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研究:通識科促進政治參與作用小 訪學民核心普通學生 皆 ...
查看: 3032|回覆: 48
go

研究:通識科促進政治參與作用小 訪學民核心普通學生 皆考..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280
1#
發表於 18-6-5 15:5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學民思潮成立於2011年,當年香港政府發布諮詢文件,提出在中小學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學民思潮成立之初打正旗號「反國教科」,其後積極參與2014年的佔領運動,最後在2016年停止運作。圖為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持咪者)2012年於政總表示,若時任特首梁振英拒撤回國民教育科,成員必定抗爭到底。


【明報專訊】通識科已成為高中必修科9年,但一直有輿論將這科與政治扯上關係,而教育局委任的專家小組也在檢討高中學制,包括通識科的未來安排。除了中央政策組曾委託中文大學做的研究指沒直接證據顯示通識科令學生變得激進外,中大社會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李子樂和教育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趙永佳,為探討通識教育科的政治效應,曾在2010至2014年進行了一項質性研究,深入訪問了56名高中學生,發現大多數人其實都是以考試導向態度對待通識科,結果亦同樣顯示通識科課程和教學法在促進青年政治參與的作用很小。




參與質性研究的高中生共分為兩批,一批為來自15所中學、年齡介乎15至20歲的高中生,學術成績和家庭背景各異,全部都聲稱自己很少參與政治討論或活動;另一批則是研究前學生組織學民思潮的20名核心成員,他們當時仍就讀高中,在當時(2014)的佔領運動擔當主動角色,年齡由17至20歲不等。


課堂討論助學生析政治更謹慎


其中一名被研究的高中生德明(譯音)在精英學校就讀,他認為通識科可令自己對不同的社會和政治議題都有更好的理解,但明確地表示通識科沒有引起他對政治的興趣,反而對民主抱有懷疑。另一受訪者子康(譯音)指自己有關本地政治的知識,很大部分都是來自「香港高登討論區」,但他指出,老師會引導他們以不同角度思考,而非激進。受訪者君婷(譯音)表示,對時事的留意,大多留在剪報、課堂討論和老師要求的家課,平日不會閱讀或主動與人討論時事。她又提到,多角度思考的技巧成為了取得好分數的工具。


研究結論指出,雖然通識科幫助了大部分學生加強與政治有關的知識,但當中只有少數會被刺激(were motivated)到將政治知識轉為行動;通識科課堂的開放式課堂氣氛,能幫助學生形成深入思考和多角度觀點,令學生傾向在分析政治議題時採取謹慎態度,教師亦難以向學生灌輸單一政治觀。


學者﹕同輩感染力更大


作者之一李子樂向本報表示,外國眾多研究顯示青年政治參與受很多因素影響,如自己的背景、同輩、老師、政治和經濟氣候等,「有排都未數到學校的其中一科」。有人認為通識科能「播種」,李則認為親身參與更加是播種,「同輩的感染力和埋下的種子更大,說只靠一科便能改變政治觀,理應就沒太大影響」。他解釋道︰「如宗教課,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都好,不斷叫學生信,但學生都不會理會,讀書咁讀而已。」


梁美芬﹕不應只問學生


他又觀察到,在大學念社會學的學生,都認為通識太僵化,笑言「題目格式和評分限制學生作答,猶如八股文」。不過,他不同意通識改為「只修不考」,「很簡單的道理,不考的話學生便不重視,好實際」。


關注通識教育聯席會議召集人、立法會議員梁美芬表示,佔領運動是由「小部分人帶動大部分人」,而參加者中有不少都是高中生,認為研究只問學生不夠全面,應訪問學生的父母、社會人士等看法,才是客觀,「學生處於成長期,他們可否很客觀地說出看法呢?」她指出,高中生未成年,通識課程設計又沒系統,要求把通識轉回高中選修科。





   3    0    0    0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280
2#
發表於 18-6-5 16:03 |只看該作者
助多角度思考 前學民:圍爐都圍得冇咁勁

【明報專訊】鄭智航曾是學民思潮成員,是受過通識科「洗禮」的新一代,對他來說,通識科強調「多角度思考」,令他不自覺在與成員討論議題時要「思考別人的角度」,反而「圍爐都圍得冇咁勁」。


鄭智航早在2012年反國教科時已留意時事,「當時我經常上facebook、論壇等關注事件,都認識了不少社運人士」。2014年佔領運動,鄭亦有到場參與,但加入學民思潮卻在2015年,當年他中五。


鄭說,當年教通識的老師本身是教中文和普通話,「通識是新科,老師沒有歷史底,不懂教,夾硬來,3年都是睡覺」。因2016年文憑試失利,他翌年再應考,那年他到坊間補習社補習、上網找資料、鑽研答題技巧,「那年最大得着是通識答題,不可以只看自己喜歡的議題,要看闊點,中國、國際新聞都要看,還要多角度思考,不同人的意見都要提及,如『社(會)、經(濟)、文(化)、環(境)』」。通識議題貼近生活,鄭認為,連自己的思考方式都有些改變,「不自覺會思考其他人的角度,如我現時有做地區工作,不時要與街坊接觸,不可太激進」。


最大得着﹕視野開闊


網上社交平台興起,造就「圍爐」風氣,意即平日瀏覽到的新聞或消息,大都與自己的立場相近,另一邊立場的新聞卻較少,引伸指一班人沉醉在自己人中取暖。鄭智航認為自己也是參與「圍爐」一員,「我現在圍爐沒圍得咁犀利,以往經常想拗贏對方、如何令對方收聲,但現在會顧及對方角度」。







Rank: 5Rank: 5


3640
3#
發表於 18-6-5 19:04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Vanadium 於 18-6-5 19:05 編輯

何謂小部份? 10%算唔算少?

每年6萬個考生,當中有10%因談論政治而變得關心進而激進,就有6000個,只要累積5年學生,就有3萬個。還不計算這3萬個會帶動30萬個中間分子。

多角度思考甚麼科也可以做,泛不著無端端搞一科通識還要必修。大學有沒有一科是通識,就是純玩正反討論就得到學位? 任何學科,只要課程設計得好,本來就可以訓練通識能力,而且討論更深入到位。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2340
4#
發表於 18-6-5 22:51 |只看該作者
Vanadium 發表於 18-6-5 19:04
何謂小部份? 10%算唔算少?

每年6萬個考生,當中有10%因談論政治而變得關心進而激進,就有6000個,只要累積 ...

談論=關心=激進?

同理,唔談論性教育,學生就唔關心,就唔會有行差踩錯?

唔談論,是避沙蟲而己。當然帶領談論的老師好重要。

利申:我唔係贊成通識一定要獨立成科。
The more bizzare a thing is, the less mysterious it proves to be.

Rank: 5Rank: 5


3700
5#
發表於 18-6-6 23:07 |只看該作者
Vanadium 發表於 18-6-5 19:04
何謂小部份? 10%算唔算少?

每年6萬個考生,當中有10%因談論政治而變得關心進而激進,就有6000個,只要累積 ...

除多角度思考能力,通識教育多少使學生把書本知識帶到生活,知識是活用才有意義,需求供應關係丶歷史地緣政治或生命科技倫理等,以往常有讀書了得但常識零蛋。課程設計好就訓練通識能力,但書本知識往往滯後和專屬,例如科技與私隱,土地與環保,我們應在哪一科討論?當書商每年利用課程設計修整而改版,你看家長反應如何?

Rank: 5Rank: 5


3640
6#
發表於 18-6-7 00:57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Vanadium 於 18-6-7 00:58 編輯
Cheeselover 發表於 18-6-6 23:07
除多角度思考能力,通識教育多少使學生把書本知識帶到生活,知識是活用才有意義,需求供應關係丶歷史地緣 ...

香港現在好像有約60%中學畢業生會繼續升學接受大專教育,真係中學出來工作的人已不多,而事實呢批人即使係中學階段同佢地講通識都無咩用。

既然大都會升讀大專,通識訓練更適合在大專搞,要真係做到通識,知識要廣、人思想要成熟,否則如現今中學生咁,只玩正反討論技巧,跟足考評要求,好多其實自己寫咩都只係一知半解,或真心果句係永遠唔會寫出黎。

Rank: 5Rank: 5


3700
7#
發表於 18-6-7 07:55 |只看該作者
Vanadium 發表於 18-6-7 00:57
香港現在好像有約60%中學畢業生會繼續升學接受大專教育,真係中學出來工作的人已不多,而事實呢批人即使係 ...

40%絕不是一個小數目,我們更應為他們裝備未來,畢竟今天社會比昔日複雜。沒有人能判斷通識教育對他們有什麼作用,亦無法基於什麼基礎上説無所作為,我們中小學學習知識中,即使對高材生也不知所以為何,例如微積分,氫原子模型或信貸與利率關係等,我們可否因有部分將被淘汰學生而認為教授任何知識是多餘的?
大學階段,除專業知識外,學生應開始自我發掘,探索,分析和思考,再不是填鴨式我講你聽,學習應該在中學階段完成,大學是思考,畢業後是經驗和運用。待續....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2340
8#
發表於 18-6-7 08:37 |只看該作者
Cheeselover 發表於 18-6-7 07:55
40%絕不是一個小數目,我們更應為他們裝備未來,畢竟今天社會比昔日複雜。沒有人能判斷通識教育對他們有什 ...

法國中學己有哲學科,香港曾有教授提昌中學哲學科。

中學學思考,判斷,通識係好事,係未獨立成科則是另一考慮。
The more bizzare a thing is, the less mysterious it proves to be.

Rank: 5Rank: 5


3700
9#
發表於 18-6-7 09:04 |只看該作者
Cheeselover 發表於 18-6-7 07:55
40%絕不是一個小數目,我們更應為他們裝備未來,畢竟今天社會比昔日複雜。沒有人能判斷通識教育對他們有什 ...

我們成人眼中,一些小朋友玩玩藝可能很可笑,但我們勿戲謔他們的態度,小女常常玩洋娃娃遊戲,村上春樹自嘲第一次獲獎的小說筆法幼嫩,遊戲規則是按參與者心智和技能設計,NCAA的規則可能對NBA球員來說很幼稚,諸多深澀知識都始於簡單淺白,廣義相對論一開始也是光速不變的定律。

Rank: 5Rank: 5


3640
10#
發表於 18-6-7 14:12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Vanadium 於 18-6-7 14:32 編輯

我估計大家可能對band 3學生了解不夠深。

大部份band 3學生需要既唔係通識,而係一份自信與關懷,通識既要求係令佢地失卻自信,因為唔少已超越佢地能力又或唔係佢地杯茶。

通識應否係中學推行,其實係要有針對性,講緊係咩學生。過去,預科通識大都係band 1、band 2學校推行,而修讀既係過到會考、升到預科既學生 (全港頭40%),而呢批學生又係按自己興趣自願咁選修 (40%中既5%),以當時既通識效果話香港所有學生都適合必修,唔知推論是否合理。

建議可留意新高中推行後,band 2/3學生係高中既drop out或缺課既比率,當然可計埋即使band 1但退出唔考DSE既人數。今年考DSE人數據報只有5萬(日校及至少報4+1科),而報4+1科既都係5萬中佔9%,最後一屆會考淨日校考生都已有7萬5人,隨考DSE人數不斷下降,隨時考DSE人數會追貼當年考AL人數,到時真係笑話。

理想還理想,但都要照顧下現實,特別係中下游一批學生既現實。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2340
11#
發表於 18-6-7 17:03 |只看該作者
Vanadium 發表於 18-6-7 14:12
我估計大家可能對band 3學生了解不夠深。

大部份band 3學生需要既唔係通識,而係一份自信與關懷,通識既要 ...

計我話,band 3 學生更能由通識得到自信,因為接近 street smart
The more bizzare a thing is, the less mysterious it proves to be.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8646
12#
發表於 18-6-7 17:37 |只看該作者
shadeslayer 發表於 18-6-7 08:37
法國中學己有哲學科,香港曾有教授提昌中學哲學科。

中學學思考,判斷,通識係好事,係未獨立成科則是另 ...

想请教,法国的中学哲学科跟香港的通识教育及 lB 的 TOK 有什么本质分别呢?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5Rank: 5


3640
13#
發表於 18-6-7 18:04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Vanadium 於 18-6-7 18:06 編輯
shadeslayer 發表於 18-6-7 17:03
計我話,band 3 學生更能由通識得到自信,因為接近 street smart

所以話你個人就係太個用個人認知/估計去了解呢個世界。

我記得曾經有位教band 3老師同我講,佢地試過入學時考學生寫出26個英文字母,結果寫得出既係少數,又聽過一個做義工識、黎自band 3學校既學生會考放榜時同我講,佢好開心會考中文合格(但其他全肥),我問佢點解咁開心,佢話因為全班得佢一個合格。

我未識呢啲人之前,從來幻想都幻想唔到原來會考合格係咁難。

同呢批學生講咩深入分析時事、國家同個人成長,反而令佢地增加自信? 咪玩啦。

好在你識講"計我話"。:)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2340
14#
發表於 18-6-7 18:42 |只看該作者
Vanadium 發表於 18-6-7 18:04
所以話你個人就係太個用個人認知/估計去了解呢個世界。

我記得曾經有位教band 3老師同我講,佢地試過入學 ...

你係未話40%香港中一學生,學左9年英文,寫得出26個英文字母係少數?大家係未生活在平衡宇宙?
The more bizzare a thing is, the less mysterious it proves to be.

Rank: 5Rank: 5


3640
15#
發表於 18-6-7 18:56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Vanadium 於 18-6-7 19:02 編輯
shadeslayer 發表於 18-6-7 18:42
你係未話40%香港中一學生,學左9年英文,寫得出26個英文字母係少數?大家係未生活在平衡宇宙?
...

我估香港全體學生應有10%係升中一時寫唔出26個英文字母。

另唔能夠準確讀到小學三年班英文課文既應該有40%。

除考試時睇一睇,其他時間從來唔睇書唔溫書既可能有50%。

係地圖指唔出香港係邊既可能有60%。

不過以上係純段估。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2340
16#
發表於 18-6-7 19:02 |只看該作者
ANChan59 發表於 18-6-7 17:37
想请教,法国的中学哲学科跟香港的通识教育及 lB 的 TOK 有什么本质分别呢?
...

無仔細研究。本質的分别好難講,本質的相近地方就較易想像,例如:

客觀思考邏輯
關心社會發生的事
正確的下判斷,不下判斷

重申,我不是贊成通識獨立成科,我係贊成中學生學思考,判斷,邏輯等等。
The more bizzare a thing is, the less mysterious it proves to be.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32340
17#
發表於 18-6-7 19:04 |只看該作者
Vanadium 發表於 18-6-7 18:56
我估香港全體學生應有10%係升中一時寫唔出26個英文字母。

另唔能夠準確讀到小學三年班英文課文既應該有40 ...

本帖最後由 shadeslayer 於 18-6-7 19:09 編輯

大學生都未必「準確」讀到小三課文。

點解中學學唔學通識,和幾%中學生識26個字母有關?用中文學唔得?

Rank: 5Rank: 5


3640
18#
發表於 18-6-7 19:33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Vanadium 於 18-6-7 19:37 編輯
shadeslayer 發表於 18-6-7 19:04
本帖最後由 shadeslayer 於 18-6-7 19:09 編輯

大學生都未必「準確」讀到小三課文。

這個不是能不能學的問題,就算一個三歲小朋友,都可教佢邏輯思考,但通識沒有邏輯意考的。

DSE通識及格率有近90%。你有興趣試下上網睇下搵唔搵到通識合格既答卷sample,睇下咁樣既"通識",其實係識啲咩。用三年時間(其實係中學6年),全港有3分1人就係只做呢種通識或更差 (2級或以下)。

算了,不用回,不討論了。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118646
19#
發表於 18-6-7 20:33 |只看該作者
shadeslayer 發表於 18-6-7 19:02
無仔細研究。本質的分别好難講,本質的相近地方就較易想像,例如:

客觀思考邏輯

我没有认真去理解箇中分别,只是好奇而已。你指的例子,我有不一样的想法。

我上面提三样科目或课程,我沒有学过,但在大专时的学生会,才较深入了解什么“放认关争”,又不是什么学识,只是一些想法及态度!你跟我年龄差不多,你会明白我的意思,所以什么时候认知不是重点。

批判性思维,我自己开窽,都去到一定年龄及学习,我不认为现在的教师(本地或海外),大部分可以有能力去培训中学生!

我只是不认为通识教育是四大核心之一!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ank: 5Rank: 5


3700
20#
發表於 18-6-7 21:45 |只看該作者
Vanadium 發表於 18-6-7 14:12
我估計大家可能對band 3學生了解不夠深。

大部份band 3學生需要既唔係通識,而係一份自信與關懷,通識既要 ...

對於連寫出26個字母也有困難的中學生,相信面對英文科,通識可以令他們獲得一點安慰;若我們認為預科生有能力才應開展通識教育,同理,我們可不可以因為有連寫26個字母都有困難的學生而割掉英文科?Dropout 或缺課原因很多,我們不能直接推諉在通識科上,跟中文科相比,我猜學生較有信心在通識科中取得較滿意的分數。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