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團
集團品牌
presslogic-logo
廣告查詢
工作機會
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2億元400個 穩青年學者職位(王慧麟)
發新帖
查看: 466|回覆: 1
go

2億元400個 穩青年學者職位(王慧麟)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504
1#
發表於 17-8-15 14:4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明報文章】今年暑假前,非常額老師大抵鬆一口氣,因為立法會終於通過36億元新教育撥款,讓部分合約老師受惠。但有一些同樣是合約老師,這些教育撥款,對他們是毫無得益。


老師A在暑假前獲部門主管告知,下一個學年只能轉為兼任制,課程時數有所調整,還要立即回覆,否則另謀高就。老師A素來教學評分甚高,據理力爭,終獲一年全職續聘,但就立即被要求上學期教4科、下學期教2科。再經爭取,才獲上下學期均教3科。不過下一年9月就沒有合約,暗示另謀高就。


老師B在暑假前獲部門主管告知,部門資源增值,所有同級老師,一或保留全薪,但要一半離職;一或全部同級老師留低,但薪酬減半。老師B與同事據理力爭無效,最後大家決定,接受薪酬集體減半方案。


每年暑假前的大學「判刑日」


你會問:是哪一區學校?他們有沒有違反教育局的指引?答案是:這是香港8所資助大學暑假前發生的情况。不是中學的合約老師,而是大學的合約老師。


對了,每年暑假前,就是大學合約講師及導師的judgment day,即是「判刑日」。香港8所資助大學,每年暑假,就有大量的青年合約老師到期。他們的合約,由短至每個學期,至最長兩年不等,由全職到兼職都有,但卻是大學教育裏面最沒有話語權的一群。


他們有大學學位——博士學位,而且是哲學博士,比某問責官員的專業博士的資歷還高一點。他們的年資以至年紀,多是比較年輕,既有本地大學畢業的,也有留洋博士。他們多有「十八般武藝」,既要教書,又要搞行政事務(如暑假北上研習班,或者大學學術會議),亦要處理學生事務(如升學就業實習計劃),平日亦要做好研究工作,甚至要出版專著,搞好「學術嫁妝」,為一旦有助理教授的空缺,作好衝刺 。但是,他們卻是最沒有職業保障的一群,因為一旦大學因各種因素不予續約,他們就要回家「咬糧」,直至下次等到機會,可以在大學再找到工作。


自從政府容許8所大學的老師薪酬與公務員脫鈎,以及容許大學聘任教席有更大彈性之後,大學為競逐排名,已逐漸將教研兩類學者分開。以研究為主的學者,才是大學重點培養的對象。研究型的,為校爭光,國際排名節節領先,大學高層有交代,政府滿意,家長高興,僱主覺得聘名校高材生物有所值;教學型的,多是講師或導師,則用來填補前者為了拼研究而沒有時間上課的空隙,在沒有清晰的就業生涯發展下,貢獻時間,默默耕耘。有些連全職也沒有的大學講師,懷有多張大學職員證,俗稱「飄流老師」,教員室的一張寫字枱也沒有。難道香港社會就不能讓這些大學老師可以更有尊嚴地工作嗎?


涼薄者大可批評:「抵死,鬼叫你讀咁多書?叫你讀書『讀屎片』!」又可能揶揄曰:「睇怕你都唔夠競爭力,你都爭唔贏人地哈佛耶魯博士,咪變成咁囉,認命啦!」但當一個大學講師可以不斷在同一崗位工作的時候,即是顯示該部門是需要一個長期的職位以處理教學事務,而不是短期的、用來「頂更」的職位。問題是,這個情况已經在大學不同學院、不同部門出現,即是8所大學,都是存在長期的教學工作。至於指摘這些老師「缺乏競爭力」云云,一些市民心目中的「神校」如牛津、劍橋、LSE(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博士畢業生,也有在「飄流老師」的行列。在香港,在大學做「飄流老師」,沒有誰比誰的學歷更高級,只有誰口袋裏的大學職員證,比較其他人多而已。


將大學講師導師職位常額化


新一屆政府的教育新資源,已花了36億元。餘下的14億元,有不少大學高層已提出意見,如何以研究進一步提升本地大學的國際排名。我等時事評論員,水平不及教育界各工會諸位教授、議員及高層領導,現在「膽粗粗」地提出,不如在14億之中,撥2億元,借用中學教育的術語,將部分講師及導師的職位「常額化」,每一次合約期至少3年(包括約滿酬金及續約權利)。以平均每名講師約每月3.5萬至3.8萬元的單位成本來計算,就即時增加約400個「常額」職位。看官會說:嘩!400名那麼多?但放在全港8間政府資助大學,平均每間只有50個名額而已。以一間綜合型大學為例,若有10個學院,即每個學院只有5個。但在青年學者眼中,即使是增加了5個「常額」,可是有進步了。


與此同時,政府在撥出2億元之時,也應要求接受此資助大學需要設立一個專門供教學的職系(teaching track),制定職級及薪級表以及晉升機制等。


當然,這只是拋磚引玉。究竟是2億或1億元,可以討論。大學之間的名額分配,是按相等於全日制學生(FTE)的人數按比例分配(此做法可能對正在爭上國際排名前列的大學不利,因為它們可能比其他大學需要騰空更多研究學者之時間去衝研究論文拼排名),抑或設配對基金鼓勵大學找政府以外的機構資助,還是其他方式,也可以討論。至於何時撥款,是按下一次之大學資源分配(RAE)時一併注入新資源,也可商量。


誠然,政府亦大可說:院校如何延聘人才,屬院校自主部分,根據《基本法》,大學享有學術自由,政府無法干預院校的聘任政策。我畢竟只是時事評論員,人微言輕,無法與達官貴人面談,只好借此小欄開個頭,幫一班青年學者出一句聲而已。至於政府對於有學識有博士學歷追求學問熱心教育的青年學者之未來事業規劃,有何承擔,是讓青年學者一直在各大學之間飄流浮動,還是讓他們能在較為穩定的學術氛圍下專心教學,繫乎主政者一念之差矣。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王慧麟]


   0    0    0    0

Rank: 5Rank: 5


2285
2#
發表於 17-8-15 15:20 |只看該作者
我在兩所本地大學修習兩門碩士課程,有機會與教授聊天。 他們都抱怨教學成績在研究論文的數量下進行了評估。 因此,講師將花時間準備論文,沒有花時間教學。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