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312 小時
- 最後登錄
- 25-9-12
- 國民生產力
- 3639
- 附加生產力
- 46057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07-11-25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27808
- 主題
- 12607
- 精華
- 0
- 積分
- 77504
- UID
- 168291
   
|
【明報社評】今屆諾貝爾物理學獎,由3名發現重力波的美國天文物理學家奪得,本港學者有份出力,參與重力波數據分析,與有榮焉,然而諷刺的是,由2018/19學年開始,本港不會再有大學提供天文學主修,原因是鮮有學生問津。本港擁有一流學府,不乏國家級實驗室,亦不乏推動科研的有心人,遺憾是政府對理論科學研究支援不足,社會氛圍太過功利,莘莘學子擔心修讀理科缺乏出路,現有文憑試制度更令選修理科和高階數學的學生銳減,窒礙科學探索精神,結果必然令到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教育事倍功半,難竟全功。
重視科研產業化 勿忽略理論科學
發現重力波是重要里程碑,3名獲獎科學家利用簡稱LIGO的「激光干涉儀重力波觀測站」,觀察黑洞相撞,成功探測到重力波,驗證了已故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測,得獎實至名歸,幕後積極協助LIGO研究的全球逾千名科學家亦功不可沒,中大物理學者黎冠峰正是其中之一。去年他領導一批學生參與研究,在香港分析重力波數據。對於重力波研究獲得殊榮,黎冠峰相當雀躍,惟亦不忘提到本港科研投資不足,希望政府能投放更多資源,吸引更多學生投身科學,大學亦應增加更多天文物理的科系。
香港科研開支佔GDP比例不足1%,與內地(2.5%)和新加坡(3%)等差距甚大。政府每年撥給大學的研究資助約為10億元,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下周發表施政報告,會否大幅增加科研撥款,還需拭目以待。近年政府強調要在創科發展急起直追,應用科學相信較易獲得青睞,可是資助金額「僧多粥少」,像數學和物理等理論科學能否顯著受惠,是一個疑問。
重視創科是好事,可是如果只顧眼前利益,過度側重科研產業化,忽略理論科學研究,亦非健康現象。以重力波為例,若問這項劃時代發現對社會有什麼「具體用途」,恐怕科學家也無法答得上,然而很多重大研究發現,都沒有即時價值。當年愛因斯坦研究激光,也從未考慮過社會廣泛應用的問題。重力波對探測宇宙各種物質,諸如暗物質等有極大幫助,對科學文明的影響不可估量。科研發展不能一蹴而就,切忌急躁。黎冠峰慨嘆向政府申請資助,往往要解釋「能夠為社會帶來什麼成果」,令理論科學研究者相當為難。政府應思考如何求取平衡,若只斤斤計較有何「實用性」和「即時效益」,只會變得目光如豆。
香港擁有一流學府,多間大學的電子工程學系、計算機科學系、數學系和化學系等都躋身全球前30名,實力毋庸置疑,還有國家政策支持。2005年起,本港院校先後成立10多所國家級實驗室,有利兩地科研交流,中央亦有意推動香港成為面向國際的國家級科技創新中心。雖然兩地科研合作存在一些瓶頸,也有爭奪人才的情况,惟內地一些大型科研項目,亦為本港學者提供了不少機會,例如深圳大亞灣核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港大和中大科研人員一直積極參與,成績可觀。
改革升學制度要求 改善出路挽留人才
此外,本港不少著名學者也有心誘掖後進。近日港大前校長徐立之便邀請逾30位著名科學家,充當「星級導師」,栽培100名有志科學的中學生,引領他們走上科學家之路。無論是理論科學還是應用科學,本港都不乏出色硬件和有心人,真正缺乏的是政府資助、社會氛圍和發展出路。現今人人都說要加強在中小學推動STEM教育,可是願意修讀理科和高階數學的高中生卻愈來愈少,一大原因是現時入讀大學最低要求「3322」,只要求學生在中文、英文、數學及通識四大核心科目成績達標,結果不少考生只專注必修科,對艱澀的理科和高階數學敬而遠之,牽連所及,有大學工程學院擔心收生不足,唯有移船就磡,接收沒有修讀高階數學的學生。
香港社會功利主義掛帥,賺錢至上,成績好的學生往往不是讀醫,就是讀法律、金融或商科,甚少學生有志向有決心去當一名數學家或科學家,埋首刻苦鑽研,政府和商界對理論科學研究也不夠重視,從事科學研究出路不足,導致不少有志者氣餒,要麼放棄理想,要麼跑到外地尋夢。黎冠峰在外國讀書多年,回港最擔心的就是找不到工作,正正道出了荒謬的現實。政府若決心推動科研,必須從制度改革入手,加強提供誘因,為有志理科的學生提供更多出路,本港始能留住人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