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997 小時
- 最後登錄
- 22-11-3
- 國民生產力
- 151
- 附加生產力
- 8464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7-3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4607
- 主題
- 38
- 精華
- 0
- 積分
- 13222
- UID
- 145361
  
|
以下摘錄自:http://diumanpar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059877「不重思考何須母語教學?」眾多回應之一.文章同回應都唔錯  :
香港英語教育的大問題,是從沒有正視過英語不是第二語言,而是外語的現實. 如果學第二語言,如美國移民在美國,因為有很多接觸英語的機會,所以越小抵步(約7歲前)的移民,他們最後越能說得和土生土長人士沒分別.較遲抵步的人,已過了這一critical period,很多永世都不能改口音了.
相反,如果是學外語--即社會的大氛圍沒有提供學生足夠接觸英語的機會, 便主要靠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學習策略了.一個人的認知思維能力,在最高峰應是12歲左右(青春期前).那時的分析能力亦應是最強的.而且,由於已完全掌握了第一語言,學習外語的進展亦應最快.西班牙已作了類似的研究(Munoz 2006, Barcelona Age Factor Project),這亦是英國過去只在初中才要學生學外語的原因.當然,理論如此,家長卻認為不然.教育局焉能不聽任民粹?
補充:C430,佢講既情況大概唔會包括好似您個囝咁,英語已成第二,甚至第一學習語言既例子.
[ 本文章最後由 csy_ma 於 08-3-18 11:40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