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轉為直資的英中名校「貴族化」之謎?
樓主: samuel89
go

轉為直資的英中名校「貴族化」之謎?   [複製鏈接]


134
221#
發表於 13-6-8 20:57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5Rank: 5


4418
222#
發表於 13-6-8 21:35 |只看該作者
原文來自升學天地

作者:古永信

直資學校‧永霸天下

香港人愛名牌,香港家長愛名校——這猶如是「阿媽係女人」、「食蕉要搣皮」等人盡皆知的道理。然而傳統名校供應有限,面對願意為子女教育不惜工本的家長,如此龐大的市場潛力,若教育機構們沒有好好準備迎接「商機」,這便等於小偷遇上粗心大意之徒仍沒有下手,是「對唔住老細」的表現。直資計劃的出現,便是打造新一批的名校階層,滿足一眾學生和家長「讀名校、出名門」的消費需求。

直資學校的由來.

今時今日,直資學校在家長們心目中,已跟名校劃上等號。其中一個原因,是直資學校會較一般學校擁有豐厚得多的資源——他們除了如津貼學校一般,可獲得政府就每名學生平均成本計算出來的大筆資助外,更加可以向學生收取學費。部分直資學校如聖保羅男女中學,中學部每年學費是$52,000,而小學部更高達$60,000!比讀大學($42,100)還要貴得多!在這種容許學校「食兩家茶禮」,同時收取高昂學費和政府津貼之下,部分直資學校如何財雄勢大,自然不言而喻。擁有更豐富資源的直資學校,理論上更能提供優質的學習環境、師資和設施,以壟斷尖子學生的市場,從而製造名校霸權。

可是在一九九一年直資教育計劃成立之時,原意並不是要打造一大堆豪華名校,反而是為一眾「愛國學校」而設。根據前港區人大代表吳康民,於去年二○一○年十二月十一日在《明報》的〈直資風波說短長〉一文中分享,直資計劃的背景和由來原來如下:

當局在一九七八年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即使私立牟利中學,也獲當局「買位」(即按收生學位津貼經費)。我們愛國學校屢次向教育當局申請津貼,並願遵照津貼學校有關條例辦學,未被接受。後來退而求其次,要求「買位」,同樣被拒。在全港實施九年免費教育以後,港英當局單獨拒絕資助教育香港納稅人子弟、讓他們同樣享有九年義務教育權利的愛國學校,只因政治原因,實在說不過去……中英簽署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香港回歸的大局已定。被稱為「橋王」的當年教育署長李越挺,訂出這個「直接資助計劃」。也許就是因應當年香港終將回歸的政治局勢,也許是當年港英當局審時度勢,的確有對愛國學校「網開一面」的意圖。以前因後果來說,這個計劃的確是在與愛國學校互動後而設立的……

直資計劃不僅容許學校同時兼收學費和政府津貼,而且在收生和課程設計等方面,學校都享有更大的自由度,可說是百利而無一害。尤其是對一些傳統名校而言,因為本身她們已是萬人膜拜的學府,直資計劃不僅令學校的財力更上層樓,而且亦能夠令校方更自由地吸收市場上「精英中之精英學生」。

名校+直資=將貴族教育推向高峰

雖然不論中、小學,直資學校在香港有七十多間,但也不是每間直資學校也是收取天價學費——簡單來說,學校名氣與學費基本上是成正比。在直資計劃的推波助瀾下,要讀名校,不僅天資要聰穎,而且父母家底更要豐厚,令精英教育成為真正的貴族教育。

一直以來,即使在直資學校還未普及的日子,我們都認為讀名校者,大多是非富則貴。因為縱使名牌津校與普通津校都是收取一樣的學費,但要栽培子女有足夠的才藝以吸引名校垂青,本身的投資已不少。所以有錢人的子女較易進入名校,基本上已成為社會上默許的通則。至於傳統名校紛紛走上「直資」路,更將名校貴族化變得更為理所當然——即使撇除上述的聖保羅男女中學逾五萬元的天價學費,單看拔萃男書院和即將成為直資學校的協恩中學,學費亦索價三萬多,這還沒有計算書簿費和其他大量雜費。若不是「上等人」,在財政上又怎有本事做名校生?

或者,各直資名校們也會認為小弟的講法是「我錯晒」,因為制度上有關學校是需要設有獎學金或助學金,以資助經濟上有需要學生。當然,我深信在這措施下,任何一間直資名校,都會有一些清貧、但十分資優的學生。情形就像《長腿叔叔》的女主角茱迪——清貧的孤兒茱迪,因著有錢人長腿叔叔的幫助,可以在一所同學之間大多來自上流社會的學校讀書。一方面感受著貧富懸殊的差距,一方面卻藉此砥礪心志,最終學成畢業。這種童話化的願景,正是那些名校認為直資不會影響貧窮少年入讀名校機會的理據……

不過,諸位香港人都知道,童話世界有別於現實,如果你認為所有資優但貧窮的學生都可以成為茱迪的話,套用一句網民常用語:「你認真就輸了……」

Rank: 5Rank: 5


3198
223#
發表於 13-6-8 22:18 |只看該作者
awah112 發表於 13-6-8 19:59
洪蘭:打電玩 鍛鍊推理能力

上週去馬來西亞的華文小學演講,發現不管我講什麼,最後家長的問題都是:怎樣 ...蝦有八隻腳

This is wrong. Shrimp has different kinds of legs-------- five pair of legs on thorax, which are jointed and are used for walking;  five more pair legs on the abdomen for swimming purposes; 3 pairs of maxillae (feeding appendages) on the abdomen.

http://www.enchantedlearning.com/subjects/invertebrates/crustacean/Shrimp.shtml


12651
224#
發表於 13-6-8 22:32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3Rank: 3


411
225#
發表於 13-6-9 00:22 |只看該作者
Afterearth 發表於 13-6-8 20:57
大家不如講翻直資。以下是我在另一標題發表的觀點,大家有何意見?

傳統名校之所以是名校,並不是它們 的 ...
多謝 Bluegene 提供。
這篇文或會令到同區的鄰居聖士提反女校校長有點尷尬! 另外鮮魚行小學真係有學生係靠學業成績入到傳統名津中的。

**********************************************************************
英華女學校校長 衝出港島 再衝出香港

去年9月,港島傳統名校英華女學校從中環的羅便臣道,搬到深水埗青山道的暫遷校舍上課。從外人看來,這簡直像一齣千金小姐落難記,校長李石玉如卻認為這是學生、學校了解社會的好機會,更秉承為低下階層服務的創校核心價值。

李太與英華女學校很有緣分,上世紀六十年代舊校舍重建,她才有機會入讀該校;五十多年後校舍像不大稱身的舊旗袍,她以校長身份拍板搬校裁剪新衣。用她的話說:「人人都在說全球化,如果連香港島都衝不出去,我們的學生談何衝出香港?」李太2001年擔任英華女學校校長,隨之迎來兩大挑戰,一個是教改( 詳見另文),一個是校舍重建。「2009年學校宣布重建,期間和之前的籌備階段很艱巨,一來舊校舍所在位置斜坡多,重建難度大;我們也想過原址重建或其他方案,但發現沒有暫遷校舍很難完成,最後決定搬校舍,工程早點完成就能早點回去。」可是,在港島卻始終找不到合適的暫遷校舍。後來教育局提議去九龍,這意味着全校千多名師生搬家過海,影響甚巨,另一問題是找誰借地方呢?

「現在這裏是寳血會慷慨借出來的,但他們其實可能也有自己的安排,之前也借過給培道、女拔作暫遷校舍,我們是第三家。他們本想如果要借就早點借,那樣就可以早點收回另作打算,但我們起碼要借到2016年,這其實超越了他們的想法,幸好他們很憐憫我們。」李太說。

本來九龍還有另一個選擇,但基於交通的考慮選擇了青山道現址。「這裏比較接近地鐵站,而且這裏是九龍西,與香港西不是相差太遠。在考慮過程中,我也想過可能有學生會嫌棄,但她們應該明白任何東西都得來不易,人家也有人家的考慮。而且我也覺得這是個經歷,我跟同學們說大家都面對困難或未知數,我們是否有勇氣去試呢?現在大家都說全球化,如果連香港島也衝不出去,談什麼衝出世界呢?」

找到真心人

去年9月開學,學生們走進陌生的深水埗,李太繼續在早會勉勵同學要把握生命裏的機會。「其實,機會用得好的就是好機會,用得不好就是不好的機會。我說大家每人想三個在這裏的機遇,開學後那個月我四出問同學,她們給我的答案都是我想聽的答案,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比如有同學住香港仔,反映以前去中西區上學也要四十五分鐘,現在坐970也是一樣的時間;也有的說長途坐車能增進感情,我覺得她們很懂得想。」如今總算順利過渡了,但當初決定時她也憂慮過。「有舊生問我怕不怕學生不再選英華?我說當然怕,有哪個校長不擔心生源?不過,有一回去馬灣開會,我早了兩個小時到,就在沙灘看青馬大橋,給了我時間想這些問題,那天我寫了十幾二十個靈感,我發覺其中最重要的是,如果有人因此不選我們也不要緊,因為始終有人會選我們,不選我們的就去其他學校,選我們的明知道我們的路不好走都願意來,我們豈不是挑到真心的人?於是

我豁然開朗!」

「每一個學生都是神給我們的禮物,誰來都不重要,我們是公營學校,誰來都一樣的教法,她們都只是十一二歲的孩子,潛力是無限的。雖然我們之前大部分收band 1學生,即使以後級別差了又如何?這是一種經歷。我們英華女學校的歷史有一百多年,難道百年歷史就承載不了這幾年的困難?」當時,李太還無意中發現自己小時候與英華的緣分,同樣源自當年的重建計劃。

「我後來看學校的歷史,才知道1960 年也經過重建,1967年正式成立舊校舍。巧合的是,我也是1967年入讀那裏的中一,記得開學時校長說校舍一些部分還未能使用,當時分上下午校上課,至10月才入伙。以往每級只有兩班,政府提供重建的資助,但強調校方必須向全港收生,於是開始有五班中一,我自己就不是由英華小學升上來的,若沒有新機會的話,也就不能在英華接受教育。現在不就跟當年一樣嗎?有那些放棄學位的人,其他人才有機會進來。」從收生情況看來,搬校的影響確實不大。「甚至在我們還沒決定搬的時候,已經有九龍的小學校長打電話問我,想知道我們是否真的來深水埗,如果是打算介紹學生去報讀。這兩三年真的多了很多九龍來的學生,我起初以為很多人不喜歡重建,但原來有很多家長很有趣,他們說女兒小時候在九龍讀書,長大後剛好學校搬回香港,那她也可以自己坐車過海上學了。」

小息看劏魚

積極面對挑戰,樂觀面對轉變,在這次的搬校過程中尤為重要。「我開始也擔心全校一千多人跟我過海,去年立法會審批時才通過,我們的議案是早上審批的,議員下午才開始拉布,哈哈!很多家長2、3月就問搬了沒有?我問為何不等7月才問?家長說計劃搬家,明年考DSE(文憑試),我們想早點找房子,希望女兒好好備戰。原來我初期的憂慮不存在,家長自己會想辦法。所以我覺得很感恩,有的事情看上去是困難的、不好的,但原來家長也很認同我們的辦學理念。」李太大概是香港最高的女校長之一了,她在學校政策的制定上看得遠,對過去的讀書故事也記得清。她來自沙田區,有一位當老師的爸爸,更有一位重視教育的母親。「我的年代很少人讀幼兒園,尤其是女孩子,幼兒園不是必修的,學費不菲,很多乾脆直接讀小一,所以我媽媽很好。在新界讀書與大自然接近,我小學是讀沙田市中心的信義小學,校舍沒圍牆,外面就是市集。」人生有兩個學習的場所,一個是傳播知識的校園,另一個是歷練生活的社會。「一到小息學生就周街走,逛逛街市和街邊小店,沒什麼零食吃,就吃路邊大紅花的花蜜,或者摘一些酸味草玩。街市裏有人在劏魚、賣菜、斬雞,他們的技術很厲害,於是小時候我就學會劏魚、做家務,這些全靠小息時四處逛。」另一部分原因是後來爸爸去世,家裏困難,作為看管四個弟弟、一個妹妹的長女,她必須照顧家庭。

記者冒昧問校長讀書時是否籃球隊的,她說:「當時哪來那麼多時間打波?」她從小就習慣教弟妹,長大也與學校結緣,「中學的暑期工是在幼兒園教小朋友,黃大仙還有些天台學校,有時老師放假就找我代課,當時還在念中三四,哈哈!爸爸離世後,家裏沒錢,當時滙豐已請我做了兩個月,但我媽覺得既然有大學收我,寧願自己多捱四年,讓女兒將來有條好路走。後來進中大後我也兼教夜校」。

輸了也有獎

談到最難忘的老師,她想起念英華女學校時中四的班主任姚載漪老師,雖然只教了她一年,卻影響整個教育生涯。「她帶給我很大的感染力,後來我當老師,都會想當時她是怎麽教的?她比較強調創意,要我們做話劇、寫劇本。當時我的成績不算標青,但她給我很多鼓勵。後來誤打誤撞也加入學校的問答比賽隊,剛好由她負責訓練,她說你們贏了有獎,不會再獎勵你們,但如果輸了,我會獎你們吃下午茶自助餐。」當時社會不富裕,下午茶自助餐已經很吸引。「後來我們果然拿到第二,那是由香港電台主辦的英文問答比賽。她請我們去灣仔一家酒店,那是我一生人第一次吃自助餐。記得她後來走的時候,給全班同學說了番話,剛好那年我爸爸離世,她沒有點明:說我們有的同學經歷困難,但沒有放棄。我覺得她雖然沒有點名,但她的一些鼓勵,透過每一個機會去教我們。」大學畢業後她選擇了教書,當時把全份人工給家裏,靠兼職賺些生活費。教了三年她卻又離開了,「我覺得未必能幫到很多學生,畢竟回到家裏受家庭環境影響,於是申請獎學金去美國讀社工,念Family Education,我覺得什麼都源於家庭,學生一到家我們已經幫不上忙。我後來在美國、加拿大實習負責服務新移民,當時我覺得社工可以接觸那些願意走出來的人,但那些不出來求助的人怎麼辦?學校裏有一班學生在那,不用我們出去找人,不是很好的地方嗎?剛好又有一位舊校長來電讓我回去,於是重投教育行業」。

2001年更選擇回母校擔任校長一職,「首先那是自己的母校,能擔任校長的機會不多。而且,英華是傳教士創立的學校,自己可以帶職侍奉,在工作中服務神。最後,我也看到神給我的答案,我每天都看《聖經》,當時沒有清楚的答案應否回來,我過去很多決定都是很清晰的。突然有一天同事把日曆給我,日曆上剛好寫着:Go in peace. Your journey has the LORD's approval.我看到後,就覺得已經有答案了」。

輕鬆面對新高中

文憑試踏入第二年,談起新高中學制的挑戰,李石玉如校長神態自若。「其實現在沒有影響,是九十年代尾至二千年初的挑戰較大,因為現已進入收成期,很多傳媒都很緊張報道第一屆新高中,其實應緊張的是十二三年前。」李太應對的方法是不亂出招,因為當時政府很多政策都未定,比如隨時可能收回通識科,有的學校已把地理、歷史、EPA 合併成綜合人文科學。「當時我們的考慮是如果改動太大,政府一收我們不就很慘?課程和老師的編排等都要改,這對學校絕非好事。所以,可能變動的部分我們不大變,但那些一定不變的就多做,那樣不管政府如何變,我們都可應變。」比如,中英數就是不會變的。「當時覺得語文一定不會變,必須打好語文基礎。此外,由於將來有通識元素,我們也發現課程不希望學生死記硬背,很考學生的思辯能力,所以我們推出科科皆通識的精神,至於將來是否另設通識科則另當別論。」英華期間還推出三個五年計劃,首階段是2002 至07 年,第二階段是2007 至12 年,第三個五年計劃是2012 至17 年。記者問學校的政策在首屆文憑試後有否調整?她自信滿滿地說:「很開心之前的路走對了,我們後來知道大學收生都注重language,所以不用怎樣改。」至於會否考慮轉直資,李太說:「肯定不會!」然而,現實還是要面對的,直資學校除了領取政府資助,還透過學費增加資源,李太坦言這是挑戰。「我們長久下去很難維持,沒錢。最近與家長商量能否每月交幾百,現在還在諮詢階段,但過程讓我感動,有家長問夠不夠錢?要不要多收點?甚至問為何不轉直資。」

低調傳統

然而,英華女學校創校校祖是倫敦傳播會的傳教士,從來不是為千金小姐辦校,「當時社會上很多有錢人要求教會辦女子學校,但我們專收低下階層學生,甚至是一些妹仔學生,只是後來出了名,那些富家女才慕名而來」。英華學生都很低調,就算坐車上學也要街頭下車走回去,以至經常畢業後才知道同學的家世背景。「我進去時,爸爸已提醒這家好像是有錢人學校,你不可跟別人比較。我進去後發現很多同學背景都差不多,不過坐我旁邊的同學住羅便臣道,最讓我驚訝的是,工人會連內褲也幫她熨好。不過也有很窮的學生,比如有個同學的媽媽死了,沒有殮葬費,我們便夾錢給她。」李太秉承校祖照顧貧苦大眾的理念,也希望香港的公營學校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我們小時候家裏沒錢沒關係,肯讀書就有上移機會。現在很多高官的童年都是刻苦的,但他們肯讀書,公營系統就提供機會。我一直覺得我們的公營系統做得非常好,但現在不同學校出現,導致兩極化愈來愈明顯。」像英華這樣的資助學校扮演的角色更重要,社會總強調不要輸在起跑線,但有誰來拉那些沒家庭背景的人一把?李太有個好例子:「我很感動的一次是,鮮魚行老師帶一個學生來面試,她今天已讀中五,年年都名列前茅,英文好又勤奮。」所以說英華能在深水埗待幾年,對九龍學生實在是福音,說不定將來能多出幾個像李太這樣的教育熱心人。

Rank: 5Rank: 5


4418
226#
發表於 13-6-9 10:10 |只看該作者
回復 Afterearth 的帖子

//傳統名校之所以是名校,並不是它們 的教學有甚麼過人之處(可能有一定經驗,但不足以構成決定性因素),而是靠多年前 的較大自主收生制度,加上篩選不達標學生(透過排擠、迫退、勸退等等手段),建立品牌後能吸引好學生,然後取得好成績,便能保持或增加知名度等循環,現在這些老本被現行的派位制逐漸侵蝕,傳統名校為保住個名才迫得不已地轉直資,那些教師很多都不想轉,點解?當然是個人利益問題。//


傳統名校多有過百年歷史,"傳統"背後意念為何,是長久優良有教無類、以教育為本的精神,所以成名。如果你認其名之成是因為你上述所說。相信世界認識教育的人,不會同意你所講,包括就讀家長,已轉直資的學校。你說的當然會發生,近年變烈,就是教育功利、己利為先的心態日深所致。但如人人如是,不會是成名的手段和主宰。


較大自由收生理由?上世紀絕大部分更有收生自由的私校被淘汰了,就因為不夠傳統優良,不關自由影響。


教師、校長利益問題?有沒有想過富貴校董利益問題?男拔轉制時教師大部分反對,有幾間轉直資校前更換校長。教師、校長、校董,誰主浮沉,個人或集團利益為利?



//某些傅統名校堅持不肯轉做直資,口口聲聲說甚麼「有教無類」、「服務基層」、「減少基層子女向上遊」等借口,其實背後可能基於一些不能大事宣揚的原因,例如沒有信心收費後能保持吸引力、教職員既有利益之衝擊、或已有辨法抗衡失去的自主收生制度(例如透過排擠、迫退、勸退等等手段,騰出學位,然後吸納 有「特殊功能」的學生 插班)。//

教育為本宣揚精神,被你的負面指控所代替,咁孔子理念都有背後陰謀。你如此想,教育真沉淪分化!你所想手法,真有這麼多優秀或不達標學生可受自由擺弄,邊間學校更有主動能力?傳統轉直資為最名,更有收生自由度下會不會擺弄更深,更扭曲教好學生原有的良好意念精神?


//還有,貧窮學生入讀傅統名校,是否真的能有效增加 向上流的機會呢?何謂傳統名校?難道名校真的有一套自家變戲法,能腐朽為奇,將天資不好,學習能力差的學生變好?貧窮學生少了機會入讀 就等同少了機會向上流?若名校真的有獨門秘笈的話,那些傳統名校根本無需轉直資,收任何學生都不會有問題。//

你說的大有邏輯問題!冇自家變法、腐朽為奇,為什麼能負擔的,每月要花幾千大元,天資好的唔通由第十名效應,變為個個第一? 有成績天資的窮學生佔數不少,其過程成效或被環境和家庭支援有所壓抑。能選擇的好學校少了,窮人少了入讀好學校,是否少了機會上流,阿媽女人,唔洗我答掛?有錢的不惜腰中錢,追捧名校為何,是否心同此理,增加上上流機會?


//有些人說到甚麼「社會公義」,可是,何謂「社會公義」?在奉行自由經濟的資本主義社會,一個有「社會公義」的教育制度就是要容許多元化發展,以配合社會不同階層的需要,讓不同階層有得選擇,而同時顧及弱勢的一群的「基本」需要(記住,是基本需要,而不是貪得無厭之需要),也不是強行通過一些制度去阻止某類人一些可供的選擇,來懲罰肯 努力及做得較好的人。//

我說鋤弱扶強的直資是世界獨有,當不容許於最講公平公義的西方民主國家,所以無謂再從字義上去定義自想! 當基本需求不足時,還強行一些制度,掠奪基本,加予滿足遠高於基本者的貪得無厭需要? 非個個能付費家長如是,有此想者,已是貪得無厭!


//直資制度正好補充官、津、私制度下之不足,能滿足某類階層對教育之需求。而現行之直資制度也設助學金,讓那些能考得入而負擔不起學費的學生入讀,根本就沒有排除或減少貧窮學生入學的機會,完全不構成任何「社會不公義」問題。反之,若扼殺直資學校的存在,只容許官、津、私,那反而是扼殺了一班不能負擔私校但有能力負擔一定學費而想追求他們心中認同的教學模式的學生/家長,這才會造成「社會不公義」。//

幫能自足的少數特權所得是補充公制不足,怎樣不足,如何介定? 當不能自足的基層不足時,是否更有需要補充? 能負擔者先天上已有優先,在制度上更賦予優先,又是世界獨有!


//世界任何地區的教育主流都是 官、津(或類似)模式,原因是任何地區基層學生一定是佔大多數,為了滿足國民的基本教育需要,必須定下類似官、津模式,但同時可肯定的是,基於資源所限,官、津模式只可提供基本的教育。所以,在那些自由社會,政府必定會容許民間開辦私校或其他形式的「另類」或「特色」學校,以補充官、津不足之處。這樣才能為國民提供多元化選擇,也能鼓勵民間發揮創意,推行多元化教育。//

同意!「另類」「特色」,可以相確。


//因此,直資的存在價值根本不容至疑,問題反而是直資應如何在官、津、私之間的定位,直資的自由度,如何有效監管直資,如何防止直資濫用政府資源等等。//

不容至疑,當不會引起社會反響和討論。定位、資源和公平雙互影響,正是要討論之點。


//任何一間現有之非官方辦學團體絕對有權選擇喜歡的辦學模式,喜歡的服務對象,不應被排除不準轉制,否則,這是懲罰現有學校,而是應讓辦學團體衡量得失而作出決定。但是,大家要留意的是那些辦學團體有否濫用政府資源,例如,一方面收取政府資助,另一方面收取拍得住(甚至超過)私校的學費水平,那便應該索性轉為私校,與其他私校公平競爭。//

主導和控制教育是世界各國首務,投放至巨,關國家前途,所以少見會有自由模式。香港國際私校加學費都要受當局審核批准,不是任何事可自由自在。


//因此,我認為直資之定位應該是那班不能負擔私校但有能力負擔一定學費而想追求他們心中認同的教學模式的學生/家長,而要妨止直資「貴族化」或濫用政府資源,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是設下直資容許的最高收費水平(那個水平就要慢慢計算)及必須提供一定比例的助學金及清貧學生。//

當然制度要完善改進,但都要以全盤教育利害去想,不單只獨善其身。


23
227#
發表於 13-6-9 10:31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134
228#
發表於 13-6-9 11:21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20372
229#
發表於 13-6-9 11:46 |只看該作者

引用:說來容易,請問作者是否有營運學校經驗的前

原帖由 madamada 於 13-06-09 發表
說來容易,請問作者是否有營運學校經驗的前輩呢?
在「爭抝廣場」,不要太認真。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5Rank: 5


3198
230#
發表於 13-6-9 11:53 |只看該作者
什麼是傳統名校?顧名思義,學校一定要有傳統。點先有傳統?一定要有歷史。一百幾十年前,香港社會貧窮,學校少,有機會讀書人少,而讀得成書的人都在社會上有成就,這些人會回報母校,學校會更出名。所以大部份六十年代,香港經濟未起飛之前成立的學校都是名校。

在那個年代,學校不需要在教學有甚麼過人之處。祇需要給機會給想讀書的人讀書就可以。有些學校,因為品牌已建立,用自主收生制度,加上篩選不達標學生(透過排擠、迫退、勸退等等手段),然後取得好成績等,都是保持名校的"名"的手段。無須太努力去改善教學去保持成績,可以說是懶惰。

點評

Afterearth  同意。  發表於 13-6-9 15:42


134
231#
發表於 13-6-9 15:41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5Rank: 5


4418
232#
發表於 13-6-9 17:10 |只看該作者
回復 Afterearth 的帖子

//我對教育之認識肯定不比你少,對如何教育下一代也肯定比你成功,信不信由你。//

你都信咗,我點可左右你,所以我信!


//傅統名校之所以成名並不是所謂「有教無類」之精神,若出不了好學生,都幾難「成名」。如何出好學生,說穿了還不是用我所說的手段。//

千古以來教育定律都被你推翻!傳統之名,只以學成為最?其中有教無類,是其一傳統歷來重要元素。而今以名而得名,不費力造就「好學生」,真是一種好手段!


//你似乎不懂得如何對香港教育之演變作出合理之分析。上世紀私校未能成功,主要是兩大原因:1)社會普遍還末足夠富裕,能負擔得起「貴族化」的私校之家庭少之又少, 而為要顧及收生源而收取「可負擔」學費的私校,跟本就資源不足難以辦得好,難以吸引好學生。2) 亦是主要原因,就是上世紀官津收生自主度較高,banding也分得更仔細,可以讓出了名的官津能收到優質學生,也能保持一定的成績,因此能持續吸引有負擔能力之學生入讀,所以對私校需求也不大。//

我不懂但我是過來人,以前私校絶對平民化不貴,有教無類,補公謍之不足,所以數量多。當公營增加時,收生不成佔優因素,漸被淘汰。現能負擔的多,可開多些私校。把組別分細,總比照顧一些不用照顧的特權階級而設的制度為佳吧?


//但現在時代不同,政府混脹的中小學統一收生政策,加上社會普遍較以往富裕,形成一班對教育有要求而又有一定負擔能力之家長,所以對需 付費學校(私及直資)之需求 大大增加。//

佔主流的混賬的,不思改進,只為所需能付費的設想,教育是否輕重倒置?


//轉不轉直資,對富貴校董有何利益關係?//

名校一位難求,轉直資後收生自由,富貴校董、捐獻校友會否容易先得其位。我唔知,學校會知,可能程度不同!


//校懂雖然權力大,但也不可只手遮天,也需考慮現有教職員之想法。當然, 對新辦的學校就容易處理看,但對歷史攸久的學校卻要多重考慮,是否採用強硬手段,就視乎個別辦學團體之處理手法及取向。而可以肯定的是,一些學校不想直資就是因為那些教職員之個人利益問題。//

歷史悠久,你不是說已變質了嗎? 哦,原來職員有如斯影響力!


//我只是將現今香港教育醜陋的眾生相簡單地展示出來。//

現今醜惡,功利為先,是否已由直資救贖,仰或深化?


//教好「學生」之「良好意念精神」老早就被教「好學生」之「現實生存之道」所取締了。縦觀全港各大中小幼學校。抱著教好「學生」之精神的本地學校可能只乘下一些沒有競爭力能吸引好學生的學校了(當然,相信仍有少數真的抱著有教無類的教育工作者)。反而國際學校中,英基本身很有競爭力,但在收取政府補助下,也履行社會責任,堅持採用non-selective (指學術及家庭經濟背景)之收生原則,而只要收得個學生,就絕不會用任何手段迫走或篩選不達標學生來騰出空位吸納「特異功能」之學生插班,這才是負責任及真正的有教無類辦學精神。//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正常事也。所以要由制度扶正,不是由制度惡化。不要理直氣壯,想其為理所當言。


//不是我的邏輯有問題,而是你的理解力及分析力有問題。//

明白! 原來自我所想勝於事實陳列!


//以往的傳統名校之所以能保持名校是能吸引了一班「好學生」,而不是真的能教好「學生」,而失去了自主收生,就難以保持以往之佳績(這正一些名 校想轉直資的原因),因此,傳統名校根本就不是有甚麼獨門秘訣能教好學生,他們只是 教「好學生」。所以,即使因轉直資而使貧窮子女少了入讀機會(這點我其實不認同,因為真正負擔不起而又能考入的其實不多,而加上設有助學金制度,根本沒有多大影響),那又如何?學校根本冇能力化腐朽為神奇,對冇能力向上游之學生幫助不大,因此,貧窮學生不會少了機會入讀 就等同少了機會向上流。//

你反覆提自主自收問題,在教育辦得好的先進國從不以此為由去辦教育,學你認真他們就輸了,你想法又是獨家所有。助學金有不少統計報告,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先奪後施捨,失去九成不說,只以派不足的一成而論,本末倒置!


//基本需求不足?你真懂開玩笑還是 不懂看事實,請問現在有那個學生因冇錢未能接受基本的中小學教育?你是否明白何謂 貪得無厭?現在已保證人人有書讀,你還想㸃?你肯負出錢,可以由公屋轉居屋,再有能力嘅,索性揀間合適的私人房屋居住。選擇學校也是一樣,況且直資還設助學金制度,這經已有足夠的公平公義。//

空想無用,英華女校校長咨詢家長相助,其他津校說不足也時有所聞,最近通識津貼削減,造成困境。直資轉制也不是以加增基本資源為其一籍口。當然何謂不足,持家巧婦有苦自知,並無標準。公平公義,我以世界觀而視,你以有得食唔好再阿芝阿咗為論,不說了!


//又例如政府有一早期公屋需拆舍,該公屋地皮位於巿區兼擁無敵靚海景,而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善用社會資源,首先考慮公開拍賣作私人房屋,再在偏遠地方撥地補充減少了的公屋,其次才考慮是否可建居屋,最後才考慮是否適合原地重建公屋。如有一班居住或輪候公屋的巿民,大大聲聲地指責政府剝削了貧苦大眾入住巿區無敵海景的機會,你覺得他們是否貪得冇厭?用無敵靚景起公屋,對那些自強不息靠自己努力才能買私樓的人又是否公平呢?//

難得你寫咗咁多。我簡單而言,只希望不要減少原有的機會,不是要求無敵海境咁極端誇張吧!


//你想清楚我們不是生活在共產主義社會,能負擔一定學費的夾心階層並沒有任何特權, 他們是靠努力及負出,並不是接受任何人/制度所給的不公平特權,「特權」之定義不是這樣的。而不能自足的基層,社會己保證了他們的子女能接受基本的中小學教育了。難道基層說公屋的質素不佳,政府應提供私人豪宅般水平之公屋來 補充他們居住質素之不足?//

你的想法還較近「特權」共產,遠離爭取公平公義的民主。


//我並沒有說私校任何事可自由自在,例如私校也不可以誨淫誨盗,至於國際私校加學費要受當局審核批准,只是審查它們有否違背當初註冊時所定下的辦學宗旨,而原則上並沒有限制學費之水平。//

我不辦教育不清楚,想能是或非的,可參考資訊不少!


//我所提倡直資學費應設上限正是以 全盤教育利害去想,如果不設上限,那才是讓直資可以獨善其身。//

可以探索討論研究。

Rank: 6Rank: 6


6043
233#
發表於 13-6-9 17:16 |只看該作者
Afterearth 發表於 13-6-9 11:21
...中央派位制度對中學之收生影響其實已比小學少得多,英華女校即使不轉直資,起碼也能收Band 1生(雖然banding  五改三後,band 1生的平均水平已大不如前),而學校暫時decant 到其他區域,也不影響收生之banding。...
英華女校雖然暫處深水埗區,但仍保持校網在港島中西區,仍在收港島中西區的Band 1學生。


點評

Afterearth  多謝你提供的資料  發表於 13-6-9 19:52

Rank: 5Rank: 5


1217
234#
發表於 13-6-9 18:47 |只看該作者
其實以英華女校的名氣,收到的一定是 Band 1 生。無論是九龍 Band 1 生,還是港島 Band 1 生,學生質素沒有分別。所以暫搬校舍對該校收生應該沒有多大影響。

Rank: 5Rank: 5


4982
235#
發表於 13-6-9 19:33 |只看該作者

回覆:peter_pan 的帖子

目前言之尚早,是否是最top 的band one 生都願意以她作為選中首選由,西環到深水埗返學呢?



Rank: 5Rank: 5


1217
236#
發表於 13-6-9 19:59 |只看該作者
收少了港島 Band 1 生,就收多些九龍的 Band 1 生便可以了。況且只是三數年,搬回中西區後那怕沒有 Band 1 生報讀。中西區三大女校,它是唯一沒有直屬小學的。更何況到時可能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會轉了直資,英華女校實在無須為收生煩惱。


134
237#
發表於 13-6-9 21:36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9300
238#
發表於 13-6-9 21:43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簽名被屏蔽

Rank: 5Rank: 5


4418
239#
發表於 13-6-9 23:17 |只看該作者
回復 Afterearth 的帖子


//我何來推翻了千古以來教育定律?//


教育理念定律千古現代可以參考不少。疑點歸於被告,或你找一些印證與你前說的相同。



//若只標榜有教無類,不能出些優質學生出來撐場,又何來做得成「名校」,「出名差的學校」就有份。//

教育不只只求優質,是應社會所需。名校多有過百年歷史,不是有教無類的,請你提出證據?


//還有,我沒有說那些名校可以不費力!我只是明示或暗示,那些名校所費之力是不足以將平庸的學生變成優質學生而 已,你小心睇清楚及分析清楚我的意思吧!//

有幾間學校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習優而教學校除外。皇仁都有不少平庸學生,令其進步已是一好學校,可名符其名,不是因名而名。


//我沒有讀私校,但那年代也經歷過,所以我的分析並沒有錯,那些「平民化」的私校根本就是資源不足,難以提供優質教學,更加難吸引入到官、津學校(不需要是名校)的學生入讀。//


即是不關收生事啦?主流官津資源相對不足,收生又遜。是否全轉直資,由家長財力輔助,就可優質?



//你都識講現在能負擔一定學費的人多了,為何你如此固執一定要二分法:私校或官津?開多些私校其實不難,難的是要比官、津更有吸引力的私校,學費一定不能太低,點解?太低學費根本就不能提供優質教學,難 以吸引學生付費入讀,最後就走回舊路被淘汰。而收取高學費(正如現時的私校般),那些夾心階層就難以負擔。所以,直資最好就是用來填補這個空缺,這麼簡單的道理,為何你老是講極都唔明?//

我不是固執,百花齊放不為各國教育認受,難於控制,如何制定國家發展所需?你或提供公私以外的他國鮮花盛放例子。


//政府沒有不思改進,每年投入教育的資源不知幾多,也努力進行教改,只可惜請了班庸官及不懂教育的社會知名人事當甚麼教育改革資詢委員會,將香港教育越弄越糟。//

所以我們現討論的正出於這班庸人之手,庸人劣品還覺完美?


//不過,要記住,政府再投入更多資源,也只能照顧主流的其本需求,要提供更優質的教學,沒有足夠資源是行不通的,私學就有機會可提供高質素的教學。//

只能之下,還能此消彼長,減基本去助富足?


//津小也有少數學額可由校長(或校董)支配,津中之名額就更多。此外,富貴校董也不一定希罕直資個位,他們隨時有能力為子女安排頂級私校。//

五十步比百步、千步! 冇錯,我識一個富貴校董每年都為普通富足的親朋好友做嫁衣裳。


//我沒有說所有學校的教職員都有如斯影響力,但某些學校之校董會處理時也會顧及受影響之教職員,也是毫無至疑。//

你想得太理想了,我也望如此。不過人性似乎不是全屬美好!


//直資是救贖方法之一,因為能提供多元化選擇,滿足不同學生之需要,例如李兆基創意學院便是一好例子。此外,收回收生自主權也是一大好事,因為能將能力相若的學生集中一起,才能提升教與學的效益。//

不要不著邊際。十年前後,教育競爭風氣比較如何?整體成效又如何?


//直資制度正是可略為舒緩,點解?現在正是官津學校收生自主不足,他們為了保住個「名校」名,就各出奇謀,例如透過排擠、迫退、勸退等等手段,騰出學位,然後吸納 有「特殊功能」的學生插班。//

家長報三五七間,各項學前準備又如何?成功苦喜有幾多,失敗失落想更多。排擠、迫退、勸退是否普遍,EK 多見嗎?小兒讀成績好私小津中,只知成績不逮要留級,未見你說現象,所以有教無類所見大不同。


//所以,凡事必先分析清楚各樣的因果關係。//

同意!


//我正是將事實陳列及分析, 只可惜你的理解及分析力有限,看不懂而已。//

你說對方不理解及缺分折,就是你的事實陳列分折? 佩服,似乎你當自己是辯論者和裁判員。


//是嗎?我不清楚你所謂辦得好的先進國是用甚麼制度收生,你可否舉例說明之?否則,只是空談!//

唔知唔緊要,你看一下芬蘭教育,與你所說所想全部背馳。資料不難搵,唔洗我幫掛?


//助學金派不足一成可以有唔同的解讀方法。例如,考得入直資而又負擔不起學費的學生原來只佔少數,連學校提供一成的助學金也用不完, 這樣,更加說明名校轉直資根本沒有使清貧學生減少入讀機會。//

還是一句,本末倒置!


//當然,我上述所講,不一定反映事實之真相,而事實之真相是怎樣,我還末看過客觀的數據。 我提出來只是想提醒你,要多角度思考而已。//

統計處已有啦!唔通你要主觀、多角度去思考另一結果出來?


//你有冇睇清楚我寫甚麼,我指沒有不足是指現時政府已能保證所有適齡學生能有基本的中小學教育,何來不足? 反而我只見到貪得無厭之輩!政府資源有限,只可提供基本需要,而有能力者,肯負費而獲取多一些,也是天經地義,在自由資本社會下,絕對沒有不公。反而訂下規則不比其他人負出而可取多些才是不公義。//

教育不是施捨,做到基本實不足。你看韓國、新加坡怎樣努力使教育超越基本,增加競爭力。又說不公問題,不要一味自我意念去說,實質比較最好。人地扶弱,我地鋤貧!


//你又唔睇清楚我舉的例 子,那個被拆的舊公屋正是擁無敵海境,若以你荒謬的邏輯及思路,政府若將拆了的公屋改為私人豪宅而不是原地重建公屋,那末正不是剝削了一些原本有機會住無敵海景公屋 嘅貧苦大眾的機會嗎?這就正如你說傳統名校變成直資後就剝削了清貧學生入讀名校的機會嗎?//

你例子以荒謬邏輯思路比喻,我唯有相同以對。一座海景公屋拆捨無問題,基層住屋不足時,十座公屋拆捨起私屋豪宅,就算不是無敵海景都大大有問題!一間優質名校轉了直資,有冇起番間好官津補回學額?


//你有冇搞錯,我的想法何來較近「特權」共產? 你若繼續這樣無理取鬧,我沒有興趣跟你再 理性討論!//

清者自清,我想法你無需介懷。有理無理,我討論不為興趣。





134
240#
發表於 13-6-10 11:36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