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向網絡攀比說不 減兒童焦慮(沈帥青) ...
發新帖
查看: 809|回覆: 0
go

向網絡攀比說不 減兒童焦慮(沈帥青)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4
1#
發表於 18-8-1 09:18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打印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8-8-1 09:19 編輯


社會應多關心年輕人,令他們無需在網絡世界尋找存在感。


社交媒體上常見朋輩「放閃」,但此類炫耀行為可產生不良的攀比效應,提高焦慮風險也有損自信。社會應多關心年輕人,令他們毋須在虛擬世界尋找存在感。


購物時買得心頭好,或忍不住在社交媒體上向親友炫耀一番,但此類行為對己對人皆有不良影響。悉尼科技大學教授Hillbun Ho在一項針對新加坡大學生上網後果的研究顯示,學生在網上炫耀個人消費,可增加朋輩之間的攀比,打擊自信心及增加焦慮程度。更甚者,不少人在攀比炫富過程中養成不良消費習慣,包括累積更高信用卡債務。


英研究 多用社交媒體減快樂


兒童天生已懂得攀比,但社交媒體崛起令其負面影響得以放大,焦慮來源除了來自身邊同學,更可來自陌生網民及網紅。英國謝斐爾大學一項涉及4,000名10至15歲兒童的研究發現,兒童使用1小時社交媒體,快樂程度相應降低14%,而女童比男童更易受社交媒體影響,感到自己學校及外貌不如理想。


並非所有社交媒體有此等效應,英國皇家大眾健康學會今年調查顯示,YouTube最有助年輕人忘記不快,但Instagram則因作為圖片分享平台,其本質上無可避免地加劇年輕人之間在容貌等多方面的攀比,是為年輕人帶來最大焦慮及孤獨的社交媒體。


本港兒童與全球多地一樣着緊於「呃like」,香港兒科醫學會和香港兒科基金上周公布的調查指出,本地中小學生有67%表示會在社交媒體上尋求支持或鼓勵,44%會因沒有好東西上載至社交媒體而感到氣餒,更有26%因上載內容較少點讚而不開心。


年輕人為呃like可以去到幾盡?社交媒體上流行一種稱為「#24hourchallenge」、在宜家家居留宿的惡作劇,宜家家居香港銅鑼灣分店本月初曾有4名青年有樣學樣,在店內過夜博出位,警方現已介入調查。


Facebook前副總裁Chamath Palihapitiya去年曾透露,社交媒體透過「按讚」機制短暫刺激腦部釋放產生愉悅感的多巴胺,刻意令人上癮。如何才能破解渴求網上正面反饋的心魔?Hillbun Ho強調,與家人關係較佳的學生對網上反饋明顯呈較低依賴程度。


現實中感關心 毋須依賴網絡


兒科基金表示,社會缺乏鄰里關係,令本地青少年容易感到生活空虛和孤獨,更渴望在社交媒體上尋求認同及存在感,只要現實生活中能讓年輕人感覺受到關心,便毋須依賴網絡。機構又建議政府增設更多康樂設施,以及舉辦更多活動供青少年參與。


年輕人愈趨多用社交媒體,家長除了要灌輸正確使用信息,包括在何時何地都要秉持個人原則、勿盲目跟隨大眾,更需多關心子女,給予他們充足的自信心。









   0    0    0    0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