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幼校討論 [轉載]李輝﹕免費幼兒教育 免誰的費?如何免費? ...
發新帖
查看: 2960|回覆: 3
go

[轉載]李輝﹕免費幼兒教育 免誰的費?如何免費? [複製鏈接]

Rank: 5Rank: 5


1266
1#
發表於 12-6-22 09:27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打印
李輝﹕免費幼兒教育 免誰的費?如何免費?
2012年6月22日

【明報專訊】近年來,在某些政黨、團體、學者和媒體的炒作下,社會大眾甚至連特首候選人都對免費幼教甚為期盼。新特首即將上任,許多團體開始緊鑼密鼓地逼他落實競選大綱中的免費幼教政策。本人曾在2011年11月25日《明報》觀點版撰文明言反對,但仍阻擋不住社會大眾的盲目熱情,今日再撰長文,以打破社會各界對免費幼教的瘋狂迷思。

免費幼教免了私人辦學者的費

教育資源分配一般須遵循4項基本原則﹕

1. 資源均等分配原則。不同社會階層在總量上佔有公共資源的份額要相對均等。

2. 成本分擔和補償原則。在非義務教育的學前階段,家庭要承擔一定費用,優質教育使用者更要補償費用。

3. 積極歧視原則。對中低收入階層應給予特別關注和財政支持,對其「積極歧視」。

4. 扶貧原則。公共資源應向貧困階層傾斜。

筆者認為,現行幼教學券制基本上實現了上述4項原則,令公帑原則上可以均等分配給全港所有適齡幼兒,令中低收入家庭可以享受基本甚至完全免費的幼教服務,而富裕家庭則可選擇免費、補費甚至完全自費擇校,符合成本分擔和補償原則。政府通過對學費上限的限制而變相排斥富裕階層及貴價學校,令公共教育資源向中低收入家庭傾斜,也符合積極歧視和扶貧原則。

要達至社會大眾所期盼的完全免費,就必須是全包宴式免費,而其要害就是要政府全面承包學校租金。這樣很多私人辦學者就可用公帑交租(有些學校其實是租自己的物業),坐收豐厚辦學利潤甚至租金。原本應該向中低收入家庭傾斜的教育資源就被地產商、私人業主和私人辦學者鯨吞,實際有需要的家庭只能揀到殘渣。一言以蔽之,免費幼教其實是免了私人辦學者的費,飽了地產商和私人業主的胃。

免費幼教其實是劫貧濟富

衡量教育公平的評價指標有4個:

1. 入學機會公平(適齡兒童免試、免費就近入學);

2. 教育資源配置公平(生均投入、教師水準、師生比例、辦學條件等要公平);

3. 教育品質公平(課程品質和教學水準要公平);

4. 社群間教育公平(政府有責任保障低收入及非華裔社群享有同等服務)。

筆者認為,幼教學券制可以令全港幼兒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到第一、二、四種教育公平。惟因歷史背景以及辦學團體不同等原因,各幼稚園在課程品質和教學水準方面差異太大,一時難以實現第3種公平,但是,如果推行全包宴式免費幼教,將會引發四大教育不公平問題。表面上看,全港免費將有可能實現適齡兒童免試免費就近入學,從而達至入學機會公平,但實施起來將會因為兒童居住地的「仲介效應」(mediator effect)而令富家子弟「就近」進入高檔幼稚園,窮人只好就近進入屋邨學校。以天水圍和九龍塘為例,兩區幼稚園在生均投入、學校收費、教師水準、師生比例、辦學條件、課程品質和教學水準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導致兩者之間存在資源配置不公、教育品質不公和社群間教育不公平等三大問題。如果政府根據各校需要而大攬大包,將會令九龍塘幼稚園資源更加豐富,產生「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馬太效應」,拉大貧富差距。最終,這種免費幼教變成劫貧濟富的幫兇。

全包宴式免費將帶來四大災難

實施全包宴式免費將會徹底改變本港幼教生態,帶來四大災難。

‧一是根本無法設立一個可行的收生機制來達至教育公平。如果根據兒童所住校區以「就近免試入學」原則收生,則實際效果就是推高某些地段樓價,明益地產商,加速貧富分化。而如果不按居住地收生而是電腦抽籤、全港隨機派位,這會令兒童跨區返學,更加不可行。

‧二是本港幼教市場將走向壟斷化、單一化。屆時各大名校定會借助品牌優勢、用政府資助的錢在全港18區廣開分校,大舉吞併、收購中小型幼稚園,從而形成壟斷優勢,年年推高生均成本,讓政府成為提款機,令納稅人向私人業主進貢。

‧三是無法有效問責,公帑效益存疑。政府不問青紅皂白而一律全包,難保有些幼稚園「收了錢而不辦事」。而政府如果不能殺校(幼教界能接受殺校嗎?)就不能收回有關資源,變相自廢武功,變成無牙老虎,公帑效益存疑,問責更加無門!

‧四是教育品質下降。因為全部免費,幼稚園辦好辦壞一個樣,在沒有激勵機制、競爭機制和問責機制的情况下,學校不為收生而愁,管理自然鬆懈,教育品質下降,反正是「免費午餐」,你又想點?!

「直資模式」在幼教界根本不可行

很多人建議借用中小學的「直資模式」來推行免費幼教。這些人如果不是無知,就是陰險,因為此計必須解決三大根本無解的「世紀難題」:

‧一是辦學性質問題:全港幼稚園均屬私營,並無「官立」,全包式免費必然涉及公帑資助私營機構問題。如何避免「官商勾結」?除非將幼稚園公立化,而此舉牽連甚廣,勢難推行。

‧二是學費問題:牟利與非牟利幼稚園學費相差一倍以上,如果用學費中位數買位,則無法令牟利學校免費,家長還要「補堂費」,這樣從技術上來講也根本做不到免費。

‧三是校舍問題:與中小學不同,幼稚園校舍不是免費使用,均需交租。而很多私人樓宇租金昂貴、且連年飛漲,如果全由公帑資助,則無疑於將納稅人的錢投入無底深淵。唯一解決辦法就是政府新建校舍交由學校免費使用或「1蚊1年」租用,但即便政府願意出錢,又從何處覓地呢?此路不通!

改良學券即可實現

免費幼教和教育公平

筆者認為,要想實現真正公平的「免費幼教」,就必須保證公帑直接流向有需要的家長(而不是業主和私人辦學者),必須滿足各階層不同層次的幼教需要(家長按質補費甚至自費)。而只需改良學券制就可令80%以上的家庭真正享受免費服務,並可避免上述四大生態災難。

‧一是適當增加學券面額,並依通脹和學費增長情况逐年遞增。例如,全港現有946間幼稚園,其中751間參加學券計劃(佔總數79%),收生達12.9萬人(佔總數82%),去年學費中位數為1.95萬元。2013年學券可跳增至2萬元一年,令82%的幼兒基本享受免費幼教。

‧二是推出全日制學券,讓有需要的家庭申請。例如,每年4萬元,每月4000元,可解雙職家庭後顧之憂。

‧三是全面簡化學券申領程序。毋須勞煩家長,學校只要收齊學生身分資料便可向教育局直接申請學券資助。

‧四是取消對牟利幼稚園申領學券的限制。只要學費在限定水準之內且接受質素評估和財務透明,則無論牟利與否,均可享受學券。例如,去年有約100間本地幼稚園沒有學券,共收生2萬,學費中位數為3.96萬元。如果也能申領2萬元學券,則2萬個家庭則可減輕一半負擔。

‧五是設立校本發展專項資助。每年資助非牟利幼稚園10萬元,用於各項校本發展活動。以本港大約800間此類學校計,每年實際支出不超過1億元。

‧六是設立全港幼師發展基金。所有在職幼師每隔5年可以直接向該基金申請全額學費資助,用於攻讀學士、碩士等學位課程或其他政府認可的在職培訓課程,切實解決幼師實際困難。

如此,方可達至教育公平、學校問責、為民解憂和各界滿意的四贏境界。

作者是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



點評

WiZ    發表於 12-6-25 17:44
   0    0    0    0

Rank: 5Rank: 5


1822
4#
發表於 12-6-25 16:23 |只看該作者
不能完全明白,但覺得他有很多教育觀點都很值得香港社會和家長深思

Rank: 5Rank: 5


2604
3#
發表於 12-6-22 11:46 |只看該作者
讚! 個人覺得能道出而家好多政X客延伸9年免費教育至15年免費教育的弊處. 敢相信而家教育的問題並唔主要係學費問題, 而係政策混亂及沒有長遠政策問題而已.

Rank: 7Rank: 7Rank: 7


13214
2#
發表於 12-6-22 10:29 |只看該作者
Actually i kind of agree his point of view.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