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日在當事人被封前,save了兩篇文章,與眾反享各取所需。
**************************************************
幫孩子打好英文基礎
前言
當孩子呱呱落地,很多父母經已躊躇滿志如何培養孩子,並四出尋找良方如何為孩子一步步的探路、鋪排,唯恐孩子不夠競爭力,會跑輸給別人。但這往往造成揠苗助長,為孩子帶來無形壓力,反而欲速不達,孩子既不能愉快地成長,也未能打好有助長遠學習之根基。
我從孩子出世後,從沒有為孩子一早探路、鋪排,沒有參加那些早期學習班、遊戲班(Playgroup)、認字班,等等,只是順其自然,到差不多兩歲時,為孩子報讀幼兒班,兩歲幾開始報讀幼稚園,然後也按正常時間報讀小學 等。孩子在幼稚園期間也參加一些興趣班,目的純粹是給孩子多元化接觸新事物,發掘個人興趣或優點,而不是為收集證書 (Collect certificates),編製孩子個人履歷 (Portfolio) 來報考小學 。
經多年來的親身體驗、實踐與驗證,發覺在知識學習層面,幼兒最重要的是打好語文基礎,以便透過大量閱讀來吸收知識。語言是學習知識之匙,因此,我會建議選定一種語文作為主要學習語文,盡早建立一定之語文能力,才能有效地透過廣泛閱讀吸收新知識。而另一語文可視作外文來學,不是用來吸收新知識的。這其實跟外國,例如歐洲國家的教育理念相符,他們的孩子會先學習母語作為主要學習用語,到初小才開始慢慢引入外語,但只當外文來學而不是作為學習新知識的主要語文。
可是,香港的情況很特別,究竟應選中文或英文作為學習語文呢? 個人、學校及政府政策都好不一致。香港的國際學校簡單得多,就是以英文作為主要學習語文,但其他本地津貼、私立、直資學校等,間間不同: 有些自稱英文學校但平日卻主要用中文溝通;有些自稱中文學校卻大量加強英文課堂;也有些自稱先中後英,或中英並重等等,總之就是十分混亂。結果大家有目共睹,若以政府在教育所投放的資源來衡量,香港學生的平均語文能力 (包括中英文) 真的是未如理想。
我孩子在陰差陽錯下選擇了英文作為主要學習語文,亦由於很早就能培養出閱讀興趣及建立閱讀能力,所以能博覧群書,除了英文能力略有所成,也吸收了大量的各類知識,及培養出主動追求知識的習慣與興趣。
我將孩子學習英文的過程整理、歸納,當中包括我採用的方法及經驗,未必人人認同及人人適用,我只敢說用在自己孩子身上成效顯著,自己十分滿意。
(待續)
幫孩子打好英文基礎
上篇 - 給父母的三個提示
第一個提示:了解孩子認知心理
要幫孩子學習有成,先要了解孩子心理。孩子學習動機可大致歸納為三大類:
好奇: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有興趣嘗試新事物,所以要不斷給孩子接觸新事物。在閱讀方面來說,即提供多元化的書籍,要選書給孩子,不是全由孩子自己選,擴闊孩子閱讀層面。
好勝:成功感是孩子學習的有效原動力,讚美與鼓勵一定比責罵有效,而過分的責罵更會使孩子失去自信。有自信的孩子往往想學懂更多東西,鞏固其優越及成功
感,因而會主動學習及努力比別人學得更好及更多。在閱讀方面來說,當孩子能在讚美與鼓勵下開始可以自己讀一本書及明白內容時,會感到很有成功感,再加上在
閱讀過程學到新知識時就更會感覺愉快及滿足,這樣很容易建立閱讀興趣。反之,不少父母與孩子一起閱讀時,不能營造愉快的氣氛,給予很大壓力。此外,亦太操
之過急,孩子程度未達或根基未穩時,就急着要孩子閱讀較深的書籍,這樣孩子未能從中獲得滿足及成功感,而是挫敗與失落,很容易會對閱讀失去動力及興趣,造
成惡性循環。
好玩:孩子也是天生就喜歡玩,所以遊戲式或活動式學習是最有效的。在學習語文方面也是一樣,透過互動的活動,例如:遊戲、畫劇、唱歌、實驗、主題項目 (Theme project works) 等,比沉悶地學文法、做練習、硬背書等好得多。在閱讀方面,早期可選一些設計精美,有互動功能的學習材料。與孩子伴讀,也可加插互問互答環節,務求營造出
愉快的學習氣氛。
無論要孩子學習什麼,想達事半功倍之效就需留意學習過程能否滿足到孩子以上三個學習動機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