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丘成桐談求學心得:應有廢寢忘餐熱情
查看: 3117|回覆: 26
go

丘成桐談求學心得:應有廢寢忘餐熱情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4
1#
發表於 17-11-6 09:02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打印



【明報專訊】國際知名數學家丘成桐(圖)昨出席一個講座,介紹其新書,並分享求學問的心路歷程。他指曾因覺得自己的數學知識過於膚淺,要每天「朝八晚五」上課彌補不足。他又認為不應為名利而求學問,詫異有「名師」以獲獎為做學問的目標。
自願朝八晚五上課 籲勿為名利求學
丘成桐昨日出席由中文大學數學系數學科學研究所主辦的講座「我做學問的心路歷程」,介紹新書《丘成桐的數學人生》,並分享從香港長大至到在美國做學術研究的經歷。他說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做研究生期間,曾因覺得自己的數學知識過於膚淺,便每天早上8時至下午5時都在上課,連午飯也只買三文治在課堂時吃,以爭取時間學習更多知識。他上課時會認真寫筆記,也會讀教科書及課外書,課餘則在圖書館流連忘返,更讀完所有期刊和相關書籍。
初中學幾何震撼 「如初見太太」
對於數學之路的開端,丘成桐指自己對數學的興趣,始於在香港培正中學念中二時學習幾何學。他形容幾何學帶給他的震撼,如同初次與太太見面。因着迷於幾何學,他在上學途中會思索問題,自問自答,從此養成發掘問題的習慣,空閒時則會到書店和舊書攤流連,有時更站立數小時看書。
中學畢業後,丘成桐入讀中大數學系,求學熱誠不減反增。為了解答數學疑難,他曾寫信給兩名外國權威教授討教,又曾每周閱讀數學書籍,並修正書中錯誤,以另一方式學習數學。
感激父母不求富貴
家庭教育亦對丘成桐影響深遠。在父親丘鎮英的教導下,丘成桐9歲開始學習古文。他昨在講座中引述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中「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一句,指做研究時應有為獲取知識而開心得廢寢忘餐的熱情。


丘成桐感激父母沒有要求他求富貴,更鼓勵他求學問,提醒他做人要有骨氣,切勿隨波逐流。


   1    0    0    0

Rank: 5Rank: 5


3410
27#
發表於 17-11-11 10:17 |只看該作者
ANChan59 發表於 17-11-10 09:33
我認同的。

我會將研究開始於 MPhll,能夠取得PhD 只有20%,你說的特質,個個都有,行到中間點已經只有20 ...

我並不認為研究始於Mphil, Mphil是一個過程,Ph D 也是一個較高階的過程。這些人之所以能跑出,是因為更年幼時已喜歡研究,而他們這些 特質或思考模式是日積月累的,當然不能否定天賦的成份,加上 適當的培養啟發機遇, 看看這些 傑出人士的生平都有很類似的特性。只是他們的 學術範疇不同.
他們不只為考試而讀書,而是那種 廢寢忘餐的熱誠去追求學問。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26#
發表於 17-11-10 09:48 |只看該作者
回覆 ANChan59 的帖子

An,科研你有心得,有時間多啲介紹下,等大眾普通家長如我可以明白理工科嘅發展趨勢。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20063
25#
發表於 17-11-10 09:33 |只看該作者
planetearth 發表於 17-11-9 23:10
雖然時代社會科技變了,求學問的熱誠及心態不應該會變。

我認同的。

我會將研究開始於 MPhll,能夠取得PhD 只有20%,你說的特質,個個都有,行到中間點已經只有20%,再上一層樓,就會向金字塔頂端進發。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24#
發表於 17-11-10 09:03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ABC-DAD 於 17-11-10 09:04 編輯

港台有這個節目

[rl=http://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ourscientists]ourscientists[/url]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23#
發表於 17-11-10 08:57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ABC-DAD 於 17-11-10 09:00 編輯
planetearth 發表於 17-11-9 08:26
謝謝分享, 那個年代 這麼都 傑出香港華人科學家數學家, 丘成桐 ,徐立之,高錕……
後來幾十年香港只有 ...



[size=38.1797px]香港近代有不少科學家,只不過報導焦點不太在他們身上,而攪科學嘅人材大多對鎂光燈唔太敏感。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22#
發表於 17-11-10 08:49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ABC-DAD 於 17-11-10 08:49 編輯
planetearth 發表於 17-11-9 23:10
雖然時代社會科技變了,求學問的熱誠及心態不應該會變。

啟蒙時期接受到可種價值觀及教育方法,能否遇上良師益友,好影響人嘅志向。至於成就,亦可以消極去講,睇下咩際遇。
追求卓越的熱情,會使人開心,但日子過得好與否,好睇定位,是否懂得去欣賞並珍惜生活,同會唔會知足。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20063
21#
發表於 17-11-10 08:26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研究是有分basic and applied research,applied research 要接地,不過好多人認為堅離地才是研究!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5Rank: 5


3410
20#
發表於 17-11-9 23:10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雖然時代社會科技變了,求學問的熱誠及心態不應該會變。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19#
發表於 17-11-9 13:55 |只看該作者
An,,你知我無咁唔係咩寬鬆教育下的受益人啦。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18#
發表於 17-11-9 13:53 |只看該作者
回覆 ANChan59 的帖子

為免誤會,我原來只係回應話篇帖文寫得好咋。
科技呀.生物科學呀。高等數學呀。我係沾不上邊嘅,請奇人異士明白,我唔想被咬。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17#
發表於 17-11-9 13:39 |只看該作者
論高等數學,國台兩岸學者會否都比香港強呢?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16#
發表於 17-11-9 13:35 |只看該作者
從商做生意當然現實啲好。

回歸正傳,我比較欣賞徐立之對香港科技發展嘅承担,不計較港大818事件,仍留港出力。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15#
發表於 17-11-9 12:56 |只看該作者
兵罷淮邊客路通,亂鴉來去噪寒空。
可憐白骨攢孤塚,盡為將軍覓戰功。

愛廸生指的失敗可不是什麼。一將功成萬骨枯。 吧


中美首腦共同見證經貿易合作協定簽署上,皆表示相互合作乃係成功共贏嘅大方向。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20063
14#
發表於 17-11-9 12:16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我就拉闊些去看及思考,社會任何太單一的方向都不是最好,大部分人做研究,但商品化,管銷,財會,維修保養就要有人站上崗位!

五十年前的社會,跟現在是有明顯的不同,分析都要考量不同的時空及背景,嘈完、閙完,不一定能走出死胡同!

我自己做的行業及生意正是面對科技,法規及人口結構變化的衝擊。整體行業就是金字塔,最頂端是最少人做研究,例如 stem cell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撇除這些,微創及無創手術,包括機械人應用及machine learning and AI. 再往下有更多市場及更接近市場,是否就不應該做,就無意義,就無貢獻?

行內都會說,微細如sterilised dressing ,如果沒有做好消毒,在HA系統內,個後果會幾嚴重,影響面有幾大。

做研究亦都是金字塔,數得出幾個世界級科學家,在華人當中亦在這個金字塔中付出及貢獻,太多人只對焦於極小數的成功!好像愛迪生所說,沒有之前九十九個失敗,就不會有最後的成功!

一將功成萬骨枯!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13#
發表於 17-11-9 11:21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ABC-DAD 於 17-11-9 11:33 編輯

香港人哩,唔睇輕自己,願意付出,肯堅持,適應新環境氣候總有出路。
說句唔啱聽的話,大學者都傾向太珍惜自己羽毛,這一節,大概要輸給父執輩們的育才之心了。(好希望有改變)

Rank: 5Rank: 5


3410
12#
發表於 17-11-9 10:04 |只看該作者
ABC-DAD 發表於 17-11-9 09:25
教育無左家庭倫理同文化生活,只有爭取成就,超越其他人作為重心;唔享受學習過程,唔欣賞與其他人學習成果 ...

十萬分認同。
看這幾位 傑出學者, 並不需 贏在起跑線。小學要教,但無需谷。 中學後成熟開始尋找自己興趣。 與志同道合朋友研究學問 為樂趣, 從内而發 對學問追求的一種熱誠。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11#
發表於 17-11-9 09:25 |只看該作者
教育無左家庭倫理同文化生活,只有爭取成就,超越其他人作為重心;唔享受學習過程,唔欣賞與其他人學習成果,如此種種係社會風氣問題,「急功近利」自然「拔苗助長」,最後白白浪費人才。

以上幾位有成就的人物,我看到有其共通點,但別提了,願意把兒女青春送上拔尖淘汰路的,加把勁,隨心吧!

路是人走出來的。

Rank: 5Rank: 5


3410
10#
發表於 17-11-9 08:26 |只看該作者
ABC-DAD 發表於 17-11-8 21:49
Quod Erat Demonstrandum
2012/05/06
[FW] 哈佛講座教授丘成桐:我為何不做港大校長

謝謝分享, 那個年代 這麼都 傑出香港華人科學家數學家, 丘成桐 ,徐立之,高錕……
後來幾十年香港只有地產天才金融尖子。 教育政策理念唔變好難再出這類科學人才……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9964
9#
發表於 17-11-8 22:50 |只看該作者
最近眼力退步左好多。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