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245 小時
- 最後登錄
- 16-4-2
- 國民生產力
- 12
- 附加生產力
- 2714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6-12-2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053
- 主題
- 16
- 精華
- 0
- 積分
- 4779
- UID
- 114986
 
|
elbar 發表於 15-3-7 11:43 
上個聖誕假期姨甥女回港探望我們一家,她最愛到女兒的學校接她放學,一連三天我拖着她到學校均遇到以下情形 ... 看完後突然有感觸!感觸並不因為是作者搜索枯腸而來「兩句三年得」的字句,而是找到了共鳴,因此有「一吟雙淚流」的感觸。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古人寫文作詩詩,很多都是一些情感的舒發,但求有知音人的欣賞。或者只有同是淪落天涯,心裡才有共鳴吧!
年幼時不愛穿衣,除了渾身發熱不覺得凍之外,還認為「會使不在家豪富,風流不用著衣多」,所以跟作者一樣,很抗拒長輩經常提點著要穿衣。長輩憑豐富的經驗,老早已可判斷到事情的後果。可是,年青人又有其判斷的原則。最終可能是長輩的判斷正確,但至少讓年青人學習了判斷錯誤後實貴的一課。
曾幾何時,通識科被認為是帶領同學從只靠背誦的學習中走出來,培養同學判斷真理,明辨是非的思維。但在這三幾個月間,特別是佔中發生後,社會上卻不停有強烈的聲音要求修改通識科,甚至要取消通識作為核心科目。此後又將中史搬出來,要人人讀中史,要跟同胞「同喜同悲」!不知是否作者有感於今日世界中,判斷能力是生存的條件之一,但偏偏香港在最關鍵時卻向後退,放棄可訓練判斷思維的通識而取因循歷史,以古鑑今的中史而發出咆哮!香港的年青人有其獨立思考的基礎,若年長的一輩硬要將自己的思想套落於他們身上,不理他們的感受,最終有一天,香港的年青人就像文章中作者的那位同事一樣,縱有很好的學歷,但欠缺判斷力,只能呆在一處,慢慢落後於周邊其他地區的人!
10年、20年、30年.......後的香港,已是屬於他們的,難道我們仍想他們繼續停留活在我們這世代嗎?如果我們可以「尊重和接納他們的感覺和選擇」,這是我感到共鳴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