間八間,正義朋友為正義,與其反對名校轉直資,不如攪左四百間官津校派位機制的不公吧喇。



The more bizzare a thing is, the less mysterious it proves to be.

Rank: 5Rank: 5


1444
400#
發表於 13-6-19 00:40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Mukchilee 於 13-6-19 00:50 編輯

回復 peter_pan 的帖子

子女讀直資的家長也是納稅人,他們的子女得到政府的補貼是天經地義,既然他們所得到的跟津貼 / 官立學生相同,那又有甚麽不公平?

***************
私校家長亦不是沒納稅,但為什麼考入直資就可以拿到每年3萬多的政府資助, 而考入私校就沒有?

------------------------------------------------


硬要名校轉私校才是真正的將它們貴族化,因為連中產人士也不能夠讓他們的子女入讀,那又公平嗎?

**************

大量私立學校現在收費不過每年3-4萬, (包括APS, SFA, KTS等等) 如果政府讓他們轉直資或直接實行學卷式資助, 他們收費更可能低至每年一萬以下, 這樣的學費怎樣亦算不上"貴族'吧?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