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入
用戶名稱:
密      碼:
搜索
教育王國 討論區 教育講場 勝負區分不是在昨天(黃英琦)
發新帖
查看: 297|回覆: 1
go

勝負區分不是在昨天(黃英琦) [複製鏈接]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384
1#
發表於 14-7-15 18:5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打印
香港的教育問題,始於公開考試。大學教授說,考試局的影響力比教育局還要大,也讓孩子折騰十多年。昨天是新高中文憑試放榜日,傳媒焦點是12位取得七科「五星星」的狀元,但我對誇獎這些星星已非常厭倦,不如從這考試的數據,分析它背後的教育和社會問題。

那些學校出產狀元?當然是傳統名校,還要是家傳戶曉那幾所。今年,新界的地區名校都似乎沒有狀元;主要原因,是不是貧富懸殊帶來的差距逐步明顯?中產孩子背後有「怪獸家長」發功多年,文憑試最重要的中英文科,講求底子和基本功,特別是英文,要將第二語文融會貫通,需要學校以外的栽培(如補習、遊學)和可活學活用的英語環境,外語能力一向與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直接掛鈎。還有,大家有沒有發現,除了華仁是津校,大部分出產狀元的名校都是直資學校,這趨勢說明了甚麼?津校資源比直資少,是不爭的事實,也許已直接影響了津校學生的成績。

第二個要思考的問題,是這些狀元有創意嗎?最近看了一個訪問全球六百多名CEO的調查,面對多變的未來,被問及那些質素和能力對CEO最重要,大部分的行政總裁不約而同選擇了「創意」。這答案值得教育當局深思。我知道狀元的首選科目不外乎環球商業或再加法律的雙學位課程,但他們想過如何提升創意嗎?創意被主流社會誤解,也被考試局忽略,若狀元缺乏創意思維,他們的出路真的會一片光明?

昨天的放榜日只有少數「勝者」頭上有光環,被傳媒圍繞訪問和拍照,但奇怪的是,我們常聽到的克服逆境故事都較為活生生,這些在各行各業出人頭地的朋友的自述,多數由「我當年會考成績都好麻麻」開始,很少會說「我當年是八優狀元」。因此,在這放榜的日子,我們其實要反思對成績的追逐,放下對誰是「失敗」的偏見,學習欣賞所有應考同學,因為他們才是多數:八萬學生中,只有二萬二千考生獲得33222的成績。

我想知道其餘六萬多學生的去向,也希望他們不會灰心。他們可能才是擁有豐富創意的青年,而在漫長的終身學習過程中,勝負的區分,絕非在昨天。
   0    0    0    0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77384
2#
發表於 14-7-15 18:59 |只看該作者
欠缺失敗的機會(陳婉嫻)

DSE放榜,自然有人歡喜有人愁。全港有27,744名考生符合入資助大學最低門檻,但學位只得約1.4 萬個,即最起碼有萬多人爭不到學額。本來,一次之得失,在人生中猶如點滴,根本沒有必要被放大。但在這個畸形的香港,莫說另覓一條成功之道,年輕人想找一條嘗試失敗之路,亦相當困難。

近年,很多躍躍欲試的年輕人,都選擇到內地又或者台灣創業,大部分都從事跟文化創意藝術有關工作。其實,論地方的文創氣氛,以及年輕人的創意,香港一點也不失禮;但要數對文創的扶持,對文創的培育,香港絕對是輸了「九條銜」。

就以台灣為例,如果年輕人對文藝創作有興趣,又或者有一門手藝,有很多由政府資助的文創區,例如大家熟悉的華山及松山文創區,都有一套較完善的系統,讓有心的年輕人進駐;就算想創一番事業,亦可以相對合理的租金,租一個舖位,發展自己的理想。當然,有人會質疑,創業就總有風險,在台灣或內地都有失敗的可能。

然而,香港最可悲之處,是年輕人連「嘗試失敗」的機會都沒有。香港的租金,已到達極端荒謬的地步,年輕人連想試,要擔心的不止是失敗,而是背上幾十年的債務;香港的社會,完全傾斜於財金地產,政府對於文化創意藝術的工作,幾乎沒有支援;香港有些父母,對於賺不到錢的學科,就永遠視之為「冇用」,體育藝術被當成點綴……當年輕人連嘗試失敗的機會都欠奉,這個地方的創意,就注定會一步步趨向滅亡!

話雖如此,對於稍遇挫折的同學們,我仍想鼓勵他們,希望他們明白一次考試的失敗,只是人生的一點小浪花,想繼續升學的儘管再接再厲,想另覓出路的,亦總會有其他途徑。先要成功,首要勇於失敗!

‹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返回列表
發新帖