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升中派位 名校這東西(庫斯克)
查看: 12722|回覆: 81
go

名校這東西(庫斯克)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4
1#
發表於 16-4-5 16:23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打印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6-4-5 16:24 編輯



網上不時會有一些關於中學「名校」排名榜,然後很多人會樂此不疲地討論。那些排名榜大多是商業網站或教育企業用來吸引讀者人流的方法,這些排名榜長做長有,證明了名校這東西像名星或球隊那樣是永遠的城中話題。

所謂中學名校,通常是指那些全港知名度的學校,一般來說他們的歷史比較長,公開試表現比較好,家長趨之若鶩。不過,名校也分很多種,一般來說可按以下元素分類:

•歷史:傳統/非傳統
•形式:官立/津貼╱直資
•性別:男校/女校/男女校
•辦學團體:官立/天主教教區/天主教修會/基督教教會/慈善團體

根據筆者認識的不同學校校友及教育界朋友描述,以這樣的分類,不難看出不同種類名校的特色。例如「傳統官立男校」通常十分自由,崇尚學生自主發展,例如幾家名字跟英國皇室有關的官中。「傳統天主教修會津貼男校」,例如喇沙會和耶穌會興辦的中學,也是十分崇尚學生自主發展,而且他們選擇不以直資辦學,學生的階層比較多元。「傳統天主教修會女校」,一般對於學生的言行舉止和學習要求嚴格。「傳統津貼轉直資學校」,學生的組成跟參與派位的津校不同,氣氛也不同。「非傳統慈善團體男女校」通常是指歷史比較短的(相對於那些百年歷史的)地區名校,他們一般十分著重考試鍛鍊,所以往往在公開試取得好成績,在家長社群取得口碑。

一般而言,「傳統+男校」的組合比較自由,給予學生比較大的空間,「傳統+女校」則相反,他們對學生的要求十分嚴謹,「非傳統」名校則比較著重考試。甚麼才是理想的學校,家長學生可以有很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特色,很難說甚麼才是最好,例如崇尚自由的學校,多會要求學生自律自重,但少了催谷的話,考試表現難免參差。當然,這些學校因為歷史悠久,有足夠的知名度吸引大量成績優秀的小學生報讀,整體成績即使參差也不會差到哪裡去,所以學校才比較放心放手讓學生自由發展。

至於地區名校,他們沒有傳統名校早著先機的優勢,只能加緊努力後發先至,所以比較著重考試成績。這對很多家長來說是一個賣點,畢竟考試是要下苦功才能取得好成績的,沒有人會跟好成績過不去。

因為學生數目下降令收生出現壓力(壓力不一定是來自人數,而是整體學生數目減少導致banding內學生差異增大的問題),加上新學制下大學收生的規則改變,令不少傳統名校的大學入學率因為中文合格率問題而下降。基於這些問題,名校面對的壓力也愈來愈大,除了那些收生仍然一枝獨秀的傳統學校,其他學校也需因應挑戰而改變政策,更加切合考試達標等實際需要,或者索性轉為直資。一些傳統津貼名校曾經在轉直資問題上因校友及家長反對而暫緩,相信不久之後會再嘗試。

在政府引誘傳統名校轉為直資之前,它們絕大部份都是津校,即是要在直屬小學以外預留一定學額參與統一派位,統一派位是以校網及學生banding為本,所以出現了所謂的名校網。想報讀名校,首先要住在名校網,那裡的住宅(及信箱)便成了搶手貨,這其實也是一種階級遊戲,只是校網裡面還是包含了一些舊樓和公共房屋,所以派位制度還是會讓部份基層學生入讀這些學校。自從政府改變直資制度,吸引津校轉為直資之後,不少這些學校名正言順收高價學費變身「類國際學校」,而且不用再開放學額給統一派位制度,令階級遊戲更壁壘分明。正因如此,那些仍然不轉直資的天主教修會學校的堅持絕對值得肯定。

最後,無論如何也要提一句阿媽係女人的老套話--不要迷信入讀名校便代表成功。傳統名校的學生很容易在自由氣氛中迷失,地區名校也有不少學生因為成績追不上飽受壓力而叫苦連天,很多學生在非名校的環境中因為沒有惡性競爭問題,反而因為學得愉快而取得好成績。學習成功與否,不在於是否在名校就讀,學校的氛圍固然有影響,但更重要的還是學生本身努力,以及家長的培養。


庫斯克

教育工作者、博客、專欄作者。信奉自由主義。現正為《星島日報》及《E-zone》撰寫專欄,文章亦見於《明報》及《蘋果日報》。著有《通識我主場》一書。


   3    0    0    0


45691
82#
發表於 16-10-25 12:11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5Rank: 5


2982
81#
發表於 16-10-24 20:45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optman88 於 16-10-24 20:56 編輯
IloveJJ 發表於 16-10-24 20:23
我都唔知。但以我所知,有啲名校小學老師,都有咁既做法!就係俾晒功課既答案你抄,返去自己讀,自己預備考 ...

打個比如,數學,有教,其實都唔會有 100% 準確咁 solve 晒,老師亦唔係 100% 會教到佢地識。最近我同我個仔學校嘅老師傾過,言談間交流到,其實如果學生覆咗幾次都係錯,有啲醒啲嘅學生,會睇一睇個答案,去 trace 下自己嘅 steps,從而學習到。其實咁算唔算係唔教?大家可以探討下同傾下 ^_^


45691
80#
發表於 16-10-24 20:23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5Rank: 5


2982
79#
發表於 16-10-24 19:24 |只看該作者
IloveJJ 發表於 16-10-24 13:31
有人同我講: 傳統名校成績好,係因為收既學生叻,再加出面補習,老師係唔教既。

其實係咪呢?
其實,我真係唔明白點解會有人咁諗。你話冇補底我唔敢講,但,點會唔教呢?但,Band 1 學校,學生差極有個譜,可能教記嚟個方法唔同,同埋進度,可能會同家長期望有出入。咁我就信嘅。

Rank: 6Rank: 6


5087
78#
發表於 16-10-24 16:16 |只看該作者
王家爸爸 發表於 16-10-24 14:58
喺傳統名校碰到好老師既機會都會大啲,尤其係啲想傳統名校度教下、鍍下金既新老師。原因好簡單,想係傳統名 ...
老師教得好有好嘅 track record 絕對係有價有市,轉工容易。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132916
77#
發表於 16-10-24 14:58 |只看該作者
LingChiBaBa 發表於 16-10-24 14:48
呢樣同碰唔碰到好老師一樣,要碰到好同學。
喺傳統名校碰到好老師既機會都會大啲,尤其係啲想傳統名校度教下、鍍下金既新老師。原因好簡單,想係傳統名校教既老師多,所以學校可以揀啲能力高既;另外,啲新老師想係傳統名校有個好紀錄,一來明年留底既機會大啲,二來即使轉到其他學校,封推薦信好睇啲。

點評

LingChiBaBa  叻同學唔等於好同學,可能係敵人  發表於 16-10-24 22:22

Rank: 7Rank: 7Rank: 7


11394
76#
發表於 16-10-24 14:48 |只看該作者
王家爸爸 發表於 16-10-24 14:33
又唔一定,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班叻人一齊,互相學習、互相競爭,日子有功,自然大家都進步,大家 ...

呢樣同碰唔碰到好老師一樣,要碰到好同學。

點評

王家爸爸  傳統名校碰到叻同學既機會一定大過係二、三線學校。   發表於 16-10-24 14:56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132916
75#
發表於 16-10-24 14:33 |只看該作者
IloveJJ 發表於 16-10-24 13:31
有人同我講: 傳統名校成績好,係因為收既學生叻,再加出面補習,老師係唔教既。

其實係咪呢?
又唔一定,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班叻人一齊,互相學習、互相競爭,日子有功,自然大家都進步,大家成績都會好。

Rank: 5Rank: 5


1619
74#
發表於 16-10-24 13:47 |只看該作者
IloveJJ 發表於 16-10-24 13:31
有人同我講: 傳統名校成績好,係因為收既學生叻,再加出面補習,老師係唔教既。

其實係咪呢?
全中!


45691
73#
發表於 16-10-24 13:31 |只看該作者

回覆樓主: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132916
72#
發表於 16-4-7 17:34 |只看該作者
ANChan59 發表於 16-4-7 14:47
不同人有不同要求及目標,一日24小時,有得自然有失。
用平常心睇問題。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20063
71#
發表於 16-4-7 14:47 |只看該作者

引用:+本帖最後由+elbar+於+16-4-7+14:28+編輯+\

原帖由 elbar 於 16-04-07 發表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6-4-7 14:28 編輯
不同人有不同要求及目標,一日24小時,有得自然有失。


小學選有愛心,少功課及測考,到中學,我看多元智能多些,眼光遠些,入到他心頭好學科(是次選),將來搵到食就可以!

性格培養就只有靠自己家庭!

So far so good.



點評

王家爸爸    發表於 16-4-7 17:33
elbar  DB 不算   發表於 16-4-7 16:11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132916
70#
發表於 16-4-7 14:39 |只看該作者
hkpapa852 發表於 16-4-7 12:36
個人認為官立個兩間B1男校做唔到王家爸爸所講既第二點
小丸子比較目標為本,佢嗰間一定係睇重DSE成績。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132916
69#
發表於 16-4-7 14:31 |只看該作者
5kin 發表於 16-4-7 11:55
一般band1學校嘅學生,
理應有平均以上嘅學業成績,
學校可以有機會比學生發展學業以外嘅活動,
如果小朋友係B1學生,應該有一定既自決能力,應該鼓勵佢哋自己決定讀邊間,同埋入讀之後參加嘜野課外活動。

點評

Yanamami    發表於 16-4-7 14:38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4
68#
發表於 16-4-7 14:27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elbar 於 16-4-7 14:28 編輯
ANChan59 發表於 16-4-7 14:19
通常 Grant Schools 是稱為傳統名校,而非名校,因為現正EK所講的名校,濫了些,無謂抝!

如用 香港爸 最常提及升大學率計算,有部份可能已家道中落

點評

little_yolky    發表於 16-4-7 14:43
王家爸爸  家道中落  發表於 16-4-7 14:33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20063
67#
發表於 16-4-7 14:19 |只看該作者

引用:Quote:ANChan59+發表於+16-4-7+13:19+剛才

原帖由 hkpapa852 於 16-04-07 發表
其實 Grant School 係一批有特別待遇而由英文教會開辦既津校 (不少已變了直資), 所以官校不會計算在內

另 ...
通常 Grant Schools 是稱為傳統名校,而非名校,因為現正EK所講的名校,濫了些,無謂抝!


我喜歡用這個名單,因為是當年政府選擇出嚟,幾十年落嚟,又幾實至名歸,有其代表性。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20063
66#
發表於 16-4-7 14:15 |只看該作者

引用:Quote:NeoMom+發表於+16-4-6+09:52+有家長

原帖由 little_yolky 於 16-04-07 發表
我老細個阿爸以前同佢講, 約莫80年前佢大學生時, 有位轉校生, 响清華大學工科讀唔掂, 後來轉咗去中山大學工 ...
中山大學都是全國十大以內,都唔差㗎!



點評

little_yolky  當然。  發表於 16-4-7 14:42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12Rank: 12Rank: 12


64163
65#
發表於 16-4-7 13:33 |只看該作者
NeoMom 發表於 16-4-6 09:52
有家長的諗法係只要入到名校, 唔叻都變叻, 就算在名校考第尾也勁過非名校考第一, 我有個FRIEND真係咁同我講 ...
我老細個阿爸以前同佢講, 約莫80年前佢大學生時, 有位轉校生, 响清華大學工科讀唔掂, 後來轉咗去中山大學工科插班, 考咗第一。

我當年會覺得清華大學真係勁, 不過, 依家就會考慮, 應該係中山大學既教學模式較適合果位插班生, 中山大學D教授真係勁, 可以將學生既潛質發揮出嚟。

點評

ANChan59  可能因為不是普教中出身!  發表於 16-4-7 14:51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22051
64#
發表於 16-4-7 13:30 |只看該作者
ANChan59 發表於 16-4-7 13:19
剛才過關,睇唔到你的 link. 事實上你答咗。
當年冇乜官校,政府津貼及資助教會學校,強化教育。所以一直以 ...
其實 Grant School 係一批有特別待遇而由英文教會開辦既津校 (不少已變了直資), 所以官校不會計算在內

另外如果話名校, 培正 (不過唔係英文教會開辦), 點都係其中一間吧!


還記得初為父母時,對孩子的期望嗎?我當時只想他/她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隨著時光飛逝,人的期望慢慢變了,變得越來越有要求。所以要經常提醒自己:毋忘初心
箴言4:23 -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箴言22:6 -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會偏離。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