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中大自編通識教材 獲美國模範課程獎
發新帖
查看: 311|回覆: 0
go

中大自編通識教材 獲美國模範課程獎 [複製鏈接]

Rank: 7Rank: 7Rank: 7


11320
1#
發表於 15-10-14 07:2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中大自編通識教材 獲美國模範課程獎
2015-10-14

        (星島日報報道)經典巨著歷久不衰,值得現今學生借鏡。中文大學二○一二年改革必修通識基礎課程,要求學生閱讀一系列古今中外的人文與科學經典,如《莊子》、柏拉圖的《會飲》、沈括《夢溪筆談》等,從宗教人生討論到日月星辰,以宏觀角度反思人生、社會、科學發展。課程教材由跨學科團隊編製,最近更獲美國通識及自由教育課程協會頒發二○一五年通識教育優化模範課程獎。
        
         中大趁一二年首批中學文憑試生入學時,推出新的通識基礎課程,包括「與人文對話」及「與自然對話」學科,合共佔六個學分,所有本科生必須修讀,希望提升他們閱讀、討論、思辨、寫作的能力。
        
         學術經典不再遙不可及,中大教學團隊親自編製教科書,篩選合適篇章。人文科方面,就人生、宗教及社會三大範疇,挑選《論語》、一行禪師的《般若之心》等作教學內容。
        
         通識教育基礎課程副主任趙茱莉稱,構思教材時,主要衡量作品的深淺程度、討論角度。她舉例指《聖經》的〈創世記〉記載亞當與夏娃偷食禁果,除了涉及原罪等,學生可從宗教以外,發掘新的角度討論,如性別角度、男權思想。
        
         主張求真、理性思考的科學,亦有其人文及歷史意義。「與自然對話」涵蓋科學發展史,由物理世界到自然生命,思考科學家探索的精神,文本如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李約瑟的《中華科學文明史》,大部分學生都是首次閱讀。由於教授的內容牽涉專業用字及理論,文科生可能感吃力,有份統籌課程的大學通識教育部副主任王永雄指,實行軟硬兼施,邀請修讀過的同學,在導修課前以讀書組形式,與師弟妹討論文本,又開發新的應用程式,供學生隨時隨地學習。
        
         哲學系三年級生王日謙稱,自己的主修科與通識人文對話科息息相關,不少篇章都已年代久遠,富有歷史距離感,不過課程就希望他們可以從中發掘題材,「落地」思考,她舉例指堂上會提出「如何為美好人生?你對理想社會有甚麼想像?」再從中了解哲學家的思想,如有人支持賢人政治或民主社會,從以引申思考個人社會責任、警察、政府關係等。
        
         醫科生倪曉安則有機會讀到《可蘭經》,從而了解伊斯蘭教中有關公平的描述,反思到有恐怖分子斷章取義,發動自殺式襲擊。



   0    0    0    0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