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線時間
- 23 小時
- 最後登錄
- 19-10-2
- 國民生產力
- 0
- 附加生產力
- 7543
- 貢獻生產力
- 0
- 註冊時間
- 14-2-13
- 閱讀權限
- 10
- 帖子
- 3777
- 主題
- 3291
- 精華
- 0
- 積分
- 11320
- UID
- 1446055
  
|
兩成七港生超重 體能遜星洲內地
2015-01-06
(星島日報報道)本港學童將大量時間投放在做功課、補習等,做運動次數少之又少。最新一年的學校體適能獎勵計畫,收集十萬名全港中小學生的健康數據,結果顯示,兩成七學生屬超重,部分甚至屬癡肥;反映學生骨骼健康的柔軟度、上半身肌肉強度的手握力及心肺功能水平都較新加坡和內地低。有專家指學生做運動的誘因不大,家長亦重視子女的學習多於運動。
由教育局、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和香港兒童健康基金合辦的學校體適能獎勵計畫,今年推行第二十五年,並在上年設立新的電子平台,記錄學生詳細的體適能數據,包括手握力、九分鐘耐力跑、坐地前伸等,讓學校監察學生的健康趨勢。
在一三/一四年度,共有約十萬名六至十九歲的學生參加計畫,數據顯示,港生的健康水平較新加坡及內地的學生差,女生在坐地前伸的成績平均少十厘米,柔韌度偏低,增加患脊椎毛病的機會;男生的手握力亦稍遜,以十五歲學生為例,力度比歐洲生低八公斤,反映上肢肌肉力量不足,影響血管張度。隨着成長,本地與外地生在體適能的差距更甚。
有份參加計畫的宣道會陳瑞芝紀念中學,每周設兩節共八十分鐘的體育課,並會在學期頭尾要求學生完成體能測試。
校長黃順琪指,內地學校幾乎每天都會有早會運動時間,但本港體育課時不足,學生缺少做運動的機會。他坦言要改變體育課程內容、密度,有一定難度,「甚至有學校為追趕公開考試進度而取消體育課。」他亦留意到學生運動的動力不及以前,「女生上游泳課時又會以不同藉口推搪」,參加校隊及運動會的人數比以前下降約一成。
不少父母對子女讀書成績大為緊張,運動的重要性變得次要。香港大學李嘉城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副教授葉柏強表示,運動習慣要從小培養,但現今家長永遠以子女學習為重,空閒時多數都會讓他們上網,用電子學習平台。
近年體感遊戲機大行其道,但葉柏強認為不可以此代替運動,電子熒幕可能會影響視力健康,雖然有助身體出汗及新陳代謝,但不是首選的運動模式。
要增加學生運動的誘因,葉柏強表示,可避免重複做單一動作的運動,參與球類等團隊活動,家人亦可抽時間與子女一起做運動,當作家庭活動。他又指,有恒常運動的學生,精神狀況及睡眠質素較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