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限國際校本地生比例非易事(程尚達)
發新帖
查看: 596|回覆: 1
go

限國際校本地生比例非易事(程尚達)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5509
1#
發表於 17-5-23 13:5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國際學校發展近年如雨後春筍,不少海外老牌國際學校紛紛來港爭一席位外,多所本地國際學校亦正籌辦。然而國際學校取錄本地生比例,近年卻有愈來愈多的情況,令人質疑國際學校是否「名不副實」之餘,也令本地教育界質疑是瓜分生源。有教育界友好同程尚達傾開,認為政府須嚴格規管國際學校的本地生比例,否則只會放任「超收」問題,對本地學校造成不公平現象。

  教育局早前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提交文件,披露全港五十一所國際學校之中,十五所的本地學生,即只持特區護照或英國國民(海外)護照,比例逾三成。京斯敦國際學校與朗思國際學校,兩所國際小學的本地生更達七成。被視為貴族學校的哈羅國際學校,本地生佔近三成二,有傳媒早前指該校「超收」本地生,校方即發表聲明否認違規,強調獲批校舍時與當局簽訂服務合約,本地生上限為五成。

  雖然教育局在官方網站稱,國際學校在提交註冊申請時須達成若干要求,包括「應把最少七成的學額編配予目標學生(非本地生)」,但友好坦言這項指標實際作用有限,「所謂取錄本地生上限,只能約束獲當局分配校舍或土地的辦學團體,以往規定取錄非本地生比例不得少於五成,現行政策則是七成,但這規定要視乎當局與校方簽訂的服務合約而定,並非全港國際學校『一刀切』都不得取錄超過三成本地生。」至於自行覓地與校舍的國際學校,要視乎當局審批而定。

  友好指國際學校被本地中產家長視為「教育逃生門」,從過去主要聚焦於國際學校英語與愉快學習的辦學特色,到近年新高中學制推行,又被視為部署海外升學的策略步驟,令國際學校取錄本地生比例逐年攀升,早已引起本地教育界質疑「超收」與瓜分生源,「有意見更要求當局仿照新加坡做法,規定本地生不准入讀國際學校,但本港移民與回流發展均是普遍,兩者不能排除未必適合本地學校,而有接受國際學校的教育需求,令當局取態保留。」

  近年私校與直資學校開辦非本地課程已非新事,本地學校的辦學特色與國際學校雖有距離,也不致家長無選擇。政策要理順國際學校與本地學校的生源,也要平衡家長的訴求,相信要留待下屆政府仔細研究。

   0    0    0    0

Rank: 5Rank: 5


3700
2#
發表於 17-5-24 06:37 |只看該作者
引入國際學校是否是當年"六大產業"的目標之一?如何成為產業,只有高官才清楚(林鄭也有份兒),目標學生可能是當時國內貪官來港暫避的富二代。限制收錄本地學生為何不可,移民和回流人士的第二代不是握有外國護照嗎?教育局怕得罪外國辦學團體(打壓本地團體卻不留餘力),政府的管治理念矛盾,既想國際化,又要吃內地經濟成果,十足前特首性格。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